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机器人的夹紧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发动机行业生产线都在进行着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考量一条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机器人的使用情况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标准。现目前机器人在装配生产领域应用广泛,例如用于工件的自动上线、自动拧紧等装配型机器人,或者集成了工件移栽、翻身、涂胶、拧紧、照相、检测、模糊定位、打刻、拧紧等等的机器人工作站模式。机器人不仅提高了整线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还代替了原先需要人工操作的工作,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保证了加工质量。目前,除拧紧型机器人外,大多数是机器人带动专用夹紧机构完成的装配动作。而现阶段机器人夹紧发动机的抓手多为专用结构,即需要设计制作多套夹紧机构来适应差异较大的多品种发动机的抓取,由机器人通过程序自动识别和快换夹紧机构,实现多品种发动机的混线生产。此种方式投资较大,且不适用于已有装配线的改造项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投入成本低,可有效提高装配效率的机器人的夹紧机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机器人的夹紧机构,包括呈U形的抓手本体,设置于抓手本体其中一侧的前端定位组件,以及设置于抓手本体另一侧的后端定位组件;所述抓手本体设置前端定位组件的一侧称为左侧,与之下对的另一侧称为右侧;所述前端定位组件包括设置于抓手本体左侧中部处的曲轴前端定位件,设置于抓手本体左侧且接近该侧端部的第一缸体前端定位柱,以及设置于抓手本体左侧、位于第一缸体前端定位柱和曲轴前端定位件之间的第二缸体前端定位柱;所述后端定位组件包括设置于抓手本体右侧中部处的曲轴后端定位件,设置于抓手本体右侧且接近该侧端部的第一缸体后端定位柱,以及设置于抓手本体右侧、位于第一缸体后端定位柱和曲轴后端定位件之间的第二缸体后端定位柱;所述抓手本体相应处内侧设置嵌装曲轴前端定位件的凹槽,所述曲轴前端定位件通过螺钉与抓手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抓手本体相应处设置供第一缸体前端定位柱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一缸体前端定位柱朝向抓手本体中心的一端套装有复位弹簧,且第一缸体前端定位柱该端附近处设置限位复位弹簧的轴肩,所述第一缸体前端定位柱的另一端安装有定位用的垫片和螺母;所述第二缸体前端定位柱的安装结构与第一缸体前端定位柱相同;所述抓手本体相应处内侧嵌装曲轴后端定位件的凹槽,所述曲轴后端定位件与抓手本体嵌装的一端设置有定位环,所述抓手本体相应处设置于与定位环配合的手柄螺丝;所述抓手本体相应处设置供第一缸体后端定位柱嵌装的凹槽,所述第一缸体后端定位柱通过螺钉与抓手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缸体后端定位柱的安装结构与第一缸体后端定位柱相同。
优选的是,所述曲轴前端定位件采用不锈钢制成。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缸体前端定位柱采用不锈钢制成。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缸体前端定位柱采用不锈钢制成。
优选的是,所述曲轴后端定位件采用不锈钢制成。
优选的是,所述于第一缸体后端定位柱采用不锈钢制成。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缸体后端定位柱采用不锈钢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多种不同尺寸曲轴不同尺寸缸体发动机的共用,节省了自动设备改造费用及换线时间,并可显著提高生产线自动化、柔性化水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的剖视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B的剖视放大图。
图4为图1中C-C的剖视放大图。
图5为图1中D-D的剖视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6所示机器人的夹紧机构,包括呈U形的抓手本体1,设置于抓手本体1其中一侧的前端定位组件,以及设置于抓手本体1另一侧的后端定位组件;所述抓手本体1设置前端定位组件的一侧称为左侧,与之下对的另一侧称为右侧;所述前端定位组件包括设置于抓手本体1左侧中部处的曲轴前端定位件2,设置于抓手本体1左侧且接近该侧端部的第一缸体前端定位柱3,以及设置于抓手本体1左侧、位于第一缸体前端定位柱3和曲轴前端定位件2之间的第二缸体前端定位柱4;所述后端定位组件包括设置于抓手本体1右侧中部处的曲轴后端定位件5,设置于抓手本体1右侧且接近该侧端部的第一缸体后端定位柱6,以及设置于抓手本体1右侧、位于第一缸体后端定位柱6和曲轴后端定位件5之间的第二缸体后端定位柱7;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手本体1相应处内侧设置嵌装曲轴前端定位件2的凹槽,所述曲轴前端定位件2通过螺钉与抓手本体1固定连接;所述抓手本体1相应处设置供第一缸体前端定位柱3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一缸体前端定位柱3朝向抓手本体1中心的一端套装有复位弹簧8,且第一缸体前端定位柱3该端附近处设置限位复位弹簧8的轴肩9,所述第一缸体前端定位柱3的另一端安装有定位用的垫片10和螺母11;所述第二缸体前端定位柱4的安装结构与第一缸体前端定位柱3相同;所述抓手本体1相应处内侧嵌装曲轴后端定位件5的凹槽,所述曲轴后端定位件5与抓手本体1嵌装的一端设置有定位环,所述抓手本体1相应处设置于与定位环配合的手柄螺丝12;所述抓手本体1相应处设置供第一缸体后端定位柱6嵌装的凹槽,所述第一缸体后端定位柱6通过螺钉与抓手本体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缸体后端定位柱7的安装结构与第一缸体后端定位柱6相同。
其中,所述曲轴前端定位件2、第一缸体前端定位柱3、第二缸体前端定位柱4、曲轴后端定位件5、第一缸体后端定位柱6、第二缸体后端定位柱7优选采用不锈钢制成。
使用时通过夹紧曲轴前后端及缸体前后端,完成工件的移栽、翻身、涂油、线外装配及照相工作。通过手柄螺丝快速更换不同型号的曲轴后端定位块,避让缸体定位块实现多品种发动机的夹紧定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