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08087发布日期:2018-09-11 20:21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支撑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主流的发动机舱盖支撑装置为支撑杆式,常见的发动机舱盖支撑杆需要开启后对支撑杆进行操作,但是在只有单手操作掀开机舱盖的时候,不易用另一只手对支撑杆进行操作。比如,在支撑杆形式下,在打开机舱盖后,需取出支撑杆,固定于限位孔内,关闭时,需将支撑杆从限位孔内取出,安放在固定位置,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撑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支撑装置的车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用于支撑发动机舱盖,所述支撑装置包括:

导轨,所述导轨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导槽,所述导轨能够与所述发动机机舱一侧边沿相连;

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导槽中,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发动机舱盖枢转相连,当所述发动机舱盖闭合时所述支撑杆能够置于所述导槽中,当开启所述发动机舱盖时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能够从所述导槽的内端移动至所述导槽的外端以支撑所述发动机舱盖。

进一步地,所述导槽的外端设有限位结构,当所述支撑杆的一端移动至所述导槽的外端时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能够与所述限位结构配合限定所述支撑杆的一端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结构形成为限位孔,当所述支撑杆的一端移动时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能够卡接在所述限位孔中。

进一步地,所述导槽的两个侧边上分别设有沿所述导槽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孔,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设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可移动地卡接在所述长孔中。

进一步地,所述卡接件形成为圆柱体且所述圆柱体的两端分别卡接在对应的所述长孔中。

进一步地,所述圆柱体的轴线垂直于所述支撑杆的轴线。

进一步地,所述导槽的两个侧边的外端分别设有与所述长孔连通的限位斜孔,所述限位斜孔朝向所述导槽外端且朝下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导轨上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导槽,所述支撑杆的数量与所述导槽的数量相等且每个所述支撑杆设在对应的所述导槽中。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支撑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装置,在开启或闭合舱盖的过程中支撑杆的一端能够在导槽中移动,在开启发动机舱盖时支撑杆能够自动支撑舱盖,不需要操作支撑杆。

进一步地,舱盖开启时导槽上的限位结构可对支撑杆进行限位,保持舱盖稳定处于开启位置,在发动机舱盖闭合时易于解除对支撑杆的限位,减少闭合时的操作,便于使用。该支撑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支撑装置在舱盖闭合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支撑装置在舱盖开启时的极限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支撑装置在舱盖开启时的限位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

支撑装置100;

发动机舱盖200;发动机机舱210;

导轨10;长孔11;限位斜孔12;

支撑杆20;卡接件2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首先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装置100。

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装置100,用于支撑发动机舱盖,支撑装置100包括导轨10和支撑杆20。

具体而言,导轨10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导槽,导轨10能够与发动机机舱210一侧边沿相连,支撑杆20的一端可移动地设在导槽中,支撑杆20的另一端用于与发动机舱盖200枢转相连,当发动机舱盖200闭合时支撑杆20能够置于导槽中,当开启发动机舱盖200时支撑杆20的一端能够从导槽的内端移动至导槽的外端以支撑发动机舱盖200。

也就是说,支撑装置100主要由导轨10和支撑杆20构成,其中,在导轨10上可以设有导槽,导槽可以沿导轨10的长度方向延伸,导轨10可以安装在发动机机舱210上,可以与发动机机舱210的一侧边沿相连,导轨10可以与发动机机舱210的一侧边沿平行相连。支撑杆20的一端可移动地设在导槽中,支撑杆20的另一端可以用于与发动机舱盖200枢转相连,可以通过枢转轴相连,当发动机舱盖200闭合时,支撑杆20可以置于导槽中,以便发动机舱盖200与发动机机舱210密封闭合,在开启发动机舱盖200的过程中,支撑杆20的一端可以从导槽的内端逐渐移动至导槽的外端,以支撑发动机舱盖200。

可以在导轨10上的合适位置设置限位结构以对支撑杆20在导槽中的一端进行限位,当支撑杆20的一端在导槽中移动到所需位置时,限位结构可以限制支撑杆20在导槽中的一端的移动,使得发动机舱盖200稳定地处于开启位置,便于使用,当发动机舱盖200闭合时可以轻抬起发动机舱盖200,使得支撑杆20自动解除限位,在舱盖闭合的过程中,支撑杆20的一端从导槽的外端移动至导槽的内端,闭合后支撑杆20可以置于导槽中。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装置100,在开启或闭合舱盖的过程中支撑杆20的一端能够在导轨10上的导槽中移动,在开启发动机舱盖200时支撑杆20的一端可从导槽的内端移动至外端,支撑杆20能够自动支撑舱盖,使得舱盖处于开启位置,不需要操作支撑杆20,在舱盖闭合时支撑杆20的一端可从导槽的外端移动至内端,减少闭合时的操作,便于使用。该支撑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实用性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导轨10上的导槽的外端可以设有限位结构,当支撑杆20的一端移动至导槽的外端时,支撑杆20的一端可以与限位结构配合限定支撑杆20的一端移动,比如,可以在导槽的外端设有卡孔或卡槽,当支撑杆20的一端移动至导槽的外端时,支撑杆20的一端可以卡接在卡孔或卡槽中,以对支撑杆20的一端进行限位,保持发动机舱盖的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限位结构可以形成为限位孔,当支撑杆20的一端移动到导槽的外端时,支撑杆20的一端能够卡接在限位孔中,以对支撑杆20的一端进行限位,使得发动机舱盖处于所需的开启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导槽的两个侧边上可以分别设有长孔11,长孔11可以沿导槽的长度方向延伸,支撑杆20的一端可以设有卡接件21,卡接件21可移动地卡接在长孔11中,便于支撑杆20的卡接和移动,卡接件21的两端可以分别卡接在导槽的两个侧边上的长孔11中,当发动机舱盖开启过程中,卡接件21在长孔11中从导槽的内端逐渐移动至导槽的外端,在舱盖闭合的过程中,卡接件21在长孔11中从导槽的外端移动至导槽的内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卡接件21可以形成为圆柱体,圆柱体的两端可以分别卡接在对应的长孔11中,长孔11的尺寸和圆柱体的直径相匹配,卡接件21和支撑杆20可以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实施过程中,圆柱体的轴线可以垂直于支撑杆20的轴线,使得支撑杆20与圆柱体垂直相连,在发动机舱盖开启后便于支撑杆20对舱盖施加作用力,使得舱盖稳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在导槽的两个侧边的外端可以分别设有限位斜孔12,限位斜孔12可以与长孔11连通,限位斜孔12可以倾斜延伸,限位斜孔12可以朝向导槽外端且朝下延伸,当支撑杆20的一端从导槽的内端逐渐移动至导槽的外端时,圆柱体的两端可以卡接在限位斜孔12中,以对支撑杆20进行限位,使得发动机舱盖稳定地处于开启位置,当闭合舱盖时可以稍抬起发动机舱盖,使支撑杆20越过极限位置,随后可以直接关闭发动机舱盖,不需要手动操作对支撑杆20进行解除限位,便于使用。该支撑装置不仅仅局限于应用到发动机舱盖,也可以应用于汽车尾门等需开启关闭的开闭件,还可以应用到其他需要闭合的结构中,比如带盖的箱体、储物箱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导轨10上可以设有至少两个导槽,支撑杆20的数量可以与导槽的数量相等,且每个支撑杆20可以设在对应的导槽中,也就是说,导轨10上可以设有多个沿导轨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导槽,比如,在导轨10上可以设有两个导槽,可以有两个支撑杆20,每个导槽中分别设置一个支撑杆20,每个支撑杆20的另一端可以与舱盖枢转相连,两个支撑杆20的另一端可以连接在一起后再与发动机舱盖枢转相连,多个支撑杆20可以增强对发动机舱盖的支撑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装置100,支撑杆20的一端能够在导槽中移动,在开启发动机舱盖时支撑杆20能够自动支撑舱盖,不需要操作支撑杆20,舱盖开启时导槽上的限位结构可对支撑杆20进行限位,保持舱盖稳定处于开启位置,在发动机舱盖闭合时易于解除对支撑杆20的限位,减少闭合时的操作,便于使用,且该支撑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实用性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支撑装置100,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支撑装置100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即在开启发动机舱盖时支撑杆20能够自动支撑舱盖,不需要操作支撑杆20,舱盖开启时导槽上的限位结构可对支撑杆20进行限位,保持舱盖稳定处于开启位置,在发动机舱盖闭合时易于解除对支撑杆20的限位,减少闭合时的操作,便于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其他结构和操作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可以理解并且容易实现的,因此不再详细描述。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