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划线工装领域,具体是一种转轴毛坯划线定心工装。
背景技术:
转轴在电机配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转轴加工关键的一道工序就是在轴两端面划中心线、打中心孔。由于转轴毛坯多为锻件,周边余量不均,长期以来在转轴端面划线找心是转轴加工的一个工作难点,现有一般采用的工艺方法就是用分规三点找心:用分规在转轴端面圆周均布三点为分规定位点,以轴的半径为半径,在轴头端面划圆弧,圆弧相交点为轴端圆心,若不能相交,可用逼近法近似找心。这样不仅工作效率低,同时划线精度差,对操作者技术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往往会出现中心孔打偏、粗加工余量不够等问题,所以现在急需一种转轴毛坯的划线定心工装,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转轴划线效率低、人工成本高、划线质量差等技术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转轴毛坯划线定心工装。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转轴毛坯划线定心工装,包括芯轴,所述芯轴的外壁螺纹连接有活动套,活动套可通过所述螺纹在芯轴的外壁上移动,所述活动套轴向一端径向外凸形成有挡肩,所述活动套外壁间隙套装有动圈,间隙套装保障动圈不会随着活动套的转动而转动,所述活动套轴向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动圈轴向移动的挡圈,这里所谓限位动圈轴向运动,根据本领域公知的,容易想到挡圈与动圈的直径关系:挡圈的外径要大于动圈的内径且挡圈的内径要小于动圈的外径,挡肩和挡圈共同实现动圈的轴向限位,使得活动套轴向运动时也会驱使动圈轴向运动,所述动圈的外壁径向外凸有沿周向均布的至少三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铰接有导杆;所述芯轴的一端固定或一体成型有导向盘,所述芯轴和导向盘的中心共同开设有一轴向分布用以穿插样冲的通孔,所述导向盘对应所述导杆周向均布有至少三个轴向分布的导向孔,所述导杆穿过所述导向孔、且未与连接部连接的一端铰接有用以抱紧转轴的轴面的卡爪,所述导向孔的直径大于导杆的直径。使用时,首先旋转活动套,使其沿芯轴靠近转轴移动,动圈随之靠近转轴移动,驱使导向杆之间角度变大,最后导致卡爪之间形成的抱轴直径变大,大于转轴的直径,这时将工装置于转轴的端部,然后反向操作,旋转活动套,使其沿芯轴远离转轴移动,动圈随之远离转轴移动,驱使导向杆之间角度变小,最后导致卡爪之间形成的抱轴直径变小,将转轴抱紧,在抱轴直径变小的过程中,如果发生工装偏心的情况,部分先与转轴接触的卡爪会受到转轴的径向力,驱动工装整体移动,从而将芯轴调节至中心位置,实现自动定心,当卡爪锁紧转轴后,操作者手持样冲从通孔中穿过打样冲,标出转轴的中心;需要拆下工装时,再次旋转活动套,使其靠近转轴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轴毛坯划线定心工装,能够实现转轴毛坯的自动定心,相对现有人工使用分规定心,大大提高了划线效率,将以前分规定心的每个转轴10分钟变为了现在的3分钟,并且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工装后,大大减少了因轴心偏引起的轴加工报废的质量事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转轴毛坯划线定心工装,包括芯轴1,所述芯轴1的外壁螺纹连接有活动套2,活动套2可通过所述螺纹在芯轴1的外壁上移动,所述活动套2轴向一端径向外凸形成有挡肩21,所述活动套2外壁间隙套装有动圈3,间隙套装保障动圈3不会随着活动套2的转动而转动,所述活动套2轴向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动圈3轴向移动的挡圈4,优选的,挡圈4通过螺钉固定在活动套的端部,挡肩21和挡圈4共同实现动圈3的轴向限位,使得活动套2轴向运动时也会驱使动圈3轴向运动,所述动圈3的外壁径向外凸有沿周向均布的至少三个连接部31,所述连接部31铰接有导杆5;所述芯轴1的一端固定或一体成型有导向盘6,所述芯轴1和导向盘6的中心共同开设有一轴向分布用以穿插样冲9的通孔,所述导向盘6对应所述导杆5周向均布有至少三个轴向分布的导向孔61,所述导杆5穿过所述导向孔61、且未与连接部31连接的一端铰接有用以抱紧转轴的轴面的卡爪7。使用时,首先旋转活动套2,使其沿芯轴1靠近转轴移动,动圈3随之靠近转轴移动,驱使导向杆之间角度变大,最后导致卡爪7之间形成的抱轴直径变大,大于转轴的直径,这时将工装置于转轴的端部,然后反向操作,旋转活动套2,使其沿芯轴1远离转轴移动,动圈3随之远离转轴移动,驱使导向杆之间角度变小,最后导致卡爪7之间形成的抱轴直径变小,将转轴抱紧,在抱轴直径变小的过程中,如果发生工装偏心的情况,部分先与转轴接触的卡爪7会受到转轴的径向力,驱动工装整体移动,从而将芯轴1调节至中心位置,实现自动定心,当卡爪7锁紧转轴后,操作者手持样冲9从通孔中穿过打样冲9,标出转轴的中心;需要拆下工装时,再次旋转活动套2,使其靠近转轴即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动套2的挡肩21的内侧根部设置有倒角,所述动圈3的一端内圈设抵接所述倒角,所述动圈3的另一端与所述挡圈4之间形成有缝隙。动圈3在活动套2外壁上的间隙套装,且轴向一端抵接倒角,另一端与挡圈4形成缝隙,所以动圈3轴向上也有活动空间,但倒角和挡圈4限位动圈3的轴向大幅运动,所以,当活动套2轴向运动时,带动动圈3轴向运动,并且间隙配合和缝隙的设置,使得动圈3不会随着活动套2的转动而转动,保障了结构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倒角的设置,减小了动圈3与挡肩21的接触面积,减小活动套2转动时与动圈3之间的阻力。
作为卡爪7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卡爪7与转轴接触的部位设置为与转轴轴面适配的钝角型或圆弧型,所谓钝角型就是与转轴接触的部位由两边组成,两边分别与转轴的外壁外切且成钝角设置,钝角型或圆弧形可夹持转轴更加牢固。
作为卡爪7和导杆5的一种优选连接方式,所述导杆5与卡爪7通过垂直于芯轴1轴向的方向分布的铰轴铰接在一起。这样使得卡爪7可在轴向两侧摆动,当导杆5运动时,带动卡爪7轴向移动,使得移动更加方便灵活,当需要压紧时,可通过卡爪7与转轴外壁的接触面的力的作用使卡爪7摆正,使用更加方便。
为增强导向盘6的强度和刚性,所述芯轴1与导向盘6之间通过圆台状的加强连接件8连接,圆台的大径端与导向盘6接触、小径端与芯轴1接触。
以上具体结构和尺寸数据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