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束挂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05616发布日期:2019-03-15 19:08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束挂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束存放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线束挂置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功能的增加,电子控制技术的普遍应用,电气件越来越多,电线也会越来越多,汽车上的电路数量与用电量显著增加,线束也就变得越粗越重。使大量粗重线束更有效地合理布置,不仅能提高空间利用率,也解决了线束在生产现场因摆放乱而导致线束损坏,从而影响生产效率的问题。

然而,在汽车线束的生产作业中,现有的线束只能悬挂在挂钩上,而线束的长短不一,有些较长的线材会拖到地上去,造成电线端子的损伤,增加了产品的不良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束挂置装置,其便于线束的挂放和拿取,并可有效防止所挂放的线束直接掉落到地面上,进而有效避免线束被污损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线束挂置装置,其包括一具有收纳腔的底座和固定设置于所述底座之上的挂接架。该线束挂置装置的结构简单,方便线束的取和放,而且避免了线束掉落地面损坏线束或者使得线束被污损。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呈上下排布的上矩形框和下矩形框。所述上矩形框和所述下矩形框通过多个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下矩形框包括首尾连接的4个第一连接杆,其中,呈平行排布的两第一连接杆之间固定连接有多根承载杆。所述多个支撑杆的内周环绕包覆有隔挡膜,所述下矩形框也包覆有隔挡膜,以使所述上矩形框、所述下矩形框以及所述多个支撑杆合围形成所述收纳腔,所述挂接架固定设置于所述上矩形框之上。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上矩形框包括首尾连接的4个第二连接杆。所述挂接架包括沿竖直方向呈并排设置的第一子挂接架和第二子挂接架,所述第一子挂接架的底端固定连接于一第二连接杆上,所述第二子挂接架的底端固定连接于另一第二连接杆上,且所述第一子挂接架的顶端与所述第二子挂接架的顶端连接有挂接横梁,所述挂接横梁与所述承载杆呈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上矩形框包括首尾连接的4个第二连接杆。所述挂接架包括沿竖直方向呈并排设置的第一子挂接架和第二子挂接架,所述第一子挂接架的底端固定连接于一第二连接杆上,所述第二子挂接架的底端固定连接于另一第二连接杆上,且所述第一子挂接架的顶端与所述第二子挂接架的顶端连接有挂接横梁,所述挂接横梁与所述承载杆呈交错设置。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挂接横梁与所述承载杆呈90°夹角设置。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挂接架的顶端形成有第一止挡部,所述第二子挂接架的顶端形成有第二止挡部。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挂接架的顶端高出所述挂接横梁的部分形成所述第一止挡部,所述第二子挂接架的顶端高出所述挂接横梁的部分形成所述第二止挡部。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下矩形框的底端具有多个支脚。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杆的数量为3根。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的数量为6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该线束挂置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将线束挂接在挂接架上,线束的一端垂坠在挂接架的一侧,另一端垂坠在挂接架的另一侧。该线束挂置装置的底座具有一收纳腔,当线束掉落时能掉落在该收纳腔内,该线束挂置装置的结构简单,方便线束的挂放和拿取,而且避免了线束掉落地面时线束被损坏或者污损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线束挂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线束挂置装置去掉包覆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线束挂置装置再去掉隔挡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线束挂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200-线束挂置装置;1-底座;11-收纳腔;12-上矩形框;121、121A、121B、121C、121D-第二连接杆;13-下矩形框;131、131A、131B、131C、131D-第一连接杆;14-支撑杆;15-承载杆;16-隔挡膜;17-支脚;2、2A-挂接架;21-第一子挂接架;22-第二子挂接架;23-挂接横梁;231-第一子挂接横梁;232-第二子挂接横梁;233-包覆膜;24-第一止挡部;25-第二止挡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第一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线束挂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线束挂置装置去掉包覆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去掉隔挡膜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线束挂置装置100,该线束挂置装置100包括一具有收纳腔11的底座1和固定设置于底座1之上的挂接架2。该线束挂置装置100在使用的过程中,将线束挂接在挂接架2上,线束的一端垂坠在挂接架2的一侧,另一端垂坠在挂接架2的另一侧。该线束挂置装置100的底座1具有一收纳腔11,当线束掉落时能掉落在该收纳腔11内,该线束挂置装置100的结构简单,方便线束的挂放和拿取,而且避免了线束掉落地面时线束被损坏或者污损的情况。

上述底座1包括呈上下排布的上矩形框12和下矩形框13。上矩形框12和下矩形框13通过多个支撑杆14固定连接,下矩形框13包括首尾连接的4个第一连接杆131。其中,下矩形框13中呈平行排布的两第一连接杆131之间固定连接有多根承载杆15。多个支撑杆14的内周环绕包覆有隔挡膜16,下矩形框13也包覆有隔挡膜16,以使上矩形框12、下矩形框13以及多个支撑杆14合围形成收纳腔11,挂接架2固定设置于上矩形框12之上。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杆14的数量为6根,6根支撑杆14用以连接上矩形框12与下矩形框13,使得上矩形框12与下矩形框13连为一个整体。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多根承载杆15固定连接于呈平行排布的两第一连接杆131,该平行排布的两第一连接杆131可以为第一连接杆131A和第一连接杆131C,或者也可以是第一连接杆131B和第一连接杆131D,本实施例中,图示所示出的位置关系只是其中一种而已,并不是对上述承载杆15的连接方式的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底座1具体为框架结构,为了防止线束从挂接架2掉落后直接落在地面上,而使线束污损或者是损坏线束端子,用隔挡膜16包覆住下矩形框13。一定程度上,为了防止灰尘等杂物(由于下矩形框13在底座1的最下方,离地面最近,容易受到地面上灰尘等的影响)掉落在下矩形框13的隔挡膜16上,从而使得线束污损,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支撑杆14的内周也环绕包覆有隔挡膜16,隔挡膜16包覆于内周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而已,并不是说就不能包覆在支撑杆14的外周。上述收纳腔11也就是用以容纳线束的区域。该隔挡膜16可以是塑料布等,也可以使用胶带缠绕,只要能起到相同的效果就行,不局限于固定的包覆方式。

承载杆15是为了防止线束(尤其是较重的粗线束)从挂接架2掉落时因隔挡膜16的承受力不足,使得线束掉落时破坏隔挡膜16的正常包覆状态而设置的,在本实施例中,承载杆15的数量具体为3根。

为防止当地面上有污水等不利于线束的因素对线束的影响,下矩形框13的底端具有多个支脚17,支脚17设置于下矩形框13的底端也是为了与底面隔开一定距离,从而起到对线束的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上矩形框12包括首尾连接的4个第二连接杆121。挂接架2包括沿竖直方向呈并排设置的第一子挂接架21和第二子挂接架22。第一子挂接架21的底端固定连接于一第二连接杆121(本实施例中连接在121D)上,第二子挂接架22的底端固定连接于另一第二连接杆121上(本实施例中连接在121B),且第一子挂接架21的顶端与第二子挂接架22的顶端连接有挂接横梁23,挂接横梁23与承载杆15呈平行设置或交错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当多根承载杆15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杆131A与第一连接杆131C时,第一子挂接架21与第二子挂接架22的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二连接杆121A与第二连接杆121C。当多根承载杆15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杆131B与第一连接杆131D时,第二子挂接架22与第一子挂接架21的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二连接杆121B与第二连接杆121D,此时挂接横梁23与承载杆15呈平行设置。当多根承载杆15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杆131A与第一连接杆131C时,第二子挂接架22与第一子挂接架21的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二连接杆121B与第二连接杆121D;当多根承载杆15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杆131B与第一连接杆131D时,第一子挂接架21与第二子挂接架22的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二连接杆121A与第二连接杆121C,此时挂接横梁23与承载杆15呈交错设置时。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当挂接横梁23与所述承载杆15呈交错设置时,挂接横梁23与承载杆15之间的夹角为90°。

具体请结合参考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挂接架21可以是由两个竖杆和一个横杆连接成的框架结构,第二子挂接架22也可以是由两个竖杆和一个横杆连接成的框架结构,挂接横梁23可以由第一子挂接横梁231和第二子挂接横梁232组成。当挂接架2由这些横杆、竖杆、第一子挂接横梁231和第二子挂接横梁232组成时,此时第一子挂接横梁231一端连接于第一子挂接架21的一根竖杆,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子挂接架22的一根竖杆;第二子挂接横梁232一端连接于第一子挂接架21的另一根竖杆,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子挂接架22的另一根竖杆,且第一子挂接横梁231和第二子挂接横梁232相互平行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当挂接架2为上述框架式结构时,在实际使用时线束挂在该框架式结构的挂接架2上,由于第一子挂接横梁231和第二子挂接横梁232是平行设置的,第一子挂接横梁231和第二子挂接横梁232之间存在间隙,线束容易从第一子挂接横梁231和第二子挂接横梁232之间的间隙掉落,导致挂接工作不方便。所以,此时在挂接架2的外周包覆有一包覆膜233,使得该间隙被封堵。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挂接架21的顶端形成有第一止挡部24,第二子挂接架22的顶端形成有第二止挡部25。其中,第一子挂接架21的顶端高出挂接横梁23的部分形成该第一止挡部24,第二子挂接架22的顶端高出挂接横梁23的部分形成该第二止挡部25。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止挡部24与第二止挡部25具体地可以分别由第一子挂接架21与第二子挂接架22往上延伸得到。第一止挡部24与第二止挡部25的设置是为了阻止线束从挂接架2的两侧掉落。

综上所述,该线束挂置装置100在使用的过程中,将线束挂接在挂接架2的挂接横梁23上,线束的一端垂坠在挂接架2的一侧,另一端垂坠在挂接架2的另一侧。该线束挂置装置100的底座1具有一被隔挡膜16包覆的收纳腔11,当线束掉落时能掉落在该收纳腔内,该线束挂置装置100的结构简单,方便线束的挂放和拿取,而且避免了线束掉落地面损坏线束或者使得线束被污损。

第二实施例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线束挂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线束挂置装置200。图4所示出的线束挂置装置200与图1所示出的线束挂置装置100相同之处采用相同标号,相同的结构具有相同的效果,在此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在图4示出的线束挂置装置200中,挂接架2A的形状为一整体的矩形板,该矩形板竖直置于底座1之上,且与上矩形框12固定连接。该矩形板的顶端形成有第一止挡部24和第二止挡部25。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止挡部24和第二止挡部25的数量与形状不做限制,只要能起到阻止线束从挂接架2的两侧掉落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