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指纹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55215发布日期:2020-02-07 23:39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指纹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锁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指纹锁。



背景技术:

指纹锁是智能锁具,它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机械技术和现代五金工艺的完美结晶。指纹的特性成为识别身份的最重要证据而被广泛应用于公安刑侦及司法领域。指纹认证具有方便、快速、精确等特点。随着科技技术的普及,智能家居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群也开始选择指纹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指纹锁,该智能指纹锁能够便捷地利用指纹进行开锁,同时在电子锁体无法使用的时候,也能通过锁芯进行钥匙开锁,甚至还能用亚克力面板进行密码开锁,安全可靠。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指纹锁,包括电子锁体、外执手、内执手、外塑胶垫、内塑胶垫、外面板和内面板,所述电子锁体设置在所述外塑胶垫与所述内塑胶垫之间,所述外面板设置在所述外塑胶垫远离所述电子锁体的一侧,所述内面板设置在所述内塑胶垫远离所述电子锁体的一侧,所述外面板上设置有外圆孔,所述外执手贯穿所述外圆孔,所述外塑胶垫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片与第一执手扭簧,所述第一执手扭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片连接,所述第一执手扭簧的另外一端与所述外执手连接,所述内面板上设置有内圆孔,所述内执手贯穿所述内圆孔,所述内面板上设置有第二限位片与第二执手扭簧,所述第二执手扭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片连接,所述第二执手扭簧的另外一端与所述内执手连接,所述内执手连接有方钢,所述方钢与所述电子锁体连接,所述外面板上设置有阶梯孔,所述阶梯孔中设置有活动门,所述活动门的一侧与所述阶梯孔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电子锁体靠近所述外面板的一侧设置有锁芯,所述锁芯贯穿所述外塑胶垫并插入所述阶梯孔中,所述外塑胶垫远离所述内塑胶垫的一侧设置有指纹座,所述外面板上固定有亚克力面板,所述亚克力面板的下端设置有指纹框,所述指纹座贯穿所述指纹框,所述亚克力面板上设置有若干触摸键位。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面板上设置有手动旋钮,所述手动旋钮上固定连接有方杆,所述方杆贯穿所述内塑胶垫后与所述电子锁体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塑胶垫上设置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沿着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方杆位于所述导向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外面板与所述内面板的材质均为亚克力。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包括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固定在所述内面板靠近所述外面板的一侧。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面板远离所述外面板的一侧设置有电池盒,所述电池盒位于所述内面板的上端,所述电池盒与所述内面板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池盒设置有电池盖,所述电池盖的一侧与所述电池盒卡接,所述电池盖的另外一侧与所述内面板螺栓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塑胶垫、所述内塑胶垫、所述外面板和所述内面板之间螺栓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亚克力面板包括塑胶支架、触摸板和数字电路板,所述数字电路板位于所述塑胶支架靠近所述外塑胶垫的一侧,所述触摸板固定在所述塑胶支架远离所述外塑胶垫的一侧,所述塑胶支架与所述外面板卡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提供一种智能指纹锁,该智能指纹锁能够便捷地利用指纹进行开锁,同时在电子锁体无法使用的时候,也能通过锁芯进行钥匙开锁,甚至还能用亚克力面板进行密码开锁,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智能指纹锁的第一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智能指纹锁的第二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智能指纹锁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智能指纹锁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智能指纹锁的第三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5中:

1、电子锁体;2、外执手;3、内执手;4、外塑胶垫;5、内塑胶垫;6、外面板;7、内面板;8、第一限位片;9、第一执手扭簧;10、第二限位片;11、第二执手扭簧;12、方钢;13、活动门;14、锁芯;15、指纹座;16、手动旋钮;17、导向槽;18、控制电路板;19、电池盒;20、电池盖;21、塑胶支架;22、触摸板;23、数字电路板;24、显示屏;25、隔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图5所示,于本实施例中,一种智能指纹锁,包括电子锁体1、外执手2、内执手3、外塑胶垫4、内塑胶垫5、外面板6和内面板7,所述电子锁体1设置在所述外塑胶垫4与所述内塑胶垫5之间,所述外面板6设置在所述外塑胶垫4远离所述电子锁体1的一侧,所述内面板7设置在所述内塑胶垫5远离所述电子锁体1的一侧,所述外面板6上设置有外圆孔,所述外执手2贯穿所述外圆孔,所述外塑胶垫4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片8与第一执手扭簧9,所述第一执手扭簧9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片8连接,所述第一执手扭簧9的另外一端与所述外执手2连接,所述内面板7上设置有内圆孔,所述内执手3贯穿所述内圆孔,所述内面板7上设置有第二限位片10与第二执手扭簧11,所述第二执手扭簧1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片10连接,所述第二执手扭簧11的另外一端与所述内执手3连接,所述内执手3连接有方钢12,所述方钢12与所述电子锁体1连接,所述外面板6上设置有阶梯孔,所述阶梯孔中设置有活动门13,所述活动门13的一侧与所述阶梯孔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电子锁体1靠近所述外面板6的一侧设置有锁芯14,所述锁芯14贯穿所述外塑胶垫4并插入所述阶梯孔中,所述外塑胶垫4远离所述内塑胶垫5的一侧设置有指纹座15,所述外面板6上固定有亚克力面板,所述亚克力面板的下端设置有指纹框,所述指纹座15贯穿所述指纹框,所述亚克力面板上设置有若干触摸键位。

在门外的时候,手指按在所述指纹座15上,由所述指纹座15对指纹进行识别,然后扳转所述外执手2,促使所述第一执手扭簧9带动所述第一限位片8的位置发生改变,从而驱动所述电子锁体1开锁。

另外,也可以对所述亚克力面板上记忆数字密码,在所述指纹座15失效的时候,通过人手把密码按照顺序在所述亚克力面板上的所述触摸键位进行按下,如果密码正确,所述电子锁体1将会松开,手动扳转所述外执手2,促使所述第一执手扭簧9带动所述第一限位片8的位置发生改变,从而驱动门体打开;如果密码错误,所述电子锁体1将保持锁门状态。

如果所述亚克力面板与所述指纹座15同时失效的情况发生,则需要将所述活动门13绕所述阶梯孔的一侧转动,使得所述锁芯14露出来,再用钥匙插入所述锁芯14进行开门。

在门内的时候,直接手动扳转所述内执手3,促使所述第二执手扭簧11带动所述第二限位片10的位置发生改变,从而驱动所述电子锁体1开锁,然后开门。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内面板7上设置有手动旋钮16,所述手动旋钮16上固定连接有方杆,所述方杆贯穿所述内塑胶垫5后与所述电子锁体1连接。

利用所述手动旋钮16控制所述方杆对所述电子锁体1进行锁门,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从门外使用密码开锁、用所述外执手2开锁或者用所述内执手3开锁,均是不能开锁的。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内塑胶垫5上设置有导向槽17,所述导向槽17沿着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方杆位于所述导向槽17内。

所述导向槽17用于在所述电子锁体1和所述内塑胶垫5安装在门体上时,所述方杆连带所述手动旋钮16更加容易被安装上去。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外面板6与所述内面板7的材质均为亚克力。

亚克力,又叫pmma或有机玻璃,源自英文acrylic(丙烯酸塑料),化学名称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开发较早的重要可塑性高分子材料,具有较好的透明性、化学稳定性和耐候性、易染色、易加工、外观优美。

于本实施例中,包括控制电路板18,所述控制电路板18固定在所述内面板7靠近所述外面板6的一侧。

所述亚克力面板将人手按出的密码信息收集完毕后,传输到所述控制电路板18中进行识别,然后由所述控制电路板18控制所述电子锁体1是否开锁。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内面板7远离所述外面板6的一侧设置有电池盒19,所述电池盒19位于所述内面板7的上端,所述电池盒19与所述内面板7固定连接。

即使所述电子锁体1能够储电,为了保证整体的电子密码锁能够长时间正常使用,增设所述电池盒19用于安装电池,在所述电子锁体1的电量不足时,所述电池对所述电子锁体1进行供电。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盒19设置有电池盖20,所述电池盖20的一侧与所述电池盒19卡接,所述电池盖20的另外一侧与所述内面板7螺栓连接。

所述电池盖20把电池紧紧锁定在所述电池盒19上,并且在螺栓连接的作用下,所述电池盖20能够绕所述内面板7转动,不会脱落。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塑胶垫4、所述内塑胶垫5、所述外面板6和所述内面板7之间螺栓连接。

由螺栓将所述外面板6、所述外塑胶垫4、所述内塑胶垫5和所述内面板7依次组合起来,使得所述外塑胶垫4与所述内塑胶垫5夹持所述电子锁体1,各个零部件组成一个整体。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亚克力面板包括塑胶支架21、触摸板22和数字电路板23,所述数字电路板23位于所述塑胶支架21靠近所述外塑胶垫4的一侧,所述触摸板22固定在所述塑胶支架21远离所述外塑胶垫4的一侧,所述塑胶支架21与所述外面板6卡接。

将数字密码按在所述触摸板22上,通过所述数字电路板23进行记录和读取,乃至控制,由所述塑胶支架21固定所述触摸板22与所述数字电路板23,使得整体结构稳定。

所述触摸板22远离所述塑胶支架21的一侧连接有显示屏24,所述数字电路板23与所述塑胶支架21之间设置有隔磁板25。

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容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