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翻转机构,具体是一种车辆检修盖自动翻转机构,属于车辆检修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车辆的引擎盖或者检修盖在盖合后,在引擎盖或检修盖的内部前端一般都设有用于锁紧检修盖的锁扣装置,避免检修盖盖下后与车辆壳体贴合不紧致,然而加上锁扣装置使得整个检修盖翻转机构的结构变得更复杂,制作成本也较高。
此外,检修盖的翻转机构通常采用气支撑,在检修时需要人力进行手动掀盖和合盖操作,操作很费力且手部容易沾染检修盖表面的灰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检修盖自动翻转机构,设置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能够保证检修盖盖下后与车辆壳体完全贴合,且能够实现检修盖的自动掀盖与合盖,避免人工操作和沾染灰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辆检修盖自动翻转机构,包括设在壳体与检修盖之间的铰接部件,所述铰接部件包括铰接件Ⅰ和铰接件Ⅱ,所述铰接件Ⅰ的一端固定在检修盖的内侧表面上,另一端向后延伸且端部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圆孔,所述铰接件Ⅱ固定在壳体的内侧表面上,且铰接件Ⅱ上设有圆孔,铰接件Ⅰ上的圆孔与铰接件Ⅱ上的圆孔通过连接销铰接在一起;
所述铰接部件前方设有一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包括一推杆,所述推杆底部铰接固定在下支座上,下支座固定在机架上;推杆整体向后上方延伸,且顶端通过滑动铰接组件固定在检修盖的内侧表面,所述滑动铰接组件包括一U型槽和一上支座,所述U型槽的槽口朝向检修盖固定在其内侧表面上,且U型槽整体向后延伸,所述U型槽的槽底沿其长度方向开设长孔,所述长孔的前部宽度大于长孔的后部宽度,所述上支座的底板通过连接件固定在U型槽的槽底长孔上且可沿长孔移动,所述U型槽的两侧槽壁的后部对称设有轴孔,所述轴孔中穿设有销轴,所述连接件伸入U型槽的部分通过一弹簧与销轴位于U型槽中的部分连接在一起,所述推杆的顶端铰接在上支座上,当推杆完全缩回时,推杆顶端通过连接件拉动弹簧,使弹簧处于拉伸状态。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前后并列布置的螺栓Ⅰ和螺栓Ⅱ,所述螺栓Ⅰ和螺栓Ⅱ的螺杆依次从上支座底板上的螺栓孔、U型槽槽底的长孔穿过并由防松螺母和薄螺母固定,所述螺栓Ⅱ的螺杆端部设有连接孔,所述弹簧一端钩住连接孔,另一端钩住销轴。通过这样的连接方式更加稳固,且防松螺母和薄螺母协同固定能够保证连接的长时间有效。
优选的,为了保证配合紧密,所述上支座底板上的螺栓孔直径与长孔的后部宽度相等。
进一步的,为了增强连接的稳定性,所述螺栓Ⅰ和螺栓Ⅱ焊接在螺栓孔上。
优选的,所述U型槽的对称面与检修盖的对称面重合。这样设置保证U型槽设置在检修盖的正中位置,保证了驱动稳定。
为了提升驱动稳定性,所述上支座与下支座都是U型结构,且上支座中心对称面与下支座的中心对称面重合。
优选的,所述铰接件Ⅱ为U型结构,所述连接板插入铰接件Ⅱ的U形开口中且通过连接销与铰接件Ⅱ连在一起。
优选的,为了保证整体结构和运行的稳定性,所述铰接部件设有两个,以检修盖中轴线为对称轴设在壳体与检修盖之间。
进一步的,为了确保密封可靠,壳体与检修盖贴合的边缘设有密封胶条。
检修盖翻转时,推杆伸出,上支座沿槽底长孔向后滑移至长孔后端,此时弹簧收缩,达到翻盖阶段一状态。推杆继续伸长,此时检修盖开始沿着铰接件Ⅰ与铰接件Ⅱ的连接销中轴线旋转,达到翻盖阶段二状态。检修盖的复位与检修盖的打开动作流程完全是可逆的,复位时推杆收缩,检修盖绕着连接销旋转,到达翻盖阶段一的状态时,检修盖不再翻转;推杆继续收缩,此时上支座沿着槽底的长孔滑移,弹簧开始受到拉力作用伸长,至推杆完全缩回后,复位动作完成,此时检修盖在弹簧的拉力作用下与壳体紧密贴合。
(1)本实用新型通过各机构的配合动作可以实现检修盖的自动掀盖与合盖,不需要人工操作、节省了劳动力,且不需要触碰检修盖,避免了沾染灰尘;
(2)本实用新型采用推杆和弹簧等机构配合开启和盖合检修盖。当检修盖盖下时,推杆收缩,检修盖绕着连接销旋转,到达翻盖阶段一的状态时,检修盖不再翻转;推杆继续收缩带动上支座沿着槽底的长孔滑移,弹簧开始受到拉力作用伸长,使检修盖在弹簧的拉力作用下与壳体紧密贴合。通过上述作用保证了检修盖盖下后能够与车辆壳体完全贴合,并且盖合后对检修盖有预紧的拉力;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没有复杂的加工工艺,对支座的安装位置精度要求较低、安装方便,总体制作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初始状态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初始状态右视图;
图3是图2中B-B向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C处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翻盖阶段一状态右视图;
图6是图5中B-B向剖视图;
图7是图6中D处的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翻盖阶段二状态主视图;
图9是图8中E处的放大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铰接件Ⅰ的主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铰接件Ⅰ的俯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U型槽的主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U型槽的左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U型槽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上支座的主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上支座的左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上支座的俯视图;
图中,1-壳体;2-检修盖;3-推杆;4-上支座;41-底板;42-螺栓孔;5-铰接件Ⅰ;51-连接板;6-铰接件Ⅱ;7-连接销;8-销轴;9-U型槽;90-槽底,91-长孔,91a-前部,91b-后部,92-槽壁,92a-轴孔,10-弹簧,11-密封胶条;12-下支座,13-螺栓Ⅰ;14-螺栓Ⅱ;14a-连接孔,15-防松螺母;16-薄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17所示,一种车辆检修盖自动翻转机构,包括设在壳体1与检修盖2之间的铰接部件,所述铰接部件包括铰接件Ⅰ5和铰接件Ⅱ6,所述铰接件Ⅰ5的一端固定在检修盖2的内侧表面上,另一端向后延伸且端部设有连接板51,所述连接板51上设有圆孔,所述铰接件Ⅱ6固定在壳体1的内侧表面上,且铰接件Ⅱ6上设有圆孔,铰接件Ⅰ5上的圆孔与铰接件Ⅱ6上的圆孔通过连接销7铰接在一起,可以实现自由翻转;
所述铰接部件前方设有一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包括一推杆3,所述推杆3底部铰接固定在下支座12上,下支座12固定在机架上;推杆3整体向后上方延伸,且顶端通过滑动铰接组件固定在检修盖2的内侧表面,所述滑动铰接组件包括一U型槽9和一上支座4,所述U型槽9的槽口朝向检修盖2固定在其内侧表面上,且U型槽9整体向后延伸,所述U型槽9的槽底90沿其长度方向开设长孔91,所述长孔91的前部91a宽度大于长孔91的后部91b宽度,所述上支座4的底板41通过连接件固定在U型槽9的槽底90长孔91上且可沿长孔91移动,所述U型槽9的两侧槽壁92的后部91b对称设有轴孔92a,所述轴孔92a中穿设有销轴8,所述连接件伸入U型槽9的部分通过一弹簧10与销轴8位于U型槽9中的部分连接在一起,所述推杆3的顶端铰接在上支座4上,当推杆3完全缩回时,推杆3顶端通过连接件拉动弹簧10,使弹簧10处于拉伸状态。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前后并列布置的螺栓Ⅰ13和螺栓Ⅱ14,所述螺栓Ⅰ13和螺栓Ⅱ14的螺杆依次从上支座4底板41上的螺栓孔42、U型槽9槽底90的长孔91穿过并由防松螺母15和薄螺母16固定,所述螺栓Ⅱ14的螺杆端部设有连接孔14a,所述弹簧10一端钩住连接孔14a,另一端钩住销轴8。通过这样的连接方式更加稳固,且防松螺母15和薄螺母16协同固定能够保证连接的长时间有效。
优选的,为了保证配合紧密,所述上支座4底板41上的螺栓孔42直径与长孔91的后部91b宽度相等。
进一步的,为了增强连接的稳定性,所述螺栓Ⅰ13和螺栓Ⅱ14焊接在螺栓孔42上。
优选的,所述U型槽9的对称面与检修盖2的对称面重合。这样设置保证U型槽9设置在检修盖2的正中位置,保证了驱动稳定。
为了提升驱动稳定性,所述上支座4与下支座12都是U型结构,且上支座4中心对称面与下支座12的中心对称面重合。
优选的,所述铰接件Ⅱ6为U型结构,所述连接板51插入铰接件Ⅱ6的U形开口中且通过连接销7与铰接件Ⅱ6连在一起。
优选的,为了保证整体结构和运行的稳定性,所述铰接部件设有两个,以检修盖2中轴线为对称轴设在壳体1与检修盖2之间。
优选的,所述推杆3可以是电动推杆3或液压推杆3。
进一步的,为了确保密封可靠,壳体1与检修盖2贴合的边缘设有密封胶条11。
安装时,先将推杆3的底部铰接固定在下支座12上,将U型槽9的槽口朝向检修盖2固定在其内侧表面上,将螺栓Ⅰ13和螺栓Ⅱ14的螺杆从上支座4底板41上的螺栓孔42穿过,再拧好防松螺母15和薄螺母16,使防松螺母15与各螺栓头之间留有一定的间距,留出的间距大于上支座4与槽底90的厚度之和。将弹簧10的一端挂在螺栓Ⅱ14的连接孔14a上,并将螺栓Ⅱ14和螺栓Ⅰ13依次从槽底90长孔91的前部91a插入U型槽9,待螺栓Ⅰ13和螺栓Ⅱ14都插入后,上支座4的底板41刚好能够沿着槽底90长孔91滑动。然后将销轴8穿过U型槽9的轴孔92a,将弹簧10的另一端挂在销轴8上,最后将推杆3顶端与上支座4铰接在一起。
图1是初始状态,检修盖2翻转时,推杆3伸出,上支座4沿槽底90长孔91向后滑移至长孔91后端,此时弹簧10收缩,如图5和图6所示达到翻盖阶段一状态。推杆3继续伸长,此时检修盖2开始沿着铰接件Ⅰ5与铰接件Ⅱ6的连接销7中轴线旋转,达到翻盖阶段二状态,如图8所示。此时弹簧10与上支座4之间的相对位置如图9所示。检修盖2的复位与检修盖2的打开动作流程完全是可逆的。检修盖2复位时,推杆3收缩,检修盖2绕着连接销7旋转,到达翻盖阶段一的状态时,检修盖2不再翻转;推杆3继续收缩,此时上支座4沿着槽底90的长孔91滑移,弹簧10开始受到拉力作用伸长,至推杆3完全缩回后,复位动作完成,此时检修盖2在弹簧10的拉力作用下与壳体1紧密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