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下开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15625发布日期:2019-09-20 21:10阅读:537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上下开门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机电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上下开门机构。



背景技术:

在垂直升降机系统中,出入口处往往需要安装安全门。特别是在洁净环境中,为了防止井道中的扬尘进入洁净车间,需要有效隔离空气。因此,对开合门的要求有尽可能的密封、结构稳定,运行流畅,限位精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上下开门机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上下开门机构,其特征是:包括平行竖直设置的两根侧立柱,两根侧立柱上固定安装有两组门结构,两组门结构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两组门结构均可以在竖直方向滑动,两根侧立柱上分别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的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上传动轮传动连接,上传动轮通过传动带与下传动轮传动连接,所述的下传动轮均固定安装在侧立柱,所述的传动带环绕上传动轮和下传动轮,上传动轮和下传动轮在空间上将传动带分为相互平行的A段带和B段带,两组门结构分别与A段带和B段带传动连接;

所述的门结构上固定安装有遮光板,所述的侧立柱上固定安装有上位光电传感器和下位光电传感器,所述的上位光电传感器位于两组门结构打开到最大极限时遮光板所在位置,所述的下位光电传感器位于两组门结构紧密闭合时遮光板所在位置。

所述的门结构包括若干根水平杆构件和若干根竖直杆构件,所述的水平杆构件和竖直杆构件相互垂直,所述的门结构为方形框架结构,水平杆构件和竖直杆构件围成的网格内固定安装有玻璃面板。

所述的门结构的长度大于两侧立柱之间的水平距离,侧立柱的外侧面上固定安装有竖直设置的滑轨,所述的门结构靠近侧立柱的边缘两端均通过滑块结构与滑轨滑动连接,所述的滑块结构包括滑块,所述的滑块通过连接板与门结构边缘的竖直杆构件固定连接,所述的连接板与门结构相互垂直并向侧立柱方向延伸,所述的滑块与滑轨延伸方向相同。

所述的门结构的边缘外侧面覆盖有包覆面,所述的包覆面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的门结构与侧立柱的接触面上设置有密封胶条。

所述的遮光板与门结构平行设置,所述的遮光板通过遮光板支架与门结构固定连接。

所述的遮光板支架与传动带固定连接,所述的遮光板支架水平设置,连接杆穿过遮光板支架上的通孔,所述的连接杆表面加工有螺纹,所述的遮光板支架上方和下方均设置有固定螺母,所述的固定螺母嵌套在连接杆外侧,所述的连接杆的上、下两端均通过连接铰链与传动带固定连接。

所述的下位光电传感器和上位光电传感器均为U型光电传感器,所述的遮光板运动路径穿过U型光电传感器开口内,所述的U型光电传感器固定安装在U型支架上,所述的U型支架与侧立柱侧壁固定连接。

所述的下位光电传感器和上位光电传感器均与控制器数据输入端信号连接,所述的驱动电机为步进电机,所述的驱动电机的与控制器数据输出端信号连接。

所述的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变速箱输入轴传动连接,变速箱的输出轴与上传动轮传动连接。

该种上下开门机构能够产生的有益效果为:第一,通过减小门结构和侧立柱之间的间距,提高了密封效率,通过密封胶条即可实现在门结构闭合时的密封要求,减少了密封成本;

第二,两组电机通过同一个控制器中的同一套控制系统控制,避免了同轴传动,简化了机械结构、降低设计成本的同时,还能够通过程序独立控制,使两电机同步启动,分别独立停止,实现开关门和矫正门两边在停止时的高度位置,防止门两边高度产生累积误差;

第三,门结构的四角安装有滑块,滑轨安装在侧立柱上,滑块滑轨结构既可以保证门结构运行顺畅,又可以很好限制门结构与侧立柱的间隙,从而保证较好的密封性;

第四,门结构上安装有切光板,用来切断光电传感器的光线,以达到检测的目的,为门结构的行程终点提供控制信号;

第五,每个驱动电机驱动一条环形传动带,上、下传动轮将传动带分为分别位于两侧的A、B两段,在驱动电机的带动下,A、B两段传动带的运动方向相反,因此可以带动两门结构朝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实现开、合运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上下开门机构的结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上下开门机构传动机构的结构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上下开门机构遮光板支架的结构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上下开门机构连接杆的结构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上下开门机构A段带和B段带的结构原理图。

说明书附图标注:1、侧立柱;2、门结构;3、水平杆构件;4、竖直杆构件;5、玻璃面板;6、驱动电机;7、传动机构;8、连接板;9、滑块;10、滑轨;11、包覆面;12、上传动轮;13、变速箱;14、传动带;15、遮光板;16、下位光电传感器;17、上位光电传感器;18、遮光板支架;19、下传动轮;20、连接铰链;21、连接杆;22、固定螺母;23、A段带;24、B段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5所示,一种上下开门机构,其特征是:包括平行竖直设置的两根侧立柱1,两根侧立柱1上固定安装有两组门结构2,两组门结构2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两组门结构2均可以在竖直方向滑动,两根侧立柱1上分别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6,所述的驱动电机6的输出轴与上传动轮12传动连接,上传动轮12通过传动带14与下传动轮19传动连接,所述的下传动轮19均固定安装在侧立柱1,所述的传动带14环绕上传动轮12和下传动轮19,上传动轮12和下传动轮19在空间上将传动带14分为相互平行的A段带23和B段带24,两组门结构2分别与A段带23和B段带24传动连接;

所述的门结构2上固定安装有遮光板15,所述的侧立柱1上固定安装有上位光电传感器17和下位光电传感器16,所述的上位光电传感器17位于两组门结构2打开到最大极限时遮光板15所在位置,所述的下位光电传感器16位于两组门结构2紧密闭合时遮光板15所在位置。

侧立柱1作为固定框架中的固定支撑部分,为两组门结构2提供了固定连接的支撑结构,驱动电机6与传动机构7传动连接,传动机构7能够带动两组门结构2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实现门结构2的开启或闭合,每个驱动电机6驱动一条环形传动带14,上、下传动轮将传动带分为分别位于两侧的A、B两段,在驱动电机6的带动下,A、B两段传动带的运动方向相反,因此可以带动两门结构朝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实现开、合运动。

而遮光板15和光电传感器配合使用为门机构2的行程提供终点位置,本实施例中,只需要一组遮光板15,而不需两组门结构的四条侧边均安装遮光板15和光电传感器。

本实施例中,门结构2包括若干根水平杆构件3和若干根竖直杆构件4,所述的水平杆构件3和竖直杆构件4相互垂直,所述的门结构2为方形框架结构,水平杆构件3和竖直杆构件4围成的网格内固定安装有玻璃面板5。

门结构2为网格状结构,网格内固定安装有玻璃面板5,网格的内壁上安装有向内延伸的固定板,玻璃面板5固定安装在固定板上。该种网格状的门结构2能够任意大小扩展面积。玻璃面板5的设置能够保证门结构2两侧的视野不受影响。

本实施例中,门结构2的长度大于两侧立柱1之间的水平距离,侧立柱1的外侧面上固定安装有竖直设置的滑轨10,所述的门结构2靠近侧立柱1的边缘两端均通过滑块结构与滑轨10滑动连接,所述的滑块结构包括滑块9,所述的滑块9通过连接板8与门结构2边缘的竖直杆构件4固定连接,所述的连接板8与门结构2相互垂直并向侧立柱1方向延伸,所述的滑块9与滑轨10延伸方向相同。

门结构2的四角均安装有滑块9,滑轨10安装在侧立柱1上,滑块滑轨结构既可以保证门结构2运行顺畅,又可以很好限制门结构2与侧立柱1的间隙,从而保证较好的密封性。

本实施例中,门结构2的边缘外侧面覆盖有包覆面11,所述的包覆面11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的门结构2与侧立柱1的接触面上设置有密封胶条。

包覆面11的设置能够保护门结构2的边缘,进一步缩小门结构2与侧立柱1之间的间距。

本实施例中,遮光板15与门结构2平行设置,所述的遮光板15通过遮光板支架18与门结构2固定连接。所述的遮光板支架18与传动带14固定连接,所述的遮光板支架18水平设置,连接杆21穿过遮光板支架18上的通孔,所述的连接杆21表面加工有螺纹,所述的遮光板支架18上方和下方均设置有固定螺母22,所述的固定螺母22嵌套在连接杆21外侧,所述的连接杆21的上、下两端均通过连接铰链20与传动带14固定连接。

该装置的遮光板15设置在上侧门结构2的底部边缘,下位光电传感器16和上位光电传感器17分别位于门结构2位移行程的两端。下位光电传感器16和上位光电传感器17之间的距离为门结构2的最大位移距离。通过传动带14带动遮光板15移动,进而带动门结构2开启或闭合。上下两组固定螺母22将遮光板支架18夹紧,实现遮光板支架18与连接杆21的紧固连接。同时连接杆21之间的两端通过连接铰链20与传送带14紧固连接,由于连接铰链20能够形变,且连接铰链20与传动带14有较多的连接点,连接铰链20的设置使柔韧性能够进行逐步变化,保证了与传动带14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下位光电传感器16和上位光电传感器17均为U型光电传感器,所述的遮光板15运动路径穿过U型光电传感器开口内,所述的U型光电传感器固定安装在U型支架上,所述的U型支架与侧立柱侧壁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下位光电传感器16和上位光电传感器17均与控制器数据输入端信号连接,所述的驱动电机6为步进电机,所述的驱动电机6的与控制器数据输出端信号连接。

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机6的输出轴与变速箱13输入轴传动连接,变速箱13的输出轴与上传动轮12传动连接。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