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门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14428发布日期:2020-04-24 18:55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机动车门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门锁,其具有主要包括转动锁叉和锁定爪的锁定机构、用于沿关闭方向加载锁定爪的锁定爪弹簧以及用于打开锁定机构的致动杆。



背景技术:

例如在本申请人的文献de102008039240a1中详细说明了一种开头所述构造的机动车门锁。在此实现了所谓的双爪式锁定机构。释放杆在其运动期间与第一锁定爪的携动栓部相互作用。在此,侧面的锁定爪弹簧在共同作用期间形成在携动栓部与释放杆之间的贴靠。为此,锁定爪弹簧被接纳在第一锁定爪的接纳部中。除了第一锁定爪之外,于是还实现了另一第二锁定爪,该第二锁定爪主要用于锁定第一锁定爪。

通常,在机动车门锁中这样设计,即,转动锁叉以及可能还有锁定爪分别通过相应的弹簧、即转动锁叉弹簧和锁定爪弹簧被预紧,使得转动锁叉和锁定爪被可靠地返回引导到其基本位置中。特别是,用于加载锁定爪的锁定爪弹簧用于使锁定爪沿关闭方向被加载。锁定爪的关闭方向对应于,该锁定爪能锁死转动锁叉。

另一方面,锁定爪弹簧通常以这种方式作用于转动锁叉上,即,当其从锁定爪脱离时,转动锁叉运动到其打开的位置中。通常为此使用释放杆,该释放杆使锁定爪从其与转动锁叉的接合处离开。释放杆自身又一般被致动杆加载以打开锁定机构。也可能的是,释放杆和致动杆重合或者形成并且限定一连贯的一件式的杆。

在此,致动杆可以整体上被手动加载以打开锁定机构并且在此情况下使释放杆这样摆动,从而该释放杆将锁定爪从其与转动锁叉的接合处移开。但原则上也可以电动地操控致动杆,如这在所谓的“电动打开”时或通常在电子锁中进行的那样。在这种情况下,致动杆通过释放杆重新确保,使锁定爪从转动锁叉离开,从而使转动锁叉在此之后在弹簧支持下可以打开。之前被抓住的锁销/挡块脱离。这同样适用于配备有相关的机动车门锁的机动车门或机动车舱盖。

现有技术原则上已经得到验证。然而,在锁定机构的缓慢打开过程中,也就是说,在锁定爪从转动锁叉缓慢离开时,在实践中经常发现所谓的“双重噼啪响声”作为噪声。这种“双重噼啪响声”一方面通过以下方式解释,即,锁定爪从转动锁叉或对应的主锁定缺口离开并且产生第一噼啪噪声。

如果对应的机动车门在此情况下通过例如由环绕的门橡胶密封件建立的高的打开压力快速打开,则沿关闭方向加载锁定爪的锁定爪弹簧另一方面可以确保:使锁定爪返回运动并且例如在碰撞到转动锁叉的预锁定缺口上时产生附加的噼啪噪声。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锁定爪没有足够快地从转动锁叉离开,并且锁定爪弹簧额外地提供这种双重的噼啪噪声。

因为机动车门锁通常固定在门扇或舱盖内部,其中,内部空间一方面作为用于这种噪声的共振体起作用,并且另一方面通过固体声将噪声附加地传递到机动车车身上,所以这种噪声被可能的使用者视为不自然的并且因此是干扰性的。因为大多数时候一次性噼啪噪声在可靠且正确地工作的机动车门锁中被接受。在此本发明整体上作出补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进一步改进一种开头所述构造和开头所述特征的机动车门锁,使得观察到在声学上优化的解决方案并且特别是免除了在现有技术中观察到的“双重的噼啪噪声”。

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这种类型的机动车门锁的特征在于,用于打开锁定机构的致动杆附加地设置为用于加载锁定爪弹簧。

具体来说,致动杆在此情况下大多时候具有凸出部。致动杆上的凸出部在此能与锁定爪弹簧相互作用。在此情况下通常这样进行设计,即,仅当锁定爪从其与转动锁叉的接合处离开时,致动杆上的相关的凸出部才加载锁定爪弹簧。因此,致动杆如常见的那样通过释放杆首先确保使锁定爪从其与转动锁叉的接合处离开。一旦是这种情况,则附加地设置在致动杆上的凸出部确保在此之后紧接着加载锁定爪弹簧。这意味着,借助于致动杆上的凸出部使锁定爪弹簧从锁定爪离开。

根据本发明,以这种方式在打开锁定机构时发现并且在声学上出现仅仅简单的“噼啪噪声”。这种简单的噼啪噪声由此产生,即,锁定爪通常从其主卡锁部中离开贴靠在转动锁叉上。现在,转动锁叉可以在弹簧支持下打开。同时,可能由环绕的橡胶密封件建立的复位力确保,使锁定机构不同程度快速地打开。

因为根据本发明,当锁定爪从其与转动锁叉的接合处离开之后,致动杆以其凸出部加载锁定爪弹簧并且从锁定爪离开,所以锁定爪至少在短时间内不(再)借助于锁定爪弹簧沿关闭方向被施加力。由此,该锁定爪例如不(再)能弹回到沿打开方向运动的转动锁叉的预锁定缺口中,从而根据本发明避免了另外的噼啪噪声。

因为致动杆在锁定爪离开之后立即通常在弹簧支持下被复位到其初始位置中,并且不仅在手动加载时而且在致动杆被机动地调节时,锁定爪弹簧最迟在致动杆位于基本位置中时可以重新碰撞到锁定爪上并且沿关闭方向加载该锁定爪。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范围内,锁定爪仅在短时间内——即,总体上在有在打开过程中锁定爪朝向沿锁定爪运动的转动锁叉的预锁定缺口弹回的风险时——脱离锁定爪弹簧。一旦转动锁叉差不多完全打开,锁定爪就碰撞到其外周上并且这样长时间地保持在该位置中,直至锁定机构重新关闭。为此使用随后重新沿关闭方向加载锁定爪的锁定爪弹簧。这被视为本发明的主要优点。

通常,锁定爪弹簧设计为螺旋扭力弹簧。在此情况下,锁定爪弹簧通常具有两个腿部或者说弹簧腿。在此,该锁定爪弹簧的一个腿部设计为爪臂,该锁定爪弹簧的另一个腿部设计为固定臂。固定臂通常确保将锁定爪弹簧整体地固定。为此,固定臂通常固定在机动车门锁的壳体上。

与此相对地,螺旋扭力弹簧的爪臂通常贴靠在锁定爪上,确切地说大多时候贴靠在其外周上,并且整体上确保沿关闭方向加载锁定爪。一旦致动杆上的凸出部加载锁定爪弹簧,则凸出部确保:使得锁定爪弹簧的爪臂从其在锁定爪的外周上的贴靠部离开。

为此,致动杆上的凸出部基本上相对于致动杆平面垂直地取向和定向。这种凸出部可以在致动杆的制造过程中毫无问题地构造在该致动杆上。当然也存在如下可能性,即,通过以下方式以后形成和实施凸出部:例如插入致动杆中的螺栓用作这种凸出部。

致动杆不仅可以是外致动杆、而且也可以是内致动杆。通常,致动杆设计为外致动杆。此外常常这样设计,即,致动杆或外致动杆经由中间插设的之前已经提到的释放杆加载锁定机构。当然,本发明也包括以下实施方式:致动杆和释放杆一件式地构成或者说设计为共同的杆。

致动杆可以基本上平行于锁定机构平面摆动。最后,通常这样进行设计,使得致动杆至少部分地覆盖锁定爪弹簧。由此,相对于致动杆平面垂直取向的凸出部可以特别简单且直观地与螺旋扭力弹簧的爪臂相互作用并且使爪臂从其在锁定爪的外周上的贴靠部离开,如已经描述的那样。

结果提供了一种机动车门锁,其在声学上被优化,更确切地说同时考虑到结构简单且成本低廉的构造。在此,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针对内致动杆链、而且可以针对外致动杆链以及还可以针对两个杆链实现和实施。除了手动加载锁定机构之外,本发明原则上也可以与电子锁结合使用,也就是说,对于致动杆借助于电驱动装置被加载以打开锁定机构的情况。

在所有这些情况下,致动杆不仅用于打开锁定机构。更确切地说,致动杆这样承担附加的双重功能,即,该致动杆设置为用于加载锁定爪弹簧。实际上,为此目的,致动杆配备有与锁定爪弹簧相互作用的凸出部。在此,致动杆利用其凸出部确保使得锁定爪弹簧从锁定爪抬离,并且更确切地说是在锁定爪本身已离开其与转动锁叉的接合位置时(抬离)。以这种方式有效地防止了在实践中经常发现的“双重噼啪噪声”,并且根据本发明不再出现这种噪声。这被视为本发明的主要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示出仅一个实施例的附图详细解释本发明。唯一的附图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门锁,显示缩减到重要的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唯一的附图中示出机动车门锁。机动车门锁具有包括转动锁叉1和锁定爪2的锁定机构1、2。转动锁叉1可以围绕轴3摆动。锁定爪2同样可以围绕轴4摆动。两个轴3、4通过锚固在所表明的锁盒5中的、用于可转动地支承的相应的支承销提供和限定。

锁盒5借助于未示出的锁盖被封闭和遮盖以免受环境影响。基本构造还包括释放杆6,该释放杆关于锁定爪2同轴地支承。释放杆6通过弯边7与锁定爪2相互作用。此外还实现了致动杆8,其在此实施例中且非限制性地设计为外致动杆。致动杆8可以围绕轴9摆动,该轴又由固定在锁盒5中的支承销提供和限定。

转动锁叉1配备有未明确示出的转动锁叉弹簧。转动锁叉弹簧确保:使转动锁叉1在锁定爪2离开之后沿在唯一的附图中通过箭头表明的逆时针方向围绕其轴3向上摆动并且放开之前被抓住的锁销。为了打开锁定机构1、2,需要这样加载致动杆8,使得该致动杆执行同样在唯一的附图中表明的围绕其轴9的顺时针方向运动。因为致动杆8在实施例中是外致动杆,所以致动杆8的这种顺时针方向运动通过如下方式开始,即,车门外把手10在相应的意义上作用于相关的致动杆8或外致动杆,如这仅在唯一的附图中示出的那样。

致动杆8或外致动杆的顺时针方向运动导致,致动杆8上的弯边11与释放杆6接合。因此,释放杆6沿所示的逆时针方向围绕其轴4摆动。因为释放杆6能以其凸出部7作用于锁定爪2或与该锁定爪相互作用,所以与释放杆6同轴地围绕共同的轴4支承的锁定爪2也沿逆时针方向摆动。

由此,锁定爪2从转动锁叉1上的示出的主锁定部脱离。随后,转动锁叉1在弹簧支持下打开并且如所描述的那样沿逆时针方向围绕其轴3运动并且在完全打开的状态下放开之前被抓住的并且未明确示出的锁销。由于机动车门锁被安装在机动车门或舱盖的内部或上面,而未示出的锁销大多被安装在车身上,因此随后可以打开相应的机动车门或舱盖。

根据唯一的附图可以看出,致动杆8以其弯边11首先加载释放杆6,并且因此使锁定爪2从其与转动锁叉1的接合处离开。与此相关的、致动杆8沿顺时针方向围绕轴9的摆动运动导致:附加地设置在致动杆8上的凸出部12可以接着与锁定爪弹簧13相互作用。

在该实施例中,锁定爪弹簧13设计为螺旋扭力弹簧。实际上,锁定爪弹簧或螺旋扭力弹簧13由作为一个腿部的爪臂13a和作为另一个腿部的固定臂13b组成。两个腿部13a、13b连接到缠绕的弹簧部段13c上,所述弹簧部段用于将锁定爪弹簧13整体地固定在锁盒5上。根据该实施例,螺旋扭力弹簧的两个腿部13a、13b或者说爪臂13a和固定臂13b整体上在它们之间围成锐角,而这绝不限制性地起作用。

除了缠绕的弹簧部段13c之外,通常且附加地或另选地,固定臂13b确保将螺旋扭力弹簧或锁定爪弹簧13固定在锁盒5上。另一方面,爪臂13a贴靠在锁定爪2的外周上。整体上,锁定爪弹簧13确保沿关闭方向给锁定爪2加载。关闭方向对应于锁定爪2围绕其轴4的顺时针方向运动,确切地说是以如下方式,即,锁定爪2落入并且也能够落入转动锁叉1的所示出的主锁定缺口中或者附加的预锁定缺口中。

如已经阐述的那样,致动杆8围绕轴9沿顺时针方向的打开运动确保使得弯边11首先加载释放杆6,并且由此使锁定爪2从其与转动锁叉3的接合处离开。接着,附加地在致动杆8上设置的且实现的凸出部12与螺旋扭力弹簧或锁定爪弹簧13的爪臂13a啮合。致动杆8沿顺时针方向围绕轴9的继续运动现在使得致动杆8上的凸出部12将螺旋扭力弹簧或锁定爪弹簧13的爪臂13a从其在锁定爪2的外周上的贴靠处离开。由此防止锁定爪2在通过其从转动锁叉1离开而开始的打开过程中朝向转动锁叉1弹回。

为了实现这一点,具体来说,凸出部12基本上相对于致动杆平面垂直地取向。致动杆平面在该实施例中由致动杆8的面积范围来限定并且在此绝大部分与绘图平面重合。此外这样进行设计,即,致动杆8设计为能基本上平行于锁定机构平面摆动。由锁定机构1、2撑开的锁定机构平面同样与绘图平面重合或与其平行地取向和定向。

因为致动杆8至少部分地覆盖锁定爪弹簧13,所以避免可能的故障,并且锁定爪弹簧13似乎受保护地布置在锁盒5的内部。一旦致动杆8结束了锁定机构1、2的打开过程并且对此例如朝向没有详细示出的止挡部移动,则致动杆8通常在弹簧支持下返回到其在唯一的附图中示出的初始位置中。与此相应的是,车门外把手10已被使用者松开。

这导致凸出部12也不再加载锁定爪弹簧13,并且因此锁定爪弹簧13的爪臂13a可以返回贴靠到锁定爪2上。现在,转动锁叉1向上摆动到其打开位置中并且放开之前被抓住的锁销。锁定爪2贴靠在转动锁叉1的外周上,确切地说在两个所示的缺口(主锁定缺口和预锁定缺口)对面的区域中。从该位置出发,锁定机构1、2可以通过移动到转动锁叉1中的锁销重新转移到关闭的并在图中示出的功能位置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