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轮扳手的转接结构及棘轮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7014发布日期:2019-03-30 08:24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棘轮扳手的转接结构及棘轮扳手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五金件技术领域,特别的涉及一种棘轮扳手的转接结构及棘轮扳手。



背景技术:

扳手是一种常见的五金工具,其用于装配或拆卸螺钉、螺母、螺栓等五金连接件,为了满足不同使用场合的需要,人们发明了各种形式的扳手,其中的棘轮扳手就是一种为了满足诸如汽车修配之类的狭小空间使用的特殊扳手,棘轮扳手的基本构造包括一个手柄,在手柄的端部连接有一个具有转动腔体的转动套,转动套内设有转动体,转动体上具有可与螺母、螺钉头或者套筒扳手的套筒的连接孔相连接的连接头,并且在转动头与转动套的转动腔体之间设有棘轮棘爪结构。使用时,先将转动体的连接头与螺母、螺钉头、或者套筒的连接孔相连接,然后可正向地转动手柄,此时棘轮棘爪机构起作用,从而可通过转动套带动转动体转动,以便使螺钉、螺母等正向转动;然后我们可使扳手反向转动,由于棘轮棘爪的作用,此时的转动套无法像转动体提供反向的扭矩,从而在转动套与转动体之间产生空转。手柄经过多次的正、反转之后即可将螺钉、螺母等拧紧,而且在拧紧的过程中转动体的连接头无需离开螺钉头或螺母,从而极大地方便螺钉、螺母等的拆装。

中国专利cn106737340a公开了一种摩擦式棘轮扳手,适用于和套筒连接,包括具有正多边形摩擦凹腔的外壳体、位于摩擦凹腔内的保持架以及位于保持架内的摩擦圆柱,摩擦圆柱上设有可与套筒连接的连接头,保持架的周边在对应摩擦凹腔的顶角处设有摩擦元件,一拨动元件驱动保持架在摩擦凹腔内转动,从而使保持架上的摩擦元件的外侧与摩擦凹腔贴靠,而摩擦元件的内侧与保持架内的摩擦圆柱贴靠。当外壳体转动时,外壳体即对摩擦元件形成挤压而产生摩擦力,即可带动摩擦圆柱和连接头转动;当外壳体反向转动时,外壳体即可相对摩擦圆柱和连接头自由转动。

上述专利可避免扳手出现空转现象,在不增加扳手外形尺寸的基础上可显著地提高其结构强度,从而有效地延长使用寿命。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棘轮扳手的连接头大小是固定的,这使得棘轮扳手所使用的套筒只能和连接头的大小匹配,在面对多种型号的螺钉或者螺母,只能采取更换整个棘轮扳手的方式,降低了工作效率。

因此,怎样才能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使用多种型号的套筒以能在不更换整个棘轮扳手的情况下能对多种型号的螺钉进行转动的棘轮扳手的转接结构及棘轮扳手,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使用多种型号的套筒以能在不更换整个棘轮扳手的情况下能对多种型号的螺钉进行转动的棘轮扳手的转接结构及棘轮扳手。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棘轮扳手的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的下侧为开放结构;

第一套筒配合结构,所述第一套筒配合结构为管状结构,其上端连接安装于所述外壳的下端;

第二套筒配合结构,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为管状结构,其位于所述第一套筒配合结构内,并与所述第一套筒配合结构滑动配合连接,且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能够竖直向下移动至其下端从所述第一套筒配合结构的下端伸出;

第三套筒配合结构,所述第三套筒配合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内,并与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滑动配合连接,且所述第三套筒配合结构能够竖直向下移动至其下端伸出于所述第一套筒配合结构和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的下端;

推动件,所述推动件为柱状结构,并竖直设于所外壳内,其上端从所述外壳的上侧伸出,并能够绕其轴心线自由转动;所述推动件的下端和所述第三套筒配合结构的上端连接,所述推动件的一侧靠近下端处还水平设有一凸出于所述推动件的挡块,所述挡块延伸至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的上方,以能带动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和所述第三套筒配合结构一起向下移动;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的内侧壁沿竖直方向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的上端贯穿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的上端,所述挡块能够随所述推动件转动至所述滑动槽的上方,且所述挡块能够沿所述滑动槽向下滑动,以使所述推动件能够单独带动所述第三套筒配合结构向下移动;

所述第一套筒配合结构或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或第三套筒配合结构的下端用于与螺栓套筒相连。

本技术方案中,当第三套筒配合结构置于第二套筒配合结构内、且第二套筒配合结构置于第一套筒配合结构内时,能够根据第一套筒配合结构的下端大小来匹配适应一种型号的套筒;当第三套筒配合结构置于第二套筒配合结构内、且第二套筒配合结构下端露出于第一套筒配合结构外时,能够根据第二套筒配合结构的下端大小来匹配适应另一种型号的套筒;当第三套筒配合结构下端皆露出于所述第一套筒配合结构和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外时,能够根据第三套筒配合结构的下端大小来匹配适应再一种型号的套筒;这样,第一套筒配合结构、第二套筒配合结构和第三套筒配合结构就能够使一个棘轮扳手能够适应配合三种不同型号的套筒,从而能适应三种不同型号的螺钉,在需要对不同型号的螺钉进行拧动时,就不必更换棘轮扳手,提高了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套筒配合结构的内侧壁向凹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燕尾槽,所述第一燕尾槽的上端贯穿所述第一套筒配合结构的上端,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的外侧壁对应所述第一燕尾槽的位置还凸设有第二滑动部,所述第二滑动部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一燕尾槽内,在所述第二滑动部的下侧与所述第一燕尾槽的底部之间竖直设有第一弹簧。

这样,第一燕尾槽使第二套筒配合结构能够稳定地在第一套筒配合结构内沿上下方向滑动,并且第一弹簧还对第二套筒配合结构起到支撑的作用,并且还能提供复位的作用。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的内侧壁向凹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燕尾槽,所述第二燕尾槽的上端贯穿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的上端,所述第三套筒配合结构的外侧壁对应所述第二燕尾槽的位置还凸设有第三滑动部,所述第三滑动部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二燕尾槽内,在所述第三滑动部的下侧与所述第二燕尾槽的底部之间竖直设有第二弹簧。

这样,第二燕尾槽使第三套筒配合结构能够稳定地在第二套筒配合结构内沿上下方向滑动,并且第二弹簧还对第三套筒配合结构起到支撑的作用,并且还能提供复位的作用。

更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三套筒配合结构的上端同轴设有一连接轴,所述第三套筒配合结构通过所述连接轴和所述推动件连接;所述推动件内具有一个沿轴向设置且贯穿其下端的滑道,所述滑道的下部横截面积大于其上部横截面积,所述连接轴上端伸入所述滑道内并扩大形成球冠结构,所述球冠结构的底部横截面积大于所述滑道的下部横截面积。

由于第三套筒配合结构受到第二燕尾槽的限制,而无法随推动件一起做水平转动,这时就需要将推动件和第三套筒配合结构进行分开,才能实现推动件的水平转动;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推动件内设置滑道,使第三套筒配合结构能够通过连接轴和推动件分离,以实现推动件的转动效果。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套筒配合结构的上端凹设有限位槽,所述推动件的下端对应所述限位槽的位置还凸设有和所述限位槽配合的限位条。

这样,当不需要对推动件转动的时候,推动件的限位条和第三套筒配合结构的限位槽配合将推动件进行限位,提高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轴心线与所述推动件的轴心线重合,其上端对应所述推动件位置设有通孔,所述推动件的上端从所述通孔伸出所述外壳外,所述推动件的外侧壁还向内凹形成锁件滑槽,且所述锁件滑槽的上端贯穿所述推动件的上端,所述通孔的内侧壁上部固设有竖直设置的锁件,所述锁件能够位于所述锁件滑槽内,所述锁件下侧具有竖截面形状为梯形的锁槽,所述推动件上端凸设有和所述锁槽形状对应的锁舌;推动所述外壳向上移动使所述锁件移动至所述推动件的上方,然后水平转动至所述锁舌上方后,所述锁件能够套入所述锁舌内,以实现所述外壳的锁紧限位。

这样,在需要用第二套筒配合结构匹配套筒型号时以及在需要用第三套筒配合结构匹配套筒型号时,就能够对这两种状态进行锁紧限位,而无需一直按着推动件,节省了人力。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套筒配合结构的外侧壁沿其周向向内凹形成转动槽,所述外壳的外侧壁对应所述转动槽的位置向所述转动槽的方向凸设有转动部,以使所述外壳转动。

这样,外壳能够单独地做水平转动而不影响第一套筒配合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推动件的侧壁还向外凸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限位部远离所述推动件的一侧延伸至与所述通孔形成错位结构,以防止整个所述推动件向上脱离所述外壳。

这样,能够防止推动件在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向上复位作用下而弹出外壳外。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的上端凸设有挡块定位部,所述挡块定位部的一侧与所述滑动槽的一侧侧壁平齐。

由于挡块和滑动槽都是处于本技术方案的转动结构的内部,在转动推动件的时候,很难确定挡块是否转动至滑动槽上方,而在本技术方案中,挡块在转动的过程中,当遭遇到挡块定位部的阻挡时,就代表了挡块已经转动至滑动槽的上方。

本发明另外提供一种棘轮扳手,包括如上所述的棘轮扳手的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的上端用于和棘轮扳手相连,所述棘轮扳手包括一个具有开口向下的容槽的头部,所述推动件的上端部的中心处还向上凸设有横截面形状为六边形的连接头,所述连接头和所述容槽卡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转接结构在未锁紧状态时的竖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转接结构在锁紧状态时的竖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挡块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转接结构装配在棘轮扳手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第一套筒配合结构1;第一燕尾槽11;第一弹簧12;转动槽13;第二套筒配合结构2;第二滑动部21;第二燕尾槽22;第二弹簧23;滑动槽24;挡块定位部25;第三套筒配合结构3;第三滑动部31;连接轴32;球冠321;限位槽33;推动件4;挡块41;限位部42;滑道43;限位条44;锁件滑槽45;锁舌46;连接头47;外壳5;转动部51;通孔52;锁件53;锁槽531;转接结构6;棘轮扳手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例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时: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棘轮扳手的转接结构,其特点在于,所述转接结构6包括外壳5、第一套筒配合结构1、第二套筒配合结构2、第三套筒配合结构3和推动件4。所述外壳5的下侧为开放结构。所述第一套筒配合结构1为管状结构,其上端连接安装于所述外壳5的下端,所述第一套筒配合结构1的内侧壁向凹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燕尾槽11,所述第一燕尾槽11的上端贯穿所述第一套筒配合结构1的上端,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2的外侧壁对应所述第一燕尾槽11的位置还凸设有第二滑动部21,所述第二滑动部21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一燕尾槽11内,在所述第二滑动部21的下侧与所述第一燕尾槽11的底部之间竖直设有第一弹簧12。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2为管状结构,其位于所述第一套筒配合结构1内,并与所述第一套筒配合结构1滑动配合连接,且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2能够竖直向下移动至其下端从所述第一套筒配合结构1的下端伸出,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2的内侧壁向凹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燕尾槽22,所述第二燕尾槽22的上端贯穿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2的上端,所述第三套筒配合结构3的外侧壁对应所述第二燕尾槽22的位置还凸设有第三滑动部31,所述第三滑动部31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二燕尾槽22内,在所述第三滑动部31的下侧与所述第二燕尾槽22的底部之间竖直设有第二弹簧23。所述第三套筒配合结构3位于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2内,并与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2滑动配合连接,且所述第三套筒配合结构3能够竖直向下移动至其下端伸出于所述第一套筒配合结构1和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2的下端。所述推动件4为柱状结构,并竖直设于所外壳1内,其上端从所述外壳1的上侧伸出,并能够绕其轴心线自由转动;所述推动件4的下端和所述第三套筒配合结构3的上端连接,所述推动件4的一侧靠近下端处还水平设有一凸出于所述推动件4的挡块41,所述挡块41延伸至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2的上方,以能带动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2和所述第三套筒配合结构3一起向下移动;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2的内侧壁沿竖直方向设有滑动槽24,所述滑动槽24的上端贯穿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2的上端,所述挡块41能够随所述推动件4转动至所述滑动槽24的上方,且所述挡块41能够沿所述滑动槽24向下滑动,以使所述推动件4能够单独带动所述第三套筒配合结构3向下移动。所述第一套筒配合结构1或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2或第三套筒配合结构3的下端用于与螺栓套筒相连。

本技术方案中,当第三套筒配合结构置于第二套筒配合结构内、且第二套筒配合结构置于第一套筒配合结构内时,能够根据第一套筒配合结构的下端大小来匹配适应一种型号的套筒;当第三套筒配合结构置于第二套筒配合结构内、且第二套筒配合结构下端露出于第一套筒配合结构外时,能够根据第二套筒配合结构的下端大小来匹配适应另一种型号的套筒;当第三套筒配合结构下端皆露出于所述第一套筒配合结构和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外时,能够根据第三套筒配合结构的下端大小来匹配适应再一种型号的套筒;这样,第一套筒配合结构、第二套筒配合结构和第三套筒配合结构就能够使一个棘轮扳手能够适应配合三种不同型号的套筒,从而能适应三种不同型号的螺钉,在需要对不同型号的螺钉进行拧动时,就不必更换棘轮扳手,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一燕尾槽使第二套筒配合结构能够稳定地在第一套筒配合结构内沿上下方向滑动,并且第一弹簧还对第二套筒配合结构起到支撑的作用,并且还能提供复位的作用;第二燕尾槽使第三套筒配合结构能够稳定地在第二套筒配合结构内沿上下方向滑动,并且第二弹簧还对第三套筒配合结构起到支撑的作用,并且还能提供复位的作用。

其中,在所述第三套筒配合结构3的上端同轴设有一连接轴32,所述第三套筒配合结构3通过所述连接轴32和所述推动件4连接;所述推动件4内具有一个沿轴向设置且贯穿其下端的滑道43,所述滑道43的下部横截面积大于其上部横截面积,所述连接轴32上端伸入所述滑道43内并扩大形成球冠结构321,所述球冠结构321的底部横截面积大于所述滑道43的下部横截面积。所述第三套筒配合结构3的上端凹设有限位槽33,所述推动件4的下端对应所述限位槽33的位置还凸设有和所述限位槽33配合的限位条44,所述第三套筒配合结构3通过其上端凸设的连接轴32和所述推动件4连接。

由于第三套筒配合结构受到第二燕尾槽的限制,而无法随推动件一起做水平转动,这时就需要将推动件和第三套筒配合结构进行分开,才能实现推动件的水平转动;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推动件内设置滑道,使第三套筒配合结构能够通过连接轴和推动件分离,以实现推动件的转动效果;当不需要对推动件转动的时候,推动件的限位条和第三套筒配合结构的限位槽配合将推动件进行限位,提高稳定性。

其中,所述外壳5的轴心线与所述推动件4的轴心线重合,其上端对应所述推动件4位置设有通孔52,所述推动件4的上端从所述通孔52伸出所述外壳5外,所述推动件4的外侧壁还向内凹形成锁件滑槽45,且所述锁件滑槽45的上端贯穿所述推动件4的上端,所述通孔52的内侧壁上部固设有竖直设置的锁件53,所述锁件53能够位于所述锁件滑槽45内,所述锁件53下侧具有竖截面形状为梯形的锁槽531,所述推动件4上端凸设有和所述锁槽531形状对应的锁舌46;推动所述外壳5向上移动使所述锁件53移动至所述推动件4的上方,然后水平转动至所述锁舌46上方后,所述锁件53能够套入所述锁舌46内,以实现所述外壳5的锁紧限位。

这样,在需要用第二套筒配合结构匹配套筒型号时以及在需要用第三套筒配合结构匹配套筒型号时,就能够对这两种状态进行锁紧限位,而无需一直按着推动件,节省了人力。

其中,所述第一套筒配合结构1的外侧壁沿其周向向内凹形成转动槽13,所述外壳5的外侧壁对应所述转动槽13的位置向所述转动槽13的方向凸设有转动部51,以使所述外壳5转动。

这样,外壳能够单独地做水平转动而不影响第一套筒配合结构。

其中,所述推动件4的侧壁还向外凸设有限位部42,所述限位部42位于所述外壳5内,且所述限位部42远离所述推动件4的一侧延伸至与所述通孔52形成错位结构,以防止整个所述推动件4向上脱离所述外壳5。

这样,限位部能够防止推动件在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向上复位作用下而弹出外壳外。

其中,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2的上端凸设有挡块定位部25,所述挡块定位部25的一侧与所述滑动槽24的的一侧侧壁平齐。

由于挡块和滑动槽都是处于本技术方案的转动结构的内部,在转动推动件的时候,很难确定挡块是否转动至滑动槽上方,而在本技术方案中,挡块在转动的过程中,当遭遇到挡块定位部的阻挡时,就代表了挡块已经转动至滑动槽的上方。

本发明另外提供一种棘轮扳手,包括如上所述的棘轮扳手的转接结构,其特点在于,所述推动件4的上端用于和棘轮扳手7相连,所述棘轮扳手7包括一个具有开口向下的容槽的头部,所述推动件4的上端部的中心处还向上凸设有横截面形状为多边形的连接头47,所述连接头47和所述容槽卡接。

实施时,所述连接头47优选为六边形,能够更好地配合所述容槽卡接,但并不限于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实施时,所述限位部42呈环形,其外径大于所述通孔52的直径。

实施时,由于所述第一套筒配合结构1是和所述外壳5直接连接在一起,而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2和所述第三套筒配合结构3皆位于所述第一套筒配合结构3内,因此不必对所述推动件4做运动即能使本技术方案的转接结构能够配合第一种型号的套筒。

实施时,先将所述外壳5向上提,使所述锁件53向上移动至所述锁件滑槽45外,接着通过旋转所述外壳5,使所述锁件53旋转至所述锁舌46上方并将所述锁件53扣压在所述锁舌46上,由于所述锁舌46对所述锁件53的支撑,使所述第一套筒配合结构1能够保持位于相对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2上方的状态,再按压所述棘轮扳手7带动所述推动件4向下移动,由于此时所述挡块41是设置在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2上方,因此,在所述推动件4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会将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2和所述第三套筒配合结构3同时向下移动而相对所述第一套筒配合结构1向下露出,这时,本技术方案的转接结构能够配合第二种型号的套筒。

实施时,先将所述外壳5向上提,使所述锁件53向上移动至所述锁件滑槽45外,接着通过旋转所述外壳5,使所述锁件53旋转至所述锁舌46上方并将所述锁件53扣压在所述锁舌46上,再通过旋转所述棘轮扳手7而带动所述推动件4旋转,当所述推动件4侧部的所述挡块41遭遇所述挡块定位部25的阻挡时,即代表所述挡块41已经转动至所述滑动槽24的上方,此时通过按压所述棘轮扳手7而是所述推动件4向下移动,就能使所述第三套筒配合结构3单独向下移动,而使所述第三套筒配合结构3相对所述第一套筒配合结构1和所述第二套筒配合结构2向下露出,这时,本技术方案的转接结构能够配合第三种型号的套筒。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