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锁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中控扣锁。
背景技术:
为了箱包的安全性更高,一般会在箱包的两端均安装箱包扣锁,两端分别安装两把相互独立的扣锁。在打开箱包时,需要两个扣锁同时解锁,且同时解除对箱包的限制才能将箱包打开,解锁时操作不方便,且安装两把扣锁的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控扣锁,达到通过一个锁体实现两个甚至多个锁钩的上锁和解锁,使上锁和解锁更方便,且成本更低的目的。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中控扣锁,其特征在于:
包括扣件,使用于箱包时,其与箱包的两个或多个锁钩共同安装在箱包的上箱体上;
包括锁体,使用于箱包时,其安装在箱包的下箱体上,其与所述扣件配合限位上锁;
包括联动组件,使用于箱包时,其安装在箱包的下箱体上,所述联动组件包括顶出块、顶出压簧和两个或多个限位件,所述顶出块与所述锁体联动联接,两个或多个所述限位件均一端与所述顶出块联动联接,另一端用于对锁钩上锁或解锁;
该中控扣锁对箱包上锁后,所述锁体与所述扣件配合限位上锁,所述锁体上锁且对所述顶出块限位上锁,所述顶出压簧处于弹性形变状态,两个或多个所述限位件分别对两个或多个锁钩上锁;所述锁体解锁后,操作解除所述锁体与所述扣件之间的相互限位后,所述锁体解除对所述顶出块的限位,所述顶出块受所述顶出压簧驱动移动,所述顶出块移动时带动两个或多个所述限位件同步移动解除对两个或多个锁钩的限位。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两个或多个所述限位件均包括连接件和限位板,所述连接件一端与所述顶出块联动联接,另一端与所述限位板的一端联动联接,所述限位板的另一端用于对锁钩上锁或解锁。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所述顶出块设有两个或多个凸块,两个或多个所述限位件的连接件均设有联动孔,两个或多个所述凸块分别插入两个或多个所述联动孔;
所述顶出块移动时,所述凸块沿所述联动孔移动,同时通过所述凸块带动所述连接件移动,所述连接件带动所述限位板移动。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还包括控制盒,所述限位件安装在所述控制盒内。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所述锁体包括锁面,所述扣件设有限位钩,所述锁面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钩与所述限位部相互对齐时实现相互限位,相互错开时实现解除相互限位;
该中控扣锁对箱包上锁后,所述锁面的限位部与所述扣件的限位钩相互对齐实现配合限位上锁,所述锁面被限位上锁;所述锁体解锁后,所述锁面可运动使得所述限位钩与所述限位部相互错开,实现解除所述锁面与所述扣件的配合限位。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所述锁体还包括密码组件、钥匙组件和推钮,所述密码组件和所述钥匙组件均与所述推钮联动联接,所述推钮与所述锁面之间设有推钮压簧,所述推钮与所述锁面联动联接;
该中控扣锁对箱包上锁后,所述推钮被限位上锁;该中控扣锁通过所述密码组件或所述钥匙组件解锁后,所述推钮被解锁,推动所述推钮移动,所述推钮带动所述锁面运动解除所述限位部与所述限位钩的相互限位。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还包括底座,所述锁体还包括后盖,所述后盖与所述锁面安装在一起,所述密码组件、所述钥匙组件和所述推钮均安装在所述锁面与所述后盖之间,所述后盖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推钮之间对应设有相互限位的两个卡钩,使用时,所述底座安装在箱包的下箱体上;
该中控扣锁对箱包上锁时,两个所述卡钩相互对齐实现相互限位,所述底座和所述推钮之间相互限位,所述推钮被限位上锁,所述后盖对所述顶出块限位上锁;通过所述密码组件或所述钥匙组件解锁后,推动所述推钮移动,两个所述卡钩相互错开实现解除所述底座和所述推钮之间的相互限位,所述锁体整体可相对所述底座转动,实现解除所述锁面与所述扣件之间的相互限位以及解除锁舌后盖对所述顶出块的限位。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所述后盖与所述底座之间的转动连接处设有扭簧。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所述钥匙组件包括锁仁和挡板,所述密码组件包括密码轮组和中心杆,所述钥匙组件位于所述密码组件和所述推钮之间,所述挡板位于所述中心杆与所述推钮之间;
该中控扣锁对箱包上锁后,所述中心杆被所述密码轮组限位上锁,所述推钮被限位上锁;该中控扣锁通过所述密码轮组解锁后,中心杆被解锁可移动,推动所述推钮,所述推钮推动所述挡板和所述中心杆移动;该中控扣锁通过所述钥匙组件解锁后,所述挡板转动至解除对所述推钮的限位,所述推钮可移动。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所述密码组件还包括变号组件,所述变号组件的操作部件从所述后盖的底部贯穿露出。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锁体解锁后,操作解除锁体与扣件之间的相互限位后,锁体解除对顶出块的限位,顶出块受顶出压簧驱动移动,顶出块带动两个或多个连接件移动,两个或多个连接件带动两个限位板或多个限位板移动,解除对两个或多个锁钩的限位上锁;本中控扣锁通过联动组件的设置,实现了一个锁体控制实现两个或多个锁钩的同步上锁和解锁,使得上锁和解锁更加方便,且成本相对更低。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的中控扣锁使用于箱包时部分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的中控扣锁与锁钩的配合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中的中控扣锁部分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中的中控扣锁的锁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中的中控扣锁的锁体去除锁面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锁钩;200、上箱体;300、下箱体;1、扣件;11、限位钩;2、锁体;21、锁面;211、限位部;22、后盖;220、扭簧;23、密码组件;231、密码轮组;232、中心杆;233、中心杆压簧;234、变号组件;24、钥匙组件;241、锁仁;242、挡板;25、推钮;250、推钮压簧;251、卡钩;31、顶出块;311、凸块;32、顶出压簧;33、限位件;331、连接件;3311、联动孔;332、限位板;4、控制盒;5、底座;51、卡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该中控扣锁包括扣件1、锁体2和联动组件,锁体2与扣件1配合限位上锁,联动组件与锁体2联动联接。该中控扣锁使用于箱包时,扣件1与箱包的两个或多个锁钩100共同安装在箱包的上箱体200上,锁体2和联动组件安装在箱包的下箱体300上。结合图3所示,联动组件包括顶出块31、顶出压簧32和两个或多个限位件33,顶出块31与锁体2联动联接,每一个限位件33均与顶出块31联动联接。每个限位件33均包括连接件331和限位板332,连接件331的一端与顶出块31联动联接,另一端与限位板332的一端联动联接,限位板332的另一端用于对锁钩100上锁或解锁。该中控扣锁对箱包上锁后,锁体2与扣件1配合限位上锁,锁体2上锁且对顶出块31限位上锁,顶出压簧32处于弹性形变状态,两个或多个限位板332分别对两个或多个锁钩100限位上锁;锁体2解锁后,操作解除锁体2与扣件1之间的相互限位后,锁体2解除对顶出块31的限位,顶出块31受顶出压簧32驱动移动,顶出块31带动两个或多个连接件331移动,两个或多个连接件331带动两个限位板332或多个限位板332移动,解除对两个或多个锁钩100的限位上锁。本中控扣锁通过联动组件的设置,实现了一个锁体2控制实现两个或多个锁钩100的同步上锁和解锁,使得上锁和解锁更加方便,且成本相对更低。
具体的,顶出块31设有两个凸块311,两个限位件33的连接件331均设有联动孔3311,两个凸块311分别插入两个连接件331的联动孔3311。顶出块31移动时,凸块311沿联动孔3311移动,同时顶出块31通过两个凸块311带动两个连接件331相向移动,连接件331带动限位板332移动实现对锁钩100的上锁或解锁。该中控扣锁还包括控制盒4,连接件331和限位板332安装在控制盒4内,控制盒4限制连接件331和限位板332的运动,使得限位件33和限位板332只能直线运动,限位件33的和限位板332的移动方向均与顶出块31的移动方向相互垂直。
如图3所示,锁体2包括锁面21、后盖22、密码组件23、钥匙组件24和推钮25,锁面21和后盖22安装在一起,密码组件23、钥匙组件24和推钮25均安装在锁面21和后盖22之间。该中控扣锁还包括底座5,该中控扣锁使用于箱包时,底座5安装在箱包的下箱体300上。结合图4所示,锁面21设有限位部211,扣件1设有限位钩11,限位钩11与锁面21的限位部211相互上下对齐时实现相互限位,相互远离错开时解除相互限位。后盖22转动连接于底座5,且后盖22与底座5之间的转动连接处设有扭簧220。底座5与推钮25之间对应设有相互限位的两个卡钩51、251,两个卡钩51、251相互对齐时实现相互限位,两个卡钩51、251相互错开时解除相互限位。顶出块31的上端穿过控制盒4和底座5,后盖22限制顶出块31的移动。推钮25与锁面21之间设有推钮压簧250,推动推钮25时,推钮压簧250产生弹性形变。结合图5所示,钥匙组件24位于密码组件23与推钮25之间,钥匙组件24包括锁仁241和挡板242,锁仁241上端贯穿锁面21,挡板242既可转动也可移动。密码组件23包括密码轮组231、中心杆232、中心杆压簧233和变号组件234,密码轮组231与中心杆232联动联接,变号组件234与中心杆232联动联接。挡板242位于中心杆232与推钮25之间,变号组件234的操作部件从后盖22的底部贯穿露出。
该中控扣锁对箱包上锁后,中心杆232被密码轮组231限位上锁,挡板242和中心杆232配合限制推钮25的移动,两个卡钩51、251对齐,底座5和推钮25相互限位,锁面21的限位部211和扣件1的限位钩11相互限位,后盖22阻隔在顶出块31的移动复位方向的上方实现对顶出块31限位上锁,顶出压簧32处于弹性形变状态,扭簧220处于弹性形变状态;该中控扣锁通过密码组件23进行解锁时,通过密码轮组231输入正确的解锁密码后,密码轮组231解除对中心杆232的限制,中心杆232可移动,推动推钮25,推钮25推动挡板242和中心杆232移动,中心杆压簧233产生弹性形变,推钮压簧250产生弹性形变,推钮25上的卡钩251与底座5上的卡钩51相互错开,扭簧220弹性形变产生的弹力带动锁体2整体相对底座5转动且向扣件1方向移动,进而使得锁面21的限位部211与扣件1的限位钩11相互脱离,由于后盖22通过连接片转动连接于底座5,在锁面21与扣件1脱离后,锁体2整体转动上移,从而使得后盖22转动上移后与顶出块31相互错开,解除对顶出块31的限制,顶出压簧32的弹力驱动顶出块31移动,顶出块31带动两个连接件331相向移动,连接件331带动限位板332远离锁钩100移动,实现解除对锁钩100的限制;该中控扣锁通过钥匙组件24进行解锁时,解锁钥匙插入锁仁241带动锁仁241转动,挡板242跟随锁仁241转动,挡板242转动后解除对推钮25的限制,推动推钮25,推钮压簧250产生弹性形变,推钮25上的卡钩251与底座5上的卡钩51相互错开,扭簧220弹性形变产生的弹力带动锁体2整体相对底座5转动且向扣件1方向移动,进而使得锁面21的限位部211与扣件1的限位钩11相互脱离,由于后盖22通过连接片转动连接于底座5,在锁面21与扣件1脱离后,锁体2整体转动上移,从而使得后盖22转动上移后与顶出块31相互错开,顶出压簧32的弹力驱动顶出块31移动,顶出块31带动两个连接件331相向移动,连接件331带动限位板332远离锁钩100移动,实现解除对锁钩100的限制。
以上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以上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