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机械手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械手臂自动化起运装置。
背景技术:
机械手臂是机械人技术领域中得到最广泛实际应用的自动化机械装置,在工业制造、医学治疗、娱乐服务、军事、半导体制造以及太空探索等领域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尽管它们的形态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接受指令,精确地定位到三维(或二维)空间上的某一点进行作业。机械手臂根据结构形式的不同分为多关节机械手臂,直角坐标系机械手臂,球坐标系机械手臂,极坐标机械手臂,柱坐标机械手臂等。
现有的机械手臂通用性不强,需要针对不同工种引进不同机械手臂,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且减震效果不好,不能满足企业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械手臂自动化起运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械手臂自动化起运装置,包括底座、第一支撑组、第二支撑组和连接组,所述底座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座顶端连接有第一转盘,所述第一转盘上端面设有第一支撑组,所述第一支撑组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安装块、第二侧板、减震杆和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与安装块固定焊接,所述第一连接臂远离安装块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块与第二连接臂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与第二连接臂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远离第一连接块的一端设有第二支撑组,所述第二支撑组包括第二连接块、伸缩杆和安装头,所述第二连接块通过伸缩杆与安装头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头上安装有连接组,所述连接组包括第二安装座、第二转盘、第三连接块和连接柱,所述第二安装座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块,所述第二安装座远离第三连接块的一侧与第二转盘相连,所述第二转盘远离第二安装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上安装有挂钩。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盘与第一连接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座与第二转盘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座、第二连接座内均设有第四电机,第四电机的输出轴分别固定插接在第一转盘、第二转盘上。
优选的,所述底板下端面固定焊接在第一转盘的上端面,所述底板上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侧板、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所在平面与第二侧板所在平面平行,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之间分别设有安装块、减震杆。
优选的,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上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设有两组,且两组所述滑槽相对设置,所述滑槽内设有滑块,所述滑块设有两组,所述滑块固定焊接在安装块上,所述减震杆底端固定焊接在底板的上端面,所述减震杆顶端固定插接在安装块底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臂远离安装块的一端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壁镶嵌安装有轴承,所述轴承内插接有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块设于凹槽,所述第一连接块通过连接杆与轴承连接,所述连接杆一端与第一电机相连,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接臂外侧,所述凹槽、连接杆和轴承设有多组。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块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块通过连接杆、轴承与第二连接臂远离第一连接块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靠近第一电机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与连接杆连接。
优选的,所述安装头上也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三连接块远离第二连接座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内插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通过轴承与凹槽转动连接,所述安装头靠近第一电机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与连接杆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座下端面安装有移动轮,所述底座为圆柱体结构,所述移动轮以底座圆心为中心点环形阵列多组,所述连接柱上开设有螺纹槽,所述挂钩与连接柱螺纹连接。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机械手臂自动化起运装置,通过第一连接座、第二连接座、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的设计,使该机械手臂可以进行360度的旋转,便于该机械手臂进行工作,使用更加灵活,通过连接柱设有螺纹槽,使该机械手臂可以根据需要运输的物件安装相应的运输工具,如吸盘、夹具等,且该机械手臂也可以安装其他操作工具,从而提高该机械手臂的实用性,解决了现有的机械手臂通用性不强,需要针对不同工种引进不同机械手臂,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的问题,通过减震杆、滑槽和滑块的设计,可以缓释该机械手臂在工作时带来的冲击力,减震杆减震效果好,使装置可以保持稳定,该机械手臂自动化起运装置,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具有减震效果好、通用性强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支撑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支撑组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支撑组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的连接组立体图。
图中:1底座、2第一连接座、3第一支撑组、4第一连接臂、5第一电机、6第一连接块、7第二连接臂、8第二电机、9第二支撑组、10挂钩、11连接组、12第三电机、13第一转盘、14移动轮、15连接柱、16底板、17减震杆、18第一侧板、19安装块、20第二侧板、21凹槽、22轴承、23连接杆、24滑槽、25滑块、26第二连接块、27伸缩杆、28安装头、29第一安装孔、30第二连接座、31第二转盘、32第三连接块、33第二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5所示的一种机械手臂自动化起运装置,包括底座1、第一支撑组3、第二支撑组9和连接组11,所述底座1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座2,所述第一连接座2顶端连接有第一转盘13,所述第一转盘13上端面设有第一支撑组3,所述第一支撑组3包括底板16、第一侧板18、安装块19、第二侧板20、减震杆17和第一连接臂4,所述第一连接臂4与安装块19固定焊接,所述第一连接臂4远离安装块19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块6与第二连接臂7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6与第二连接臂7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7远离第一连接块6的一端设有第二支撑组9,所述第二支撑组9包括第二连接块26、伸缩杆27和安装头28,所述第二连接块26通过伸缩杆27与安装头28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头28上安装有连接组11,所述连接组11包括第二安装座30、第二转盘31、第三连接块32和连接柱15,所述第二安装座30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块32,所述第二安装座30远离第三连接块32的一侧与第二转盘31相连,所述第二转盘31远离第二安装座3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柱15,所述连接柱15上安装有挂钩10。
具体的,所述第一转盘13与第一连接座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座30与第二转盘3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座2、第二连接座30内均设有第四电机,第四电机的输出轴分别固定插接在第一转盘13、第二转盘31上,第一连接座2、第二连接座30均为圆柱体结构,第一转盘13、第二转盘31为圆形板状结构。
具体的,所述底板16下端面固定焊接在第一转盘13的上端面,所述底板16上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侧板18、第二侧板20,所述第一侧板18所在平面与第二侧板20所在平面平行,所述第一侧板18、第二侧板20之间分别设有安装块19、减震杆17,减震杆17为升降杆。
具体的,所述第一侧板18、第二侧板20上均开设有滑槽24,所述滑槽24设有两组,且两组所述滑槽24相对设置,所述滑槽24内设有滑块25,所述滑块25设有两组,所述滑块25固定焊接在安装块19上,所述减震杆17底端固定焊接在底板16的上端面,所述减震杆17顶端固定插接在安装块19底端,安装块19通过滑块25与第一侧板18、第二侧板20滑动连接。
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臂4远离安装块19的一端开设有凹槽21,所述凹槽21内壁镶嵌安装有轴承22,所述轴承22内插接有连接杆23,所述第一连接块6设于凹槽21,所述第一连接块6通过连接杆23与轴承22连接,所述连接杆23一端与第一电机5相连,所述第一电机5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接臂4外侧,所述凹槽21、连接杆23和轴承22设有多组。
具体的,所述第二连接块26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29,所述第二连接块26通过连接杆23、轴承22与第二连接臂7远离第一连接块6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7靠近第一电机5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8,所述第二电机8与连接杆23连接,连接杆23穿过第一安装孔29插接在轴承22内,第二连接臂7远离第一连接块6的一端也开设有凹槽21,轴承22设于凹槽21内。
具体的,所述安装头28上也开设有凹槽21,所述第三连接块32远离第二连接座30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安装孔33,所述第二安装孔33内插接有连接杆23,所述连接杆23通过轴承22与凹槽21转动连接,所述安装头28靠近第一电机5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三电机12,所述第三电机12与连接杆23转动连接。
具体的,所述底座1下端面安装有移动轮14,所述底座1为圆柱体结构,所述移动轮14以底座1圆心为中心点环形阵列多组,所述连接柱15上开设有螺纹槽,所述挂钩10与连接柱15螺纹连接。
具体的,该机械手臂自动化起运装置,在使用时,首先通过移动轮14将该装置运到合适的位置,第一连接座2带动第一转盘13进行角度调节,使挂钩10转向物件所在方向,然后第一连接臂4通过第一电机5带动第二连接臂7,第二连接臂7通过第二电机8带动第二支撑组9,第二支撑组9通过第三电机12带动连接组11,连接组11转动挂钩10,使挂钩10将需要运输的物件勾住,通过移动轮14或第一连接座2将物件移动至需要使用的地方,当挂钩10勾住物件的时候,减震杆17和滑槽24,会缓释物件带来的冲击力,使装置可以保持稳定,该机械手臂自动化起运装置,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具有减震效果好、通用性强的优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