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家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助力门把手组件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制冷设备(如冰箱、冷柜等)用的保温箱通常包括箱体和门体,门体上配置有把手用于开门,而由于箱体内温度低,容易形成负压,导致门体打开困难。中国专利号2016112476145公开了一种助力把手组件,通过把手带动连接杆转动,由连接杆的驱动部带动杠杆转动,实现通过杠杆推动推杆移动实现助力开门,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由于需要连接杆转动来驱动杠杆转动,把手需要具有较大的行程,用户在操作过程中,把手需要从门体中拉出来获得足够大的行程来驱动杠杆转动开门,用户体验性较差。而中国专利号2016109216640也公开了一种冰箱助力门把手组件,旋转把手使得连杆机构动作,连杆机构中的推杆伸出实现助力开门,同样的,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把手也需要从门体中旋转拉出以获得足够大的行程来驱动杠杆转动开门,也导致用户体验性降低。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助力门把手组件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助力门把手组件及制冷设备,使得开门操作非常简单省力,且把手不会与门体的侧壁面接触摩擦,用户体验较好。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助力门把手组件,所述助力门把手组件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的把手和定义了收容腔的固定盒,所述把手至少部分被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其中:
所述助力门把手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固定盒且与所述把手活动配接的传动件、相对于所述固定盒可滑移设置的顶杆组件,所述顶杆组件包括延伸出所述固定盒的顶杆,且所述传动件与所述顶杆组件活动配接,所述把手可滑移地设置于所述固定盒,当所述把手相对于所述固定盒可被操作地滑移时,通过所述传动件促使所述顶杆组件滑移,以使所述顶杆向远离固定盒的方向向外移动。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把手的滑移方向与所述纵长方向相垂直,且所述把手的滑移方向与所述顶杆的滑移方向成钝角。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盒上设有引导所述把手滑移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定义了与所述纵长方向相平行的倾斜面,且所述倾斜面与所述顶杆的滑移方向成钝角。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把手包括与所述倾斜面相贴合的把手倾斜部、供抓握的手持部、及连接所述把手倾斜部和手持部的连接部,所述把手倾斜部和所述手持部均与所述连接部成角度设置,且所述把手倾斜部和所述手持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相对的两侧。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把手倾斜部与所述连接部成钝角,所述手持部与连接部相垂直,且所述手持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收容腔之外。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把手还包括在纵长方向上位于所述手持部两端的定位部,所述传动件包括与所述定位部活动配接且容置所述定位部的固定部。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把手与所述传动件之间设有弹性件,所述定位部设为具有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弹性件被收容于所述定位部内,且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定位部相抵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部相抵接。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传动件限制所述把手脱离所述固定盒。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传动件绕转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盒,所述转轴线、所述纵长方向和所述顶杆的滑移方向均相互垂直,所述传动件具有相对的两端,其中一端与所述把手相活动配接,其中另一端与所述顶杆组件相配接。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当所述把手被操作地滑移时,所述把手在沿所述转轴线的方向上和沿所述顶杆的滑移方向上均产生一定位移。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杆组件包括用于固定所述顶杆的支架,所述顶杆上设有延伸出所述固定盒的顶推部,所述支架包括沿所述转轴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的主体部及位于所述主体部一侧的抵接面,所述传动件与所述主体部的抵接面相抵接。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杆具有在所述纵长方向上间隔排布的一对夹持臂,所述支架的主体部上设置有对应所述夹持臂的凹槽,所述夹持臂收容在凹槽内。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助力门把手组件还包括用于向所述顶杆施加复位力的复位件,所述复位件限位于所述固定盒的内壁与所述主体部背向所述抵接面一侧的侧面之间。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盒还包括用于避免所述传动件脱离所述固定盒的盖板,所述盖板沿纵长方向上位于把手两侧以盖设所述传动件。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之一,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一侧敞口设置的箱体和封闭所述箱体敞口处的门体,其中:所述门体上设有以上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助力门把手组件,所述助力门把手组件嵌设于所述门体的侧壁面内,所述助力门把手组件的顶杆与所述箱体相抵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所述把手可滑移地设置于所述固定盒,只要拉动所述把手使其相对于所述固定盒滑移,就能通过所述传动件促使所述顶杆组件滑移,以使所述顶杆向远离固定盒的方向向外移动,从而顶杆顶压箱体以实现助力开门。因此操作非常简单省力。另外,通过将助力门把手组件嵌设在门体中,实现隐藏式助力开门的效果,便于用户操作,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性;这样用户通过助力门把手组件可以方便地将制冷设备的门体打开,而且在把手打开门体的过程中,把手不会与门体的侧壁面接触摩擦,避免了把手的手持端和门体的侧壁面上产生划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制冷设备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制冷设备的门体和助力门把手组件的立体组装图。
图3是图2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组装图。
图4是图2中门体和助力门把手组件分离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助力门把手组件取出固定盒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4中助力门把手组件取出盖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4中助力门把手组件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4中助力门把手组件的另一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9是图4中助力门把手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图4中助力门把手组件的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图4中助力门把手组件非使用状态下去除盖板后的正视图。
图12是沿图1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13是沿图11中b-b线的剖视图。
图14是图4中助力门把手组件使用状态下去除盖板后的正视图。
图15是沿图14中c-c线的剖视图。
图16是沿图14中d-d线的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助力门把手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8是图17中助力门把手组件的另一立体分解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底”、“内”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以制冷设备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为参照,而并不是指示所指的位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
如图1至图16,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实施例,该实施例公开了门把手组件100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400。
参照图1至图4所示,制冷设备400包括一侧敞口设置的箱体200和封闭箱体200敞口处的门体300。门体300具有朝向箱体200敞口处的内表面、与内表面平行的外表面301及与内表面和外表面301相连的侧壁面302,助力门把手组件100嵌设于门体300的侧壁面302内。
助力门把手组件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的把手2和定义了收容腔10的固定盒1,把手2至少部分被收容于收容腔10内。另外,助力门把手组件还包括传动件3和顶杆组件4,其中,传动件3设于固定盒1且与把手2活动配接,顶杆组件4相对于固定盒1可滑移设置,顶杆组件4包括延伸出固定盒1的顶杆41,顶杆41与箱体200相抵靠。且传动件3与顶杆组件4活动配接,把手2活动设置于固定盒1。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把手2可滑移地设置于固定盒1,当把手2相对于固定盒1可被操作地滑移时,通过传动件3促使顶杆组件4滑移,以使顶杆41向远离固定盒1的方向向外移动。
本优选实施例中,由于把手2可滑移地设置于固定盒1,只要拉动把手2使其相对于固定盒1滑移,就能通过传动件3促使顶杆组件4滑移,以使顶杆41向远离固定盒1的方向向外移动,从而顶杆41顶压箱体200以实现助力开门。因此操作非常简单省力。另外,通过将助力门把手组件嵌设在门体300中,实现隐藏式助力开门的效果,便于用户操作,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性;这样用户通过助力门把手组件可以方便地将制冷设备的门体300打开,而且在把手2打开门体300的过程中,把手2不会与门体300的侧壁面302接触摩擦,避免了把手2的手持端和门体300的侧壁面302上产生划痕。
为给把手2的拉动提供空间及便于操作把手2,当把手2处于未被拉动的自由状态时,把手2邻近门体300的外表面的末端突出于门体300的侧壁面302。当然,也可以设置成把手2邻近门体300的外表面的末端未突出于门体300的侧壁面302。只要设计成滑移把手2时,把手2不与门体300干涉即可。
把手2的滑移方向与纵长方向相垂直,且把手2的滑移方向与顶杆41的滑移方向成钝角。也就是说,把手2倾斜移动。该实施例中,纵长方向即制冷设备400的高度方向,顶杆41的滑移方向即制冷设备的深度方向。
进一步的,固定盒1上设有引导把手2滑移的引导部,引导部定义了与纵长方向相平行的倾斜面112,且倾斜面112与顶杆41的滑移方向成钝角。以对把手2的倾斜滑移进行引导。
具体的,把手2包括与倾斜面112相贴合的把手倾斜部23、供抓握的手持部21、及连接把手倾斜部23和手持部21的连接部25,把手倾斜部23和手持部21均与连接部25成角度设置,且把手倾斜部23和手持部21位于连接部25相对的两侧。手持部21较靠近门体300的外表面设置,当把手2被拉动时,把手2在逐渐靠近门体300的外表面的方向上和远离侧壁面302的方向上均产生一定位移。
把手倾斜部23与连接部25成钝角,手持部21与连接部25大致相垂直,且手持部21至少部分位于收容腔10之外。这样,便于操作,且把手2被拉动以产生滑移时,把手2不会与门体300干涉。
把手2还包括在纵长方向上位于手持部21两端的定位部22,传动件3包括与定位部22活动配接且容置定位部22的固定部32。相应的,传动件3和顶杆组件4均设置为两个。
把手2与传动件3之间设有弹性件5,定位部22设为具有开口的筒状结构,弹性件5被收容于定位部22内,且弹性件5的一端与定位部22相抵接,弹性件5的另一端与固定部32相抵接。具体的,弹性件5设置为压簧。另外,传动件3限制把手2脱离固定盒1。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固定部32止挡定位部22,以限制把手2脱离固定盒1。
定位部22敞口端与固定部32内壁间隔一定距离,以使得把手2被拉出时,定位部22能够通过弹性件5的弹性压缩朝向固定部32内部移动。另外,助力门把手组件100还包括设于弹性件5与固定部32之间的连接件6,具体的,连接件固定于固定部32的内壁,连接件6一端与弹性件5定位连接,另一端抵靠固定部32内壁,弹性件5套设于连接件5的外周。连接件6具有抵靠在固定部32上的头部及尺寸小于头部的尾部,弹性件5尺寸与尾部尺寸一致,从而弹性件5套设在尾部上且被头部限制,不会与连接件6脱离。
进一步的,传动件3绕转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固定盒1,转轴线、纵长方向和顶杆41的滑移方向均相互垂直,传动件3具有相对的两端,其中一端与把手2相活动配接,其中另一端与顶杆组件4相配接。具体的,传动件3与顶杆组件4相抵接。当然,传动件3与顶杆组件4之间也可以采用其它配接方式。
当把手2被操作地相对于固定盒1活动时,定位部22与固定部32在平行于转轴线的方向上产生相对移动,且固定部32与定位部22相对转动,使得传动件3相对于固定盒1转动以促使顶杆组件4滑移,以使顶杆41向远离固定盒1的方向向外移动。因此把手2只要活动较小的位移,就可使顶杆41移出一定距离以顶压箱体,使得把手活动的空间较小,不会与门体干涉。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把手2可滑移地设置于固定盒1。当然,把手2也可以采用其它活动设置方式设置于固定盒1上。只要使定位部22和固定部32之间既产生相互直线移动,又产生相对转动,从而通过传动件3的转动,促使顶杆组件4直线移动即可。当把手2被操作地相对于固定盒1倾斜滑移时,定位部22在转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向固定部32的底壁移动,同时定位部22与固定部32之间相对转动,弹性件5被压缩,传动件3相对于固定盒1转动,以推动顶杆组件4相对于固定盒1直线移动,使顶杆41向突出于固定盒1的方向向外移动,从而顶压箱体200,实现助力开门。
当把手2被操作地滑移时,把手2在沿转轴线的方向上和沿顶杆41的滑移方向上均产生一定位移。当把手2从自由状态被拉动至最终状态的过程中,手持部21逐渐远离侧壁面302并逐渐靠近门体300的外表面,但直到把手2被拉动至最终状态,把手2的手持部21也未突出于门体300的外表面。
参照图10所示,顶杆组件4还包括用于固定顶杆41的支架42,顶杆41上设有延伸出固定盒1的顶推部43,支架42包括沿转轴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的主体部421及位于主体部421一侧的抵接面422,传动件3与主体部421的抵接面422相抵接。另外,顶杆41具有在纵长方向上间隔排布的一对夹持臂44及连接一对夹持臂44的横梁45,支架42的主体部上设置有对应夹持臂44的凹槽425,夹持臂44收容在凹槽425内。
支架42还包括在顶杆41的滑移方向上设置在主体部421两端的侧板423及位于侧板423之间的隔板424。侧板423和隔板424与主体部421之间形成相邻的两个限位空间。顶杆41收容在其中一个限位空间内,夹持臂44收容在凹槽425内,横梁45与主体部421抵接。顶推部43的尺寸大于开口118且在顶杆41的滑移方向上与箱体200相抵靠。
助力门把手组件还包括用于向顶杆41施加复位力的复位件7,复位件7限位于固定盒1的内壁与主体部421背向抵接面422一侧的侧面之间,即复位件7收容在不同于收容顶杆41的另一个限位空间内。当把手2被释放时,复位件7用于使顶杆41复位。固定盒1的定位槽116的内壁和主体部421均具有相向突伸的突柱,在本发明中,复位件7为弹簧结构,复位件7两端套设固定在突柱上,以形成稳定连接。
固定盒1上设有用于避免传动件3脱离固定盒1的盖板12,盖板12沿纵长方向上位于把手2两侧以盖设传动件3。参照图8至图15所示,盖板12盖设在固定盒1两端并与把手2两端相连。收容腔10沿纵长方向上延伸设置,固定盒1沿制冷设备的宽度方向的一端敞口设置,把手2设在固定盒1敞口一侧。盖板12对应盖设在传动件3和顶杆组件4上,以避免传动件3在转动时脱离固定盒1。
固定盒1内设有滑动槽113。滑动槽113沿制冷设备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深度为一固定值,且滑动槽113的底壁与倾斜面112的倾斜方向一致。参照图12和图15所示,倾斜面112靠近门体300的外表面301的一侧与门体300的侧壁面302之间的距离小于倾斜面112靠近门体300的内表面一侧与门体300的侧壁面302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倾斜面112自较靠近门体300的外表面301的一侧向靠近门体300的内表面一侧延伸时,倾斜面112向逐渐远离门体300的侧壁面302倾斜延伸。固定盒1还包括沿纵长方向设置在倾斜面112两端的收容槽114,收容槽114与倾斜面112之间通过分隔壁115隔断。固定盒1在纵长方向上的两端还设有收容顶杆组件4的定位槽116。固定盒1靠近门体300内表面的一侧开设有与定位槽116相连通的开口118,使得顶杆组件4自开口118延伸出固定盒1。固定盒1内凸设有转轴117,转轴117在纵长方向上位于收容槽114与定位槽116之间。传动件3通过转轴117可转动地设于固定盒1上。
参照图1至图15所示,定位部22位于收容腔10内且收容在收容槽114内。把手倾斜部23上凸设有与固定盒1的滑动槽113滑动配合的突出部24,以限定把手2同时沿转轴线的方向和顶杆41的滑移方向上向外倾斜移动。
在本发明中,把手倾斜部23与固定盒1的倾斜面112向贴合,以引导把手2在拉动时沿着倾斜方向向外移动,即同时沿转轴线的方向和顶杆41的滑移方向向外倾斜移动。当然,本实施方式中一个优选的方案,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固定盒1和把手2可不做倾斜设置的倾斜面112及与其贴合的把手倾斜部2323,而将滑动槽113设置为倾斜结构,从而把手2上的突出部24沿着倾斜的滑动槽113向外倾斜移动时,亦可实现同时沿转轴线的方向和顶杆41的滑移方向向外倾斜移动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将滑动槽113设置在把手2上,相应的,将突出部24设置在固定盒1上。同样,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滑动配合结构,只要能实现把手2同时沿转轴线的方向和顶杆41的滑移方向向外倾斜移动的效果。相关的类似设计亦可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中。
传动件3具有转动连接于固定盒1的转动部31及与顶杆组件4相抵接的抵接部33,固定部32和抵接部33分别位于转动部31的两端。转动部31成空心筒状结构套设在转轴117上。在本发明中,固定部32设置为具有敞口的筒状结构,在沿转轴线的方向上,固定部32的敞口背向把手2,定位部22收容在固定部32内,定位部22可在固定部32上沿转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移动,并且把手2移动时,定位部22可带动固定部32在收容槽114内沿顶杆41的滑移方向移动,从而使得传动件3转动,由于传动件3与顶杆组件4相抵接,顶杆组件4的一端与抵接部33抵接定位形成了连动结构,最终促使顶杆组件4相对于固定盒1滑移。
参照图11至图13所示,门体300关闭设置在箱体200上,此时助力门把手组件100处于非使用状态。把手2的突出部24位于滑动槽113靠近箱体200的一端,传动件3的固定部32与把手2的定位部22在顶杆41的滑移方向上位于收容槽114靠近箱体200的一侧,且在转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把手2的定位部22对应收容槽114,定位部22敞口端与固定部32内壁间隔一定距离,传动件3的抵接部33位于定位槽116远离箱体200的一侧。顶推部43与箱体200抵靠。
参照图14至图16所示,门体300与箱体200相分离,助力门把手组件100处于使用状态。即当将把手2向外拉出时,即将把手2朝向门体300的外表面的方向拉动,把手2的把手倾斜部2323通过突出部24在滑动槽113内滑动而沿着倾斜面112倾斜向外移动,使得把手2同时沿转轴线的延伸方向和顶杆41的滑移方向向外倾斜移动,此时,定位部22在固定部32上沿转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向外移动,使弹性件5压缩变形,同时定位部22带动固定部32沿收容槽114向外移动,使传动件3相对于固定盒1转动,令抵接部33朝向靠近顶推部43方向向内移动,并推动顶杆组件4的顶推部43朝向固定盒1外部伸出,从而顶推部43推抵箱体200,并产生对门体300的反作用力,而令门体300打开,实现省力方便开门。松开把手2后,顶杆41和传动件3通过复位件7回复到非工作状态,固定部32和定位部22通过弹性件5回复到非工作状态,从而把手2也回复到非工作状态。
如图17和图18所示,本发明提供的第二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是,该实施例中,固定盒201内未设置滑动槽,且把手203上未设置与滑动槽相配接的突出部。另外,该实施例中,在把手203和固定盒201之间设有同步结构,以保证把手203被操作地滑移时,上下同步。其它结构形式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下面仅对不同部分进行详细介绍,不再对相同部分进行展开介绍。
同步结构使把手203和固定盒201在纵长方向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配接处,以使得操作把手203的任何位置处使其相对于固定盒201滑移时,把手203在纵长方向上均可同步地滑移,从而通过传动件使顶杆向远离固定盒201的方向向外移动。如此设置,无论操作把手203的任何位置都可实现同步滑移,使得操作更加方便,且结构更加可靠。
同步结构205包括设于把手203和固定盒201其中之一上的同步件207、设于把手203和固定盒201其中另一个上的至少两个配接部,至少两个配接部在纵长方向上间隔设置,且至少两个配接部均与同步件207相配接。具体到本优选实施例中,同步件207固定设置于把手203上,相应的,至少两个配接部设置于固定盒201上。当然,也可以将同步件207设置于固定盒201上,相应的,将至少两个配接部设置于把手203上。
进一步的,同步件207由金属丝弯折形成,同步件207具有中间本体209、位于中间本体209的一端的第一弯折部211和位于中间本体209的另一端的第二弯折部213,中间本体209、第一弯折部211和第二弯折部213处于同一平面上,配接部包括设于固定盒201上的第一配接槽215和第二配接槽217,其中第一配接槽215与第一弯折部211相配接,第二配接槽217与第二弯折部213相配接。因为同步件207由一段金属丝弯折形成,从而进一步确保了把手203在纵长方向上的同步。具体的,同步件207为钢丝。另外,采用金属丝弯折形成,结构更加简单、成本较低。再者,该实施例中,固定盒201上还设有顶杆导向件219,顶杆221设置于顶杆导向件219上。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