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路循环的斜支撑拆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20446发布日期:2020-03-20 05:16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路循环的斜支撑拆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油路循环的斜支撑拆装装置。



背景技术:

铝合金建筑模板技术在国外已有50多年历史,应用于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各个领域,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像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墨西哥、巴西这样的新兴工业国家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我国香港、澳门地区也已经被使用10多年。

当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高层建筑在各省市犹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高层和超高层建筑都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体,铝合金模板是目前最为理想的工具式模板,对解决木模板耗费大量木材资源、建筑业熟练技术工人短缺等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铝合金模板具有重量轻、拆装方便、刚度高、板面大、拼缝少、稳定性好、精度高、浇筑的混凝土平整光洁、使用寿命长、周转次数多、经济性好、回收价值高、施工进度快、施工效率高、施工现场安全、整洁、施工形象好、对机械依赖程度低、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对推进建筑节能环保和建筑工业化进程起到重要作用并具有现实操作意义。

在铝合金模板的装配使用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斜支撑,现有常用的斜支撑一般包括支撑杆、丝杆、手把和连接头,支撑杆内设有腔体,丝杆设置在腔体内且与腔体螺纹连接,手把设置在支撑杆的外壁上,连接头设置在丝杆的两端。斜支撑一般多次循环回收使用,在现有的斜支撑回收过程中,需要将丝杆从腔体内取出,一般需要人手对丝杆进行固定,但人手固定对工人的体力需求较高,同时也不能够有效地对斜支撑进行有效的固定,另外,现有的斜支撑回收工作中,拆除丝杆的方法一般通过采用人手或电钻将丝杆旋出,但在实际的回收过程中,往往会存在有部分生锈严重或粘附有较多的水泥的丝杆难以扭出,且在扭出的过程中斜支撑会跟随旋转,人手无法很好地握持住斜支撑杆,存在容易打伤操作人员的危险。另外,翻新的丝杆在重新安装回支撑杆的时候需要重新上油,现有需要人手对丝杆进行涂油处理,这样会导致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油路循环的斜支撑拆装装置,能够在斜支撑拆装的同时对斜支撑上油,且油可循环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路循环的斜支撑拆装装置,所述的斜支撑包括支撑杆、丝杆设置在支撑杆外壁的手把和设置在丝杆端部的连接头,所述的支撑杆内设有腔体,所述的丝杆与腔体内壁螺纹连接,包括机座、装夹装置、驱动装置、拆装头和加油装置,所述的加油装置与机座连接,所述的装夹装置和驱动装置设置在机座上,所述的装夹装置活动设置在机座上,所述的驱动装置与拆装头连接驱动拆装头旋转,所述的拆装头上设有拆装口,所述的支撑杆通过装夹装置装夹,所述的连接头卡入拆装口内,所述的加油装置朝向丝杆喷油。所述的机座下设有集油盘,所述的集油盘与加油装置连通。

在本装置中,斜支撑放置在装夹装置上,通过装夹装置将斜支撑夹紧,丝杆和连接头置于装夹装置靠近驱动装置的一侧,使用的时候通过调节驱动装置和装夹装置之间的间距,使连接头卡入至装夹头的拆装口内,启动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驱动拆装头旋转。本装置可以实现对斜支撑的拆卸工作以及完成对斜支撑的安装工作,在进行斜支撑的拆卸工作的时候,加油装置不启动,拆装头带动连接头旋转,从而带动丝杆旋转,在丝杆旋转转出腔体的时候,由于螺纹的推动作用将驱动装置推开,最终使丝杆完全转出腔体,完成拆卸工作。在进行安装工作的时候,加油装置启动,通过装夹装置将支撑杆夹紧,人工将部分的丝杆旋入腔体内,并通过调节装夹装置和驱动装置之间的间距使连接头卡入至拆装口内,启动驱动装置,通过驱动电机带动丝杆旋转,并在丝杆旋入腔体内的同时推动驱动装置靠近装夹装置移动,保证连接头始终置于拆装口内,保持持续的驱动作用力。在丝杆旋入至支撑杆内的同时,加油装置同时对丝杆进行喷油,使丝杆表面涂覆有油层,通过本装置可以使丝杆的安装进入至支撑杆内的同时完成涂油的工作,无需人工对丝杆进行上油,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另外,通过本装置既可以用作斜支撑的拆卸工具使用,也可以用作斜支撑的安装工具使用,通过本装置工作人员无需手持斜支撑进行拆卸安装工作,保证了拆装工作时候的人身安全并提高了拆装效率。另外,喷洒在丝杆上的油并不能完全附着在丝杆上,多出的油掉落至集油盘上进行汇集,汇集后的油重新收集回到加油装置内,实现油的循环使用,更加节能环保,避免浪费。

进一步的,所述的加油装置包括油缸、抽油泵和喷油管,所述的抽油泵与油缸连接,所述的喷油管与抽油泵连接。油缸内的油通过抽油泵抽出,并通过喷油管进行输送喷出,喷油管的出口对准丝杆,并朝向丝杆进行喷油实现对丝杆表面涂油的工作。其中喷油管为万向喷油管,其位置可调,可以根据实际的喷涂位置进行调整,以确保喷油管能够对准丝杆进行喷油。

进一步的,所述的集油盘底部设有过滤孔,所述的过滤孔内设有过滤机构,所述的油缸通过油管与过滤孔连通。优选地,过滤机构为过滤网,由于斜支撑上会存在部分碎屑会伴随着上油的时候同时掉落到集渣盘上,因此油渣混合物通过过滤网可以将碎屑隔绝在集渣盘内,避免其落入至油缸内,实现油和渣分离,因此可以保证二次循环使用的油的干净,避免在加油的时候堵塞喷油管。

进一步的,所述的集油盘的设置高度高于油缸,所述的集油盘的底部为朝向过滤孔倾斜设置的底板。油采用润滑油,润滑油落入至集渣盘之后,通过重力作用之下,集渣盘内的润滑油直接落入至油缸内,无需通过电泵抽取,可以简化油路循环设置。另外,由于集油盘的底部为朝向过滤孔倾斜设置的,因此保证润滑油可以流动至过滤孔从而流动至油缸。

进一步的,所述的驱动装置活动设置在机座上。在底座上设置有直线导轨,驱动装置与直线导轨滑动连接,驱动装置可沿直线导轨方向滑动,在拆装工作的时候,可以通过推动驱动装置滑动从而实现调整装夹装置与驱动装置之间的间距,在拆斜的过程中,丝杆旋出,在螺纹的驱动作用下将驱动装置朝远离装夹装置的方向推动,从而最终使丝杆完全旋出腔体,完成拆卸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的驱动装置为伺服电机,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拆装头固定连接,拆装口为与连接头形状相匹配的方形孔,且拆装口略大于连接头,以便于连接头能够卡入至拆装口内。输出轴的旋转方向可以通过伺服电机进行控制,拆卸丝杆和安装丝杆的时候通过伺服电机控制输出轴,从而控制拆装头不同转向的转动,实现丝杆的拆卸或安装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的装夹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夹具和至少一个第二夹具,所述的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并排设置,所述的第二夹具包括第二上夹块和第二下夹块,所述的第二上夹块和第二下夹块将手把夹紧,所述的第一夹具包括第一下夹块,所述的第一下夹块上设有开口,所述的支撑杆放置于开口内。

通过装夹装置可以很好地将斜支撑进行夹持,以方便后续回收的时候将斜支撑的丝杆转出进行回收,其中,支撑杆放置在第一夹具的第一下夹块的开口内,通过开口可以限制支撑杆的横向方向运动,再通过第二夹具对支撑杆进行夹紧,即通过第二上夹块和第二下夹块将设置在支撑杆外壁的手把压紧,从而限制了斜支撑的纵向运动以及限制了斜支撑的旋转,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共同实现了对斜支撑的横向运动、纵向运动以及旋转进行了限制,很好地固定了斜支撑的位置。在夹持好斜支撑之后,斜支撑上的丝杆置于第一夹具的外侧,工作人员在后续的回收工作中无需通过人手对斜支撑进行固定,在装夹完成之后只需要调节装夹装置和驱动装置之间的间距从而使连接头卡入至拆装口内,启动驱动装置即可将丝杆旋出或旋进,使用更加节省力气及提高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夹具设置在两个第一夹具之间。第一夹具设置有两个,在使用的时候分别用于固定斜支撑的前后两端,即支撑杆的前后两端均放置在两侧的第一下夹块的开口内,通过两个第一夹具可以更好地保证了斜支撑的夹持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夹具还包括第一上夹块、第一底座、第一安装座、第一固定座和第一摆杆,所述的第一安装座、第一固定座和第一下夹块与第一底座连接,所述的第一下夹块设置在第一安装座和第一固定座之间,所述的第一上夹块与摆第一摆杆连接,所述的第一摆杆一端通过第一转轴铰接于第一安装座的上端,所述的支撑杆放置在第一下夹块上,所述的第一上夹块绕第一转轴旋转压在支撑杆上。为了更好地对斜支撑进行夹持固定,因此还设置了第一上夹块,在无需夹持的时候,通过向上翻转第一摆杆,使第一上夹块与第一下夹块分开,将斜支撑的支撑杆对准开口放置,放置好之后向下翻转第一摆杆,第一上夹块绕第一转轴转动至支撑杆上方,并通过重力作用将支撑杆压紧,通过第一上夹块和第二上夹块能够共同将支撑杆压紧,从而更好地对支撑杆进行限制,限制了支撑杆的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夹具还包括第二底座、第二安装座、第二固定座和第二摆杆,所述的第二安装座、第二固定座和第二下夹块与第一底座连接,所述的第二下夹块设置在第二安装座和第二固定座之间,所述的第二上夹块与第二摆杆连接,所述的第二摆杆一端通过第二转轴铰接于第二安装座的上端,所述的手把放置在第二下夹块上,所述的第二上夹块绕第二转轴旋转压在手把上。在无需夹持的时候,向上翻转第二摆杆,使第二上夹块和第二下夹块分开,斜支撑的手把放置在第二下夹块上,向下翻转第二摆杆,使第二上夹块绕第二转轴转动至手把上方,并通过重力作用将手把压紧,通过第二上夹块和第二上夹块能够共同地将手把压紧,既可以对斜支撑的纵向运动进行了限制,也能够通过压紧两个手把从而实现限制斜支撑绕其轴向反向的旋转,因此在拆卸丝杆的时候,可以避免支撑杆随着丝杆拆卸过程中带动支撑杆一起旋转,因此可以很好地对斜支撑进行夹持,从而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拆卸回收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上夹块和第一下夹块均设有弧形开口,所述的第一上夹块和第二下夹块接触形成夹持腔。弧形开口能够适应支撑杆的形状,避免将支撑杆压坏,可以起到限制支撑杆运动的作用,两个弧形开口在夹持的时候分别压紧支撑杆的上下表面,实现了对斜支撑的纵向运动限制以及横向运动限制。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的第二下夹块平行设置两个所述的第二下夹块间距设置,两个所述的第二上夹块间距设置,两个所述的第二上夹块之间的间距与两个所述的第二下夹块之间的间距相同。在夹持的过程中,支撑杆置于两个第二下夹块之间,且两个手把分别置于两个第二下夹块的上端面,两个手把通过第二上夹块和第二下夹块夹紧,从而实现了对斜支撑的纵向运动以及旋转进行了限制,避免了在拆卸过程中支撑杆绕其轴向方向旋转。

进一步的,还包括锁定机构,所述的锁定机构分别设置在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上,所述的锁定机构包括卡块和插销,所述的卡块分别设置在第一摆杆远离第一安装座的端部和第二摆杆远离第二安装座的端部,所述的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上均设置有卡口,所述的卡块上设有穿孔,所述的插销与穿孔滑动连接,所述的插销可滑动穿出穿孔卡入至卡口内。在夹持状态的时候,仅通过重力作用对支撑杆或手把进行压紧会存在压力不够导致脱离的问题,因此通过锁定机构可以很好地固定在压紧状态下第一上夹块和第一下夹块之间的位置以及第二上夹块和第二下夹块之间的位置,具体地,在夹持状态的时候,卡块置于第一固定座或第二固定座的外侧,工作人员通过槽孔插销,控制插销向内侧滑动,使插销从卡块内侧穿入至卡口内,从而实现固定第一上夹块和第一下夹块之间的位置或第二上夹块和第二下夹块之间的位置,保证能够牢固夹紧斜支撑以提高夹持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的插销端部凸出于卡块外壁设置,所述的插销端部设有握持部。通过握持部可以更加方便工作人员对插销进行操作。

进一步的,还包括助力机构,所述的助力机构分别设置在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上,所述的助力机构包括拉杆和拉簧,两个所述的拉杆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铰接,另一端与拉簧铰接,两个所述的拉簧一端分别与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铰接。由于装置由金属制成,其重量一般较大,如若通过人手进行操控第一摆杆或第二摆杆运动需要耗费较大的力气,因此通过设置助力机构可以方便工作人员更好地操控第一摆杆或第二摆杆,具体地,在向上推动第一摆杆或第二摆杆的时候,拉簧提供向上的拉力作用,因此工作人员可以无需施加过大的力量即可将第一摆杆或第二摆杆向上推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使用本装置能够实现在安装丝杆的同时完成对丝杆涂油的工作,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对涂覆之后的润滑油可以进行回收循环使用,更加环保;

2、通过使用本装置可以同时实现斜支撑的拆装工作,在斜支撑回收翻新的过程中无需使用人手对斜支撑进行固定及将丝杆旋进或旋出,使用更加安全及便捷,能够提高拆装效率。

3、装夹可以很好地将斜支撑夹紧,能够很好地对斜支撑起到纵向限位、横向限位和旋转限位的作用,方便后续的拆卸回收工作,无需使用人手握持稳定斜支撑,提高回收工作效率,避免后续在拆卸回收工作中斜支撑跳动或脱离;

4、通过助力机构能够方便使用者推动摆杆的运动,以减轻使用者的工作劳动量;

5、通过锁定机构能够很好地固定夹持位置以起到更好的夹持效果,能够更好地将斜支撑压紧以便于后续回收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在一个实施例中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在一个实施例中拆装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在一个实施例中装夹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斜支撑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在一个实施例中集油盘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一种油路循环的斜支撑拆装装置,如图6所示,斜支撑包括支撑杆1、丝杆2、手把4和连接头3,在支撑杆1内设置有中空腔体,两个丝杆2与腔体螺纹连接,两个丝杆2分别活动设置在支撑杆1的两端,丝杆2的一端延伸出腔体外部设置,在丝杆2伸出腔体外部的端部上设有连接头3,其中在支撑杆1的中部设置有两个手把4,两个手把4对称设置且分别焊接在支撑杆1的外壁上,本装置用于拆卸或安装斜支撑上的丝杆2。

如图1所示,本装置包括有机座20、装夹装置10、驱动装置22、拆装头21和加油装置30,加油装置30与机座20连接,装夹装置10和驱动装置22均设置在机座20上且装夹装置10和驱动装置22位于同一直线方向上。驱动装置22和拆装头21连接,通过驱动装置22控制拆装头21旋转,在拆装头21靠近装夹装置10的端面上设置有拆装口211,该拆装口211与斜支撑上的连接头3相匹配,用于卡入连接头3。其中驱动装置22与机座20活动连接,装夹装置10和驱动装置22之间的间距可调,装夹装置10用以将斜支撑夹紧,并通过调节装夹装置10和驱动装置22之间的间距从而使连接头3能够卡入至拆装口211内,加油装置30朝向丝杆进行喷油。在本实施例中,所喷涂的油为润滑油,通过喷洒的方式将润滑油涂覆在丝杆上,可以保证后续使用的时候丝杆2能够方便容易地从腔体旋出,通过润滑油可以对丝杆2表面进行保护,避免丝杆2生锈。

具体地,加油装置30包括油缸301、抽油泵302和喷油管303,油缸301设置在机座20的旁边或机座20底部,抽油泵302设置在油缸301上,喷油管303与抽油泵302连接,通过抽油泵302能够将油缸301内存储的油进行抽出,并通过喷油管303进行输送,油从喷油管303的出口进行喷出。特别地,喷油管303为万向喷油管,喷油管303的位置可以根据丝杆2的实际位置进行调整,以使喷油管303的出口对准丝杆2进行喷油。在本实施例中,所喷涂的油为润滑油,通过喷洒的方式将润滑油涂覆在丝杆上,可以保证后续使用的时候丝杆能够方便容易地从腔体旋出,通过润滑油可以对丝杆表面进行保护,避免丝杆生锈。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机座下设置有集油盘40,具体地,集油盘40设置在驱动装置22和装夹装置10之间,喷油管303在该区域内进行喷油,喷洒的润滑油落到至集油盘40内进行汇集,汇集后的油重新收集回到加油装置内,实现油的循环使用,更加节能环保,避免浪费。具体地,集油盘40底部设有过滤孔402,过滤孔402内设有过滤机构403,油缸通过油管与过滤孔402连通。优选地,过滤机构403为过滤网,由于斜支撑上会存在部分碎屑会伴随着上油的时候同时掉落到集渣盘上,因此油渣混合物通过过滤网可以将碎屑隔绝在集渣盘内,避免其落入至油缸内,实现油和渣分离,因此可以保证二次循环使用的油的干净,避免在加油的时候堵塞喷油管。

另外,集油盘40的设置高度高于油缸,集油盘40的底部为朝向过滤孔402倾斜设置的底板401。油采用润滑油,润滑油落入至集渣盘之后,通过重力作用之下,集渣盘内的润滑油直接落入至油缸内,无需通过电泵抽取,可以简化油路循环设置。另外,由于集油盘40的底部为朝向过滤孔402倾斜设置的,因此保证润滑油可以流动至过滤孔402从而流动至油缸。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2活动设置在机座20上,通过调节驱动装置22的位置可以实现调节驱动装置22和装夹装置10之间的距离,具体地,在机座20上设置有直线导轨201,驱动装置22设置在安装板221上,安装板221与直线导轨201滑动连接,驱动装置22可沿直线导轨201方向滑动。在拆装工作的时候,可以通过推动驱动装置22滑动从而实现调整装夹装置10与驱动装置22之间的间距,在拆斜支撑的过程中,丝杆2旋出,在螺纹的驱动作用下将驱动装置22朝远离装夹装置10的方向推动,从而最终使丝杆2完全旋出腔体,完成拆卸工作。另外,为了方便使用者控制驱动装置22的运动,因此在安装板221上设置了操作推杆222,便于使用者推动驱动装置22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2为伺服电机,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拆装头21固定连接,在拆装头21靠近装夹装置10的端面上设置有拆装口211,拆装口211的中心位于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上,其中拆装口211为与连接头3形状相匹配的方形孔,拆装口211略大于连接头3,以便于连接头3能够卡入至拆装口211内。驱动装置22与装夹装置10位于同一直线方向上,且当斜支撑在装夹装置10上装夹好之后,斜支撑的轴线、拆装头21中心以及输出轴位于同一直线上,在装夹好斜支撑后只需调节驱动装置22和装夹装置10之间的距离即可将连接头3卡入至拆装口211内,且保证了在拆卸或安装丝杆2的时候转动轴线一致,避免出现偏摆。

如图3所示,装夹装置10包括有至少一个第一夹具11和至少一个第二夹具12,第一夹具11和第二夹具12并排设置。如图4所示,在第一夹具11中包括有第一上夹块111、第一下夹块112、第一底座113、第一安装座114、第一固定座115、第一转轴116和第一摆杆117,其中第一底座113为平面板,第一安装座114和第一固定座115安装固定在第一底座113表面,且第一安装座114和第一固定座115之间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在第一安装座114的顶端设置有安装口,第一摆杆117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116转动安装在第一安装座114顶端的安装口内,第一摆杆117可绕第一转轴116旋转。第一下夹块112安装在第一底座113上,具体地,第一下夹块112设置在第一安装座114和第一固定座115之间,在第一下夹块112上设置有开口,开口用于放入斜支撑的支撑杆。第一上夹块111安装在第一摆杆117上,具体地,第一上夹块111安装在第一摆杆117中部下表面,第一上夹块111和第一下夹块112的位置相对应,且在第一上夹块111上设有与第一下夹块112相同的开口。第一摆杆117绕第一转轴116向下翻转时,其极限位置为第一摆杆117远离第一安装座114的一端顶触至第一固定座115的顶端,此时第一上夹块111和第一下夹块112相互靠近,两个开口形成一个用于夹持支撑杆的夹持腔。特别的,为了更好地适配支撑杆的形状,因此开口为弧形开口,弧形开口能够适应支撑杆的形状,避免将支撑杆压坏,可以起到限制支撑杆运动的作用,两个弧形开口在夹持的时候分别压紧支撑杆的上下表面,实现了对斜支撑的纵向运动限制以及横向运动限制。在无需夹持的时候,通过向上翻转第一摆杆117,使第一上夹块111与第一下夹块112分开,将斜支撑的支撑杆对准开口放置,放置好之后向下翻转第一摆杆117,第一上夹块111绕第一转轴116转动至支撑杆上方,并通过重力作用将支撑杆压紧,通过第一上夹块111和第二上夹块121能够共同将支撑杆压紧,从而更好地对支撑杆进行限制,限制了支撑杆的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

如图5所示,第二夹具12包括第二上夹块121、第二下夹块122、第二底座123、第二安装座124、第二固定座125、第二转轴126和第二摆杆127,第二底座123为平面板,第二安装座124和第二固定座125安装固定在第二底座123的表面,第二安装座124和第二固定座125之间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在第二安装座124的顶端设置有安装口,第二摆杆127的一端通过第二转轴126转动安装在第二安装座124顶端的安装口内,第二摆杆127可绕第二转轴126旋转。第二下夹块122安装在第二底座123上,具体地,两个第二下夹块122设置在第二安装座124和第二固定座125之间,其中两个第二下夹块122平行且相隔一定距离设置,两个第二下夹块122之间所间隔的略大于支撑杆的直径。两个第二上夹块121安装在第二摆杆127上,具体地,两个第二上夹块121相隔一定距离设置在第二摆杆127的下表面,第二上夹块121的截面形状大小与第二下夹块122的截面形状大小相同,且两个第二上夹块121之间的距离与两个第二下夹块122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二上夹块121的安装位置与第二下夹块122的安装位置相对应。第二摆杆127绕第二转轴126向下翻转时,其极限位置为第二摆杆127远离第二安装座124的一端顶触至第二固定座125的顶端,此时第二上夹块121和第二下夹块122相互靠近形成一个用于夹持斜支撑上手把的夹持空间。在无需夹持的时候,向上翻转第二摆杆127,使第二上夹块121和第二下夹块122分开,斜支撑的手把放置在第二下夹块122上,向下翻转第二摆杆127,使第二上夹块121绕第二转轴126转动至手把上方,并通过重力作用将手把压紧,通过第二上夹块121和第二上夹块121能够共同地将手把压紧,既可以对斜支撑的纵向运动进行了限制,也能够通过压紧两个手把从而实现限制斜支撑绕其轴向反向的旋转,因此在拆卸丝杆的时候,可以避免支撑杆随着丝杆拆卸过程中带动支撑杆一起旋转,因此可以很好地对斜支撑进行夹持,从而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拆卸回收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地起到固定斜支撑的作用,因此如图3所示,共设置有两个第一夹具11以及一个第二夹具12,两个第一夹具11分别设置在第二夹具12的两侧,且三个夹具并排设置,两侧设置的第一夹具11用于固定斜支撑上的支撑杆的前后两端,中间的第二夹具12用于夹紧固定斜支撑上的两个手把,通过该种设置能够使斜支撑得到很好地固定作用,两个第一夹具11可以更好地保证了斜支撑的夹持稳定性,以方便后续的操作。本实施例虽只公开了设置两个第一夹具11以及一个第二夹具12的方式,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增加或减少第一夹具11或第二夹具12的数量设置,如仅使用一个第一夹具11以及一个第二夹具12,实现对支撑杆的一端以及对手把的夹紧同样也能够达到对斜支撑进行固定的作用。或设置4个第一夹具11以及一个第二夹具12,在第二夹具12的两侧各设置两个第一夹具11,同样能够起到对斜支撑固定的作用。

特别地,为了保护摆杆和固定座,因此在第一固定座115和第二固定座125的顶端均设置有缓冲垫1031,缓冲垫1031为硅胶垫,通过缓冲垫1031可以起到缓冲作用,避免摆杆与固定座直接接触,导致多次使用后对其造成损伤。

在本装置中,使用装夹装置10将斜支撑夹紧,具体地,在使用的时候,先将第一摆杆117和第二摆杆127向上推动翻转,将斜支撑中的支撑杆对准第一下夹块112上的弧形开口,将支撑杆放入至弧形开口内,将斜支撑上的两个手把放置在两个第二下夹块122上,推动第一摆杆117和第二摆杆127向下翻转,使第一上夹块111夹持在支撑杆上,第二上夹块121夹持在两个手把上,通过第一摆杆117和第二摆杆127的重力作用将斜支撑压紧夹持。其中支撑杆夹持于第一夹具11的夹持腔内,可以实现斜支撑的横向运动及纵向运动的限制,而两个手把通过第二夹具12夹持,可以实现斜支撑的纵向运动以及旋转运动的限制,通过第一夹具11和第二夹具12共同作用可以实现斜支撑纵向运动、横向运动以及旋转运动的限制,在夹持好斜支撑之后,斜支撑上的丝杆置于第一夹具11的外侧,工作人员通过推动驱动装置22沿直线导轨201运动,使驱动装置22移动至连接头卡入至拆装口211内,即启动伺服电机,通过伺服电机驱动拆装头21旋转,拆装头21带动连接头转动,从而实现将丝杆旋出,在丝杆旋出的过程中,由于螺纹的推动作用将驱动装置22朝远离装夹装置10的方向推离,因而可以保证丝杆顺利旋出腔体,且保证了在拆卸过程的时候连接头始终置于拆装口211内,以确保持续施加扭转力。另外,本装置还能够用作安装丝杆的工作,在斜支撑回收翻新完成后需要重新将丝杆装入至支撑杆内,在安装的过程中,如上述步骤,将支撑杆通过装夹装置10进行装夹,通过人工将部分的丝杆旋入至腔体内,通过调节驱动装置22的位置使连接头卡入至拆装口211内,启动伺服电机,伺服电机转向调节为与拆卸时的转向相反,伺服电机驱动拆装头21旋转,并带动丝杆转动旋入至腔体内,在丝杆旋入腔体的时候,工作人员同步推动驱动装置22,以确保连接头始终置于拆装口211内,保持持续的驱动动力。通过本装置既可以用作斜支撑的拆卸工具使用,也可以用作斜支撑的安装工具使用,通过本装置工作人员无需手持斜支撑进行拆卸安装工作,保证了拆装工作时候的人身安全并提高了拆装效率。特别地,在安装丝杆2的时候,抽油泵302启动,将油缸301内的油抽出,并通过喷油管303输出,调整喷油管303的位置,使喷油管303的出口对准丝杆2喷油,在丝杆2旋入至支撑杆1内的同时,喷射出来的油涂覆在丝杆2的表面,实现了在安装丝杆2的同时完成丝杆2的涂油工作,无需通过人手另外对丝杆2进行涂油,能够有效地提高回收效率。在本装置中,使用后的润滑油通过集油盘40进行收集并过滤之后重新回流至油缸301内,可以重复对润滑油进行使用,更加环保。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装夹装置10和驱动装置22均活动设置在机座20上,具体地,在机座20上设有直线导轨201,装夹装置10和驱动装置22设置在同一直线导轨201上且装夹装置10和驱动装置22均与直线导轨201滑动连接,保证了装夹装置10和驱动装置22位于同一直线方向上。与实施例1或2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在装夹装置10或驱动装置22上需要设置固定机构,用于限制驱动装置22或装夹装置10在直线导轨201上的运动,在拆卸或安装的过程中,需要将驱动装置22或装夹装置10任一在直线导轨201上的位置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机构为销钉,在机座上设置有固定板,在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上均设有第一插孔,在固定板上设有第二插孔,在需要固定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的位置的时候,销钉穿过第一插孔,使销钉末端插入第二插孔内,从而完成对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的位置固定。固定机构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具11仅包括第一底座113及安装固定在第一底座113上的第一下夹块112,其中第一下夹块112的顶端设置有弧形开口。由于开口为弧形,当支撑杆放置在开口内的时候,开口对支撑杆的横向运动就起到了限制作用,另外结合第二夹具12对斜支撑的纵向运动限制以及旋转运动限制,本实施例的方案同样能够起到对斜支撑起到横向运动、纵向运动和旋转运动的限制。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锁定机构13,锁定机构13分别设置在第一夹具11和第二夹具12上,锁定机构13包括卡块131和插销132,卡块131分别设置在第一摆杆117远离第一安装座114的端部和第二摆杆127远离第二安装座124的端部,第一固定座115和第二固定座125上均设置有卡口1032,卡块131上设有穿孔,插销132与穿孔滑动连接,插销132可滑动穿出穿孔卡入至卡口1032内。在夹持状态的时候,仅通过重力作用对支撑杆或手把进行压紧会存在压力不够导致脱离的问题,因此通过锁定机构13可以很好地固定在压紧状态下第一上夹块111和第一下夹块112之间的位置以及第二上夹块121和第二下夹块122之间的位置,具体地,在夹持状态的时候,卡块131置于第一固定座115或第二固定座125的外侧,工作人员通过槽孔插销132,控制插销132向内侧滑动,使插销132从卡块131内侧穿入至卡口1032内,从而实现固定第一上夹块111和第一下夹块112之间的位置或第二上夹块121和第二下夹块122之间的位置,保证能够牢固夹紧斜支撑以提高夹持的效果。

特别的,插销132端部凸出于卡块131外壁设置,插销132端部设有握持部133。通过握持部133可以更加方便工作人员对插销132进行操作。

在本实施中,卡口1032设置在方形槽孔,方形槽孔的纵向长度大于插销142的直径,因此在插销142可以在卡口1032内的一定范围内移动,通过该种设计可以使装置更好地适配不同状况的斜支撑,如在斜支撑表面粘附有水泥污垢导致斜支撑不能刚好适配第一夹持部11中的半圆开口的时候,此时在夹持的时候第一夹持部11的上夹块112与下夹块111就无法相接触,因此插销142相对于卡口1032的位置上移,当由于卡口1032设置为方形槽孔且纵向长度大于插销142直径,因此即使在该种情况下插销142仍让能够插入至卡口1032内,保证能够夹紧斜支撑。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助力机构14,助力机构14分别设置在第一夹具11和第二夹具12上,助力机构14包括拉杆141和拉簧142,两个拉杆141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安装座114和第二安装座124铰接,另一端与拉簧142铰接,两个拉簧142一端分别与第一摆杆117和第二摆杆127铰接。由于装置由金属制成,其重量一般较大,如若通过人手进行操控第一摆杆117或第二摆杆127运动需要耗费较大的力气,因此通过设置助力机构14可以方便工作人员更好地操控第一摆杆117或第二摆杆127,具体地,在向上推动第一摆杆117或第二摆杆127的时候,拉簧142提供向上的拉力作用,因此工作人员可以无需施加过大的力量即可将第一摆杆117或第二摆杆127向上推起。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