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点机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传感器装配测试机用偏心凸轮打点机构。
背景技术:
:
现有的连接器在生产时都需要进行打点,以便后续打孔、攻丝等加工工艺。然而之前在对连接器进行打点时,都是在普通的钻床上进行打点,不仅加工效率低,而且打点位置不够统一,深度也不相同,容易出现次品,提高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大大提高加工效率、保证产品质量的传感器装配测试机用偏心凸轮打点机构。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传感器装配测试机用偏心凸轮打点机构,包括打点组件及用于驱动打点组件运动的动力组件,所述打点组件包括打点针、打点块及产品定位台,所述打点块固定在产品定位台上,打点块上开设有若干滑槽,所述滑槽内分别设置有打点针,打点针与滑槽通过弹簧弹性连接并伸出滑槽外,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动力电机、电机安装板、联轴器、转轴安装块、转轴及偏心转轴,所述转轴安装块对应设置在打点块一侧,所述转轴设置在转轴安装块上,所述偏心转轴套设在转轴外并与转轴相固定,偏心转轴对应设置在打点针一侧,所述动力电机固定在电机安装板上,动力电机通过联轴器与转轴连接,动力电机可通过联轴器带动转轴转动,转轴可通过偏心转轴驱动打点针伸出滑槽外,对产品定位台上的产品进行打点。
为了便于固定产品,所述产品定位台上设置有若干定位条。
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所述定位条设置在导轨上并可沿导轨移动。
为了实现在产品多处同时打点,所述打点块上开设有两条圆形滑槽。
为了便于打点针及弹簧的安装,并防止弹簧卡死,所述圆形滑槽顶端具有贯穿打点块的开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传感器装配测试机用偏心凸轮打点机构通过动力电机、转轴、偏心转轴及打点针的相互配合,动力电机每旋转一周即可进行一次打点,加工效率非常高,打点精度高,且该机构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传感器装配测试机用偏心凸轮打点机构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传感器装配测试机用偏心凸轮打点机构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传感器装配测试机用偏心凸轮打点机构的打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转轴安装块,2.转轴,3.偏心转轴,4.联轴器,5.电机安装板,6.产品定位台,7.打点块,8.动力电机,9.打点针,10.定位条,11.工作台,12.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被本领域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3所示,一种传感器装配测试机用偏心凸轮打点机构,包括工作台11及固定在工作台上的打点组件、用于驱动打点组件运动的动力组件。
所述打点组件包括打点针9、打点块7及产品定位台6,所述打点块7固定在产品定位台6上,打点块7上开设有两条圆形滑槽12,滑槽12顶端具有一矩形开口,开口长度与滑槽12长度相同,其宽度小于滑槽12直径,所述滑槽12内分别设置有打点针9,打点针9与滑槽12通过弹簧弹性连接且一端伸出滑槽12外。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动力电机8、若干电机安装板5、联轴器4、转轴安装块1、转轴2及偏心转轴3,所述转轴安装块1对应设置在打点块7一侧,所述转轴2安装在转轴安装块1上,所述偏心转轴3套设在转轴2外并与转轴2相固定,偏心转轴3对应设置在打点针9一侧,偏心转轴3也为圆筒形结构,其具有偏心的通孔,所述动力电机8固定在电机安装板5上,动力电机8通过联轴器4与转轴2连接,动力电机8可通过联轴器4带动转轴2转动,转轴2可通过偏心转轴3驱动打点针9一端伸出滑槽12外,对产品定位台6上的产品进行打点。
加工时,操作人员只需将产品放置在产品定位台6上的定位条11上,产品的前端面则与打点块7的侧面相抵靠,而打点块7的侧面为齿槽式结构,可以进一步防止产品出现打滑或晃动,此时,动力电机8通过联轴器4带动转轴2转动,转轴2则带动偏心转轴3转动,当偏心转轴3转动至固定位置时,即可推动打点针9前移,则打点针9另一端伸出滑槽12外,即可对产品侧面进行一次打点,当偏心转轴3转过此固定位置时,偏心转轴3即与打点针9分离,由于弹簧作用,打点针9回复原位,因此,偏心转轴3每转动一圈即可完成一次打点,非常方便。
上述方案是针对该机构独立使用时的状态,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定位台6可直接置于生产线上,产品定位台6上开设有导轨机构,有多组定位条10设置在导轨上,当一组定位条10移动至打点针位置时,即可进行一次打点,打点完成后直接送入下一工位,从而不断进行打点加工。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