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护门门栓装置和一种施工安全防护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52131发布日期:2020-08-07 17:33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护门门栓装置和一种施工安全防护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防护门门栓装置和一种施工安全防护门。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施工现场用的安全防护门由钢管架进行固定,由于钢管受力变形,传统安全防护门门门栓很容易错位导致安全防护门关不上。

现有安全防护门门栓普遍采用上述的形式,即普通圆形门栓与与空心圆柱的组合结构,一旦门轴或门的相对位置产生变形导致门栓栓不上,导致安全防护门无法有效关闭,产生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防护门门栓装置和一种施工安全防护门,可以克服井架、门框变形导致安全防护门无法关闭的问题,有效保证施工安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护门门栓装置,包括门栓组件和控制组件,控制组件固定于防护门,门栓通过与控制组件配合进行防护门的锁闭,

控制组件包括按钮、连接板和挡座,按钮和挡座均固定于连接板并分布在连接板上的不同位置,连接板的一侧与防护门固定;

门栓组件包括转轴、门栓、弹簧和挡板,门栓的一端通过转轴与防护门固定,门栓靠近转轴的一侧连接有竖直向的弹簧,弹簧另一端与防护门固定;挡板与防护门固定;

当门栓处于水平状态时,门栓位于所述挡板内、所述挡座的下方,所述弹簧为受力状态。

门栓落于水平状态时,其受弹簧向上回弹的牵引力,同时受到挡座的阻力,被限制在挡座下方,处于挡板内,通过挡板实现栓门的目的;当按下按钮,挡座在连接板的带动下向后移动消除门栓向上的阻力,门栓在弹簧的带动下向上抬起,脱离挡板,此时门可打开。

优选的,所述挡板为半u型铁片,门栓从上方向下落入半u型铁片内,实现栓门的目的,该设计使得在安全门发生一定变形后仍能栓门。

优选的,所述挡板为两个,分别固定于两侧的防护门,以保证门栓的牢固,降低转轴所受轴向力。

优选的,所述按钮固定在连接板的底部,挡座固定于连接板的中上部。推动底部的按钮可通过连接板带动中上部的挡座向后移动,消除对门栓的阻挡。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为弹性铁片。连接板上部与防护门固定,下部通过弹性形变带动挡座后移。

进一步的,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挡板的上方,通过固定板固定。弹簧对门栓施加向上的牵引力,使得门栓脱离挡座的阻力后向上运动。

优选的,所述门栓上设置有把手。

本实用新型还要求保护一种施工安全防护门,具有一扇防护门,该扇防护门通过门栓装置与邻侧墙体锁合,所述门栓装置为上述的门栓装置,一挡板固定于邻侧墙体;门栓的一端通过转轴固定于防护门正面,连接板的上部固定于防护门的背面,按钮和挡座从防护门预留孔中伸出至防护门的正面,挡座伸出后其底面水平线高于所述转轴的水平线。

通过向下拉动门栓,使其落入邻侧墙体的挡板内,其上部通过伸出的挡座固定,实现防护门与邻侧墙体的栓锁;开门时,按下按钮,使挡座在连接板的带动下后移,消除对门栓的阻力,门栓在弹簧的作用下向上转动,脱离邻侧墙体的挡板,即可将门打开。

本实用新型还要求保护一种施工安全防护门,具有两扇对开的防护门,两扇对开的防护门通过门栓装置锁合,所述门栓装置为上述的门栓装置,门栓的一端通过转轴固定于一侧防护门的正面,连接板的上部固定于该侧防护门的背面,按钮和挡座从防护门预留孔中伸出至该侧防护门的正面,挡座伸出后其底面水平线高于所述转轴的水平线;另一侧防护门安装挡板。

通过向下拉动门栓,使其落入另一侧防护门的挡板内,其上部通过伸出的挡座固定,实现该侧防护门与另一侧防护门的栓锁;开门时,按下按钮,使挡座在连接板的带动下后移,消除对门栓的阻力,门栓在弹簧的作用下向上转动,脱离另一侧防护门的挡板,即可将门打开。

本实用新型还要求保护一种施工安全防护门,具有两扇对开的防护门,两扇对开的防护门通过门栓装置锁合,所述门栓装置为上述的门栓装置,门栓的一端通过转轴固定于一侧防护门的正面;连接板的上部固定于另一侧防护门的背面,按钮和挡座从防护门预留孔中伸出至该侧防护门的正面,挡座伸出后其底面水平线高于对侧安装的转轴的水平线,该侧防护门安装挡板。

通过向下拉动门栓,使其落入另一侧防护门的挡板内,其上部通过另一侧防护门上伸出的挡座固定,实现该侧防护门与另一侧防护门的栓锁;开门时,按下按钮,使另一侧防护门上的挡座在连接板的带动下后移,消除对门栓的阻力,门栓在弹簧的作用下向上转动,脱离另一侧防护门的挡板,即可将门打开。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护门门栓装置和一种施工安全防护门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防护门门栓装置可以实现安全防护门更加方便快捷的关闭;克服了传统推拉式安全防护门门栓在井架、门框变形后无法锁闭的问题,取消了传统安全防护门门栓的铁筒,采用开口的u型铁片代替,并于安全防护门焊接,门栓能够应对安全防护门发生一定相对位置改变时,门栓仍能正常发挥作用,改变传统安全防护门发生形变时门栓无法插入铁筒,从而造成无法栓门问题。加入弹簧、弹性铁片、固定片等,实现开、关安全门更方便,可以节省开关安全门的时间,提高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防护门门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防护门门栓装置的应用示例图。

图中,1、门栓,2、转轴,3、弹簧,4、固定板,5、挡板,6、挡座,7、按钮,8、连接板,9、把手,10、防护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防护门门栓装置,包括门栓组件和控制组件,控制组件固定于防护门10,门栓1通过与控制组件配合进行防护门10的锁闭。

门栓组件包括转轴2、门栓1、弹簧3和挡板5,门栓1的一端通过转轴2与防护门10固定,门栓1靠近转轴2的一侧连接有竖直向的弹簧3,弹簧3另一端与防护门10固定。挡板5与防护门10固定。

本实施例中,弹簧3的另一端固定于挡板5的上方,通过固定板4固定。弹簧3对门栓1施加向上的牵引力,使得门栓1脱离挡座6的阻力后向上运动。

为方便操作,所述门栓1上设置有把手9。

所述挡板5为半u型铁片,门栓1从上方向下落入半u型铁片内,实现栓门的目的,该设计使得在安全门发生一定变形后仍能栓门。

所述挡板5为两个,分别固定于两侧的防护门10,以保证门栓1的牢固,降低转轴2所受轴向力。

控制组件包括按钮7、连接板8和挡座6,按钮7和挡座6均固定于连接板8并分布在连接板8上的不同位置,连接板8的一侧与防护门10固定;

所述按钮7固定在连接板8的底部,挡座6固定于连接板8的中上部。推动底部的按钮7可通过连接板8带动中上部的挡座6向后移动,消除对门栓1的阻挡。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8为弹性铁片。连接板8上部与防护门10固定,下部通过弹性形变带动挡座6后移。

当门栓1处于水平状态时,门栓1位于所述挡板5内、所述挡座6的下方,所述弹簧3为受力状态。门栓1落于水平状态时,其受弹簧3向上回弹的牵引力,同时受到挡座6的阻力,被限制在挡座6下方,处于挡板5内,通过挡板5实现栓门的目的;当按下按钮7,挡座6在连接板8的带动下向后移动消除门栓1向上的阻力,门栓1在弹簧3的带动下向上抬起,脱离挡板5,此时门可打开。

开门工作顺序:按下按钮7→连接板8发生形变→带动挡座6发生位置改变→弹簧3带动门栓1抬起→安全门门栓1打开。

关门工作顺序:将门栓1→顺时针转动→挡座6被压下→转动到一定程度,挡座6弹起,门栓1自动固定。

实施例二

一种施工安全防护门,具有一扇防护门10,该扇防护门10通过门栓装置与邻侧墙体锁合,所述门栓装置为实施例一所述的门栓装置,一挡板5固定于邻侧墙体;门栓1的一端通过转轴2固定于防护门10正面,连接板8的上部固定于防护门10的背面,按钮7和挡座6从防护门10预留孔中伸出至防护门10的正面,挡座6伸出后其底面水平线高于所述转轴2的水平线。

通过向下拉动门栓1,使其落入邻侧墙体的挡板5内,其上部通过伸出的挡座6固定,实现防护门10与邻侧墙体的栓锁;开门时,按下按钮7,使挡座6在连接板8的带动下后移,消除对门栓1的阻力,门栓1在弹簧3的作用下向上转动,脱离邻侧墙体的挡板5,即可将门打开。

实施例三

一种施工安全防护门,具有两扇对开的防护门10,两扇对开的防护门10通过门栓装置锁合,所述门栓装置为实施例一所述的门栓装置,门栓1的一端通过转轴2固定于一侧防护门10的正面,连接板8的上部固定于该侧防护门10的背面,按钮7和挡座6从防护门10预留孔中伸出至该侧防护门10的正面,挡座6伸出后其底面水平线高于所述转轴2的水平线;另一侧防护门10安装挡板。

通过向下拉动门栓1,使其落入另一侧防护门10的挡板5内,其上部通过伸出的挡座6固定,实现该侧防护门10与另一侧防护门10的栓锁;开门时,按下按钮7,使挡座6在连接板8的带动下后移,消除对门栓1的阻力,门栓1在弹簧6的作用下向上转动,脱离另一侧防护门10的挡板5,即可将门打开。

实施例四

一种施工安全防护门,具有两扇对开的防护门10,两扇对开的防护门10通过门栓装置锁合,所述门栓装置为实施例一所述的门栓装置,门栓1的一端通过转轴2固定于一侧防护门10的正面;连接板8的上部固定于另一侧防护门10的背面,按钮7和挡座6从防护门10预留孔中伸出至该侧防护门10的正面,挡座6伸出后其底面水平线高于对侧安装的转轴2的水平线,该侧防护门10安装挡板5。

通过向下拉动门栓1,使其落入另一侧防护门10的挡板5内,其上部通过另一侧防护门10上伸出的挡座6固定,实现该侧防护门10与另一侧防护门10的栓锁;开门时,按下按钮7,使另一侧防护门10上的挡座6在连接板8的带动下后移,消除对门栓1的阻力,门栓1在弹簧3的作用下向上转动,脱离另一侧防护门10的挡板,即可将门打开。

通过上面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容易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但是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任意组合不同的技术特征,从而实现不同的技术方案。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