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上肢外骨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24789发布日期:2020-05-12 18:38阅读:460来源:国知局
可折叠上肢外骨骼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折叠上肢外骨骼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货物运输搬运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活动,运输的便捷、迅速及安全成为提高效益及可靠服务的必要条件,如何使搬运更便捷、迅速、安全成为提高生产生活的重要问题。

外骨骼作为一种可穿戴辅助装置,是将人的智慧和外骨骼的“体能”有机结合在一起,起到增强人体机能的作用,上肢外骨骼主要用于对上肢运动进行辅助。外骨骼的机械结构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它与人体结合,既起到支撑承重作用,又具有传递运动和力的功能,人机之间存在运动耦合作用,其机构设计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功能效果。

现今多数上肢外骨骼助力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结构复杂、零部件多、没有折叠功能,不方便携带,也导致在不使用时收纳存放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设计巧妙且在不使用时易于收纳存放的可折叠上肢外骨骼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可折叠上肢外骨骼装置,包括腰部组件和背部组件,所述腰部组件用于缠绕在人体的腰部,所述背部组件用于穿戴在人体上肢,所述背部组件的下端与所述腰部组件连接,所述背部组件的两侧对称设有肩部组件和肘部组件,所述肩部组件呈l型结构,所述肩部组件l型结构的长边与所述背部组件转动连接,所述肩部组件l型结构的短边与所述肘部组件转动连接,所述肘部组件包括相对转动连接的大臂杆和小臂杆,所述大臂杆与所述小臂杆转动连接的另一端与所述肩部组件转动连接,所述小臂杆能够转动到与所述大臂杆平行的位置并伸入到所述大臂杆与所述肩部组件形成的空间内。

这样,当该装置在不使用时,将肩部组件绕其l型结构的长边与背部组件的转动连接处旋转,使得肩部组件旋转到背部组件和腰部组件之间的位置;然后将大臂杆绕其与肩部组件转动连接处旋转,使其旋转到与肩部组件l型结构的短边呈90°左右的位置;最后再将小臂杆绕大臂杆旋转,使得小臂杆伸入到大臂杆与肩部组件形成的空间内,由此实现了整个装置的折叠,当需要使得该装置时,按相反步骤将各部分结构依次展开,再将该装置穿戴在人体上肢即可。因此,本方案的上肢外骨骼装置设计巧妙,且在不使用时易于收纳存放。

优选的,所述肩部组件l型结构的短边上设有肩部过渡件,所述肩部过渡件处设有肩部圆周件,所述肩部圆周件的一端与所述肩部过渡件转动连接,所述肩部圆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大臂杆固定连接,所述肩部圆周件包括用于与所述肩部过渡件连接的肩部圆弧部和用于与所述大臂杆连接的肩部方形部,所述肩部过渡件用于与所述肩部圆弧部连接的一侧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肩部圆弧部的第一开口,所述肩部圆弧部伸入所述第一开口内并与所述肩部过渡件转动连接。

这样,可以方便实现肩部组件和大臂杆之间的连接以及肩部圆周件和肩部过渡件的转动连接。使得肩部圆周件能带动大臂杆一起绕肩部过渡件转动,并旋转到与肩部组件l型结构的短边呈90°左右的位置,方便折叠和收纳。

优选的,所述大臂杆包括大臂连接部和大臂杆件部,所述小臂杆包括小臂连接部和小臂杆件部,所述大臂连接部固定连接在所述大臂杆件部朝向所述小臂杆的一端,所述大臂连接部与所述大臂杆件部连接的另一端呈圆弧形结构,所述小臂连接部朝向所述大臂连接部的一侧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大臂连接部圆弧形结构的第二开口,所述大臂连接部的圆弧形结构伸入到所述第二开口内并与所述小臂连接部转动连接。

这样,可以方便实现大臂杆和小臂杆的转动连接,使得小臂杆伸入到大臂杆与肩部组件形成的空间内,实现折叠收纳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背部组件包括轴向分布且相对固定连接的背贴板和贴背板,所述背贴板和所述贴背板之间形成能够供所述肩部组件l型结构的长边伸入的容纳空间,所述肩部组件l型结构的长边伸入到所述容纳空间内并与所述背贴板和所述贴背板转动连接。

这样,将肩部组件l型结构的长边伸入到容纳空间内,使得肩部组件l型结构的长边和背部组件的背贴板和贴背板三者能有效的连接在一起,同时背贴板和贴背板还能从两侧对肩部组件l型结构的长边的转动方向进行了限制,使得肩部组件l型结构的长边只能按设定的方向进行转动。

优选的,在所述肩部组件l型结构的长边上还设有第四凸钩,还包括支撑钢绳,所述支撑钢绳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背部组件两侧的所述第四凸钩上。

这样,支撑钢绳对两侧的背部组件提供支撑力,同时将支撑钢绳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侧的第四凸钩上,方便对支撑钢绳的安装和拆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展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展开的背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折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腰部组件1、连接板2、贴背板3、背贴板4、支撑钢绳5、肩部组件6、肩部过渡件7、肩部圆周件8、小臂连接部9、小臂杆件部10、大臂杆件部11、大臂连接部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1到附图3所示,可折叠上肢外骨骼装置,包括腰部组件1和背部组件,腰部组件1用于缠绕在人体的腰部,背部组件用于穿戴在人体上肢,背部组件的下端通过连接板2与腰部组件1连接,背部组件的两侧对称设有肩部组件6和肘部组件,肩部组件6呈l型结构,肩部组件6的l型结构的长边与背部组件转动连接,肩部组件6的l型结构的短边与肘部组件转动连接,肘部组件包括相对转动连接的大臂杆和小臂杆,大臂杆与小臂杆转动连接的另一端与肩部组件6转动连接,小臂杆能够转动到与大臂杆平行的位置并伸入到大臂杆与肩部组件6形成的空间内。

这样,当该装置在不使用时,将肩部组件6绕其l型结构的长边与背部组件的转动连接处旋转,使得肩部组件6旋转到背部组件和腰部组件1之间的位置;然后将大臂杆绕其与肩部组件6转动连接处旋转,使其旋转到与肩部组件6的l型结构的短边呈90°左右的位置;最后再将小臂杆绕大臂杆旋转,使得小臂杆伸入到大臂杆与肩部组件6形成的空间内,由此实现了整个装置的折叠,当需要使得该装置时,按相反步骤将各部分结构依次展开,再将该装置穿戴在人体上肢即可。因此,本方案的上肢外骨骼装置设计巧妙,且在不使用时易于收纳存放。

在本实施例中,肩部组件6的l型结构的短边上设有肩部过渡件7,肩部过渡件7处设有肩部圆周件8,肩部圆周件8的一端与肩部过渡件7转动连接,肩部圆周件8的另一端与大臂杆固定连接,肩部圆周件8包括用于与肩部过渡件7连接的肩部圆弧部和用于与大臂杆连接的肩部方形部,肩部过渡件7用于与肩部圆弧部连接的一侧开设有用于容纳肩部圆弧部的第一开口,肩部圆弧部伸入第一开口内并与肩部过渡件7转动连接。

这样,可以方便实现肩部组件6和大臂杆之间的连接以及肩部圆周件8和肩部过渡件7的转动连接。使得肩部圆周件8能带动大臂杆一起绕肩部过渡件7转动,并旋转到与肩部组件6l型结构的短边呈90°左右的位置,方便折叠和收纳。

在本实施例中,大臂杆包括大臂连接部12和大臂杆件部11,小臂杆包括小臂连接部10和小臂杆件部11,大臂连接部12固定连接在大臂杆件部11朝向小臂杆的一端,大臂连接部12与大臂杆件部11连接的另一端呈圆弧形结构,小臂连接部9朝向大臂连接部12的一侧开设有用于容纳大臂连接部12圆弧形结构的第二开口,大臂连接部12的圆弧形结构伸入到第二开口内并与小臂连接部9转动连接。

这样,可以方便实现大臂杆和小臂杆的转动连接,使得小臂杆伸入到大臂杆与肩部组件6形成的空间内,实现折叠收纳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背部组件包括轴向分布且相对固定连接的背贴板4和贴背板3,背贴板4和贴背板3之间形成能够供肩部组件6的l型结构的长边伸入的容纳空间,肩部组件6的l型结构的长边伸入到容纳空间内并与背贴板4和贴背板3转动连接。

这样,将肩部组件6的l型结构的长边伸入到容纳空间内,使得肩部组件6的l型结构的长边和背部组件的背贴板4和贴背板3三者能有效的连接在一起,同时背贴板4和贴背板3还能从两侧对肩部组件6的l型结构的长边的转动方向进行了限制,使得肩部组件6l型结构的长边只能按设定的方向进行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在肩部组件6的l型结构的长边上还设有第四凸钩,还包括支撑钢绳5,支撑钢绳5的两端分别连接在背部组件两侧的第四凸钩上。

这样,支撑钢绳5对两侧的背部组件提供支撑力,同时将支撑钢绳5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侧的第四凸钩上,方便对支撑钢绳5的安装和拆卸。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