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人外壳连接结构及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64864发布日期:2020-06-20 15:45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器人外壳连接结构及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机器人相关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机器人外壳连接结构及机器人。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并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目前,拥有外壳的机器人有清扫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等,机器人外壳之间以及外壳与内部框架之间的连接大部分采用螺钉连接的方式,虽然螺钉连接具有较大的紧固力,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一般螺钉连接处的外壳为通孔或者为螺纹孔,考虑到外壳在加工或开模时的变形量,会适当放大通孔的尺寸,这就造成在装配时外壳拼接处有缝隙,且缝隙大小不均匀,严重影响机器人的美观;其次当机器人出现故障需要拆开进行故障排除时,需要依次进行螺钉的拆卸,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若有漏拆的螺钉,还会造成外壳的损坏,并且在机器人使用现场,不能保证有合适的工具进行螺钉的拆卸,更会大大影响外壳的拆卸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机器人外壳连接结构及机器人,解决目前外壳配合处有缝隙且缝隙不均匀的现象,能够实现外壳快速、简便拆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外壳连接结构,机器人外壳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上和第二壳体的内表面分别相对设置至少一组燕尾槽和燕尾,燕尾槽与燕尾相对配合滑动,由第一相对位置至第二相对位置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燕尾槽与燕尾相对配合滑动,由第二相对位置至第一相对位置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离;所述第一壳体上和第二壳体上还分别设置至少一组相匹配的第一卡槽和第一凸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时,所述第一凸台插入与其相匹配的第一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包括若干相互连接的移动壳体,每个移动壳体上分别设置燕尾槽或燕尾,每个移动壳体上分别设置第一卡槽或第一凸台,所述第二壳体与每个壳体的连接处分别设置燕尾槽或燕尾或第一卡槽或第一凸台,用于与每个移动壳体匹配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槽包括卡槽口和卡槽腔,所述卡槽口的宽度或直径小于卡槽腔的宽度或直径,所述第一凸台呈梭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之间连接的拼接面处设置搭扣,或/和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连接的拼接面处固定设置搭扣,用于紧固连接相接触的两个壳体。

进一步地,所述搭扣外设置法兰盖,所述法兰盖包括相对卡接配合的左法兰盖和右法兰盖,所述法兰盖与固定设置搭扣的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可拆卸连接为卡接,所述固定设置搭扣的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上设置第二卡槽,所述法兰盖上设置滑块,所述第二卡槽包括第一卡接位置和第二卡接位置,所述左法兰盖和右法兰盖上的滑块分别从第二卡槽的第一卡接位置移动至第二卡接位置,左法兰盖和右法兰盖卡接并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卡槽为梯形卡槽,所述滑块为梯形滑块,所述梯形滑块的外表面与梯形卡槽的内表面相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卡接位置设置第一磁铁,所述滑块内设置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相异的磁极接触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卡接位置设置第一磁铁,所述滑块内设置铁片。

一种机器人,所述机器人壳体采用上述的一种机器人外壳连接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的有益效果为:

(1)本公开为解决目前外壳配合处有缝隙且缝隙不均匀的现象,壳体的连接处均采用卡接的连接方式能够实现外壳快速、简便拆装。相邻的客体之间的连接可以在接缝处设置燕尾槽结构,实现壳体连接的导向及定位,同时在接缝处设置第一卡槽和第一凸台,可以实现两个连接壳体的紧固连接。

(2)本公开的两个相邻壳体的拼接面上可以设置搭扣,使得连接更加紧固,便于拆卸但是不容易松脱。

(3)本公开的搭扣外设置作为遮蔽物法兰盖,可以改善外观结构,不影响外观的整体性。所述法兰盖与设置壳体的连接采用卡接或者磁吸的方式。

附图说明

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定。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的机器人壳体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的机器人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的机器人壳体中的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的机器人壳体的俯视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的机器人壳体图2中a部分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的机器人壳体图4中b部分局部放大图;

其中:1、前壳体,2、右法兰盖,3、左法兰盖,4、后壳体,5、第二壳体,6-1、第一卡槽,6-2、第一凸台,7、连接位置,8-1、燕尾槽,8-2、燕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公开作进一步说明。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公开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如图1-7所示,一种机器人外壳连接结构,机器人外壳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5,所述第一壳体上和第二壳体5的内表面分别相对设置至少一组燕尾槽8-1和燕尾8-2,燕尾槽8-1与燕尾8-2相对配合滑动,由第一相对位置至第二相对位置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5连接;燕尾槽8-1与燕尾8-2相对配合滑动,由第二相对位置至第一相对位置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5分离;第一相对位置可以是燕尾槽8-1和燕尾8-2开始接触的位置,第二相对位置可以是燕尾槽8-1和燕尾8-2配合相对直线滑动后使得第一壳体上和第二壳体5紧密连接的位置,通过燕尾槽结构可以实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5的连接进行导向及定位。

作为本实施例一个具体的实现方式,本实施例的机器人壳体包裹机器人的上表面及侧面,具体的第二壳体5为围绕机器人周圈的环状壳体,对其他第一壳体起支撑及连接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上和第二壳体上还分别设置至少一组相匹配的第一卡槽6-1和第一凸台6-2,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时,所述第一凸台6-2插入与其相匹配的第一卡槽6-1。

所述第一壳体包括若干相互连接的移动壳体,每个移动壳体上分别设置燕尾槽8-1或燕尾8-2,每个移动壳体上分别设置第一卡槽6-1或第一凸台6-2,所述第二壳体与每个壳体的连接处分别设置燕尾槽8-1或燕尾8-2或第一卡槽6-1或第一凸台6-2,用于与每个移动壳体匹配连接。

本实施例的第一壳体包括前后两个壳体,具体为前壳体1和后壳体4。第二壳体5为围绕机器人周圈的环状壳体,前壳体1与第二壳体5在图2所示位置左右相对运动,通过燕尾槽结构进行导向和定位,当滑动至前壳体1与第二壳体5紧密结合处,通过第一卡槽6-1和第一凸台6-2配合后固定,如图2所示,其中一对第一卡槽6-1和第一凸台6-2在连接位置7处连接。后壳体4和前壳体1与第二壳体5的结构和连接方式与前壳体1与第二壳体5的结构和连接方式可以相同。

第一卡槽6-1和第一凸台6-2的形状和大小可以根据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5的结构确定,可以为沿着边缘的条形卡槽,可以在多个位置设置,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

第一卡槽6-1和第一凸台6-2结构的一种可实现结构,所述第一卡槽6-1包括卡槽口和卡槽腔,所述卡槽口的宽度或直径小于卡槽腔的宽度或直径,所述凸台呈梭形或者图示中的长方形。梭形,两头尖中间宽的一种形状,也可以理解为把两个圆锥体以底面结合一起,形成的立体效果。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第一壳体之间连接的拼接面处或/和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5连接的拼接面处固定设置搭扣9,用于紧固连接相接触的两个壳体。

本实施例中,在后壳体4和前壳体1的上表面设置了搭扣9,后壳体4和前壳体1的下端通过与环状的第二壳体连接,使得后壳体4和前壳体1的下端连接紧密,在上面设置搭扣9可以实现后壳体4和前壳体1的紧密结合,大大减小连接的缝隙,可以将前后移动壳紧紧的固定在一起,且搭扣9不容易松动。

为进一步改进壳体的外观结构,可以在搭扣9上设置遮挡物,用于遮盖搭扣9。可以在搭扣9外设置法兰盖,所述法兰盖包括相对卡接配合的左法兰盖3和右法兰盖2,所述法兰盖与固定设置搭扣的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5可拆卸连接。

法兰盖的可拆卸连接为卡接,可选的,作为卡接的一种实现结构,所述固定设置搭扣的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5上设置第二卡槽,所述法兰盖上设置滑块,所述第二卡槽包括第一卡接位置和第二卡接位置,所述左法兰盖和右法兰盖上的滑块分别从第二卡槽的第一卡接位置移动至第二卡接位置,左法兰盖和右法兰盖卡接并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连接。

第二卡槽为可以为梯形卡槽,所述滑块为梯形滑块,所述梯形滑块的外表面与梯形卡槽的内表面相配合。

进一步地,法兰盖的可拆卸连接为磁吸连接,可选的,第二卡槽的第二卡接位置设置第一磁铁,所述滑块内设置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相异的磁极接触设置。当滑块位于第二卡接位置时,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处于相对的位置,当异性的磁极相对时可以通过磁力相吸。通过磁吸连接设置实现左右法兰盖的锁紧定位。

可选的,所述第二卡槽的第二卡接位置设置第一磁铁,所述滑块内可以设置导磁性物质,优选的,所述滑块内设置铁片。

上述两种卡接和磁吸连接方式可以同时使用。

本实施例还可以提供一种机器人,所述机器人壳体采用上述的一种机器人外壳连接结构。

本实施例的机器人在拆卸壳体时,先将法兰盖平移抽出,然后分别打开左右搭扣9,在将前后移动壳平移抽出,即可完成外壳的全部拆卸工作。整个拆卸过程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工具,简单、方便、迅速。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公开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