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锁及带有智能锁的防盗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74440发布日期:2020-07-24 15:49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智能锁及带有智能锁的防盗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锁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智能锁及带有智能锁的防盗门。



背景技术:

现在很多智能锁均需要在产品自身上安装碱性电池盒或很厚的充电式锂电池来供电,容易产生了以下几点问题:

比如安装有碱性电池盒的智能锁,容易产生如下问题:

(1)安装碱性电池的电池盒体积很大,使得产品设计出来的效果很笨重、厚实、没有时尚轻薄感。大大减低了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影响了销售。

(2)碱性电池的寿命有限,需要经常更换电池,为使用者带来很多不便,一不小心忘记换电池,门就开不了,非常麻烦。

(3)由于更换电池频繁,电池盒的保护盖容易松动或损坏,影响锁的质量。

(4)电池因使用时间或身处环境等问题会出现氧化漏电池液的问题,对锁具内部的电路造成损坏。

(5)由于电池的电量有限,设计者在设计时往往要考虑功耗问题,令很多智能配件不能安装到锁具上,局限了智能锁的发展。

比如安装有厚重的充电式锂电池的智能锁,容易产生如下问题:

(1)若要减少充电次数,则要求电池有较长的续航时间(市面上大部分要求续航时间不低于半年),续航时间长了电池的体积也相对增大,使得产品设计出来的效果很笨重、厚实、没有时尚轻薄感,大大降低了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影响了销售。

(2)锂电池充电需要把锂电池从电池盒中拆出充电几小时,期间智能产品处于停电状态,不利于使用。

(3)这钟储电量大的锂电池,成本比碱性电池高,这样会连带产品总体售价走高,不利于销售。

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智能锁均需要在产品自身上安装碱性电池盒或很厚的充电式锂电池来供电给使用者带来多种不便和影响销售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锁及带有智能锁的防盗门,不再需要电池,直接通过室内电源便能够得到电能,其能够解决现有智能锁均需要在产品自身上安装碱性电池盒或很厚的充电式锂电池来供电给使用者带来多种不便和影响销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锁,包括安装在门板上的锁体、安装在门框一侧的发射器、安装在所述门板一侧上的接收器,所述发射器包括有用于连接在所述门板远离所述锁体的一侧的第一圆柱形壳体和无线发射装置,所述无线发射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圆柱形壳体内,所述接收器包括有与所述第一圆柱形壳体同轴设置的第二圆柱形壳体和无线接收装置,所述无线接收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圆柱形壳体内,所述无线发射装置用于与室内电源电连接,所述无线接收装置与所述锁体电连接,所述无线发射装置与所述无线接收装置相配合对所述锁体供电;且所述第一圆柱形壳体与所述第二圆柱形壳体之间留有间隙。

优选地,所述无线发射装置包括有发射线圈,所述无线接收装置包括有接收线圈,所述发射线圈与所述接收线圈通过电感耦合对所述锁体供电。

优选地,还包括有设置在所述门框内的变压器,所述变压器电连接在所述室内电源与所述发射器之间。

优选地,还包括有设置在所述门框内的整流器,所述整流器电连接在所述发射器与所述变压器之间。

优选地,所述发射器还包括有用于贴合连接在所述门框的侧壁上的第一页板,所述第一圆柱形壳体与所述第一页板固定连接,所述接收器还包括有用于贴合连接在所述门板的侧壁上的第二页板,所述第二圆柱形壳体与所述第二页板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无线发射装置通过第一导线穿过所述第一页板与所述室内电源电连接,所述无线接收装置通过第二导线穿过所述第二页板与所述锁体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圆柱形壳体与所述第一页板呈一体式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二圆柱形壳体与所述第二页板呈一体式结构。

优选地,所述锁体包括有用于感应指纹或密码的控制部、供钥匙插入的锁芯和锁舌,所述控制部与所述无线接收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部与所述锁芯均能够拨动所述锁舌。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带有智能锁的防盗门,包括门板、门框和设置在所述门板上并能够将所述门板与所述门框锁紧的智能锁,所述智能锁为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智能锁。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智能锁,包括锁体、发射器和接收器,发射器包括连接在门框上的第一圆柱形壳体和无线发射装置,无线发射装置设置在第一圆柱形壳体内,接收器包括连接在门板上的第二圆柱形壳体和无线接收装置,无线接收装置设置在第二圆柱形壳体内,无线发射装置与室内电源电连接,无线接收装置与锁体电连接,无线发射装置与无线接收装置相配合、并对锁体供电,从而实现对锁体无线供电;

第一圆柱形壳体和第二圆柱形壳体同轴设置,并且第一圆柱形壳体和第二圆柱形壳体之间留有间隙,使发射器与接收器不接触,避免发生发射器和接收器发生摩擦而损坏的情况,提高了发射器和接收器的使用寿命。

如此设置,该智能锁不再需要电池提供电能,直接通过室内电源得到电能,并取消了笨重的碱性电池盒或厚重的锂电池供电,无需再更换碱性电池或为锂电池人工充电,给使用者带来方便和避免电池氧化或漏电池液对内部电路造成损坏,并且有利于设计出更轻薄流线的外观,满足消费者对科技感的追求,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解决了现有智能锁均需要在产品自身上安装碱性电池盒或很厚的充电式锂电池来供电给使用者带来多种不便和影响销售的问题。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防盗锁安装在防盗门上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r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一圆柱形壳体和第二圆柱形壳体位置关系图(门处于关闭状态时);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一圆柱形壳体和第二圆柱形壳体位置关系图(门处于打开状态时);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发射器和接收器相配合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盗门处于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盗门处于关闭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在门外观察防盗门处于打开状态时发射器和接收器状态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在门外观察防盗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发射器和接收器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在门内观察防盗门处于打开状态时发射器和接收器状态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在门内观察防盗门处于打开状态时发射器和接收器状态的示意图。

图中:

1-门框,2-门板,3-锁体,4-室内电源,5-变压器,6-第一圆柱形壳体,7-第二圆柱形壳体,8-第一导线,9-第二导线,10-无线发射装置,11-无线接收装置,101-发射线圈,102-无线发射控制电路,111-接收线圈,112-无线接收控制电路,12-整流器。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参照附图1-11,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智能锁,包括锁体3、发射器和接收器,锁体3安装在门板2上,发射器安装在门框1远离锁体3的一侧,接收器安装在门板2远离锁体3的一侧,发射器和接收器相靠近设置,发射器包括连接在门框1上的第一圆柱形壳体6和无线发射装置10,无线发射装置10设置在第一圆柱形壳体6内,接收器包括连接在门板2上的第二圆柱形壳体7和无线接收装置11,无线接收装置11设置在第二圆柱形壳体7内,无线发射装置10与室内电源4电连接,无线接收装置11与锁体3电连接,无线发射装置10与无线接收装置11相配合、并对锁体3供电,从而实现对锁体3无线供电;

这里,第一圆柱形壳体6和第二圆柱形壳体7内均设置有空腔,无线发射装置10和无线接收装置11分别位于两个空腔内。

需要说明的是,无线发射装置10包括有发射线圈101,无线接收装置11包括有接收线圈111,发射线圈101与室内电源4电连接,接收线圈111与锁体3电连接,发射线圈101和接收线圈111通过电感耦合来对智能锁供电。

无线发射装置还包括有与发射线圈101电连接的无线发射控制电路102,以将电能传递给发射线圈101,使发射线圈101产生磁通;无线接收装置还包括有与接收线圈111电连接的无线接收控制电路112,以将接收线圈111接收到的电能传递给锁体3。这里,不对无线发射控制电路102、无线接收控制电路112做具体限定,只需与现有的无线供电电路相同即可。

在电子工程学中,由于电磁感应使一根导线中的电流变化引起另一根导线的电动势变化,这样配置的两个导体称为是电感耦合(inductivecoupling),或称磁耦合,这种状态的电流变化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产生感应电动势,这种状态也称互感耦合、磁耦合。这里,发射线圈101将电能传递到接收线圈111上,接收线圈111将电能供给锁体3,从而实现对锁体3的无线供电。

如图1所示,第一圆柱形壳体6和第二圆柱形壳体7同轴设置,使无线发射装置10和无线接收装置11时刻处于靠近状态,从而使整个供电系统没有断开,达到长期供电的目的。

如图2所示,并且第一圆柱形壳体6和第二圆柱形壳体7之间留有间隙,使发射器与接收器不接触,避免发生发射器和接收器发生摩擦而损坏的情况,提高了发射器和接收器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间隙的高度可以为1mm-3mm,当然间隙的高度也可以为其他数值,这里,对间隙的高度不作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这里间隙的高度可以优选为1mm,既能够保证第一圆柱形壳体6与第二圆柱形壳体7不接触,又使无线发射装置10和无线接收装置11相靠近,便于电能的传递。

该智能锁不再需要电池提供电能,直接通过室内电源4得到电能,并取消了笨重的碱性电池盒或厚重的锂电池供电,无需再更换碱性电池或为锂电池人工充电,给使用者带来方便和避免电池氧化或漏电池液对内部电路造成损坏,提高了智能锁的使用寿命,并且有利于设计出更轻薄流线的外观,满足消费者对科技感的追求,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去除了电池盒的设计,智能锁的外观减小了电池盒盖这类易损件,减小了设计的局限及增强了智能锁面板的质量。

该智能锁内部无需电池,生产时去掉了电池的成本,有利于产品的销售。整个供电系统永久与室内交流电相连,使智能锁有了电能,设计者在设计时无需再考虑功耗问题,令更多智能配件或功能可添加到智能产品上,有利于产品的发展。

如此设置,解决了现有智能锁均需要在产品自身上安装碱性电池盒或很厚的充电式锂电池来供电给使用者带来多种不便和影响销售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该智能锁还包括有变压器5,变压器5设置在门框1内,并且变压器5设置在室内电源4和发射器之间、并与其电连接,这样,能够把室内电源4的电压转化成发射器所需的电压,保证了使用安全性,并避免发射器受电压过大而损坏。

需要说明的是,室内电源4为室内交流电,这里可以为220v交流电。

为了便于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以供锁体3使用,如图5所示,在变压器5和发射器之间设置整流器12,整流器12均与变压器5和发射器电连接,以将交流电转化为锁体3所需要的直流电。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发射器还包括有第一页板,第一圆柱形壳体6与第一页板固定连接,并且第一页板用来贴合固定在门框1的侧壁上,以将第一圆柱形壳体6固定在门框1上;接收器还包括第二页板,第二圆柱形壳体7与第二页板固定连接,并且第二页板用来贴合固定在门板2的侧壁上,以将第二圆柱形壳体7固定在门板2上,这样,即可将发射器和接收器分别安装在门框1和门板2上,从而便于实时对锁体3供电,并且加强了发射器和接收器固定在门框1和门板2上的稳固性。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圆柱形壳体6和第一页板呈一体式结构,第二圆柱形壳体7和第二页板呈一体式结构,这样,加强了第一圆柱形壳体6和第二圆柱形壳体7安装的稳固性,并且减少了连接结构。

特别地,如图1所示,无线发射装置10通过第一导线8与室内电源4电连接,无线接收装置11通过第二导线9与锁体3电连接,以便于电能的传递。为了避免第一页板和第二页板对导线的影响或妨碍作用,第一导线8穿过第一页板与室内电源4电连接,第二导线9穿过第二页板与锁体3电连接。

在第一页板内设置第一通孔,第二页板内设置第二通孔,使第一导线8和第二导线9分别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与室内电源4和锁体3电连接。

这里,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与第一圆柱形壳体6和第二圆柱形壳体7的空腔相连通,以便于第一导线8和第二导线9分别与无线发射装置10和无线接收装置11电连接;第一导线8和第二导线9直接穿过第一通孔或第二通孔伸入到门框1或门板2内,避免了导线外漏而损坏,并且避免对门和门框1的整体外观产生影响。

发射器和接收器安装后,外观类似于门铰,且没有表面明线的特征,对门的整体外观没有任何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停电而无法对该智能锁供电,而使智能锁无法打开,锁体3内包括有供钥匙插入的锁芯和锁舌,锁芯能够拨动锁舌,实现该锁体3的锁紧或解锁,从而避免在停电状况下而致使智能锁无法打开。

锁体3内还包括有用来感应指纹或密码的控制部,控制部与锁舌相配合,并能够拨动锁舌、以实现解锁和锁止,其中,控制部与无线接收装置11电连接,无线接收装置11能够为控制部供电,使控制部感应指纹或密码来实现解锁或锁止。

在其他实施例中,智能锁还设置有人面识别、感应卡、遥控、手机无线、手机二维码,手机远程开启等开锁装置,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发射装置10和无线接收装置11也可以通过磁共振、无线电波、wifi无线供电、超声波无线供电或聚焦光线等任何满足靠近便可供电的无线供电原理实现对锁体3的供电,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本具体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带有智能锁的门,包括有门板2、门框1和设置在门板2上的智能锁,智能锁能够将门板2锁紧在门框1上,并且该智能锁为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智能锁,该有益效果的推导与上述智能锁的推导过程大体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表述的“第一”“第二”等词语,不是对具体顺序的限制,仅仅只是用于区分各个部件或功能。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考,在一些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