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门锁及其锁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99039发布日期:2020-08-18 18:41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门锁及其锁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门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门锁及其锁体。



背景技术:

在全自动智能门锁中,可通过电机驱动主锁舌实现自动上锁,开锁时,可通过电机反转实现自动解锁,也可根据情况通过钥匙实现机械解锁,而在上锁时,电机驱动主锁舌弹出后停止转动,之后,若通过钥匙解锁,在需克服电机反向转动的阻力,导致需要很大的扭矩才能转动,正常人较难转动。

因此,如何在自动上锁后,通过钥匙进行机械解锁时,无需克服电机转动带来的阻力,能够方便用户的开门操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门锁及其锁体,在自动上锁后,通过钥匙进行机械解锁时,无需克服电机转动带来的阻力,能够方便用户的开门操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门锁的锁体,其包括壳体及设于所述壳体内的主锁舌、pcb组件和用于驱动所述主锁舌的驱动组件;所述pcb组件包括控制器、上锁开关和复位开关;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主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以及上锁拨块,所述主动齿轮设有偏心凸块;所述主锁舌的内端设有第一触发件,所述从动齿轮设有第二触发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电机正向驱动所述主动齿轮转动,能够通过所述偏心凸块推动所述上锁拨块转动,以推动所述主锁舌弹出至上锁时,所述第一触发件能够触发所述上锁开关,使其向所述控制器发送上锁信号,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上锁信号控制所述电机反向驱动所述主动齿轮转动至所述第二触发件触发所述复位开关时,所述电机回至原位,所述复位开关向所述控制器发送复位信号,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复位信号控制所述电机停止驱动。

上锁时,控制器控制电机正向驱动主动齿轮转动时,主动齿轮的偏心凸块转动至与上锁拨块抵接后能够推动上锁拨块绕主动齿轮的轴线一同转动,而上锁拨块转动能够推动主锁舌移动至第一触发件触发上锁开关时,主锁舌处于弹出状态,该智能门锁已上锁,上锁开关能够向控制器发送上锁信号,控制器根据上锁信号控制电机反向驱动主动齿轮转动并带动偏心凸块反向转动与上锁拨块脱离,此时上锁拨块的位置不动,主锁舌仍处于弹出状态,当电机回转至第二触发件触发复位开关时,第二触发件能够向控制器发送复位信号,说明电机已回转至原位,控制器根据复位信号控制电机停止驱动,此时,该门锁仍然处于上锁状态,并且此时如果通过钥匙机械解锁时,钥匙的转动能够通过钥匙拨件带动上锁拨块反向转动以使主锁舌反向移动至壳体内实现解锁,而在此过程中,电机、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均无需转动,方便机械解锁操作。

通过上锁开关和主锁舌的第一触发件实现上锁后向控制器发送上锁信号以使控制器控制电机反向转动,同时,通过复位开关和设于从动齿轮的第二触发件实现电机复位后向控制器发送复位信号以使控制器控制电机停止驱动。第一触发件设于主锁舌,第二触发件设于从动齿轮,仅通过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两个齿轮,即可在保证用户通过钥匙机械解锁时无需克服电机的阻力,无需设置其它限位结构,进而可简化整体结构,经济性好且便于安装,并且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啮合的方式实现传动,稳定性好且控制精度高,避免第二触发件的位置发生偏移影响电机复位。

可选地,所述主锁舌和所述壳体之间还设有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沿所述主锁舌的移动方向设置的滑道及能够沿所述滑道滑动的滑块,所述滑道和所述滑块中,一者设于所述主锁舌,另一者设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

可选地,所述滑道为滑槽,所述滑块的数量为两个且间隔设置,所述滑块为凸块或螺栓。

可选地,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触发件和所述上锁开关之间的转接结构;所述转接结构包括固设于所述壳体的转接轴及可绕所述转接轴转动的连杆,所述连杆包括分别位于所述转接轴两侧的碰撞端和开关端,所述主锁舌移动至弹出时,所述第一触发件能够撞击所述碰撞端使所述连杆绕所述转接轴转动至所述开关端触发所述上锁开关。

可选地,所述转接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的转接弹簧,所述转接弹簧能够作用于所述连杆使所述开关端与所述上锁开关脱离。

可选地,还包括反锁组件,包括反锁舌和反锁拨块,所述反锁拨块为偏心结构,且所述反锁拨块的转动能够推动所述反锁舌使其弹出,所述锁体朝向门内的一侧设有用于转动所述反锁拨块的操作部。

可选地,所述主动齿轮还设有第一标识,所述壳体的内侧壁还设有第二标识,当所述第一标识与所述第二标识对齐时,所述电机位于原位。

可选地,所述主锁舌的内端设有上锁槽,所述锁体还包括固设于所述壳体的转轴,所述主动齿轮套设于所述转轴外并可绕所述转轴转动,所述上锁拨块包括连接端和位于所述上锁槽内的推动端,所述连接端设有套设于所述转轴外的轴孔,所述推动端绕所述转轴转动时能够抵接所述上锁槽的槽壁以推动所述主锁舌移动。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门锁,其包括如上所述的锁体。

具有如上所述的锁体的智能门锁,其技术效果与上述锁体的技术效果类似,为节约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锁体在上锁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上锁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驱动组件在电机复位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主锁舌和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5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壳体;

2-主锁舌,21-上锁槽,22-第一触发件;

31-上锁开关,32-复位开关;

4-驱动组件,41-电机,42-主动齿轮,421-偏心凸块,43-从动齿轮,44-第二触发件,45-上锁拨块,451-连接端,452-推动端,46-转接结构,461-转接轴,462-连杆,463-转接弹簧;

51-滑道,52-滑块;

6-反锁组件,61-反锁舌,62-反锁拨块;

71-第一标识,72-第二标识;

8-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锁体在上锁前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上锁状态的结构示意;图4是驱动组件在电机复位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主锁舌和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门锁及其锁体,智能门锁包括锁体,具体的,如图1和图3所示,该锁体包括壳体1及设于壳体1内的主锁舌2、pcb组件和用于驱动主锁舌2的驱动组件4,其中,pcb组件包括控制器、上锁开关31和复位开关32,驱动组件4包括电机41、主动齿轮42、从动齿轮43和上锁拨块45,主动齿轮42和从动齿轮43啮合,该主动齿轮42设有偏心凸块421,当电机41正向驱动主动齿轮42转动时,偏心凸块421转动至与上锁拨块45抵接后能够推动上锁拨块45绕主动齿轮42的轴线一同转动,而上锁拨块45转动能够推动主锁舌2弹出至上锁。

主锁舌2的内端(指位于壳体1内远离壳体1外的一端)设有第一触发件22,从动齿轮43设有第二触发件44,当第一触发件22触发上锁开关31时,说明该主锁舌2已弹出,智能门锁处于上锁状态,当第二触发件44触发复位开关32时,电机41位于原位。其中,电机41位于原位是指该智能门锁在上锁前电机41的位置,上锁后,可通过电机41反向转动实现解锁,也可以通过钥匙进行机械解锁,用户转动钥匙能够通过钥匙拨件带动上锁拨块45转动,进而通过上锁拨块45作用于主锁舌2使其缩回至壳体1内。上锁后,当电机41反向转动至原位时,用户通过钥匙进行机械解锁时无需克服电机41的阻力,便于机械开锁的进行。

具体的,上锁时,控制器控制电机41正向驱动主动齿轮42转动时,主动齿轮42的偏心凸块421转动至与上锁拨块45抵接后能够推动上锁拨块45绕主动齿轮42的轴线一同转动,而上锁拨块45转动能够推动主锁舌2移动至第一触发件22触发上锁开关31时,主锁舌2处于弹出状态(如图3所示),该智能门锁已上锁,上锁开关31能够向控制器发送上锁信号,控制器根据上锁信号控制电机41反向驱动主动齿轮42转动并带动偏心凸块421反向转动与上锁拨块45脱离,此时上锁拨块45的位置不动,主锁舌2仍处于弹出状态,当电机41回转至第二触发件44触发复位开关32时(如图4所示),复位开关32能够向控制器发送复位信号,说明电机41已回转至原位,控制器根据复位信号控制电机41停止驱动,此时,该门锁仍然处于上锁状态,并且此时如果通过钥匙机械解锁时,钥匙的转动能够通过钥匙拨件带动上锁拨块45反向转动以使主锁舌2反向移动至壳体1内实现解锁,而在此过程中,电机41、主动齿轮42和从动齿轮43均无需转动,方便机械解锁操作。

本实施例中,正向转动是指朝向上锁方向的一侧转动,反向转动是指朝向解锁方向的一侧转动。开关(包括上锁开关31和复位开关32)被触发是指通过与开关接触使得开关被触发,也可以是与开关脱离而使得开关被触发均可。上锁开关31被触发后如何向控制器发送上锁信号,复位开关32被触发后如何向控制器发送复位信号,控制器如何控制电机41正向转动、反向转动及停止驱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均是较为成熟的现有技术,为节约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锁体,通过上锁开关31和主锁舌2的第一触发件22实现上锁后向控制器发送上锁信号以使控制器控制电机41反向转动,同时,通过复位开关32和设于从动齿轮43的第二触发件44实现电机41复位后向控制器发送复位信号以使控制器控制电机41停止驱动。第一触发件22设于主锁舌2,第二触发件44设于从动齿轮43,仅通过主动齿轮42和从动齿轮43两个齿轮,即可在保证用户通过钥匙机械解锁时无需克服电机41的阻力,无需设置其它限位结构,进而可简化整体结构,经济性好且便于安装,并且主动齿轮42和从动齿轮43啮合的方式实现传动,稳定性好且控制精度高,避免第二触发件44的位置发生偏移影响电机41复位。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主锁舌2和壳体1之间还设有导向组件,该导向组件包括滑道51和滑块52,其中,滑道51沿主锁舌2的移动方向设置,滑块52可沿滑道51滑动,滑道51和滑块52中,一者设于主锁舌2,另一者设于壳体1的内侧壁。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可以是壳体1的内侧壁设有滑道51,主锁舌2设有滑块52,或者主锁舌2设有滑道51、壳体1的内侧壁设有滑块52,当主锁舌2移动至弹出或向壳体1内移动时,滑块52能够沿滑道51滑动,从而限制该主锁舌2的移动,避免主锁舌2在上锁拨块45的推动下发生转动或卡滞的情况,保证主锁舌2移动顺畅。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滑道51为滑槽,滑块52的数量为两个并且间隔设置,该滑块52为凸块或螺栓,也就是说,滑块52的体积相对较小,此时,具体有如下几种情况:

情况一:滑槽的数量为一个,两个滑块52间隔设置并可沿滑槽滑动;

情况二:滑槽的数量也为两个,每个滑槽对应一个滑块52;

可以是两个滑槽可以均设置在壳体1的内侧壁,两个滑块52均设于主锁舌2;

也可以是两个滑槽均设置在主锁舌2,两个滑块52均设于壳体1的内侧壁;

还可以是如图5所示的,主锁舌2设有一个滑块52和一个滑槽,壳体1的内侧壁设有一个滑块52和一个滑槽。

或者,本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为一个滑槽和一个滑块52,此时,滑块52可以设置为长条状,同样可以避免主锁舌2发生转动,而两个滑块52的方案可简化整体结构并可避免发生卡滞的情况。并且,滑道51还可以设置为滑轨,而滑槽相对于滑轨来说,可简化加工工艺。滑槽和滑块52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上述实施例中,驱动组件4还包括设于第一触发件22和上锁开关31之间的转接结构46,如图2所示,该转接结构46包括固设于壳体1的转接轴461及可绕转接轴461转动的连杆462,连杆462包括分别位于转接轴461两侧的碰撞端和开关端,主锁舌2移动至弹出时,第一触发件22能够撞击碰撞端使连杆462绕转接轴461转动至开关端触发上锁开关31。其中,连杆462和转接轴461形成一个翘板结构,具体该转接轴461的设置位置和连杆462的结构(其轴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设有弯折)可根据上锁开关31的位置进行设置,如此设置,便于该pcb板的布置,灵活性更好。

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二触发件44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如可将该第二触发件44设置为设于从动齿轮43边缘向外延伸的凸起即可。

进一步的,上述转接结构46还包括设于壳体1的转接弹簧463,该转接弹簧463能够作用于连杆462使开关端与上锁开关31脱离。该转接弹簧463的设置可保证动作块与碰撞端脱离时,开关端与上锁开关31处于脱离状态。具体的,该转接弹簧463可以是螺旋弹簧,其一端与壳体1的内壁固定,另一端与连杆462的开关端固定并能够作用于(推动或拉动)开关端使其与上锁开关31脱离。或者,还可以设置为螺旋弹簧能够作用于连杆462的碰撞端使得连杆462绕转接轴461转动至开关端与上锁开关31脱离,亦或者将转接弹簧463设置为扭簧等均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上述实施例中,该锁体还包括反锁组件6,该反锁组件6包括反锁舌61和反锁拨块62,反锁拨块62为偏心结构,且反锁拨块62的转动能够推动反锁舌61使其弹出,具体的,在该智能门锁朝向门内的一侧设有用于操作反锁拨块62转动的操作部,用户可在门内通过操作部操作反锁拨块62转动以带动反锁舌61弹出实现反锁,反锁状态下,门外无法打开该智能门锁,并且通过反锁拨块61使反锁舌61反锁与主锁舌2是否弹出无关,即反锁优先级高,进而可提高该智能门锁的安全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主动齿轮42还设有第一标识71,壳体1的内侧壁还设有第二标识72,当第一标识71与第二标识72对齐时,电机41位于原位,该第一标识71和第二标识72的设置便于主动齿轮42的安装,可提高该智能门锁的组装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主锁舌2的内端设有上锁槽21,锁体还包括固设于壳体1的转轴8,主动齿轮42套设于该转轴8外并可绕转轴8的轴线转动,上锁拨块45包括连接端451和位于上锁槽21内的推动端452,连接端451设有套设于转轴8外的轴孔,推动端452能够绕转轴8转动,并且推动端452在转动时能够抵接上锁槽21的槽壁从而推动主锁舌2弹出至上锁。也就是说,主动齿轮42和上锁拨块45均可绕转轴8转动,主动齿轮42正向转动至偏心凸块421抵接上锁拨块45时能够推动上锁拨块45转动,使得上锁拨块45推动主锁舌2弹出。或者,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上锁拨块45设置滑轨,主锁舌2的内端设有能够沿滑轨滑动的滑块,上锁拨块45转动时能够通过滑轨的侧壁推动滑块使得主锁舌2移动,而上锁槽21的设置可简化整体结构,简化加工工艺。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