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放线墨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21053发布日期:2020-08-11 21:37阅读:17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放线墨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木工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放线墨斗。



背景技术:

墨斗是木工或者建筑常用的工具之一,其操作性直接影响工人的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现有的墨斗主要包括底板架、墨盒绕线辊轴等,通过转动辊轴收线进行收线操作。墨斗在使用中,油墨是消耗品,多次使用后需要添加油墨,尤其在夏季,油墨仓开口过大,油墨蒸发过快,墨盒一旦翻到,墨盒内的油墨将全部外撒,浪费墨汁。墨斗前端没有压线机构,在使用时需要用手压线,这样极易把手弄脏,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油墨的浪费。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放线墨斗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现有技术中的油墨仓开口过大,油墨蒸发过快,墨盒一旦翻到,墨盒内的油墨将全部外撒,浪费墨汁。墨斗前端没有压线机构,在使用时需要用手压线,这样极易把手弄脏,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油墨的浪费。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放线墨斗,包括墨斗本体、线辊机构、油墨底壳、吸墨块;墨斗本体的前端设置有压线机构,墨斗本体的后端设置有握柄,墨斗本体设置油墨仓和线辊仓,油墨仓和线辊仓之间设置有分隔板,油墨仓设置在线辊仓的前端,线辊机构内嵌设置线辊仓内,油墨仓内设置油墨底壳,油墨仓和油墨底壳之间设置有容纳腔,油墨存储于容纳腔中,油墨底壳底部设置有吸墨口,吸墨块设置在油墨底壳内。

在上述放线墨斗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油墨底壳内嵌设置于油墨仓内。

在上述放线墨斗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油墨底壳的底部形成有凹陷部,凹陷部能够容留油墨,使油墨与吸墨块充分接触。

在上述放线墨斗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吸墨口的形状为方形。

在上述放线墨斗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压线机构为压线板,压线板设置在墨斗本体的前端,压线板的前端为钩状结构。

在上述放线墨斗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线辊机构包括辊轴、线辊和棉线,棉线绕设在线辊上,线辊固定设置在辊轴上,辊轴的两端分别转动设置油墨仓的侧壁上。

在上述放线墨斗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分隔板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开口槽,油墨底壳设置有第二开口槽,第一开口槽与第二开口槽相对,方便线辊上的棉线走线。

在上述放线墨斗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吸墨块为吸墨海绵,吸墨海绵设置在油墨底壳中,并与油墨底壳的底部接触。

在上述放线墨斗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放线墨斗还包括按压板,按压板的一端与油墨仓的侧板转动连接,在使用时,按压板压置在线辊上,防止手直接接触线辊上的棉线而弄脏手。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放线墨斗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线辊采用内嵌式结构,任意拉拽都不会造成棉线脱轨或卡线;墨仓的前端设有压线板,单手持墨斗即可完成压线操作,方便快捷地将棉线按压在指定的点上,无论平面或立面均可;墨仓设置有开口式隔板,方便更换棉线;墨仓采用双底结构,多余的墨汁不再流出,节约墨汁。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放线墨斗的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放线墨斗的另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放线墨斗的另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墨斗本体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放线墨斗的油墨底壳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油墨底壳的侧视图;

图7为图1在a处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1、墨斗本体;11、油墨仓;12、线辊仓;13、分隔板;14、第一开口槽;2、油墨底壳;21、凹陷部;22、吸墨口;23、第二开口槽;3、线辊机构;31、线辊;32、辊轴;33、棉线;4、容纳腔;5、压线板;6、握柄;7、吸墨块;8、按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上”、“下”、“内”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基于背景技术指出的现有的油墨仓开口过大,油墨蒸发过快,墨盒一旦翻到,墨盒内的油墨将全部外撒,浪费墨汁。墨斗前端没有压线机构,在使用时需要用手压线,这样极易把手弄脏,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油墨的浪费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放线墨斗的线辊机构采用内嵌式结构,任意拉拽都不会造成棉线脱轨或卡线;墨仓的前端设有压线板,单手持墨斗即可完成压线操作;墨仓设置有开口式隔板,方便更换棉线;墨仓采用双底结构,多余的墨汁不再流出,节约墨汁。

具体地,如图1至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放线墨斗,包括墨斗本体1、油墨底壳2、线辊机构3、吸墨块7;墨斗本体1的前端设置有压线机构,墨斗本体1的后端设置有握柄6,墨斗本体1设置油墨仓11和线辊仓12,油墨仓11和线辊仓12之间设置有分隔板13,油墨仓11设置在线辊仓12的前端,线辊机构3内嵌设置线辊仓12内(如图7所示),油墨仓11内设置油墨底壳2,油墨仓11和油墨底壳2二者形成双底墨仓,油墨仓11和油墨底壳2之间设置有容纳腔4,油墨存储于容纳腔4中,油墨底壳2底部设置有吸墨口22,吸墨块7设置在油墨底壳2内,吸墨块7用于吸墨,吸墨块7的形状可以是方块状,棉线33走线时从吸墨块7中穿过,使棉线33也能够吸墨,能够提高画线效果。在本使用新型中,吸墨口22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方形,还可以是其他形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对吸墨口22形状的改变均应限制在本使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图1和2所示,油墨底壳2内嵌设置于油墨仓11内,油墨底壳2的侧壁与油墨仓11的侧壁紧贴卡置,起到一定的密封作用,同时也能够减少油墨的蒸发。

优选地,如图1和2所示,油墨底壳2的底部形成有凹陷部21,凹陷部21能够容留油墨,使油墨与吸墨块7充分接触。凹陷部21可以是球面状,也可以是椎体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对凹陷部21的形状改变均应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如图1和5所示,吸墨口22的形状为方形。

优选地,如图1至4所示,压线机构为压线板5,压线板5设置在墨斗本体1的前端,压线板5的前端为钩状结构。在作业时,压线板5的下底面与棉线33接触,即可实现压线,无需用手按住棉线33,更方便快捷地将棉线33按压在指定的点上,无论平面或立面均可。

优选地,如图1至3所示,线辊机构3包括线辊31、辊轴32和棉线33,棉线33绕设在线辊31上,线辊31固定设置在辊轴32上,辊轴32的两端分别转动设置油墨仓11的侧壁上。

优选地,分隔板13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开口槽14,如图1和2所示,油墨底壳2设置有第二开口槽23,如图5和6所示,第一开口槽14与第二开口槽23相对,通过这样设置,相比于穿线孔,穿线更方便,方便线辊31上的棉线33走线,同时,也方便更换棉线33。

优选地,如图2所示,吸墨块7为吸墨海绵,吸墨海绵设置在油墨底壳2中,吸墨海绵与油墨底壳2的底部接触。

优选地,放线墨斗还包括按压板8,如图2所示,按压板8的一端与油墨仓11的侧板转动连接,在使用时,按压板8压置在线辊31上,防止手被弄脏,在本实用新型中,按压板8为方形板状结构。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做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