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空间分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65449发布日期:2021-09-08 01:48阅读:81来源:国知局
移动空间分隔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将办公室、会议室、展览室或店铺等室内分隔成规定划分来加以使用的移动空间分隔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办公室、会议室、展览室或店铺等室内,移动空间分隔装置经由具有滚轮的悬吊支撑部件,被悬吊支撑于在天花板上设置的轨道,连接能够沿着该轨道移动的空间分隔面板,将室内分隔成规定划分,实现想要的较小划分布局。对于这样的移动空间分隔装置,因为室内被连着的空间分隔面板从天花板到地板分隔,有时会给与逼仄感,所以已知一种对构成空间分隔面板的面板材料使用玻璃板等透光面板部件,来对室内空间呈现开阔感的移动空间分隔装置 (参照专利文献1)。
3.专利文献1所示的移动空间分隔装置具备:一对透光面板部件,其在空间分隔面板的厚度方向对向配设;和框体,其为所谓的四方框形状,包围一对透光面板部件的周围。框体由沿着一对透光面板部件的上边配置的上部横框、沿着一对透光面板部件的下边配置的下部横框以及沿着一对透光面板部件的两侧边配置的一对纵框构成。一对透光面板部件的重量被与下部横框连结的一对纵框支撑。该一对纵框与上部横框连结,被安装在该上部横框上的悬吊支撑部件悬吊支撑于轨道。
4.另外,如专利文献2所示,已知一种侧部堵塞装置,被配置在房屋墙壁部与最末尾空间分隔面板之间,使侧部堵塞部件伸到最末尾空间分隔面板,来堵塞墙壁部与最末尾空间分隔面板侧部之间的间隙。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

2580号公报(第5页,第1图)。
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

93350号公报(第4页,第5图)。
7.然而,当连接专利文献1的移动空间分隔装置中的多个空间分隔面板,利用专利文献2的侧部堵塞装置的侧部堵塞部件来堵塞最末尾空间分隔面板与墙壁部之间的间隙时,产生的问题是,会变成侧部堵塞装置和侧部堵塞部件沿着连接方向并列在墙壁部与空间分隔面板之间的状态,连接多个空间分隔面板产生的各个透光面板的连续性由于分体的侧部堵塞装置而受损。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着眼于这样的问题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空间分隔装置,能够堵塞侧部间隙,而不会损害面板部件的连续性。
9.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空间分隔装置具有一对面板部件和对一对所述面板部件进行支撑的一对面板支撑体,经由悬吊支撑部件悬吊支撑于在天花板上设置的引导路径,通过连接能够沿着该引导路径移动的多个空间分隔面板来分隔空间,其特征在于,
10.多个所述空间分隔面板中的至少任一个具有将侧部堵塞部件保持成能够沿着连
接方向进退的侧部堵塞装置。
11.根据该特征,当连接多个空间分隔面板,通过侧部堵塞部件堵塞空间分隔面板与墙壁部之间的间隙时,因为在空间分隔面板与墙壁部之间只是配置侧部堵塞部件,所以会给与一种面板部件持有连续性的印象。
12.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面板支撑体的至少一部分靠近一对面板部件的连接方向中心部侧配置,在一对所述面板部件的对向面之间支撑所述侧部堵塞装置。
13.根据该特征,一个面板支撑体靠近一对面板部件的连接方向中心部侧配置,因此能够在形成于一对面板部件之间的空间配置侧部堵塞装置,并且使得用于支撑侧部堵塞装置的结构变得紧凑。
14.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面板支撑体支撑在所述侧部堵塞部件侧延伸并安装一个所述悬吊支撑部件的延伸设置体。
15.根据该特征,能够在侧部堵塞装置的上方,利用悬吊支撑部件来悬吊支撑对该侧部堵塞装置的重量进行支撑的面板支撑体,因此能够获得侧部堵塞装置的重量平衡。
16.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部件具有透光性。
17.根据该特征,能够呈现开阔感。
18.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侧部堵塞装置的所述空间分隔面板的所述面板部件与其他所述空间分隔面板的所述面板部件在连接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
19.根据该特征,能够使多个所述空间分隔面板的至少一个与其他空间分隔面板呈现整体感。
20.其特征在于,对于具有所述侧部堵塞装置的所述空间分隔面板的所述面板部件,与其他所述空间分隔面板的所述面板部件的连接方向的尺寸相比,长出所述侧部堵塞装置的连接方向的尺寸。
21.根据该特征,能够确保相同宽度的透光区域,因此连接多个空间分隔面板时的美观性良好。
22.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堵塞装置具备能够使所述侧部堵塞部件沿连接方向进退的侧部进退机构,
23.多个所述空间分隔面板中的至少任一个具备所述侧部进退机构和所述侧部堵塞部件被单元化了的侧部堵塞单元,
24.所述侧部堵塞单元被可插拔地固定于一个所述面板支撑体。
25.根据该特征,侧部堵塞单元能够插拔地固定于一个面板支撑体,因此能够从空间分隔面板卸下侧部堵塞单元,换而言之,不卸下杆面板部件就能够到达侧部堵塞部件或侧部进退机构,维护变得容易。
26.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堵塞单元具备能够收纳所述侧部进退机构以及所述侧部堵塞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罩部件。
27.根据该特征,通过解除罩部件和一个面板支撑体的固定,能够从空间分隔面板卸下侧部堵塞单元,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维护性。
28.其特征在于,所述罩部件由对向的一对侧板和连结一对所述侧板的背板
“コ”
字状地形成。
29.根据该特征,通过沿着面板支撑体配置背板来引导罩部件相对于面板支撑体的固
定位置,因此侧板相对于面板部件的平行度提高了。
3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面板支撑体上夹着所述背板来固定所述侧部进退机构的基部。
31.根据该特征,在面板支撑体上固定侧部进退机构的基部,因此侧部进退机构被牢固地固定,并且罩部件的背板被面板支撑体和该基部夹着并固定,因此罩部件的安装状态稳定。
32.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侧板与所述面板部件大致相同个面地配置。
33.根据该特征,因为侧板与面板部件呈大致相同个面的面,所以面板部件与罩部件呈现出连续性,美观性提高了。
34.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部件隔着间隔对向地配置,
35.所述面板支撑体被配置在前后一对所述面板部件之间,并被固定于该前后一对面板部件。
36.根据该特征,因为能够消除或减小面板支撑体比前后一对所述面板部件靠外侧延伸的部位,所以能够使侧板和面板部件靠近配置,能够进一步地提高面板部件和罩部件的连续性。
37.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部件具有透光性。
38.根据该特征,保持面板部件安装于面板支撑体的状态从面板支撑体卸下侧部堵塞单元,因此当卸下侧部堵塞单元时不会划伤面板部件,易于维持具有透光性的面板的透光性。
39.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堵塞部件被能够对沿着水平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的重量支撑部支撑于构成所述空间分隔面板的框体的部件,与所述重量支撑部相独立,通过相对于移动限制端部进退动作的侧部进退部能够进退移动。
40.根据该特征,侧部堵塞部件被与侧部进退部相独立的重量支撑部,支撑于能够对沿着水平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地构成空间分隔面板的框体的部件。因此,重量支撑部在侧部堵塞部件进退移动时或侧部堵塞部件堵塞与移动限制端部的间隙时,承受侧部堵塞部件的重量。另外,与重量支撑部相独立的侧部进退部在侧部堵塞部件堵塞与移动限制端部的间隙时,承受来自移动限制端部的反作用力。即,使得重量支撑部和侧部进退部分别分散地承受侧部堵塞部件的重量和来自移动限制端部的反作用力,能够使重量支撑部以及侧部进退部各自的结构简化。由此,能够减轻具备侧部堵塞部件的空间分隔面板的重量。
41.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量支撑部由与在上下方向分离设置的多个重量支撑机构构成。
42.根据该特征,多个重量支撑机构被在上下方向分离设置,由此提高了在水平方向引导使侧部堵塞部件的精度。
43.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量支撑机构是连杆机构。
44.根据该特征,能够形成简单的构造。
45.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量支撑机构是滑动机构。
46.根据该特征,能够形成简单构造。
47.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进退部以及所述重量支撑部分别安装于沿上下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纵杆部件。
48.根据该特征,因为被安装于相同纵杆部件,所以提高了侧部进退部以及重量支撑部彼此的相对安装精度。
49.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进退部通过承受操作回转力的转动体和与该转动体能够转动地连接并使所述侧部堵塞部件进退的臂部构成。
50.根据该特征,因为通过重量支撑部使得侧部堵塞部件的移动被引导向水平方向,所以能够采用侧部进退部,通过根据转动体的转动改变该转动体与臂部的弯折角度,来进行进退动作。
51.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量支撑部在所述侧部进退部的行程范围内,能够沿水平方向引导所述侧部堵塞部件的移动。
52.根据该特征,在使侧部堵塞部件伸出并堵塞住与移动限制端部的间隙之前,能够可靠地进行引导。
附图说明
53.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移动空间分隔装置的立体图。
54.图2是表示通过移动空间分隔装置分隔房屋后的状态的概略图。
55.图3是表示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56.图4是表示上部堵塞部件以及下部堵塞部件的收纳状态的纵向截面图。
57.图5是表示面板本体的上端部的俯视图。
58.图6是表示侧部堵塞装置的上端部的俯视图。
59.图7是表示设置于面板本体的侧部堵塞装置的示意图。
60.图8中,(a)是表示收纳状态的侧部堵塞装置的示意图,(b)是表示推拉部的最大行程的侧部堵塞装置的示意图。
61.图9是表示收纳状态的侧部进退机构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62.图10是表示侧部进退部最大行程时的侧部进退机构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63.图11是表示伸出状态的侧部进退机构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64.图12中,(a)和(b)是表示具备侧部堵塞部件的空间分隔面板堵塞与天花板、地板、墙壁部之间的间隙的堵塞方式的示意图。
65.图13中,(a)和(b)接着图10,是表示具备侧部堵塞部件的空间分隔面板堵塞与天花板、地板、墙壁部之间的间隙的堵塞方式的示意图。
66.图14是表示通过具备变形例1的最末尾空间分隔面板的移动空间分隔装置分隔房屋的状态的概略图。
67.图15是表示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移动空间分隔装置分隔房屋的状态的概略图。
68.图16是表示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69.图17是表示面板本体的上端部的俯视图。
70.图18是表示侧部堵塞装置的上端部的俯视图。
71.图19是表示变形例2的侧部堵塞装置的上端部的俯视图。
72.图20中,(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收纳状态的侧部堵塞装置的示意图,(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侧部进退部最大行程时的侧部堵塞装置的示意图。
73.图21是表示变形例3的框体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74.下面,基于实施例,来说明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移动空间分隔装置的方式。
75.实施例1
76.针对实施例1所涉及的移动空间分隔装置,参照图1至图14来进行说明。以下,将图2的纸面跟前侧以及图4的纸面右侧作为移动空间分隔装置的正面侧(前方侧),以从其前方侧观察时的上下左右方向为基准,来进行说明。
77.空间分隔面板1是为了将例如办公室、会议室、展览室或店铺等建物内室内分隔成规定划分而使用的,如图1、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组合多个空间分隔面板1、1

1a,来构成移动空间分隔装置10。
78.移动空间分隔装置10主要由多个空间分隔面板1、1

和具有侧部堵塞装置2的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多个空间分隔面板的至少一个)构成,空间分隔面板1上端被一对悬吊支撑部件9、9(参照图3)悬吊支撑,悬吊支撑部件9、9能够沿着在室内空间的天花板r上设置的轨道3(引导路径)移动,通过手动使空间分隔面板1、1

1a沿着轨道3依次移动到设于图1中右侧侧壁 w’的移动限制端部s’侧规定位置,由此使空间分隔面板1、1

1a连成一列,后述上部堵塞部件11以及下部堵塞部件12被朝向轨道3以及地板f推压,并且侧部堵塞装置2的侧部堵塞部件20(参照图2)被推压向在侧壁w设置的移动限制端部s(墙壁部),由此能够从天花板r到地板f分隔室内空间。
79.另外,移动限制端部s、s’是指规定的侧壁部或支柱等,与构成移动空间分隔装置10的空间分隔面板1、1

1a内的前部空间分隔面板1或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的侧部堵塞部件20抵接,并构成限制先头的空间分隔面板 1或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的侧部堵塞部件20移动的端部。
80.另外,收纳轨道3a、3a与轨道3正交连结,收纳轨道3a、3a与在空间分隔面板1、1a上固定的一对悬吊支撑部件9、9大致相同尺寸地分离配置。由此,能够在前后方向(与连接方向正交的方向)并列收纳空间分隔面板1、1

1a。
81.下面,说明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另外,针对其他空间分隔面板1的结构,因为是与最末尾空间分隔面板1a的结构大致相同的方式,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82.如图3所示,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形成双层玻璃面板构造,主要由在前后隔开间隔对向配置的一对玻璃面板4、4(面板部件)、一体保持玻璃面板4、4的框部件5(上部框架6,纵框架7、7a(面板支撑体)以及下部框架8)、收纳在上部框架6或者下部框架8上的上部堵塞部件11、或者下部堵塞部件12、收纳在上部堵塞部件11、或者下部堵塞部件12上的上角部堵塞部件 31或者下角部堵塞部件32、使上部堵塞部件11、或者下部堵塞部件12进行进退动作的上部进退机构65或者下部进退机构85(参照图7)、安装在纵框架7a 上的侧部堵塞装置2构成,使用透明的玻璃面板4、4作为面板材料,由此能够使被空间分隔面板1、1

1a分隔的室内空间呈现开阔感,强度和隔音性优良。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玻璃面板4、4和框部件5被一体化,构成面板本体50。
83.利用图3和图4,首先说明玻璃面板4、4的构造。如图4所示,玻璃面板4为重合强化2
块透明板玻璃41、41而成的对合玻璃。另外,板玻璃41、 41也可以使用透明度高的聚碳酸酯或丙烯树脂制造。
84.如图3所示,在前方的玻璃面板4形成贯穿孔4b,贯穿孔4b对准后述的侧部堵塞装置2的到达部c(后述六角螺栓头部)。另外,该前方的玻璃面板4与其他的玻璃面板4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尺寸。
85.下面,说明框部件5的构造。如图3所示,框部件5主要由沿着玻璃面板4、4的上端部安装的上部框架6、上端部与上部框架6的左右两端部连结的一对纵框架7、7a、沿着玻璃面板4、4的下端部安装并且左右两端部与一对纵框架7、7a的下端部连结的下部框架8构成,呈所谓的四方框形状,沿着一对玻璃面板4、4的上下左右端配置。
86.如图4、图5所示,上部框架6是铝合金等金属制挤压成形品,具备:凹槽部61(参照图4)沿着长边方向形成的前后一对保持部63、63;在该保持部63、63之间沿着长边方向设置的上部腔道部62;以及在前后方向连结该保持部63、63的基部64。凹槽部61从侧方观察向下呈
“コ”
字状,保持部63经由凹槽部61从上方嵌合玻璃面板4、4的上端部,由此保护玻璃面板4、4的上端部。另外,在上部腔道部62中,收纳上部堵塞部件11、上角部堵塞部件31(参照图4)以及上部进退机构65(参照图7)。
87.另外,如图5所示,基部64的安装侧部堵塞装置2的一侧的端部64a 与侧部堵塞装置2的左右方向尺寸大致相同个尺寸,位于空间分隔面板1a的长边方向大致中央侧,没有安装侧部堵塞装置2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64b位于空间分隔面板1a的长边方向端部。另外,尽管图示省略,但是其他的空间分隔面板1的上部框架的基部和两端部一起均与相反侧的端部64b大致相同构成。
88.另外,如图4所示,下部框架8与上下翻转上部框架6而成的形状大致相同个形状,具备保持部83、83、下部腔道部82、82以及基部84。下部框架8的保持部83经由凹槽部81从下方嵌合玻璃面板4、4的下端部,由此来保护玻璃面板4、4的下端部。另外,下部框架8的下部腔道部82收纳下部堵塞部件12、下角部堵塞部件32以及下部进退机构85(参照图7)。
89.回到图3,纵框架7主要由沿着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的上下方向的覆盖部件70和沿着该空间分隔面板1a的上下方向并被覆盖部件70覆盖的芯部件71构成,在左右方向(连接方向)形成具有厚度的板状,配设在玻璃面板4、4之间。覆盖部件70是铝合金等金属制挤压成形品,芯部件71是在左右方向具有厚度的钢制板材。另外,在其他的空间分隔面板1、1

上对向配置纵框架7、7。
90.另外,如图3、图5所示,芯部件71成板状,在向覆盖部件70的上方突出芯部件71的上端部与上部框架6的基部64的端部64b面抵接的状态下,被沿着上部框架6的长边方向延伸的一对螺钉95、95(参照图5)固定。另外,芯部件71a与上部框架6同样地,也固定于下部框架8。
91.如图3、图6所示,纵框架7a(一个面板支撑体)主要由遍布玻璃面板4、4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俯视
“コ”
字状的罩部件72和被配置在罩部件72的右端部的一对脊状短板之间并被短板覆盖的芯部件71a构成,形成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并向左方开口的
“コ”
字腔道杆状,配设在玻璃面板4、4之间。
92.另外,芯部件71a与芯部件71同样地,其上端部向罩部件72的上方突出,如图5所示,在芯部件71a的上端部与上部框架6的基部64的端部64a 面抵接的状态下,被沿着上部
框架6的长边方向延伸的一对螺钉固定。即,纵框架7a从上部框架6的侧端部开始靠近纵框架7侧与侧部堵塞装置2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对应的量,配置在上部框架6的长边方向中央侧且玻璃面板4、4的左右方向中央侧。另外,与上部框架6同样地,芯部件71a的下端部在与下部框架8的基部84的端部面抵接的状态下固定。
93.另外,如图6、图7所示,在芯部件71a的左侧面上端部焊接固定主视图大致直角三角形状的板状延伸设置板73(延伸设置体)(参照图7)。芯部件71a与芯部件71同样地具有刚性,因此在如后述那样安装侧部堵塞装置2时,能够稳定地支撑该侧部堵塞装置2。芯部件71a是在左右方向具有厚度的板状,因此能够使得用于支撑侧部堵塞装置2的结构变得紧凑。
94.如图7所示,延伸设置板73从大致直角部分下方延伸的侧端部被焊接固定于芯部件71a,从该大致直角部分沿大致水平方向向侧部堵塞部件20侧延伸的上端部的前端侧,焊接固定连结体74。在连结体74上,安装一个悬吊支撑部件9。空间分隔面板1a的一个悬吊支撑部件9和另一个悬吊支撑部件9与在其他的空间分隔面板1安装的悬吊支撑部件9、9的分离尺寸大致相同尺寸地分离。由此,如上述那样,能够与其他的空间分隔面板1、1

一起收纳于收纳轨道3a、3a,当悬吊支撑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时,能够在该侧部堵塞装置 2的上方,通过悬吊支撑部件9悬吊支撑对侧部堵塞装置2的重量进行支撑的芯部件71a,因此能够获得侧部堵塞装置2的重量平衡。另外,因为延伸设置板 73是大致直角三角形状,所以连结体74的固定刚性高。
95.如图6所示,罩部件72在作为铝合金等金属制挤压成形品的俯视横向大致“f”字状地形成的二个板材在各板材的短板部之前插嵌芯部件71a并对上二个板材的短板部而对向配置的状态下,被多个螺栓96、96

固定,由此来连结二个板材,俯视
“コ”
字腔道杆状地形成。
96.罩部件72具有在前后对向配置的板状侧板部72b、72b’、与插嵌芯部件71a的一侧相反侧从该侧板部72b、72b’大致垂直地分别向外方延伸的覆盖部 72c、72c,在侧板部72b、72b’之间,形成向移动限制端部s侧开口的收纳部72d。另外,在侧板部72b、72b’内,在玻璃面板4侧配置的是侧板部72b,在前方的玻璃面板4侧配置的是侧板部72b’。
97.另外,在插嵌部的前后端部与侧板部72b、72b’的前后端部的覆盖部 72c、72c侧,在与玻璃面板4、4的对向端面遍布上下方向形成凹条部72e、72e

,覆盖部72c、72c的前后前端部,构成沿着在玻璃面板4、4的左右两侧端形成的锥形面的形状。
98.在此,说明玻璃面板4、4和纵框架7、7a的连结。用透明双面带贴附玻璃面板4、4的内面和纵框架7的覆盖部件70(参照图3)的侧面,用透明双面带贴附前方玻璃面板4的内面和纵框架7a的罩部件72的侧面。这样,就固定了玻璃面板4、4和纵框架7、7a。另外,玻璃面板4、4的上下两端部向罩部件72的上下突出。
99.另外,如图3所示,在侧板部72b’,与前方玻璃面板4的贯穿孔4b 位置对合地形成贯穿孔72f,固定玻璃面板4、4和纵框架7、7a,通过贯穿孔 72f和贯穿孔4b的连通,形成能够到达到达部c(操作部)的到达孔h。另外,尽管省略直接的图示,但是当不操作到达部c时,在到达孔h安装帽来保护到达部c。
100.下面,说明上部堵塞部件11以及下部堵塞部件12。如图4、图7所示,上部堵塞部件11是铝合金等金属制挤压成形品,以与上部框架6大致相同尺寸在左右方向延伸,从侧方观
察下朝向呈
“コ”
字形状。下部堵塞部件12是与使上部堵塞部件11上下翻转后的形状大致相同形状,因此省略其说明。
101.如图7、图9、图10所示,上部堵塞部件11以及下部堵塞部件12在收纳于上部框架6的上部腔道部62以及下部框架8的下部腔道部82的状态下,右端部分别突出到比面板本体50靠右侧(向间分隔位置的行进方向)的位置。另外,上部堵塞部件11以及下部堵塞部件12被按压到隣接的空间分隔面板1 的左侧端部,通过上部进退机构65或者下部进退机构85相对于轨道3以及地板f进退移动。另外,使上部堵塞部件11以及下部堵塞部件12进退动作的上部进退机构65或者下部进退机构85由扭力盘簧或者扭力盘簧以及连杆部件组合而成的连杆机构等构成。
102.下面,说明侧部堵塞装置2。如图7所示,侧部堵塞装置2由能够在罩部件72的收纳部72d中收纳的侧部堵塞部件20、在纵框架7a的芯部件71a 固定的基底杆23、在基底杆23上固定并使侧部堵塞部件20在左右方向进退动作的侧部进退机构25、在侧部堵塞部件20与基底杆23(侧部进退机构的基部) 之间夹着并支撑该侧部堵塞部件20的二个连杆机构35、35构成,并被单元化,能够根据侧部进退机构25的进退动作来使侧部堵塞部件20进退。
103.如图6、图7所示,侧部堵塞部件20由遍布玻璃面板4、4的上下方向延伸并向纵框架7a侧开口的俯视
“コ”
字状并且在罩部件72的内方侧可收纳地形成的本体部件21以及与该本体部件21大致相同个上下尺寸形成并固定于本体部件21的底板部21a的支撑杆22构成,支撑杆22连结着侧部进退机构25 以及各连杆机构35、35。
104.如图6所示,本体部件21在二个板材与短板部对上并对向配置的状态下,在2个板材的短板部上,通过螺栓固定俯视
“コ”
字状地形成的板状底板部 21a,由此连结二个板材,俯视
“コ”
字状地形成,其中,二个板材是铝合金等金属制挤压成形品,俯视横向l字状地形成。
105.另外,在本体部件21的底部外侧前后两侧端部上,在前后分离安装遍布上下方向以橡胶形成的缓冲部件90、90。由此,能够缓冲本体部件21被按压到移动限制端部s时的冲击,并且能够可靠地堵塞本体部件21与移动限制端部s之间的间隙。另外,在本体部件21的两侧板部21b、21b的端部,遍布上下方向安装分别以橡胶形成的密封部件91、91,能够密封罩部件72和本体部件 21之间的间隙。
106.如图7所示,支撑杆22是在上下方向长条的角管道状部件,在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焊接固定销97(参照图6)。这些销能够在上下方向与上角部堵塞部件31或者下角部堵塞部件32相对移动地连结。由此,上角部堵塞部件31 以及下角部堵塞部件32根据侧部堵塞部件20的进退动作,相对于上部堵塞部件11或者下部堵塞部件12在相对长边方向进退动作。
107.如将图7的a

a剖视图放到吹泡所示,支撑杆22是在上下方向长条角管道状的部件,在支撑杆22的侧端部,安装片22a、22a分别焊接固定在上部以及下部,在安装片22a上能够转动地安装连杆机构35。
108.另外,如将图7的a

a剖视图放到吹泡所示,在支撑杆22的前后侧面部,在俯视长把勺子形状地形成的二个带台阶板材22b、22b使各短板部在芯部件71a侧对向配置的状态下固定,后述的侧部进退机构25的推拉体26能够在左右方向在被二个带台阶板材22b、22b包围而成的空间内移动并且向芯部件 71a侧的移动受到作为短板部的限制部的限制。
109.另外,将图7的a

a剖视图放到吹泡所示,在支撑杆22与推拉体26 之间,配置多个
缓冲部件33。缓冲部件33由在左右方向施力的线圈状压缩弹簧 33a和被该压缩弹簧33a通过轴心的螺栓形状的轴芯33b构成,轴芯33b的一端部与推拉体26的支撑杆22侧的侧端部螺合固定。另一方面,轴芯33b的另一个端部插通到在左右方向贯穿支撑杆22的推拉体26侧的侧端部的贯穿孔22c,轴芯33b能够通过该贯穿孔22c向左右方向移动。
110.参照图6,基底杆23(纵杆部件)是在上下方向呈长条的“c”字腔道杆状的部件,在遍布上下方向形成的狭缝朝向移动限制端部s侧(左侧)配置的状态下,被螺栓螺母固定于芯部件71a。
111.另外,在基底杆23的左侧面部,焊接固定在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沿上下方向分离的第1安装片23a、23a、与第1安装片23a、23a相比位于上端部侧或者下端部侧的第2安装片23b、23b以及在第2安装片23b、23b各自的下方基底杆23的板状支撑板23c、23c,在第1安装片23a、23a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侧部进退机构25,在第2安装片23b、23b能够转动地轴支承连杆机构35、 35,在支撑板23c、23c按压连杆机构35、35的滚轮38、38(参照图8)。
112.这样,因为在相同基底杆23安装有侧部进退机构25和连杆机构35、 35,所以侧部进退机构25以及连杆机构35、35彼此的相对安装精度提高了。
113.另外,如图9所示,在基底杆23的第1安装片23a上,焊接固定销状的第1阻挡件98a和第2阻挡件98b,通过后述的侧部进退机构25的杆27的抵接来限制该杆27的转动。
114.如图8所示,连杆机构35由长条的第1连杆部36和该第1连杆部36 的大致一半尺寸的第2连杆部37构成,形成横向大致“入”字状。另外,连杆机构35后述详细说明。
115.这样,侧部堵塞部件20和基底杆23通过连杆机构35连结。由此,侧部堵塞部件20通过连杆机构35,在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的纵框架7a 上支撑侧部堵塞部件20的重量w1(参照图8),并且通过连杆机构35一边保持相对于纵框架7a大致平行地配置的状态一边使之向水平方向引导。
116.下面,利用图7至图9,来说明侧部进退机构25明。如图7、图8所示,侧部进退机构25主要由能够转动地轴支承在基底杆23上的上下一对杆27、 27(转动体)、能够转动地安装在该杆27上的板状长条部件即臂部体28、28(臂部)、分别能够转动地安装该臂部体28、28的上下方向长条的推拉体26、分别能够转动地轴支承在杆27、27上的上下方向长条管道状的连杆部件29以及夹在推拉体26与支撑杆22之间的多个缓冲部件33、33

构成。另外,本实施例的推拉部由推拉体26和臂部体28、28构成。
117.参照图7,推拉体26在轴部连结大致矩形状的安装部26a、26a而构成,在安装部26a、26a上能够转动地安装臂部体28、28,其中,所述轴部分别从比支撑杆22短条的角管道状部件的上部和从下部向芯部件71a侧突出。
118.另外,推拉体26通过压缩弹簧33a的施力或臂部体28的拉动,即便推拉体26向芯部件71a侧移动也会与带台阶板材22b、22b的限制部接触,因此不会从贯穿孔22c、从轴芯33b脱落,能够防止从支撑杆22脱落。
119.如图9所示,杆27形成主视图大致钝角三角形状,通过与六角螺栓螺合固定螺母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第1安装片23a,所述六角螺栓插通在前后方向贯穿大致钝角形成的第1角部27a的贯穿孔和在前后方向贯穿基底杆23的第 1安装片23a的贯穿孔。另外,六角螺栓的头部为了相对于杆27不相对转动而被固定于该杆27,下方杆27的六角螺栓的头部是经由到达孔h向前方玻璃面板4露出的到达部c。
120.另外,能够分别转动地轴支承最为从第1角部27a分离的第2角部27b 和臂部体28的一端部28a。并且,上方杆27的第3角部27c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连杆部件29的上端部29a(参照图7),下方的杆27的第3角部27c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连杆部件29的下端部29b,由此经由连杆部件29连结,杆27、27 通过连杆部件29连动地转动。
121.另外,上方臂部体28的另一个端部28b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推拉体26 的上方的安装部26a(参照图7),下方臂部体28的另一个端部28b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推拉体26的下方的安装部26a。这样,侧部进退机构25与侧部堵塞部件 20和基底杆23之间连结。
122.另外,在后面的说明中,如图7至图11、所示,将杆27的第1角部27a的轴支承部分作为第1轴支承部p1,将第2角部27b的轴支承部分作为第2 轴支承部p2,将臂部体28的另一个端部28b的轴支承部分作为第3轴支承部 p3,将第3角部27c的轴支承部分作为第4轴支承部p4。
123.如图7至图9所示,第1轴支承部p1和第3轴支承部p3配置在大致相同个高度位置。
124.下面,利用图9~图13,说明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的空间分隔面板1、1、

1a与移动限制端部s、天花板r以及地板f之间的间隙的堵塞动作。另外,在后面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否定,就以位于下方的杆27、臂部体28 以及推拉体26的安装部26a为例来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2的(a)所示,使侧部堵塞装置2的侧部堵塞部件20位于收纳状态的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 向隣接的空间分隔面板1与移动限制端部s之间移动。此时,上部堵塞部件11 以及下部堵塞部件12与隣接的空间分隔面板1的左侧端部抵接,在连接的空间分隔面板1、1、

1a与移动限制端部s之间,形成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 与移动限制端部s的间隙g1、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与和其相邻的空间分隔面板1a的间隙g2。另外,当侧部堵塞部件20为收纳状态时,推拉体26与杆27靠近地配置(参照图8的(a))。
125.另外,在侧部堵塞部件20的收纳状态中,如图9所示,第2轴支承部p2位于第1轴支承部p1的大致垂直下方。此时,杆27的第1角部27a与第 3角部27c之间的侧端部27d与第1阻挡件98a抵接,因此杆27沿着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杆27和臂部体28在第2轴支承部p2内折弯折形成主视图大致v字状,在本实施例中,从第1轴支承部p1到第3轴支承部 p3的左右方向的尺寸最短。推拉体26以及侧部堵塞部件20也配置在杆27侧,因此侧部堵塞部件20成为收纳在罩部件72内的收纳部72d中的状态(参照图8 的(a))。
126.接着,在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的到达部c安装把手(图示省略)。从而,在该侧部堵塞部件20的收纳状态,操作安装在到达部c的把手(图示省略)使下方杆27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时,上方杆27经由连杆部件29也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各第2轴支承部p2、p2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第3轴支承部p3 移动到移动限制端部s侧,向内弯折的杆27和臂部体28撑开。此时,侧部堵塞部件20通过连杆机构35、35一边支撑侧部堵塞部件20的重量w1,一边向大致水平方向引导,因此根据第3轴支承部p3杆27的转动向大致水平方向移动。由此,侧部堵塞部件20被推拉体26推动,如图12的(b)所示,侧部堵塞部件20移动,其侧端部与移动限制端部s抵接,堵塞间隙g1。
127.在此,针对基于连杆机构35、35的引导,详细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如图9所示,将第1连杆部36的另一个端部36b的轴支承部分作为支撑杆轴支承部q1,将第1连杆部36与第2连杆部37的轴支承部分作为交叉轴支承部q2,将滚轮38的轴支承部分作为滚轮轴支承部q3,将第2连杆部37 的另一个端部37b的轴支承部分作为基底杆轴支承部q4。
128.如图9所示,支撑杆轴支承部q1、交叉轴支承部q2以及基底杆轴支承部q4被配置成轴支承部q、q2间的尺寸和轴支承部q2、q4间的尺寸大致相同即等腰三角形状,支撑杆轴支承部q1和基底杆轴支承部q4配置在大致相同个高度位置。
129.当通过侧部进退机构25左方向推动侧部堵塞部件20向时,滚轮轴支承部q3向上方移动,并且支撑杆轴支承部q1和基底杆轴支承部q4在左右方向分离移动。此时,支撑杆轴支承部q1、交叉轴支承部q2以及基底杆轴支承部q4等腰三角形状地配置,因此以支撑杆轴支承部q1为转动轴的第1连杆部 36的转动角度和以基底杆轴支承部q4为转动轴的第2连杆部37的转动角度大致相同。由此,以交叉轴支承部q2为顶点的角度变大,第1连杆部36以及第 2连杆部37撑开,因此,支撑杆轴支承部q1向大致水平左方直线移动(参照图10)。同样地,当侧部堵塞部件20向右方向拉动时,支撑杆轴支承部q1向大致水平右方直线移动(参照图9)。即,连杆机构35能够向水平方向引导侧部堵塞部件20。
130.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于连杆机构35,轴支承部q1、q2之间的尺寸和轴支承部q2、q4之间的尺寸以及轴支承部q2、q3之间的尺寸大致相同,因此能够获得到以交叉轴支承部q2为中心的各支撑杆轴支承部q1、滚轮轴支承部q3、基底杆轴支承部q4的平衡,能够小型地构成连杆机构35。
131.另外,连杆机构35、35在上下分离配置两个(多个),因此向水平方向引导侧部堵塞部件20的精度变高。
132.另外,通过连杆机构35、35,能够主要使基底杆23(参照图8)负担侧部堵塞部件20的重量w1,因此能够以较轻的力来操作侧部进退机构25的杆 27转动。
133.另外,侧部进退机构25因为形成平行连杆,所以在利用侧部进退机构25推动或者拉动对侧部堵塞部件20时,能够对推拉体26大致均匀地作用力,同时能够使推拉体26(第3轴支承部p3、p3)相对于第1轴支承部p1、p1大致平行地移动。
134.另外,侧部进退机构25在上下方向配置在连杆机构35、35之间,因此能够一边保持使侧部堵塞部件20相对于基底杆23大致平行地配置的状态,一边平衡性良好地推动或者拉动,因此侧部堵塞部件20难以倾倒。
135.当从图12的(b)所示的状态操作把手持续地转动到达部c时,侧部堵塞部件20向移动限制端部s侧的移动受到该移动限制端部s的限制,因此面板本体50侧向隣接的空间分隔面板1侧移动。与之相伴,上部堵塞部件11以及下部堵塞部件12各自的侧端部被向隣接的空间分隔面板1的左侧端部按压,因此如图13的(a)所示,上部堵塞部件11以及下部堵塞部件12朝向天花板r 或者地板f向伸出并抵接。
136.当从图13的(a)所示的状态操作把手持续转动到达部c时,面板本体50移动,向内弯折的杆27与臂部体28的撑开形成前行直线状之后,弯折方向向外翻转,把手转动角度达到大致90度,由此如图13的(b)所示,间隙 g2被堵塞。以下,详细地进行说明。
137.当到达部c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时,第2轴支承部p2以第1轴支承部 p1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移动到与第1轴支承部p1以及第3轴支承部p3 大致相同个高度位置,由此与第1轴支承部p1、第3轴支承部p3一起形成大致直线(参照图10)。此时,从第1轴支承部p1到第3轴支承部p3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即,侧部进退机构25的行程)最长,缓冲部件33的压缩弹簧33a也成为最压缩状态(参照图10)。另外,在推拉体26和臂部体28(推拉部)的最大行程,第1轴支承部p1、第2轴支承部p2以及第3轴支承部p3沿着所谓死区中心(dead center)并列。
138.另外,针对连杆机构35,也是第1连杆部36的另一个端部36b和第 2连杆部37的另一个端部37b在本实施例中成为最分离的状态。即,连杆机构 35在侧部进退机构25的行程的范围,能够向水平方向引导侧部堵塞部件20的移动。
139.从该状态开始进一步地操作把手,通过到达部c的转动使得第2轴支承部p2越过死区中心时,杆27和臂部体28向外弯折形成主视图大致下朝向“v”字状,推拉体26和臂部体28后退,第1角部27a与第2角部27b之间的侧端部27e与第2阻挡件98b抵接。由此,杆27的转动受到限制,因此推拉体26 和臂部体28的后退也受到限制。其另一方面,侧部堵塞部件20受到来自压缩弹簧33a的施力,从而被稳定地持续按压到移动限制端部s,从而能够稳定地堵塞所连接的空间分隔面板1、1、

1a与移动限制端部s的间隙g1、g2(参照图12的(a))。另外,只要不对杆27、臂部体28作用外力,弯折方向就不会翻转,因此能够保持在堵塞间隙g1、g2的位置。
140.连杆机构35如上述那样,能够与侧部进退机构25独立,并且在侧部进退机构25的行程范围向水平方向引导侧部堵塞部件20的移动,因此,能够保持第1连杆部36的另一个端部36b和第2连杆部37的另一个端部37b最分离的状态不变地,支撑受到来自压缩弹簧33a的施力的侧部堵塞部件20。即,能够可靠地向大致水平方向引导使侧部堵塞部件20的移动。
141.另外,连杆机构35、35在侧部堵塞部件20堵塞了与移动限制端部s 的间隙g1、g2时,也持续地受到侧部堵塞部件20的重量w1,由此支撑该侧部堵塞部件20。另一方面,侧部进退机构25受到向移动限制端部s按压侧部堵塞部件20而产生的来自该移动限制端部s的反作用力。即,能够使侧部堵塞部件20的重量w1和来自移动限制端部s的反作用力分别分散地承受到连杆机构 35、35侧部进退机构25。
142.另外,通过来自移动限制端部s的反作用力,杆27也被按压到第2 阻挡件98b,因此可靠地保持在堵塞间隙g的位置。
143.另外,例如即便在移动限制端部s自垂直方向稍微倾斜这样的状态下,也是缓冲部件33的压缩弹簧33a(参照图7)被压缩而该侧部堵塞部件20的侧端部倾斜移动,因此能够使侧部堵塞部件20可靠地沿着移动限制端部s按压。
144.另外,通过进行相反的顺序,以第2轴支承部p2基点向外弯折的弯折方向(参照图11)以第2轴支承部p2为基点向内地弯折地翻转(参照图9),推拉体26向杆27侧移动。与此相伴,通过推拉体26来拉动支撑杆22的带台阶板材22b、22b的限制部,侧部堵塞部件20向罩部件72的收纳部72d内后退,成为收纳状态(参照图8的(a))。
145.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本实施例的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使得侧部堵塞部件20的重量w1和来自移动限制端部s的反作用力分别分散地承受到连杆机构35、35侧部进退机构25,因此能够使得连杆机构35、35以及侧部进退机构25的结构简单化。由此,能够使具备侧部堵塞部件20的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变轻。
146.另外,通过连杆机构35、35向水平方向引导将侧部堵塞部件20的移动,能够采用根据杆27的转动来改变该杆27与臂部体28的弯折角度来进行进退动作的侧部进退机构25。
147.另外,侧部堵塞装置2配设在一对玻璃面板4、4之间,因此美观性良好,到达部c向玻璃面板4、4露出,因此到达容易,因此操作性良。
148.另外,框部件5与上部框架6一体连结,一对纵框架7、7a以及下部框架8一体连结而构成,因此能够一边确保框部件5的构造强度,一边使得被上部框架6、一对纵框架7、7a以及
下部框架8包围的区域的玻璃面板4、4的面板面区域相对变大,获得较大的玻璃面板4、4的面板面区域,因此美观性良,且识别性良好,因此能够使室内空间呈现开阔感。
149.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本实施例的移动空间分隔装置10连接多个空间分隔面板1、1

1a,通过侧部堵塞部件20堵塞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和移动限制端部s的间隙时,仅在空间分隔面板1a和移动限制端部s之间配置侧部堵塞部件20,因此给与了玻璃面板4、4

4a具有连续性的印象。
150.另外,对于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玻璃面板4、4与其他的空间分隔面板1、1

的玻璃面板4、4

左右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个尺寸,因此能够使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与其他的空间分隔面板1、1

呈现整体感。
151.另外,对于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芯部件71a在芯部件71侧附近配置,因此能够在形成于一对玻璃面板4、4之间的空间配置侧部堵塞装置2。
152.另外,空间分隔面板1、1

1a的玻璃面板4、4

4a具有透光性,能够呈现开阔感。
153.另外,框部件5是一体连结上部框架6、一对纵框架7、7a以及下部框架8而构成的,能够一边确保框部件5的构造强度,一边使得被上部框架6、一对纵框架7、7a以及下部框架8包围的区域的玻璃面板4、4的面板面区域相对变大,获得较大的玻璃面板4、4的面板面区域,因此美观性良好且识别性良好,因此能够呈现室内空间开阔感。
154.另外,上部框架6的凹槽部61、61或者下部框架8的凹槽部81、81 能够防止移动空间分隔面板1时或连接空间分隔面板1、1

1a时的冲击等导致一对玻璃面板4、4向分离或者接近方向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对从双面带剥离玻璃面板4、4的方向作用力,能够防止玻璃面板4、4的剥落,提高抗震性。
155.另外,对于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玻璃面板4、4的左右方向尺寸与其他的空间分隔面板1的玻璃面板4、4的左右方向尺寸大致相同个尺寸,悬吊支撑部件9、9的分离尺寸与其他的空间分隔面板1的悬吊支撑部件9、9 的分离尺寸大致相同个尺寸,因此在与其他的空间分隔面板1、1

一起收纳到收纳轨道3a、3a时,成为各空间分隔面板1、1

1a的左右端部对齐的状态,因此在收纳状态,人或物难以触碰到,美观性优良。
156.下面,利用图14,说明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的变形例。另外,对与所述实施例所示的构成部分赋予相同个构成部分,赋予相同符号,省略重复说明。
157.所述实施例的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以玻璃面板4、4与其他的空间分隔面板1、1

的玻璃面板4、4

的左右方向尺寸大致相同个尺寸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变形例中,如图11所示,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01a的玻璃面板104、104在连接方向长条地形成,与其他的空间分隔面板1、1

的玻璃面板4、4

的尺寸l1相比,多出侧部堵塞装置2的尺寸l2。另外,尽管省略了直接的图示,但是针对上部框架6、下部框架8、上部堵塞部件11、下部堵塞部件12,也与玻璃面板104同样地在连接方向较长地形成。
158.由此,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01a的玻璃面板104、104的透光区域宽度是尺寸l1,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01a能够确保与其他的空间分隔面板1、 1

相同宽度的透光区域,因此连接多个空间分隔面板1、1

101a时的美观性良好。
159.实施例2
160.下面,对于具备实施例2所涉及的侧部堵塞部件的空间分隔面板,参照图15至图19来进行说明。另外,针对与所述实施例所示的构成部分相同个构成部分,赋予相同符号,省
略重复说明。
161.如图15所示,具备侧部堵塞装置2的空间分隔面板在左右方向连接侧部堵塞装置2和玻璃面板4。从而,具备侧部堵塞装置2的空间分隔面板的玻璃面板4为左右方向的尺寸l3,比其他空间分隔面板1的玻璃面板104的左右方向尺寸l1短了侧部堵塞装置2的后述罩部件72的左右方向(连接方向)尺寸l2。即,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的左右方向尺寸与其他的空间分隔面板1、 1

同样地是尺寸l1。
162.如图16所示,纵框架7、7a主要由在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的上下方向延伸的覆盖部件70、70a和被该覆盖部件70、70a覆盖的芯部件71、 71a构成,形成在左右方向(连接方向)具有厚度的板状。
163.另外,如图17所示,在上部框架6的基部64,连结纵框架7a的左侧端部64a与侧部堵塞装置2的左右方向尺寸l2(参照图15)大致相同尺寸,位于比空间分隔面板1a的左端部靠右侧的位置,连结纵框架7的右侧端部64b 位于空间分隔面板1a的右端部的位置。另外,图示省略,但是其他的空间分隔面板1的上部框架的基部构成为,两端部分别位于空间分隔面板1a的右端部和左端部。
164.从而,如图17所示,纵框架7、7a的覆盖部件70、70a被配置在前后一对玻璃面板4、4之间,该玻璃面板4、4的内面与覆盖部件70、70a的前后两侧面之间被透明双面带分别粘接,由此在纵框架7、7a上固定玻璃面板4、 4。另外,玻璃面板4、4的左端部分别被覆盖部70c、70c覆盖,玻璃面板4、4 各自的外表面和覆盖部70c、70c各自的外表面被配置大致相同个面。
165.如图16、图17、图18所示,覆盖部件70a具有:本体部70b,其形成在上下方向长条的角管道状,并形成能够插嵌芯部件71a的中空部分;以及钩状的覆盖部70c、70c,以形成与本体部70b的左侧面大致相同个面的方式,从前侧面以及后侧面大致垂直地分别向外方(前后方向)延伸出。另外,覆盖部70c、70c的前后前端部构成为,沿着在玻璃面板4、4的左右两侧端形成的锥形面的形状。另外,玻璃面板4、4的左端部被覆盖部70c、70c覆盖,玻璃面板 4、4的各自外表面和覆盖部70c、70c的各自外表面配置成大致相同个面。
166.另外,芯部件71a在插嵌于覆盖部件70a的本体部70b的状态下,比覆盖部件70a向上方突出的上端部右侧面在与上部框架6的基部64的端部 64a面抵接的状态下固定。
167.另外,如图18所示,罩部件72弯折铝合金等金属板,形成俯视
“コ”
字腔道杆状,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的背板72a和在前后对向配置的板状侧板72b、72b’,在侧板72b、72b’之间形成向移动限制端部s侧开口的收纳部 72d。另外,罩部件72形成与面板本体50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个尺寸。
168.另外,罩部件72在背板72a的右侧面与覆盖部件70a的左侧面面抵接的状态下,与基底杆23一起被从左侧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螺栓96、96

固定在纵框架7a(覆盖部件70a)上。这样,侧部堵塞装置2能够插拔地固定于纵框架7a。
169.另外,在罩部件72的背板72a的上端部,形成在前后方向中央部能够插嵌延伸设置板73的狭缝72h。同样地,在基底杆23的上端部,也形成在前后方向中央部能够插嵌延伸设置板73的狭缝23e。据此,在将侧部堵塞装置2 固定到纵框架7a时,通过这些狭缝23e、72h对延伸设置板73引导罩部件72,因此侧部堵塞装置2对纵框架7a在前后方向的定位变得容易。
170.另外,如图16所示,在侧板72b’形成贯穿孔72f,能够到达到达部c。另外,直接图示
省略,但是不操作到达部c时在贯穿孔72f上安装帽,保护到达部c。
171.另外,本体部件21的两侧板21b、21b为了在罩部件72的侧板72b、 72b’大致滑动而以接近或接触的方式一部分重合的状态下配置在大致相同个面上,侧板72b、72b’与玻璃面板4相比,板厚非常薄,因此通过侧板21b、21b 和侧板72b、72b’形成的前后方向台阶差较小,无损左右方向的连续性,外观良好。
172.如上述那样,侧部堵塞装置2和侧部进退机构25、侧部堵塞部件20、能够收纳该侧部进退机构25以及该侧部堵塞部件20的罩部件72一起被单元化。
173.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在本实施例的移动空间分隔装置10的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中,侧部堵塞装置2能够插拔地固定于纵框架7a,在侧部堵塞装置2中侧部进退机构25、侧部堵塞部件20以及能够收纳该侧部进退机构 25以及该侧部堵塞部件20的罩部件72被单元化,通过解除罩部件72与纵框架 7a的固定,能够从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卸下侧部堵塞装置2,换而言之,不从杆面板本体50卸下玻璃面板4、4,就能够到达侧部堵塞部件20或侧部进退机构25,因此维护容易。
174.另外,侧部堵塞装置2的罩部件72由在前后对向配置的板状的侧板 72b、72b’和连结一对侧板72b、72b’的背板72a俯视
“コ”
字腔道杆状地形成,因此沿着覆盖部件70a的左侧面配置罩部件72的背板72a,由此来引导对纵框架 7a的固定位置,提高了侧板72b、72b’相对于玻璃面板4、4的平行度。并且,罩部件72与面板本体50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个尺寸,玻璃面板4、4的各自外表面、覆盖部件70a的覆盖部70c、70c的各自外表面以及罩部件72的侧板72b、72b’的各自外表面形成大致相同个面,由此玻璃面板4、4与罩部件 72呈现连续性,美观性良好。
175.另外,在纵框架7a上,夹着罩部件72的背板72a固定基底杆23,因此侧部进退机构25被牢固地固定,并且罩部件72的背板72a在覆盖部件70a 的左侧面与基底杆23之间夹着的状态下固定,因此罩部件72的安装状态稳定。
176.另外,纵框架7a因为在覆盖部件70a上插嵌了芯部件71a,所以提高了刚性,因此当安装侧部堵塞装置2时,能够稳定地支撑该侧部堵塞装置2。
177.另外,能够经由焊接固定覆盖部件70a的延伸设置板73在侧部堵塞装置2的上方通过悬吊支撑部件9悬吊支撑支撑侧部堵塞装置2的重量的纵框架7a,由此在悬吊支撑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时,能够获得面板本体50与侧部堵塞装置2的重量平衡。并且,延伸设置板73是大致直角三角形状,因此连结体74的固定刚性较高。
178.另外,纵框架7、7a配置在前后一对玻璃面板4、4之间,对该玻璃面板4、4的内表面通过透明双面带分别粘接覆盖部件70、70a的前后两侧面,因此能够消除或者减小纵框架7、7a比前后一对玻璃面板4、4向外侧延伸出的部位,因此能够接近配置侧部堵塞装置2的罩部件72的侧板72b、72b’和玻璃面板4、4,因此进一步地提高玻璃面板4、4和罩部件72的连续性。
179.另外,能够保持将玻璃面板4、4安装在纵框架7、7a而从纵框架7a 卸下侧部堵塞装置2,因此在卸下侧部堵塞装置2时不会划伤玻璃面板4、4,易于维护玻璃面板4、4的透光性。
180.下面利用图19,说明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的变形例2。另外,对于与所述实施例所示的构成部分相同构成部分,赋予相同符号,省略重复说明。
181.对于所述实施例的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以在前后均安装相同的玻璃面板4、
4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本变形例的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201a,如图19所示,在前方安装玻璃面板4,在后方被罩部件172的侧板 172b盖着安装玻璃面板104。因此,覆盖部件170a具有本体部70b和前方侧的覆盖部70c,罩部件172在后方侧的侧板172b的端部形成覆盖部172c,背板172a 尺寸短,与形成该覆盖部172c的程度对应。
182.由此,通过玻璃面板104,能够遍布左右方向覆盖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201a的后方侧,因此连接多个空间分隔面板1、1、

201a时,从后方侧观察时能够使玻璃面板104、104、

104呈现整体感。另外,可以构成为,在后方侧安装玻璃面板4,在前方侧安装玻璃面板104。另外,可以构成为,在前后两侧安装玻璃面板104、104。
183.另外,在所述实施例2中,针对侧部堵塞装置2,以其被支撑于纵框架7a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可以是在上部框架6上悬吊支撑或在下部框架8上载置的方式,也可以新利用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纵杆部件等支撑的方式,该支撑方式不限定于此。
184.另外,针对罩部件,以由弯折一块金属板在前后对向的一对侧板和在前后方向连结一对侧板的背板
“コ”
字状地形成的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连结分体形成的一对侧板和背板而
“コ”
字状地形成。另外,罩部件也可以由1块侧板和背板“l”字状地形成,也可以仅由一块背板形成。另外,罩部件也可以由除了背板的一对侧板或者仅由一块侧板形成。并且,侧部堵塞装置2 也可以不具有罩部件,这样的情况下,基底杆23可以直接固定在纵框架7a上。
185.另外,对于覆盖部件和罩部件,以其是分体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可以一体地形成,也可以沿着前后方向中央部分前后二划分地形成,但是也可以与本体部件21同样地,利用螺栓一体地组装,不限于此。
186.另外,针对延伸设置板73,以其在芯部件71a焊接固定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固定在基底杆23上,由此间接地支撑于纵框架 7a的方式。
187.实施例3
188.下面,针对具备实施例3所涉及的侧部堵塞部件的空间分隔面板,参照图20进行说明。另外,针对与所述实施例所示的构成部分相同构成部分,赋予相同符号,省略重复说明。
189.针对所述实施例1的重量支撑部,以是连杆机构35、35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实施例3,如图20所示,上下一对滑动机构135、135(重量支撑机构)构成重量支撑部。滑动机构135由焊接固定在支撑杆22的侧视图直角三角形状的移动体136和焊接固定在基底杆23的基体137构成。
190.针对移动体136,从大致直角部分向上方延伸的侧端部被焊接固定在支撑杆22,并且在从该大致直角部分向大致水平方向向基底杆23侧延伸的下端部前端侧,能够转动地轴支承向大致垂直下方突出并左右一对移动滚轮138、138。基体137从大致直角部分向下方延伸的侧端部被焊接固定在基底杆23,从该大致直角部分在大致水平方向向支撑杆22侧延伸的上端部与移动体136的移动滚轮138、138回转的同时,能够直线移动。
191.由此,侧部堵塞部件20的重量w1经由移动体136被支撑于基体137。另外,当侧部堵塞部件20进退动作时,保持移动体136被支撑于基体137,相对于基体137相对移动。这样,侧部堵塞部件20被滑动机构135支撑于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的纵框架7a。
192.即,将侧部堵塞部件20的重量w1和来自移动限制端部s的反作用力分别分散承受到滑动机构135、135和侧部进退机构25,因此能够使具备侧部堵塞部件20的最末尾的空间
分隔面板1a变轻。另外,能够使侧部堵塞装置2 的基底杆23主要负载侧部堵塞部件20的重量w1。这样,能够以较轻的力来操作侧部进退机构25转动。
193.以上,利用附图,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是具体结构不限于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主旨范围的变更或追加,也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之中。
194.例如从,所述实施例1至3,针对具有侧部堵塞装置2的空间分隔面板1a,以其配置在最末尾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先头或空间分隔面板1、1之间等,其配置能够适当地变更。另外,关于其他的空间分隔面板,不限于与本实施例的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1a的构成大致相同方式,例如,可以在梯子状框体贴附面板部件,适当地选择即可。
195.另外,针对侧部堵塞部件20,以其被支撑于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 1a的纵框架7a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是空间分隔面板的框体即可,例如,可以支撑于其他的上部框架6、纵框架7、下部框架8中的任一个,可以兼用上部框架6、纵框架7、7a、下部框架8的任一个来支撑,不限于此。另外,框部件如例如图21所示的变形例3那样,可以是从上部框架6、纵框架 7、7a构成的下朝向
“コ”
字状框的框部件5,不限于矩形框。
196.另外,针对玻璃面板4、4,以其在前后设置两个空间分隔面板1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空间分隔面板也可以是玻璃面板设有一个或者三个以上。
197.另外,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3中,针对侧部堵塞装置2,以其被支撑于芯部件71a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可以是被上部框架6悬吊支撑,或者载置在下部框架8上的方式,可以是新利用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纵杆部件等支撑的方式,该支撑方式不受限制。
198.另外,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3中,针对一个面板支撑体,以其是纵框架7a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一个面板支撑体也可以是纵框架7。即,可以是一个面板支撑体的整体靠近一对玻璃面板4、4的连接方向中心部侧配置,支撑侧部堵塞装置2的方式。
199.另外,在所述实施例1至3中,针对延伸设置板73,以其被焊接固定于芯部件71a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被固定于基底杆 23,间接地支撑于芯部件71a(纵框架7a)的方式。
200.另外,在所述实施例1至3中,针对面板部件,以其是玻璃面板4、4 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可以适当地适用木板或不透明着色树脂制板等不透明部件。另外,各玻璃面板左右方向尺寸可以适当地变更,不限于这样的构成。
201.另外,在所述实施例1至3中,针对侧部进退机构25,以其绕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经由把手90度转动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其他手动方式或致动器等电动方式等能够使侧部堵塞部件20进行进退动作即可,不限于此这样的构成。
202.另外,针对空间分隔面板,以其通过一对悬吊支撑部件9、9悬吊支撑上端并沿着设于天花板r的轨道3能够移动的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能够沿着设于地板f的引导路径移动的空间分隔面板。
203.另外,针对纵杆部件,以求是基底杆23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纵框架7a。
204.另外,针对杆27,以其钝角三角形状地形成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第1轴支承部p1被第2轴支承部p2以及第3轴支承部p3夹着地配置的即可,可以大致圆状或其他多边形状地形成。
205.另外,针对侧部进退机构25,以其在侧部堵塞部件20处于收纳状态时杆27和臂部
体28形成主视图大致“v”字状,使杆27绕顺时针转动,能够伸出侧部堵塞部件20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杆27和臂部体28可以形成主视图大致下朝向“v”字状,如果是该方式,则通使杆27绕逆时针转动能够伸出侧部堵塞部件20。并且,可以在臂部体28、28和推拉体26之间,夹着能够转动地轴支承的其他臂部体。即,针对包括推拉部侧部进退机构25的构造,进行适当变更。
206.另外,针对侧部进退机构25,以其通过推拉体26、杆27、27、臂部体28、28以及连杆部件29形成平行连杆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仅以杆27和臂部体28构成,不限于此。另外,针对杆27和臂部体28,以其能够转动地轴支承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可以是根据凸轮的转动而臂部体在连接方向进退动作的凸轮机构。
207.另外,侧部进退机构不限于此本实施例的方式,如专利文献1所示可以通过螺丝轴杆和伸缩连杆构成,也可以利用电动缸等来进行进退动作,不限于此。
208.另外,针对重量支撑部,以连杆机构35或者滑动机构135在上下配置一对而构成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不限于此。
209.另外,针对连杆机构35,以在第1连杆部36的一端部36a能够转动地轴支承滚轮38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可以固定氟树脂等摩擦系数小的合成树脂构成的低摩擦部件。在该方式中,一边给按压于支撑板23c、23c 一边滑动,能够在上方或者下方移动。这对于滑动机构135也是同样的。
210.另外,针对重量支撑机构,以其是连杆机构35或者滑动机构135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可以利用滑动轨道或液压缸等能够向水平方向引导侧部堵塞部件20的移动并且能够支撑该侧部堵塞部件20的重量w1即可,不限于此。
211.符号说明
212.1空间分隔面板;1a,101a最末尾的空间分隔面板(多个空间分隔面板的至少一个);2侧部堵塞装置;3轨道(引导路径);4,104玻璃面板(面板部件); 7纵框架(面板支撑体)7a纵框架(一个面板支撑体);9悬吊支撑部件;10移动空间分隔装置;20侧部堵塞部件;23基底杆(纵杆部件);25侧部进退机构(侧部进退部);35连杆机构(重量支撑机构,重量支撑部);73延伸设置板(延伸设置体);135滑动机构(重量支撑机构,重量支撑部);f地板;r天花板; s移动限制端部(墙壁部);w,w’侧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