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76539发布日期:2021-07-16 17:51阅读:66来源:国知局
锁具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系关于一种锁具。进一步而言,本发明系关于一种可使用于箱体的 锁具。


背景技术:

2.为了保障行李的安全,人们在外出时,常会使用具有锁具的箱体来装载对 象。其中箱体包含不限于行李箱、提箱及公文包。常见的锁具包含号码锁或是 钥匙锁等,用户则采用拨动号码锁之号码轮至正确的开锁密码位置或插入钥匙 等方式开锁以打开箱体。
3.另一方面,锁具更可与箱体的拉链进一步搭配使用,当拉链束合时可令其 拉链头插置或箝入于上述锁具之锁孔内,然后再藉由上述锁具之锁孔中可位移 作动之锁钩等组件穿置于拉链头之穿孔内,达成锁合之效。在常见的锁具中, 锁钩是相对于锁具直线移动,容易因为碰撞等因素发生意外开启的状况,导致 行李箱内的物品散落或遗失。
4.此外,为了确保安全,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检查越来越严格。旅行中使用 的行李箱经常需要通过许多安全检查,特别是以航空运输而言。为了检查行李, 安检人员必须将行李上的锁开启。然而,因为每个锁的锁心需要以不同的钥匙 开启,所以开锁对于行李检查而言是消耗时间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具,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种。
6.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锁具,包含基座、锁钩装置和第一锁心;锁钩装置包含壳体、锁钩以 及锁钩弹性件;壳体设置于该基座上,该壳体内设置有一弧形槽;锁钩可移动 地设置于该弧形槽中,该锁钩之一端设置有一钩部;锁钩弹性件设置于该弧形 槽内,提供弹力使该锁钩沿该弧形槽移动至该钩部伸出该壳体;第一锁心设置 于该基座上,供限制第一移动件之移动;其中,当该第一锁心为上锁状态,该 锁钩之移动被限制;当该第一锁心为解锁状态,该锁钩可沿该弧形槽移动,使 钩部离开锁钩孔并进入壳体。
8.作为优选,锁具还包含一第一移动件,该第一移动件设置于该锁钩装置之 一侧,其中:该壳体包含一壳体侧面及一壳体顶面,该壳体侧面设置有一驱动 孔,该壳体顶面设置有一锁钩孔;该锁钩之侧面设置有一锁钩驱动部通过该驱 动孔而伸出于该壳体侧面;该锁钩弹性件提供弹力使该锁钩沿该弧形槽移动至 该钩部伸出该壳体并进入该锁钩孔;当该第一锁心为上锁状态,该第一移动件 之移动被限制;当该第一锁心为解锁状态,该第一移动件可朝向一第一方向移 动,驱使该锁钩驱动部带动该锁钩沿该弧形槽移动,使该钩部离开该锁钩孔并 进入该壳体。
9.作为优选,该弧形槽之一端为封闭,另一端为连通该锁钩孔的开口,该锁 钩弹性件位于该弧形槽之封闭之一端及该锁钩之间。
10.作为优选,该壳体侧面及该壳体顶面分别朝向一第二方向及一第三方向, 该第一方向、该第二方向以及该第三方向为正交。
11.作为优选,该弧形槽沿着与该第一方向及该第三方向形成之平面平行的方 向弯曲。
12.作为优选,锁具还包含一第一弹性件,该第一弹性件设置于该基座及该第 一移动件之间,当该第一移动件朝向该第一方向移动,该第一弹性件对该第一 移动件提供与该第一方向相背的回复弹力。
13.作为优选,锁具还包含一第二移动件,该第二移动件设置于该基座上之该 锁钩装置相对于该第一移动件之另一侧,该第一移动件与该第二移动件分别具 有可相互抵接的一第一驱动部及一第二驱动部,该第二移动件包含一第三驱动 部,其中当该第一锁心为解锁状态,该第一移动件可朝向该第一方向移动,该 第一驱动部抵接该第二驱动部并带动该第二移动件朝向该第一方向移动,使该 第三驱动部抵接该锁钩驱动部并带动该锁钩沿该弧形槽移动,使该钩部离开该 锁钩孔并进入该壳体。
14.作为优选,该第三驱动部包含斜面。
15.作为优选,锁具还包含一第二弹性件,该第二弹性件设置于该锁钩装置及 该第二移动件之间,当该第二移动件朝向该第一方向移动,该第二弹性件对该 第二移动件提供与该第一方向相背的回复弹力。
16.作为优选,锁具还包含一第二锁心,该第二锁心设置于该基座上之该第二 移动件相对于该锁钩装置之另一侧,该第二锁心之底端设置有一旋转驱动件, 当该第二锁心为解锁状态,该旋转驱动件可旋转与该第二移动件抵接,驱动该 第二移动件朝向该第一方向移动,使该第三驱动部抵接该锁钩驱动部并带动该 锁钩沿该弧形槽移动,使该钩部离开该锁钩孔并进入该壳体。
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8.与传统采直线移动的锁钩相比,在本发明提供的锁具中,锁钩是在弧形槽 中以曲线移动,移动行程较长且以多方向实质与弧形槽接触,较不易因为碰撞 等因素发生意外开启的状况。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锁具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锁具的剖面示意图;
21.图3及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锁具的分解示意图;
22.图5a至5d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锁具钩部在锁钩孔中的示意图;
23.图6a至6d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锁具钩部离开锁钩孔的示意图;
24.图7a至7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锁具第二锁心为上锁状态的示意图;
25.图8a至8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锁具第二锁心为解锁状态的示意图。
26.图中:
27.100、锁壳;104、限位部;110、基座;120、顶壳;122、第一孔;123、 第二孔;124、第三孔;125、第四孔;
28.200、锁钩装置;210、壳体;212、壳体侧面;213、壳体顶面;214、驱动 孔;215、锁钩孔;216、弧形槽;217、锁钩弹性件;220、锁钩;221、钩部; 222、锁钩驱动部;
29.300、第一移动件;304、凸部;310、锁轴杆;320、受力部;330、第一驱 动部;
30.400、第一锁心;
31.500、第二锁心;520、旋转驱动件;521、端部;
32.600、第二移动件;610、第二驱动部;620、第三驱动部;630、侧;
33.701、第一方向;702、第二方向;703、第三方向;710、第一弹性件;720、 第二弹性件;
34.900、锁具。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 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 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 构。
3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
ꢀ“
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 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 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 义。
37.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
”ꢀ
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 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
ꢀ“
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 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
”ꢀ
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 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8.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 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 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 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 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39.本发明之锁具较佳是供使用于行李箱,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亦可供使用 于提箱或公文包等。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本发明之锁具900包含基座110、锁 钩装置200以及第一锁心400。锁具900较佳还包含顶壳120,顶壳120与基座 110共同组成锁壳100。顶壳120较佳设置有分别与锁钩装置200、第一移动件300、第一锁心400、以及第二锁心500对应的第一孔122、第二孔123、第三孔 124、及第四孔125。
40.图2相当于沿着图1所示的点划线a1-a2的切断面的剖面图,图3及图4 为不同视角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锁钩装置200包含壳体210、 锁钩220、以及锁钩弹性件217。壳体210设置于基座110上,壳体210内设置 有弧形槽216,锁钩220可移动地设置于弧形槽216中。如图3及图4所示的实 施例,锁钩220之一端设置有钩部221,锁钩弹性件217设置于弧形槽216(参 见图2)内,提供弹力使锁钩220沿弧形槽216移动至钩部221伸出壳体210。 第一锁心400设置于基座110上。其中,当第一锁心400为上锁状态,锁钩220 之移动被限制;当第一锁心400为解锁状态,锁钩220可沿弧形槽216移动。
41.更具体而言,如图3及图4所示的实施例,锁具900进一步包含第一移动 件300设置
于锁钩装置200之一侧。壳体210包含壳体侧面212及壳体顶面213, 壳体侧面212设置有驱动孔214,壳体顶面213设置有锁钩孔215。锁钩220之 侧面设置有锁钩驱动部222,锁钩驱动部222通过驱动孔214而伸出于壳体侧面 212。锁钩弹性件217提供弹力使锁钩220沿弧形槽216移动至钩部221伸出壳 体210并进入锁钩孔215。
42.在一实施例中,壳体侧面212及壳体顶面213较佳为垂直,换言之,壳体 侧面212及壳体顶面213分别朝向第二方向702及第三方向703,第一方向701、 第二方向702以及第三方向703为正交。弧形槽216沿着与第一方向701及第 三方向703形成之平面平行的方向弯曲。弧形槽216之一端为封闭,另一端为 连通锁钩孔215的开口,锁钩弹性件217位于弧形槽216之封闭之一端及锁钩 之间。第一移动件300设置于锁钩装置200之一侧。
43.其中,当第一锁心400为上锁状态,第一移动件300之移动被限制;当第 一锁心400为解锁状态,第一移动件300可受力朝向第一方向701移动,驱使 锁钩驱动部222带动锁钩220沿弧形槽216移动,使钩部221离开锁钩孔215 并进入壳体210。
44.更具体而言,在如图3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锁心400为号码锁心, 包含与第一移动件300连接之锁轴杆310。当第一锁心400的字轮旋转至非解锁 位置,第一锁心400为上锁状态,锁轴杆310的移动被限制,从而使第一移动 件300之移动被限制;当第一锁心400的字轮旋转至解锁位置,第一锁心400 为解锁状态,锁轴杆310可沿第一方向701移动。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一 锁心400不限为号码锁心,亦不限藉由限制锁轴杆310移动而限制第一移动件 300之移动。
45.如图3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锁具900进一步包含第一弹性件710,第一弹 性件710设置于基座110及第一移动件300之间。进一步而言,基座110上设 置有第一锁心400的字轮,第一移动件300之锁轴杆310邻近锁钩装置200之 一端设置有凸部304,第一弹性件710设置在凸部304及邻近的字轮之间。当第 一移动件300连同锁轴杆310朝向第一方向701移动,第一弹性件710对第一 移动件300提供与第一方向701相背的回复弹力。另一方面,基座110还包含 限位部104设置于凸部304相对于第一弹性件710之另侧,供限制锁轴杆310 朝向锁钩装置200移动。
46.如图3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锁具900进一步包含第二移动件600,第二移 动件600设置于基座110上之锁钩装置200相对于第一移动件300之另一侧, 第一移动件300与第二移动件600分别具有可相互抵接的第一驱动部330及第 二驱动部610,第二移动件600包含第三驱动部620。第三驱动部620较佳为斜 面。锁具900进一步包含第二弹性件720,第二弹性件720设置于锁钩装置200 及第二移动件600之间,当第二移动件600朝向第一方向701移动,第二弹性 件720对第二移动件600提供与第一方向701相背的回复弹力。
47.以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锁具的做动方式。
48.图5a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5b相当于图5a的俯视图, 图5c相当于沿着图5b所示的虚线b1-b2的切断面的剖面图,图5d相当于沿着 图5b所示的虚线c1-c2的切断面的剖面图。如图5a至5d所示的实施例,设置 于弧形槽216(参见图2)内的锁钩弹性件217可提供弹力使钩部221进入锁钩 孔215,例如拉链头等的被锁附物(未绘示)插入锁钩孔215时即被钩部221限 制离开。当第一锁心400为上锁状态,锁轴杆310的移动被限制,从而使第一 移动件300之移动被限制,则使用者即使对第一移动件300施力,亦不会使其 移动,无法藉此解除钩部221限制被锁附物离开锁钩孔215。
49.图6a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6b相当于图6a的俯视图, 图6c相当于沿着图6b所示的虚线d1-d2的切断面的剖面图,图6d相当于沿着 图6b所示的虚线e1-e2的切断面的剖面图。如图6a至6d所示的实施例,当第 一锁心400为解锁状态,使用者可例如施力于第一移动件300之受力部320,使 第一移动件300朝向第一方向701移动。此时,第一驱动部330抵接第二驱动 部610(参见图3)并带动第二移动件600朝向第一方向701移动,使第三驱动 部620抵接锁钩驱动部222并带动锁钩220沿弧形槽216移动,使钩部221离 开锁钩孔215并进入壳体210,从而解除钩部221对被锁附物离开锁钩孔215之 限制。
50.另一方面,当使用者停止对第一移动件300施力时,锁钩弹性件217、第一 弹性件710、及第二弹性件720分别提供弹力供第一移动件300、第二移动件600、 及锁钩220回复至如图5a至5d所示的位置。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即使未设 置第一弹性件710及第二弹性件720,仍可藉由锁钩弹性件217带动锁钩驱动部 222移动,并进一步推动第三驱动部620带动第二移动件600,然后再由第二移 动件600带动第一移动件300。此外,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一移动件300可透过 例如设置类似第三驱动部620的斜面等其他机构设计,直接驱使锁钩驱动部222 带动锁钩220沿弧形槽216移动,省略第二移动件600之设置,简化锁具900 之结构。
51.与传统采直线移动的锁钩相比,在本发明的锁具900中,锁钩220是在弧 形槽216中以曲线移动,移动行程较长且以多方向实质与弧形槽216接触,较 不易因为碰撞等因素发生意外开启的状况。
52.如图3及图4所示的实施例,锁具900进一步包含第二锁心500,第二锁心 500设置于基座110上之第二移动件600相对于锁钩装置200之另一侧。如图 7a至7b所示的实施例,第二锁心500之底端设置有旋转驱动件520。其中,图 7a及图7b为图5a所示实施例之不同视角的示意图,亦即当旋转驱动件520位 于如图7a及图7b所示之位置时,钩部221进入锁钩孔215。如图8a及8b所示 的实施例,当第二锁心500为解锁状态,旋转驱动件520可旋转使其端部521 与第二移动件600抵接,驱动第二移动件600朝向第一方向701移动,使第三 驱动部620抵接锁钩驱动部222并带动锁钩220(参见图2)沿弧形槽216移动, 使钩部221离开锁钩孔215并进入壳体210。其中,第二移动件600相对于第二 锁心500之一侧630为弧形,使旋转驱动件520之旋转抵接于第二移动件600 更为容易。
53.进一步而言,藉由上述设置,本发明的锁具900可在第一锁心400为上锁 状态时,对第二锁心500解锁并使钩部221离开锁钩孔215,亦即使用第二锁心 500开锁而不需要解锁第一锁心400。第二锁心500较佳例如为美国运输安全局 认可之锁心,海关等执法单位可使用专用钥匙解锁第二锁心500,让检查更便利、 效率更高。
54.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 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 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 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 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