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转锁头及具有其的智能锁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86422发布日期:2020-09-01 20:07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转锁头及具有其的智能锁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锁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转锁头及具有其的智能锁具。



背景技术:

对于普通的机械式安全锁来说,将其升级为智能锁而又不更换门扇内的门锁最简单的方式是仅仅更换锁头及手柄。这样的升级方式既经济、方便,又快捷。然而,这需要将所有的智能元器件都设置在锁头及手柄中。由于受到原门锁结构的限制,锁头的结构尺度难以有大的变化,因此可以设置智能元器件的空间主要在手柄中。又由于智能元器件中的指纹、虹膜、面部识别以及密码输入等方式的信息采集模块必须设置在外手柄中,因此将全部智能元器件都设置在外手柄中是最简单的方式。但是这样设置的缺点是外手柄最容易受到破坏,一旦将外手柄破坏,就可以绕开信息采集及识别等模块而直接采用电驱动机构打开门锁。

解决上述问题的方式是将除了信息采集模块之外的所有其它智能元器件设置在内手柄中,并通过穿过锁头的信号线连接内外手柄中的智能元件。然而,通常的内外手柄在工作中不总是一同旋转的。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2704755a公开了一种双传动开锁的弹片式空转锁头,包括锁体(即锁套),转动地安装锁套上的启锁件(即拨轮),在拨轮靠外侧的锁套中转动地安装有主要由内锁芯(即空转芯)和启动芯(即锁定芯)组成的转动部件(即锁芯),其中锁定芯与拨轮之间设有离合组件,在拨轮靠内侧的锁套中转动地安装有与内手柄固定连接的传动芯,传动芯与拨轮固定连接。相匹配的钥匙插入空转芯时,使空转芯与锁定芯联动,同时钥匙抵推离合组件,使锁定芯通过离合组件带着拨轮转动,实现了锁头的开启。这样的现有技术由于锁芯与传动芯分别占据拨轮的两侧,而且内手柄不通过密钥即可以开启锁头,因此两者又不可能同步转动。特别是该现有技术的空转锁头,在没有钥匙开启时,空转芯可以相对锁套空转,而锁定芯则保持相对锁套固定,同时其中的离合机构又需要保持相对锁定芯周向固定,由此就会产生连接信息采集模块与其它智能元器件之间的通讯信号线在工作中经常发生缠绕的问题。此外,该现有技术需要设置锁芯卡块及启动芯导致其结构复杂。

为此,中国专利文献cn109025531a公开的智能门锁的锁芯结构(即锁头),包括外手柄组件和内手柄组件,外手柄组件中安装有信息采集模块,内手柄组件包括安装有控制模块的第一转动部件及套设在第一转动部件外的第二转动部件,信息采集模块接收采集并向控制模块发送使用者信息;一个管状的第一转轴的一端与外手柄组件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转动部件连接。控制模块与信息采集模块通过穿过第一转轴管腔的导线(即信号线)电连接;拨轮固定有一个第二转轴(即转动轴),转动轴套设在第一转轴向内手柄组件延伸的部分上,其靠近内手柄的一端与第二转动部件连接,拨轮相对于轴壳(即锁套)转动以实现开锁或上锁;在第一转轴与拨轮之间设有受控制模块控制的离合结构。在离合结构没有传动连接的情况下,转动内手柄组件就可以带动拨轮转动完成开锁驱动;而在控制模块接收到信息采集模块发来的与预设信息吻合的开锁信息时,则控制离合结构实现传动连接,此时转动外手柄带动所述第一转轴、第一转动部件、第二转动部件,进而带动拨轮转动完成开锁驱动。该现有技术的锁头能够避免导线发生扭曲而开裂的问题。然而,该现有技术的锁头中设置了带有管腔的第一转轴,这样第一转轴上管腔的设置就会占据通常设置钥匙孔的位置,同时由于管腔的设置使得外侧锁套与占据锁芯位置的第一转轴之间不再适于设置适于钥匙开启的密钥机构,因此这种锁头不适于再增加钥匙开启的功能。由此一旦其中的智能识别、信号传输或控制模块等电子部件之一出现问题而不能通过智能方式开启该锁头时,就难以不在破拆的情况下打开门扇。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结构复杂,且智能锁具不能兼具钥匙机械开锁的功能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空转锁头及信号线穿过的部件能够同步转动的兼具智能开锁和钥匙机械开锁的智能锁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转锁头,包括:

主锁套,成型有贯通腔;

主锁芯,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贯通腔中;

开锁件,与所述主锁芯同转轴设置,用于带动门锁的锁舌机构;及

手动开锁离合机构,设置在所述主锁芯与所述开锁件之间控制两者传动连接;

所述手动开锁离合机构具有主密钥组件及离合件;所述主密钥组件由在所述主锁芯上沿轴向布置成型的若干密钥件安装腔,分别往复移动设置在各所述密钥件安装腔中的若干带有解锁口的密钥件,及对所述密钥件施加使其趋于锁定状态的偏压力的偏压件构成;各所述密钥件各自还具有与适配钥匙匹配的密匙结构;在锁定状态下各所述解锁口相互错开,使得所述离合件保持在脱离位置;而在所述适配钥匙插入后配合密匙结构带动各所述密钥件移动到解锁状态,使得各所述解锁口排列适于所述离合件从脱离位置移动到传动连接所述主锁芯与所述开锁件的连接位置;所述离合件还具有在所述适配钥匙拔出后回复到脱离位置的复位机构。

所述的空转锁头,所述密钥件在所述密钥件安装腔中为直线移动,且移动方向与所述主锁芯的轴向呈一夹角;对所述密钥件施加偏压力的所述偏压件为弹簧。

所述的空转锁头,所述离合件与所述开锁件之间具有相互配合的嵌合离合结构。

所述的空转锁头,所述密钥件安装腔为页片槽,所述密钥件为滑动设置在所述页片槽中的密钥页片;所述离合件为径向滑动设置在沿所述主锁套的所述贯通腔内成型的套键槽中的锁定键,所述锁定键在轴向上对应所述主锁芯及所述开锁件并受到径向向内的偏压力;所述开锁件上所述嵌合离合结构为在锁定状态下相对所述锁定键成型的离合槽;在锁定状态下所述密钥页片受到所述偏压件施加的偏压力使得各所述解锁口相互错开,所述锁定键被保持完全嵌入到所述套键槽中;当适配钥匙插入所述主锁芯的钥匙孔中克服所述密钥页片受到的偏压力驱动所述密钥页片移动并使得各所述密钥页片上的所述解锁口排成适于所述锁定键移入的槽型,所述锁定键在朝向所述主锁芯的偏压力的作用下完全滑出所述套键槽,进入所述解锁口排成的槽型及所述离合槽中到达连接位置,实现所述主锁芯与所述开锁件的传动连接。

所述的空转锁头,对所述锁定键施加偏压力的机构包括在所述主锁套上对应于所述套键槽处成型的与所述套键槽相通的至少两个偏压件安装孔,及设置在所述偏压件安装孔内的键偏压机构。

所述的空转锁头,所述键偏压机构包括在所述偏压件安装孔内靠近所述套键槽处设置的钢珠,及设置在所述主锁套与所述钢珠之间、向所述钢珠施加朝向所述锁定键的偏压力的压簧。

所述的空转锁头,所述主锁套由内锁套体、外锁套体、及连接所述内锁套体和所述外锁套体的连梁构成;所述偏压件安装孔成型在所述外锁套体上,所述偏压件安装孔的外端成型有适于连接螺钉旋紧固定的螺纹,所述内锁套体和所述外锁套体通过穿过所述连梁的所述连接螺钉固定在所述连梁上,此时所述压簧作用在所述钢珠与所述连接螺钉之间。

所述的空转锁头,所述复位机构由所述解锁口与所述锁定键之间的配合斜面构成。

所述的空转锁头,所述密钥件安装腔为弹子孔,所述密钥件为滑动设置在所述弹子孔中的弹子,所述离合件为轴向滑动地设置在所述主锁芯上成型的沿轴向延伸开设的伸缩滑槽中的联动滑键,所述联动滑键朝向所述弹子的一侧成型有数个分别嵌在所述弹子的柱体之间的凸齿;在锁定状态下所述弹子受到所述偏压件施加的偏压力使得各所述解锁口相互错开,所述联动滑键被其上嵌在所述弹子的柱体之间的凸齿保持在脱离位置;当适配钥匙插入所述主锁芯的钥匙孔中,通过密匙结构带动所述弹子克服所受到的偏压力移动而使得各所述弹子上的所述解锁口排成适于所述联动滑键上的所述凸齿在其中滑动的槽型,所述联动滑键在朝向所述开锁件的推力的作用下滑动到所述嵌合离合结构配合连接的连接位置,实现所述主锁芯与所述开锁件的传动连接。

所述的空转锁头,所述嵌合离合结构包括所述联动滑键在靠近所述开锁件的一端向着所述开锁件伸出的联动部,及成型在所述开锁件上面对所述联动部的离合槽。

所述的空转锁头,所述联动滑键所受到的朝向所述开锁件的推力由所述适配钥匙施加。

所述的空转锁头,所述联动滑键靠近所述开锁件一端朝向所述主锁芯的钥匙孔伸出一个弯折部,所述弯折部适于受到所述适配钥匙的内端所作用的推力。

所述的空转锁头,所述复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联动滑键与所述主锁芯之间的偏压弹簧。

所述的空转锁头,所述密匙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弹子上的解锁销,所述解锁口及所述解锁销分设于弹子的相对两侧,所述弹子以所述解锁销面对钥匙孔安装在所述主锁芯上,在锁定状态下,各个所述弹子上的所述解锁销排成一直线。

还提供了一种智能锁具,具有所述的空转锁头;还包括:

外手柄组件,安装在所述空转锁头外侧,与所述主锁芯外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及

内手柄组件,安装在所述空转锁头内侧;

所述外手柄组件上设有信息采集模块;所述开锁件具有贯通孔,所述主锁芯穿过所述贯通孔延伸到所述内手柄组件处,所述主锁芯内端与所述内手柄组件具有与所述开锁件可拆卸地传动连接的内手柄壳及设置在所述内手柄壳中与所述主锁芯内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的内手柄内芯组件,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包括除所述信息采集模块之外的至少部分其它智能元器件;在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与所述内手柄壳之间设有由所述至少部分其它智能元器件控制离合的智能开锁离合机构;所述主锁芯上设有允许连通所述信息采集模块和所述至少部分其它智能元器件的信号线贯穿的穿线通道。

所述的智能锁具,在所述外手柄组件及所述内手柄组件与所述空转锁头的连接端部均成型有与所述主锁芯相应连接的端部之间适于相互插接的非圆连接结构,所述外手柄组件及所述内手柄组件通过所述非圆连接结构带动所述主锁芯一同转动;所述外手柄组件的连接端部设有与所述信息采集模块电连接的外柄电连接端子,在所述主锁芯邻接所述外手柄组件的外端设有对应连接所述外柄电连接端子的门外电连接端子;所述内手柄组件的连接端部设有与所述至少部分其它智能元器件电连接的内柄电连接端子,在所述主锁芯邻接所述内手柄组件的内端设有对应连接所述内柄电连接端子的门内连接端子。

所述的智能锁具,所述开锁件包括套设在所述主锁芯外管状的传动芯及与所述传动芯相对固定连接的拨轮。

所述的智能锁具,在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与所述内手柄壳之间还设有上锁单向离合机构。

所述的智能锁具,所述上锁单向离合机构包括固定地设置在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上的挡块及通过棘爪轴枢转地安装在所述内手柄壳上的单向限位爪,对所述单向限位爪施加使其啮合端啮合所述挡块的偏压力的棘爪弹簧。

所述的智能锁具,所述智能开锁离合机构包括成型在所述内手柄壳上的离合卡槽和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上的离合销,在所述信息采集模块的信息与控制模块中预存的信息比对成功后,电动单元驱动所述离合销嵌入所述离合卡槽中,使得所述外手柄组件与所述内手柄壳传动连接。

所述的智能锁具,所述内手柄壳包括内主壳体,固定安装在所述内主壳体靠近所述空转锁头一侧的内手柄盖;所述离合卡槽成型于所述内手柄盖上。

所述的智能锁具,在所述内手柄盖上成型有盖轴承座,对应地在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上成型有芯轴承座,轴承安装在所述盖轴承座与所述芯轴承座之间。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空转锁头,在锁定状态下,各密钥件的解锁口相互错开,离合件保持在脱离位置,主锁芯与开锁件之间为非传动连接,门锁关闭;当适配钥匙插入主锁芯的钥匙孔后,与密钥件的密钥结构配合,使得密钥件移动到解锁状态,离合件进入各解锁口排列形成的通道中,从脱离位置移动连接位置,使得主锁芯与开锁件传动连接,拧动适配钥匙就会打开门锁。这样只需要主密钥组件和离合件的配合就能实现主锁芯与开锁件之间的传动连接,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2.本发明提供的空转锁头,密钥页片在偏压力的作用下使得解锁口打开或关闭,从而使得锁定键完全嵌入或滑出主锁套的套键槽,即通过锁定键的径向滑动完成主锁芯与开锁件的传动连接,整个结构更加紧凑,联动性好,占用的空间较小。

3.本发明提供的空转锁头,键偏压机构的设置使得锁定键在完全嵌入到套键槽中时压缩蓄能,并在适配钥匙插入主锁芯的钥匙孔中克服密钥页片受到的偏压力时,提供锁定键完全滑出套键槽的驱动力。

4.本发明提供的空转锁头,离合件上复位机构的设置使得在适配钥匙拔出后,提供离合件由连接位置回复到脱离位置的驱动力。

5.本发明提供的空转锁头,联动滑键上凸齿的设置使得主锁芯和离合件稳定保持在脱离位置,即使非适配钥匙插入钥匙孔中也不能实现二者的传动,防盗性能更好。

6.本发明提供的空转锁头,联动滑键的弯折部的设置在受到适配钥匙的推力后,使得复位机构压缩蓄能,以在适配钥匙拔出后提供离合件复位的动力。

7.本发明提供的智能锁具,连通信息采集模块和至少部分其它智能元器件的信号线贯穿在主锁芯上成型的穿线通道中,实现了外手柄组件、主锁芯和内手柄组件的同步转动,避免了信号线缠绕的问题,同时结构设置更加合理,兼具智能开锁和机械开锁的功能,使用更加方便。

8.本发明提供的智能锁具,外手柄组件及内手柄组件与空转锁头之间非圆连接结构的设置,使得外手柄组件及内手柄组件和主锁芯同步转动,拆装方便。

9.本发明提供的智能锁具,通过棘爪轴枢转连接的单向限位爪的设置,使得门扇安装更加灵活,不必针对不同的开门方向生产对应的锁具,减小仓储和生产工装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智能锁具在适配钥匙插入前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智能锁具在适配钥匙插入后的示意图;

图3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转锁头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图3中适配钥匙插入前弹子与联动滑键配合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适配钥匙插入后弹子与联动滑键配合的示意图;

图6为空转锁头与内手柄组件配合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内手柄组件的爆炸图;

图8为上锁单向离合机构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9为图8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10为离合销和离合卡槽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11为离合销和离合卡槽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12为上锁单向离合机构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外手柄组件;2、内手柄组件;21、内手柄盖;22、内手柄内芯组件;23、轴承;24、内主壳体;211、柄壳插接非圆连接结构;212、盖轴承座;214、单向限位爪;215、棘爪轴;216、棘爪弹簧;218、安装螺钉;219、离合卡槽;221、柄芯插接非圆连接结构;222、内柄电连接端子;223、离合销;224、芯轴承座;225、挡块;3、空转锁头;31、主锁芯;32、拨轮;33、锁定键;34、主锁套;312、门内连接端子;313、锁芯插接非圆连接结构;321、拨轮插接非圆连接结构;322、离合槽;41、钢珠;42、压簧;51、弹子;52、联动滑键;53、凸齿;54、解锁销;55、解锁口;56、联动部;57、弯折部;58、偏压弹簧;6、适配钥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2所示的空转锁头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空转锁头3具有成型有贯通腔的主锁套34,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贯通腔中的主锁芯31,与所述主锁芯31同转轴设置的开锁件及设置在所述主锁芯31与所述开锁件之间控制两者传动连接的手动开锁离合机构。

所述主锁套34由内锁套体、外锁套体、及连接所述内锁套体和所述外锁套体的连梁构成。主锁套34的内锁套体和外锁套体之间成型有一个槽口,所述贯通腔被所述槽口分为内外两部分,其中外侧部分为主芯腔,内侧部分为传动腔,主锁芯31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主芯腔中。开锁件用于带动门锁的锁舌机构实现门锁的开启,所述开锁件包括套设在所述主锁芯31外管状的传动芯及与所述传动芯相对固定连接的拨轮32,传动芯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传动腔中。所述传动芯与所述拨轮32均为空心管状结构,所述主锁芯31延伸穿过所述空心管状结构的内腔,并与该内腔圆周滑动配合。

所述手动开锁离合机构具有主密钥组件及离合件。所述主密钥组件由在所述主锁芯31上沿轴向布置成型的若干密钥件安装腔,分别往复移动设置在各所述密钥件安装腔中的若干带有解锁口的密钥件,及对所述密钥件施加使其趋于锁定状态的偏压力的作为偏压件的弹簧构成。所述密钥件安装腔为页片槽,所述密钥件为滑动设置在所述页片槽中的密钥页片;所述密钥件在所述密钥件安装腔中的运动方向与所述主锁芯31的轴向呈相互垂直的直角。

所述离合件为径向滑动设置在沿所述主锁套34的所述贯通腔内成型的套键槽中的锁定键33,所述锁定键33在轴向上对应所述主锁芯31及所述开锁件并受到径向向内的偏压力。所述离合件与所述开锁件之间具有相互配合的嵌合离合结构。所述开锁件上所述嵌合离合结构为在锁定状态下相对所述锁定键33成型的离合槽322;在锁定状态下所述密钥页片受到所述偏压件施加的偏压力使得各所述解锁口相互错开,所述锁定键33被保持完全嵌入到所述套键槽中的脱离位置;当适配钥匙插入所述主锁芯31的钥匙孔中与密钥页片的密匙结构配合,克服所述密钥页片受到的偏压力驱动所述密钥页片移动,各所述密钥页片上的所述解锁口排成槽型,所述锁定键33在朝向所述主锁芯31的偏压力的作用下完全滑出所述套键槽,进入所述解锁口排成的槽型及所述离合槽322中,即所述锁定键33从脱离位置移动到传动连接所述主锁芯31与所述开锁件的连接位置,实现所述主锁芯31与所述开锁件的传动连接。

对所述锁定键33施加偏压力的机构包括在所述主锁套34上对应于所述套键槽处成型的与所述套键槽相通的至少两个偏压件安装孔,及设置在所述偏压件安装孔内的键偏压机构。至少两个偏压件安装孔沿主锁套34的轴向依次分布。所述键偏压机构包括在所述偏压件安装孔内靠近所述套键槽处设置的钢珠41,及设置在所述主锁套34与所述钢珠41之间、向所述钢珠41施加朝向所述锁定键33的偏压力的压簧42。所述偏压件安装孔成型在所述外锁套体上,所述偏压件安装孔的外端成型有适于连接螺钉旋紧固定的螺纹,所述内锁套体和所述外锁套体通过穿过所述连梁的所述连接螺钉固定在所述连梁上,此时所述压簧42作用在所述钢珠41与所述连接螺钉之间。

所述离合件还具有在所述适配钥匙拔出后回复到脱离位置的复位机构。所述复位机构由所述解锁口与所述锁定键33之间的配合斜面构成。

如图3-5所示的手动开锁离合机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密钥件安装腔为弹子孔,所述密钥件为滑动设置在所述弹子孔中的弹子51,所述离合件为轴向滑动地设置在所述主锁芯31上成型的沿轴向延伸开设的伸缩滑槽中的联动滑键52,所述联动滑键52朝向所述弹子51的一侧成型有数个分别嵌在所述弹子的柱体之间的凸齿53。所述密匙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弹子51上的解锁销54,所述解锁口55及所述解锁销54分设于弹子51的相对两侧,所述弹子51以所述解锁销54面对钥匙孔安装在所述主锁芯31上。

在锁定状态下所述弹子51受到所述偏压件施加的偏压力使得各所述解锁口55相互错开,所述联动滑键52被其上嵌在所述弹子51的柱体之间的凸齿53保持在脱离位置,无法沿主锁芯31的轴向滑动,此时,各个所述弹子51上的所述解锁销54排成一直线;当适配钥匙插入所述主锁芯31的钥匙孔中,通过密匙结构带动所述弹子51克服所受到的偏压力移动而使得各所述弹子51上的所述解锁口55排成适于所述联动滑键52上的所述凸齿53在其中滑动的槽型,所述联动滑键52在适配钥匙施加的朝向所述开锁件的推力的作用下滑动到所述嵌合离合结构配合连接的连接位置,实现所述主锁芯31与所述开锁件的传动连接。

所述嵌合离合结构包括所述联动滑键52在靠近所述开锁件的一端向着所述开锁件伸出的联动部56,及成型在所述开锁件上面对所述联动部56的离合槽322。在所述联动滑键52靠近所述开锁件一端朝向所述主锁芯31的钥匙孔伸出一个弯折部57,所述弯折部57在受到所述适配钥匙的内端所作用的推力后,使得所述联动滑键52沿所述槽型向所述拨轮32的方向移动,所述联动部56与所述离合槽322嵌合,形成传动连接。适配钥匙拔出后,所述联动滑键52在所述联动滑键52与所述主锁芯31之间设置的作为所述复位机构的偏压弹簧58的作用下滑动复位,各弹子51也在偏压力作用下复位。

如1、2、6和7所示的智能锁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包括所述的空转锁头3、安装在所述空转锁头3外侧的外手柄组件1和安装在所述空转锁头3内侧的内手柄组件2。所述外手柄组件1与所述主锁芯31外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外手柄组件1上设有信息采集模块。所述开锁件具有贯通孔,所述主锁芯31穿过所述贯通孔延伸到所述内手柄组件2处,所述主锁芯31内端与所述内手柄组件2具有与所述开锁件可拆卸地传动连接的内手柄壳及设置在所述内手柄壳中与所述主锁芯31内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的内手柄内芯组件22,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22包括除所述信息采集模块之外的至少部分其它智能元器件。所述主锁芯31上设有允许连通所述信息采集模块和所述至少部分其它智能元器件的信号线贯穿的穿线通道。

所述内手柄壳包括内主壳体24,固定安装在所述内主壳体24靠近所述空转锁头3一侧的内手柄盖21。所述内手柄壳的与所述传动芯相互连接的端部上成型有柄壳插接非圆连接结构211,相应地在所述传动芯相对的连接端部上成型有拨轮插接非圆连接结构321,使得所述内手柄壳与所述传动芯相互插接后保持两者之间周向相互固定。在所述内手柄壳内还设置有内柄锁定机构,在所述内柄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下保持所述内手柄组件2与所述空转锁头3之间在插接方向上相固定;而在所述内柄锁定机构的解锁状态下保持所述内手柄组件2与所述空转锁头3之间在插接方向上能相对移动。

在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22与所述内手柄壳之间设有由所述至少部分其它智能元器件控制离合的智能开锁离合机构。如图10和11所示,所述智能开锁离合机构包括成型在所述内手柄壳的内手柄盖21上的离合卡槽219和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22上的离合销223,在所述信息采集模块的信息与控制模块中预存的信息比对成功后,电动单元驱动所述离合销223嵌入所述离合卡槽219中,使得所述外手柄组件1与所述内手柄壳传动连接。

如图6所示,在所述外手柄组件1及所述内手柄组件2与所述空转锁头的连接端部均成型有与所述主锁芯31相应连接的端部之间适于相互插接的非圆连接结构,所述外手柄组件1及所述内手柄组件2通过所述非圆连接结构带动所述主锁芯31一同转动。所述外手柄组件1的连接端部设有与所述信息采集模块电连接的外柄电连接端子,在所述主锁芯31邻接所述外手柄组件1的外端设有对应连接所述外柄电连接端子的门外电连接端子;所述内手柄组件2的连接端部设有与所述至少部分其它智能元器件电连接的内柄电连接端子222,在所述主锁芯31邻接所述内手柄组件2的内端设有对应连接所述内柄电连接端子222的门内连接端子312。

如图6所示,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22的与所述主锁芯31相互连接的端部上成型有柄芯插接非圆连接结构221及相对固定电连接的内柄电连接端子222,相应地在所述主锁芯31邻接所述内手柄组件2的一端成型有配合柄芯插接非圆连接结构221的锁芯插接非圆连接结构313及对应连接所述内柄电连接端子222的门内连接端子312。使得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22与所述主锁芯31相互插接后保持两者之间周向相互固定,同时所述内柄电连接端子222与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22同步相对于所述内手柄壳转动。

使用中,如图6所示,所述内手柄组件2通过其所述柄壳插接非圆连接结构211与设置在所述传动芯上的所述拨轮插接非圆连接结构321相互插接,使得所述内手柄壳与所述传动芯相互插接后保持两者之间周向相互固定的不可转动连接。同时,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22上成型的所述柄芯插接非圆连接结构221及相对固定电连接的内柄电连接端子222,与在所述主锁芯31邻接所述内手柄组件2的一端的所述锁芯插接非圆连接结构313及所述门内连接端子312相互配合也完成插接连接,使得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22与所述主锁芯31相互插接后保持两者之间周向相互固定,所述内柄电连接端子222与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22同步相对于所述内手柄壳转动。

在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22与所述内手柄壳之间还设有上锁单向离合机构。如图7-9所示,所述上锁单向离合机构包括固定地设置在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22上的挡块225及通过棘爪轴215枢转地安装在所述内手柄壳的内手柄盖21内侧的单向限位爪214,对所述单向限位爪214施加使其啮合端啮合所述挡块225的偏压力的棘爪弹簧216。所述棘爪轴215设置在所述内手柄壳内靠近所述空转锁头3的一侧,并垂直于所述内手柄壳的转动轴线设置,在所述内手柄壳的内手柄盖21朝向所述空转锁头3的端壁上成型有所述棘爪弹簧216的安装孔,一个安装螺钉218螺纹固定在所述安装孔中,以使在所述安装孔中的所述棘爪弹簧216对所述单向限位爪214施加偏压力。更进一步地,所述单向限位爪214的中部与所述棘爪轴215枢接,这样使得所述单向限位爪214的两端各自形成一个啮合端,相应地,在所述内手柄壳的朝向所述空转锁头3的端壁上,对应每个所述啮合端成型有一个所述棘爪弹簧216的安装孔,并根据左右开门方向的需要,在其中一个所述安装孔中用所述安装螺钉218安装设置一个所述棘爪弹簧216。

在将所述内手柄组件2安装到所述空转锁头3上之前,先根据门扇的开启方向,在对应的所述偏压件安装孔内装入所述棘爪弹簧216,并由所述安装螺钉218固定,使得所述单向限位爪214对应的一侧在所述棘爪弹簧216的偏压力作用下翘起。所述内手柄组件2安装到所述空转锁头3上之后,在任何状态下,向开锁方向旋转所述外手柄组件1,与所述外手柄组件1固定连接的所述主锁芯31由于是空转锁芯结构仍可以旋转,同时带动与所述主锁芯31周向固定连接的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22一同转动。此时固定地设置在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22上的所述挡块225从图9中左侧往右侧运动,当所述挡块225在所述单向限位爪214的斜面上滑过时,使得在所述单向限位爪214上施加偏压力的所述棘爪弹簧216被压缩,进而越过所述挡块225。由于此时所述主锁芯31与所述拨轮32之间没有任何转动连接,所述拨轮32不会随着所述主锁芯31的转动而向开锁方向旋转来带动门锁中锁舌机构向锁入方向移动。在开锁状态下,向上锁方向旋转所述外手柄组件1时,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22上的所述挡块225从图8中右侧往左侧运动,当遇到所述单向限位爪214的直边时建立圆周方向的传动连接,由此带动所述内手柄壳以及与所述内手柄壳中的所述内手柄盖21以周向不可转动地相互插接的所述传动芯一同转动,这样与所述传动芯固定连接的所述拨轮32随着所述传动芯的转动而向上锁方向旋转来带动门锁中锁舌机构向锁出方向移动,完成上锁过程。当需要更换开门方向时,可以将所述棘爪弹簧216及所述安装螺钉218换装至与所述单向限位爪214的另一端对应的所述偏压件安装孔内(即如图12和13所示)。

如图7所示,在所述内手柄盖21上成型有盖轴承座212,对应地在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22上成型有芯轴承座224,轴承23安装在所述盖轴承座212与所述芯轴承座224之间。而在所述内主壳体24与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22之间保持有间隙,使得所述内手柄壳与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22之间通过所述轴承23可转动地连接。具体结构为,所述轴承23外径装入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22上设置的所述芯轴承座224,而所述轴承23内径套进所述内手柄盖21上设置的所述盖轴承座212。

在上锁状态下,采用智能开锁时,首先在所述外手柄组件1上的所述信息采集模块采集到相关的信息,该信息通过设置在所述主锁芯31上的穿线通道中的信号线传递到所述内手柄组件2中的控制模块中。如图10和11所示,当所采集的信息与控制模块中预存的信息比对成功后,启动所述电动单元,比如电磁启动机构或电动机等等,驱动设置在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22上的所述离合销223移动,嵌入成型在所述内手柄壳的所述内手柄盖21上的所述离合卡槽219,由此所述主锁芯31通过周向相固定的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22,经所述离合销223及所述离合卡槽219构成的所述智能开锁离合机构与所述内手柄壳传动地连接。此时,向着开锁方向旋转所述外手柄组件1带动所述内手柄壳一同转动,与所述内手柄壳中的所述内手柄盖21以周向不可转动地相互插接的所述传动芯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所述拨轮32转动,而向开锁方向旋转来带动门锁中锁舌机构向锁入方向移动,完成开锁过程。

在上锁状态下一旦智能元器件出现故障,采用适配钥匙机械开锁时,如图2所示实施方式,在所述主锁芯31上的钥匙孔中插入适配钥匙,所述适配钥匙驱使所述主密钥组件中各所述密钥页片克服所受到的偏压力而驱动各个所述密钥页片移动,所述主锁芯31上的主密钥组件解锁,并使得所述锁定键33从所述主锁套34上的所述套键槽内完全滑出,同时锁定键33一端卡进所述拨轮32上成型的离合槽322内,所述主锁芯31与所述拨轮32形成传动连接,在圆周方向同步转动。即适配钥匙转动可带动拨轮32转动,而向开锁方向旋转来带动门锁中锁舌机构向锁入方向移动,完成开锁过程。

作为替代的实施方式,所述挡块225及通过棘爪轴215枢转地安装的所述单向限位爪214的安装位置也可以互换。

作为替代的实施方式,所述上锁单向离合机构可以采用楔块式离合器或滚珠式离合器。

作为替代的实施方式,在所述挡块225设置在所述内手柄壳上,而通过棘爪轴215枢转地安装的所述单向限位爪214安装在所述内手柄内芯组件22上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动单元将所述单向限位爪214在其某一啮合状态锁定,也可构成所述智能开锁离合机构。

如图3-5所示,在所述主锁芯31上的钥匙孔中插入适配钥匙,适配钥匙上的密钥花纹槽配合设置在所述主锁芯31中的所述弹子51上的所述解锁销54,驱动所述弹子51克服偏压力而沿所述弹子51的延伸方向往复移动,在所述适配钥匙插入到位后,使得所述弹子51上的所述解锁口55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所述主锁芯31上的联动滑槽相对,解除了未插入适配钥匙前,所述弹子51对所述联动滑键52上的所述凸齿53的限制,所述联动滑键52上的所述凸齿53可以在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所述解锁口55中滑动,此时所述适配钥匙的端部顶到所述联动滑键52的所述弯折部57,进一步抵推所述适配钥匙带动所述联动滑键52向着所述拨轮32靠近,使所述联动部56嵌入所述拨轮32上面对所述联动部56的所述离合槽322中,以此使得所述主锁芯31与所述拨轮32形成传动连接,在圆周方向同步转动。即适配钥匙转动可带动拨轮32转动,而向开锁方向旋转来带动门锁中锁舌机构向锁入方向移动,完成开锁过程。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