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车窗升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及玻璃升降器。
背景技术:2.玻璃升降器是汽车门窗玻璃的升降装置,主要分电动玻璃升降器与手动玻璃升降器两大类。
3.现在许多轿车门窗玻璃的升降(关闭和开启)已经抛弃了摇把式的手动升降方式,一般都改用按钮式的电动升降方式,即使用电动玻璃升降器。轿车用的电动玻璃升降器多是由驱动电机、减速器、拉绳、导轨、玻璃安装托盘的本体等组成,使得本体沿所述导轨上下移动。本体在下降时若其底端没有缓冲块将其与导轨的翻边进行缓冲,则本体和/或导轨会因硬接触导致损坏,影响玻璃升降器的使用寿命。
4.在现有技术中,缓冲块插接于本体的底面,但由于其没有防脱落结构,故在本体升降过程中,缓冲块会在重力作用或者本体移动过程中的晃动中与本体脱落;此外,传统缓冲块由于其底部整体设计为一向外突出的圆弧状,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形成疲劳进而产生变形,缩短缓冲块的使用时间。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一种玻璃升降托盘及玻璃升降器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5.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及玻璃升降器。
6.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包括一体式的t形状的弹性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上中下三段结构,以及减振部和吸能部;所述减振部包括设置在中段的第一减振体,所述第一减振体包括具有法向宽度且垂直向上的第一缓冲头;所述减振部还包括设置在下段的第二减振体,所述第二减振体包括具有法向宽度且垂直向下的第二缓冲头,所述第二减振体从所述本体的法向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减振体从所述本体的法向延伸方向相反;所述吸能部包括设置在上段的一级吸能块,所述一级吸能块对称设置于所述本体的“t”字形横直部的两侧,所述一级吸能块包括具有凸起的第一楔形体,所述第一楔形体的凸起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减振体从所述本体的法向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吸能部还包括设置在中段的二级吸能块,所述二级吸能块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减振体的两侧,所述二级吸能块具有凸起的第二楔形体,所述第二楔形体的凸起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减振体从所述本体的法向延伸方向相同。
7.优选的,所述第一缓冲头的形状包括中部平滑向上的突起和位于所述突起两侧的
延展臂。
8.优选的,所述第一减振体还包括一个从所述本体法向延伸出来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的法向延伸距离等于所述第一缓冲头的法向延伸距离且两者延伸方向相同,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延展臂之间具有间隙。
9.优选的,所述第一缓冲头的下方设置有一体化的枢轴体,所述枢轴体为从所述第一缓冲头的端面法向延伸出的半圆柱。
10.优选的,所述枢轴体分别向其两侧延伸有一连接臂,所述二级吸能块分别位于所述连接臂的远端。
11.优选的,所述连接臂的下方设置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一侧与所述本体一体化连接。
12.优选的,所述第二缓冲头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弧形面和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弧形面中间的第二弧形面,且所述第一弧形面的弧度大于所述第二弧形面的弧度,相邻的两个弧形面之间通过圆滑过渡,所述第二缓冲头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弧形面上方的卡接部。
13.优选的,所述第一楔形体的凸起的最高点为圆滑过渡;所述第二楔形体的凸起为平面凸起。
14.玻璃托盘,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
15.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在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的本体上设置有具有弹性的第一减振体和第二减振体,两者可有效缓解升降过程中对玻璃的振动,以及对玻璃及导轨的损伤,再通过一级吸能块和二级吸能块将玻璃的振动能量及时吸收,减少玻璃晃动和震裂的可能性;将第二缓冲头将缓冲块的底部设计成波浪形的缓冲弧面,相对于传统的缓冲块其能承受的压力值增加,延长了第二缓冲头的使用寿命;将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的本体嵌入至玻璃托盘中,通过托盘带动车窗玻璃升降,方便安装快捷。
附图说明
16.图1: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本体结构立体图;图2: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本体结构侧视图;图3: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本体结构主视图;图4: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本体结构后视图;图5: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玻璃托盘的基座结构立体图;图6: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玻璃托盘的基座结构侧视图;图7: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玻璃托盘的基座结构主视图;图8: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玻璃托盘的基座结构后视图;图9: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玻璃升降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本发明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
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18.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19.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包括一体式的t形状的弹性本体1,所述本体1包括上中下三段结构,以及减振部和吸能部;所述减振部起到缓冲作用,即通过所述减振部可减小撞击感;所述吸能部用于吸收车窗玻璃在升降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能量,使得车窗玻璃升降过程更加稳定。当然本发明所揭示的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也可适用于家用玻璃安装或者其他需要起到减振吸能效果的设备上。
20.结合图1和图3所示,所述减振部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1中段的第一减振体11,所述第一减振体11包括具有法向宽度且垂直向上的第一缓冲头111;所述第一缓冲头111的形状包括中部平滑向上的突起112和位于所述突起112两侧的延展臂113。所述突起112与车窗玻璃的底端接触,对所述车窗玻璃起到缓冲作用。
21.结合图3和图4所示,为防止所述第一缓冲头111因受力不均导致其过渡变形,影响车窗玻璃升降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所述第一减振体11还包括一个从所述本体1法向延伸出来的限位部114,所述限位部114的法向延伸距离等于所述第一缓冲头111的法向延伸距离且两者延伸方向相同,所述限位部114与所述延展臂113之间具有间隙115。由此可见,所述限位部114和所述间隙115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减振体11的变性空间,同时增强所述本体1的整体性。
22.结合图1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缓冲头111的下方设置有一体化的枢轴体116,所述枢轴体116为从所述第一缓冲头111的端面117法向延伸出的半圆柱。从所述枢轴体116分别向其两侧延伸有一连接臂118,所述连接臂118的远端向上垂直设置有二级吸能块22,即所述二级吸能块22对称设置于所述枢轴体116的两侧。
23.如图2所示,所述连接臂118的下方设置有支撑块119,所述支撑块119的一侧与所述本体1一体化连接。总所众所周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故在本发明中优选将所述支撑块119设置成三角状,增强所述本体1的整体性的同时,保证所述第一减振体11的稳固性。
24.结合图1至图4所示,所述减振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1下段的第二减振体12,所述第二减振体12包括具有法向宽度且垂直向下的第二缓冲头120,所述第二缓冲头120优选采用tpu(聚氨酯橡胶)材质制成。所述第二减振体12从所述本体1的法向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减振体11从所述本体1的法向延伸方向相反,即所述第一减振体11与所述第二减振体12分别位于所述本体1的正反两面,两者所在轴线相互平行。
25.如图3所示,由于传统的缓冲头的底部整体设计为一向外突出的圆弧状,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形成疲劳进而产生变形,缩短缓冲块的使用时间。为解决前述问题,在本发明中将所述第二缓冲头120设计成多线段组成的波浪形结构。具体而言,所述第二缓冲头120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弧形面121和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弧形面121中间的第二弧形面122,且所述第一弧形面121的弧度大于所述第二弧形面122的弧度,相邻的两个弧形面之间通过圆
滑过渡,所述第二缓冲头12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弧形面121上方的卡接部123。
26.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吸能部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1上段的一级吸能块21,所述一级吸能块21对称设置于所述本体1的“t”字形横直部101的两侧,即所述一级吸能块21对称设置在上述本体1的两侧。所述一级吸能块21包括具有凸起的第一楔形体211,所述第一楔形体211的凸起的最高点为圆滑过渡,采用圆滑过渡可有效减小所述第一楔形体211与车窗玻璃之间的摩擦力,以防止车窗玻璃被棱角划伤损坏。所述第一楔形体211的凸起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减振体11从所述本体1的法向延伸方向相同,即所述第一楔形体211由上至下向所述第一减振体11的方向倾斜。
27.所述吸能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1中段的二级吸能块22,所述二级吸能块22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减振体11的两侧,所述二级吸能块22具有凸起的第二楔形体221,所述第二楔形体221的凸起为平面凸起。所述第二楔形体221的凸起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减振体12从所述本体1的法向延伸方向相同,即所述第二楔形体221从上至下向所述第一楔形块211的方向倾斜。
28.如图5至图8所示,玻璃托盘,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所述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的本体1嵌入至纵向截面为u型的基座3内,所述基座优选采用pa66+gf35材质制成,当然在此对其材质不做限定。所述基座3包括第一支撑面31和第二支撑面32组成,所述第一支撑面31上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的凹槽310,所述本体1通过第二缓冲头120中的所述卡接部123插接于所述基座3上形成的卡扣内,所述本体1的其他部分卡接至所述凹槽310中。
29.如图5至图6所示,所述第一支撑面31包括具有法向宽度其向上弯折的支撑件311,所述支撑件311朝向所述第二支撑面32延伸,所述车窗玻璃放置于所述支撑件311上,且所述车窗玻璃的中部与所述第一缓冲头111抵接。
30.如图6所示,所述支撑件311的法向宽度等于所述第一支撑面31至所述第二支撑面32的最短距离,即所述基座3所承载的所述车窗玻璃的厚度与所述支撑件311的法向宽度相当,此时,所述车窗玻璃的正反两面与所述一级吸能体21和所述二级吸能体22抵接,同时车窗玻璃的下方相对固定。当车窗玻璃产生晃动或者受到振动时,所述以及吸能体21与所述二级吸能体22分别吸收来自对车窗玻璃的正反面振动波,即两者的吸能方向相反,进而使得所述车窗玻璃不会因振动受力而产生损伤。
31.结合图6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支撑面31还包括具有法向宽度且延伸方向与所述支撑件311相反的凸块312所述凸块312纵向且居中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面311的背面,即所述凸块312的与所述支撑件311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31的两面。所述凸块312上形成有便于拉绳经过,并所述拉绳进行限位的导线槽313。
32.如图8所示,为将所述基座3与导轨4连接,使得所述基座3可沿所述导轨4所在方向移动,在所述第一支撑面31的背面还形成有一卡钩314,所述卡钩314位于所述凸块312的一侧且其朝向所述凸块312处弯折,为减小卡钩314与导轨4之间的摩擦,在所述卡钩314内壁中卡接有一鞋状物的卡套(图中未示出),该卡套优选采用pom材质制成,且该卡套与所述导轨4的翻边卡接,并可在其翻边上移动。即所述卡钩314通过该卡套将所述基座3卡接至所述导轨4上,使得基座3沿翻边上下移动。
33.如图5至图6所示,所述第二支撑面32呈n状,所述第二支撑面32的顶端设置有具有
法向宽度的限位件321,且所述限位件32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凸块312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限位件321居中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面32上。如图6所示,在本使用新型中优选将所述限位件321采用弹性塑料或者硅胶等具有弹性功能的材质制成,且为了使得所述基座3内放置的车窗玻璃放置稳当,所述限位件321的宽度优选与所述支撑件311的宽度相当;此外,车窗玻璃在放入所述基座3内时,为防止限位件321的棱角划伤车窗玻璃,优选将所述限位件321设计成三角状,且其长边与三角形的腰之间采用圆滑过渡。
34.如图9所示,玻璃升降器包括所述导轨4、设置在所述导轨4的两端的滑轮41、设置在所述导轨4一侧的电机42及由所述电机42驱动的线轮43,以及设置在所述导轨4上的上述任一所述的玻璃托盘。由此可见,启动所述电机42后,所述电机42驱动所述线轮43旋转,同时带动缠绕在所述线轮43上的拉绳移动,进而通过所述拉绳带动所述滑轮41、与所述拉绳固定的所述基座3以及所述基座3上承载的车窗玻璃同步升降,实现车窗玻璃自动升降操作。
35.本发明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