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开倒窗的铰链以及内开倒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27396发布日期:2021-04-09 20:35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内开倒窗的铰链以及内开倒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门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开倒窗的铰链以及内开倒窗。



背景技术:

目前,平开内倒窗是可以通过旋转窗子的把手,带动窗子内部的连动五金机构,而使窗处于锁紧(把手垂直向下)、平开(把手水平)、内倒(把手垂直向上)三种不同位置的窗子。现有的内开倒窗,在内窗朝外开启时,通过铰接片进行支撑,而内窗朝内开时,内窗则可相对铰接片内滑动内转动,如此,开窗的支点着力于铰接片上,支撑强度不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内开倒窗的铰链,其内开着力点可以依附于窗框上,增加强度。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内开倒窗,其具有内框相对外框内转,着力点可以依附于窗框上,增加强度。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内开倒窗的铰链,包括第一铰接座、第二铰接座、第一铰接片、第二铰接片、弹性部件以及内倒转件,所述第一铰接片与第二铰接片交叉铰接;所述第一铰接片的一端铰接于第一铰接座上并形成为第一铰接端,第一铰接片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座上;所述第二铰接片的一端铰接于第一铰接座上并形成为第二铰接端,所述第二铰接片的另一端与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铰接;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铰接于第二铰接座上并形成为第三铰接端;所述第一铰接端和第二铰接端间隔设置;

所述内倒转件的一端形成为连接端,内倒转件的另一端形成为摆动端;所述内倒转件外表面凸设有抵接片;所述连接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铰接座内;所述第一铰接座内设有摆动槽,所述摆动端穿接于摆动槽内,摆动端可绕竖直轴摆动;所述抵接片用于抵接于所述第二铰接座的底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部件为弹性片。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部件包括至少两个弹性片;至少两个弹性片叠放。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铰接座上设有限位片,所述限位片用于抵接于所述弹性部件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抵接片覆盖于所述第二铰接座的底端边沿。

进一步地,所述摆动端的侧面设有引导斜面,引导斜面由上至下逐渐朝内倾斜;所述引导斜面与所述摆动槽的内壁滑动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摆动端的底端设有引导台阶,所述引导台阶由上至下逐渐朝向倾斜;引导台阶与所述摆动槽的底壁滑动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铰接片远离第一铰接端的端部设有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二铰接片远离第二铰接端的端部设有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一避让槽以及第二避让槽的外侧均设有开口,所述第一避让槽以及第二避让槽用于在第一铰接片以及第二铰接片朝外转动后上下贯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避让槽由第一槽壁、第二槽壁以及第一底壁共同围成,第一槽壁以及第二槽壁之间形成第一避让槽的开口;所述第一槽壁由外至内逐渐朝向第二槽壁倾斜;

所述第二避让槽由第三槽壁、第四槽壁以及第二底壁共同围成,第三槽壁以及第四槽壁之间形成第二避让槽的开口,所述第三槽壁由外至内逐渐朝向第四槽壁倾斜;所述第三槽壁与第一槽壁的倾斜角度一致。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内开倒窗,包括外框、内框以及所述的铰链,所述第一铰接座安装于所述外框上,所述第二铰接座安装于内框上。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在装配时,第一铰接座可安装在窗户外框上,第二铰接座可安装在窗户内框上,窗户正常开启时,窗户内框朝外开启,第一铰接片、第二铰接片便以第一铰接端和第二铰接端为支点进行转动,窗户内框可以第三铰接端为支点朝外开启,此时弹性部件可以增加第二铰接片的转动范围,外开范围相对较大。

2、而在窗户内框朝内开启时,第一铰接片、第二铰接片收折,此时朝内推窗户内框,与窗户内框固定的第二铰接座便以第三铰接端朝内转动,弹性部件此时可被拉伸变形,使窗户内框能够朝向转动较小角度,而由于朝内开窗角度是以弹性部件形变来实现,因而着力点分别分布在窗户外框以及窗户内框上,支撑强度较高。

3、其在进行内倒时,摆动端可在摆动槽内绕竖直轴朝内摆动,实现窗户的内开,抵接片可在摆动端朝内摆动时抵接于摆动槽的端壁上,因而内开时可以是以抵接片为支点进行承托,离第一铰接座在窗框的固定点近一点,力矩较小,具有良好的承载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铰链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铰链的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铰链的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铰链的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内倒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二铰接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弹性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内开倒窗的关闭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内开倒窗的打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内开倒窗的另一种打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中:10、铰链;11、第一铰接座;111、摆动槽;12、第二铰接座;121、限位片;13、第一铰接片;131、第一避让槽;14、第二铰接片;141、第二避让槽;142、第三槽壁;143、第四槽壁;144、第二底壁;15、弹性部件;161、连接端;162、摆动端;163、抵接片;164、引导斜面;165、引导台阶;20、外框;30、内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8所示的内开倒窗的铰链10,包括第一铰接座11、第二铰接座12、第一铰接片13、第二铰接片14、弹性部件15以及内倒转件,具体第一铰接片13的一端铰接于第一铰接座11上并形成为第一铰接端,而第一铰接片13的另一端铰接于第二铰接座12上。

另外,第二铰接片14的一端铰接于第一铰接座11上并形成为第二铰接端,第二铰接片14的另一端与弹性部件15的一端铰接;弹性部件15的另一端铰接于第二铰接座12上并形成为第三铰接端。且上述第一铰接片13与第二铰接片14交叉铰接,而第一铰接端和第二铰接端间隔设置,此外,第二铰接座12还可以第三铰接端为支点朝内转动。

上述内倒转件的一端形成为连接端161,而内倒转件的另一端形成为摆动端162,在内倒转件外表面凸设有抵接片163。连接端161连接于第二铰接座12内,而第一铰接座11内设有摆动槽111,将摆动端162穿接于摆动槽111内,摆动端162可绕竖直轴摆动,抵接片163可抵接于上述第二铰接座12的底端面。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使用本发明的内开倒窗的铰链10时,可将第一铰接座11安装在窗户外框20上,第二铰接座12则可安装在窗户内框30上,窗户正常开启时,窗户内框30朝外开启,第一铰接片13、第二铰接片14便以第一铰接端和第二铰接端为支点进行转动,窗户内框30可以第三铰接端为支点朝外开启,此时弹性部件15可以增加第二铰接片14的转动范围,外开范围相对较大。而第一铰接片13、第二铰接片14分布在第一铰接座11上的第一铰接端和第二铰接端间隔设置,因而打开之后形成的支撑结构相对较稳。

而在窗户内框30朝内开启时,第一铰接片13、第二铰接片14收折,此时朝内推窗户内框30,上述摆动端162可在摆动槽111内绕竖直轴朝内摆动,实现窗户的内开,抵接片163可在摆动端162朝内摆动时抵接于摆动槽111的端壁上,而摆动槽111可限制摆动轴的摆动范围,即窗户内框30的内开角度范围相对较小;在上述过程中弹性部件15可朝内拉伸变形,使窗户内框30能够朝内转动较小角度,而由于朝内开窗角度是以弹性部件15形变来实现,因而着力点分别分布在窗户外框20以及窗户内框30上,支撑强度较高。

在内倒过程中,抵接片163可抵接于第二铰接座12底端,因而内开时可以是以抵接片163为支点进行承托,故第二铰接座12的承托支点相对固定于窗框上第一铰接座11的固定点近一点,力矩较小,具有良好的承载性能。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弹性部件15为弹性片,弹性片可选用为现有技术中的金属弹片,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拉伸发生形变,使窗户内框30朝内转动,此后复位即可。

更具体的是,上述弹性部件15包括至少两个弹性片,至少两个弹性片叠放,本实施例中,弹性片为三个,三个弹性片叠放后铰接,一方面可不影响弹性部件15发生形变,另一方面也可加强弹性部件15的强度。

进一步地,还可在第二铰接座12上设有限位片121,该限位片121可抵接于弹性部件15的外侧,如此,在窗户内框30朝外开启时,限位片121可在弹性部件15朝外转动过程中受力朝外,带动窗户内框30一起朝外开启,在完全开启后,限位片121也可起一定的支撑作用。而在窗户内框30朝内开时,第一铰接片13、第二铰接片14收折,弹性部件15相对窗户内框30朝外转动被限制,因而使窗户内框30具有朝内转动的自由度,使第二铰接座12能够以第三铰接端朝内转动,实现窗户内开。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抵接片163覆盖于所述第二铰接座12的底端边沿,因而抵接片163的抵靠面积相对较大,形成的支点距离第一铰接座11相对靠近,力矩更小,承载性能更好。

进一步地,上述摆动端162的外径由上至下逐渐减小,摆动端162便可在摆动槽111内具有摆动趋势,即外径较小的摆动端162可在摆动槽111内摆动,实现内开。

具体的是,可在摆动端162的侧面设有引导斜面164,引导斜面164由上至下逐渐朝内倾斜,将上述引导斜面164与摆动槽111的内壁滑动配合,即在摆动端162在摆动槽111内摆动时,引导斜面164可以引导摆动槽111朝内摆动,摆动更加顺畅。

更进一步地,摆动端162的底端可设有引导台阶165,将引导台阶165由上至下逐渐朝向倾斜,如此,摆动端162在摆动槽111内摆动时,其摆动端162底端的引导台阶165也可与摆动槽111的底壁滑动配合,因而引导台阶165也可进一步引导摆动端162朝内倾斜。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铰接片13远离第一铰接端的端部设有第一避让槽131,同样在第二铰接片14远离第二铰接端的端部设有第二避让槽141,在第一避让槽131以及第二避让槽141的外侧均设有开口。在第一铰接片13以及第二铰接片14朝外转动后,第一避让槽131以及第二避让槽141可上下贯通。在开窗时推动内窗框,使内窗框朝外转动,联动第一铰接片13以及第二铰接片14朝外转动,在转动过程中,第一铰接片13上的第一避让槽131和第二铰接片14上的第二避让槽141可上下贯通,可供内窗框的边沿嵌入,因而内窗框的边沿不会在转动过程中造成干扰,使得内窗框的开合角度更大。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避让槽131由第一槽壁、第二槽壁以及第一底壁共同围成,上述第一槽壁以及第二槽壁之间形成第一避让槽131的开口,且第一槽壁由外至内逐渐朝向第二槽壁倾斜。如此,在内窗框朝外推开时,内窗框朝外转动,此时内窗框的边沿可相对第一铰接片13朝内转动,第一槽壁可引导内窗框的边沿进入第一避让槽131内,而第一避让槽131的开口相对加大,则使内窗框顺利进入。

进一步地,第二避让槽141由第三槽壁142、第四槽壁143以及第二底壁144共同围成,第三槽壁142以及第四槽壁143之间形成第二避让槽141的开口,该第三槽壁142由外至内逐渐朝向第四槽壁143倾斜,而第三槽壁142与第一槽壁的倾斜角度一致,同样的,在内窗框朝外推开时,内窗框朝外转动,此时内窗框的边沿可相对第二铰接片14朝内转动,第三槽壁142可引导内窗框的边沿进入第二避让槽141内,而第二避让槽141的开口相对加大,则使内窗框顺利进入。此外,第一槽壁和第三槽壁142倾斜角度一致,在转动到位时,内窗框的边沿可平齐于第一槽壁和第三槽壁142,防止出现不平的情况。

更具体的是,第一槽壁、第二槽壁以及第一底壁与第三槽壁142、第四槽壁143以及第二底壁144在第一铰接片13以及第二铰接片14朝外转动后平齐衔接,在转动到位时,内窗框的边沿可平齐于第一槽壁和第三槽壁142、同时也可平齐于第二槽壁和第四槽壁143,防止出现不平的情况。

实施例2,

如图1-11所示的内开倒窗,包括外框20、内框30以及上述的铰链10,铰链10包括第一铰接座11、第二铰接座12、第一铰接片13、第二铰接片14、弹性部件15以及内倒转件,具体第一铰接片13的一端铰接于第一铰接座11上并形成为第一铰接端,而第一铰接片13的另一端铰接于第二铰接座12上。

另外,第二铰接片14的一端铰接于第一铰接座11上并形成为第二铰接端,第二铰接片14的另一端与弹性部件15的一端铰接;弹性部件15的另一端铰接于第二铰接座12上并形成为第三铰接端。且上述第一铰接片13与第二铰接片14交叉铰接,而第一铰接端和第二铰接端间隔设置,此外,第二铰接座12还可以第三铰接端为支点朝内转动。

上述内倒转件的一端形成为连接端161,而内倒转件的另一端形成为摆动端162,在内倒转件外表面凸设有抵接片163。连接端161连接于第二铰接座12内,而第一铰接座11内设有摆动槽111,将摆动端162穿接于摆动槽111内,摆动端162可绕竖直轴摆动,抵接片163可抵接于上述第二铰接座12的底端面。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使用本发明的内开倒窗时,可将第一铰接座11安装在窗户外框20上,第二铰接座12则可安装在窗户内框30上,窗户正常开启时,窗户内框30朝外开启,第一铰接片13、第二铰接片14便以第一铰接端和第二铰接端为支点进行转动,窗户内框30可以第三铰接端为支点朝外开启,此时弹性部件15可以增加第二铰接片14的转动范围,外开范围相对较大。而第一铰接片13、第二铰接片14分布在第一铰接座11上的第一铰接端和第二铰接端间隔设置,因而打开之后形成的支撑结构相对较稳。

而在窗户内框30朝内开启时,第一铰接片13、第二铰接片14收折,此时朝内推窗户内框30,上述摆动端162可在摆动槽111内绕竖直轴朝内摆动,实现窗户的内开,抵接片163可在摆动端162朝内摆动时抵接于摆动槽111的端壁上,而摆动槽111可限制摆动轴的摆动范围,即窗户内框30的内开角度范围相对较小;在上述过程中弹性部件15可朝内拉伸变形,使窗户内框30能够朝内转动较小角度,而由于朝内开窗角度是以弹性部件15形变来实现,因而着力点分别分布在窗户外框20以及窗户内框30上,支撑强度较高。

在内倒过程中,抵接片163可抵接于第二铰接座12底端,因而内开时可以是以抵接片163为支点进行承托,故第二铰接座12的承托支点相对固定于窗框上第一铰接座11的固定点近一点,力矩较小,具有良好的承载性能。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弹性部件15为弹性片,弹性片可选用为现有技术中的金属弹片,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拉伸发生形变,使窗户内框30朝内转动,此后复位即可。

更具体的是,上述弹性部件15包括至少两个弹性片,至少两个弹性片叠放,本实施例中,弹性片为三个,三个弹性片叠放后铰接,一方面可不影响弹性部件15发生形变,另一方面也可加强弹性部件15的强度。

进一步地,还可在第二铰接座12上设有限位片121,该限位片121可抵接于弹性部件15的外侧,如此,在窗户内框30朝外开启时,限位片121可在弹性部件15朝外转动过程中受力朝外,带动窗户内框30一起朝外开启,在完全开启后,限位片121也可起一定的支撑作用。而在窗户内框30朝内开时,第一铰接片13、第二铰接片14收折,弹性部件15相对窗户内框30朝外转动被限制,因而使窗户内框30具有朝内转动的自由度,使第二铰接座12能够以第三铰接端朝内转动,实现窗户内开。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抵接片163覆盖于所述第二铰接座12的底端边沿,因而抵接片163的抵靠面积相对较大,形成的支点距离第一铰接座11相对靠近,力矩更小,承载性能更好。

进一步地,上述摆动端162的外径由上至下逐渐减小,摆动端162便可在摆动槽111内具有摆动趋势,即外径较小的摆动端162可在摆动槽111内摆动,实现内开。

具体的是,可在摆动端162的侧面设有引导斜面164,引导斜面164由上至下逐渐朝内倾斜,将上述引导斜面164与摆动槽111的内壁滑动配合,即在摆动端162在摆动槽111内摆动时,引导斜面164可以引导摆动槽111朝内摆动,摆动更加顺畅。

更进一步地,摆动端162的底端可设有引导台阶165,将引导台阶165由上至下逐渐朝向倾斜,如此,摆动端162在摆动槽111内摆动时,其摆动端162底端的引导台阶165也可与摆动槽111的底壁滑动配合,因而引导台阶165也可进一步引导摆动端162朝内倾斜。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铰接片13远离第一铰接端的端部设有第一避让槽131,同样在第二铰接片14远离第二铰接端的端部设有第二避让槽141,在第一避让槽131以及第二避让槽141的外侧均设有开口。在第一铰接片13以及第二铰接片14朝外转动后,第一避让槽131以及第二避让槽141可上下贯通。在开窗时推动内窗框,使内窗框朝外转动,联动第一铰接片13以及第二铰接片14朝外转动,在转动过程中,第一铰接片13上的第一避让槽131和第二铰接片14上的第二避让槽141可上下贯通,可供内窗框的边沿嵌入,因而内窗框的边沿不会在转动过程中造成干扰,使得内窗框的开合角度更大。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避让槽131由第一槽壁、第二槽壁以及第一底壁共同围成,上述第一槽壁以及第二槽壁之间形成第一避让槽131的开口,且第一槽壁由外至内逐渐朝向第二槽壁倾斜。如此,在内窗框朝外推开时,内窗框朝外转动,此时内窗框的边沿可相对第一铰接片13朝内转动,第一槽壁可引导内窗框的边沿进入第一避让槽131内,而第一避让槽131的开口相对加大,则使内窗框顺利进入。

进一步地,第二避让槽141由第三槽壁142、第四槽壁143以及第二底壁144共同围成,第三槽壁142以及第四槽壁143之间形成第二避让槽141的开口,该第三槽壁142由外至内逐渐朝向第四槽壁143倾斜,而第三槽壁142与第一槽壁的倾斜角度一致,同样的,在内窗框朝外推开时,内窗框朝外转动,此时内窗框的边沿可相对第二铰接片14朝内转动,第三槽壁142可引导内窗框的边沿进入第二避让槽141内,而第二避让槽141的开口相对加大,则使内窗框顺利进入。此外,第一槽壁和第三槽壁142倾斜角度一致,在转动到位时,内窗框的边沿可平齐于第一槽壁和第三槽壁142,防止出现不平的情况。

更具体的是,第一槽壁、第二槽壁以及第一底壁与第三槽壁142、第四槽壁143以及第二底壁144在第一铰接片13以及第二铰接片14朝外转动后平齐衔接,在转动到位时,内窗框的边沿可平齐于第一槽壁和第三槽壁142、同时也可平齐于第二槽壁和第四槽壁143,防止出现不平的情况。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