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耳机自动化加工的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40098发布日期:2020-10-09 18:08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耳机自动化加工的夹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加工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适用于耳机自动化加工的夹具。



背景技术:

耳机线通常是指外被有一层胶料(pvc、tpe、tpr),芯线一般用漆包线,漆包线是绕组线的一个主要品种,由导体和绝缘层两部组成,导体通常采用铜线,裸线经退火软化后,再经过多次涂漆,烘焙而成。现有的耳机插头与耳机线主要是通过焊接连接的。在进行耳机插头与耳机线的焊接时,通常需要将芯线外侧包围的绝缘层去掉,再将耳机接头上的金属部分与耳机线的铜线进行焊合。

在现有技术中,耳机线的加工手段通常是通过人手对耳机线进行抓取,再通过热熔装置对芯线外周的绝缘层进行热熔加工;然而,该加工手段需要人手来操作,高温的热熔装置会对人手造成误伤,因此存在安全隐患,故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耳机自动化加工的夹具,通过夹具实现对耳机线的夹持,避免了用人手去操作,提高了加工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适用于耳机自动化加工的夹具,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设置有供耳机线圈容置的放置槽,所述底座的侧边铰接有用于盖合底座上表面的盖体,所述底座和盖体设有连接件,所述底座设有布线组件;

所述布线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底座上表面且远离所述放置槽的一端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表面自靠近或远离放置槽的方向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卡槽,所述连接块的侧壁固定有布线块,所述布线块分别设置有与两个所述第二卡槽一一对应的布线槽单元。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将两个耳机线圈置于放置槽,将两个耳机线圈末端的耳机线分别卡接于两个第二卡槽内,耳机线与第二卡槽卡接后,此时耳机线的末端的两组芯线对应放置于布线槽单元,最后盖上盖体,便能将耳机线圈安装至夹具上,通过夹具实现对耳机线的夹持,避免了用人手去操作,提高了加工的安全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尼龙垫块,所述尼龙垫块位于放置槽和连接块之间,所述尼龙垫块表面沿第二卡槽长度方向对应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卡槽。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耳机线圈末端的耳机线与第二卡槽卡接前,由于耳机线较长,可先卡接于第一卡槽内,实现对耳机线的进一步定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侧壁间隔设置有两个供双杆气缸活塞杆抵接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贯穿底座的上下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底座在生产运输线上进行加工时,当需要停留至加工位置时,可通过气缸的输出轴与限位槽的配合,以使运动过程中的底座停留至加工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槽的槽底固定设置有橡胶块。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限位槽槽底的橡胶块与气缸的输出轴接触时,能起到缓冲作用,进而起到了保护夹具的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设置于盖体的自由端,所述第二磁铁设置于底座上表面一侧边缘且与第一磁铁相互吸合。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耳机线圈完成放置后,盖合盖体,利用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相互吸合的作用,使得盖体能够稳定的盖合在底座上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沿第二卡槽的长度方向设有贯穿底座上下表面的第一缺口,所述盖体设有第二缺口。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能够减轻夹具的重量,便于工作人员拿取夹具,以及节省了生产加工夹具用到材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的下表面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导向部。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当底座需要与生产运输线上的两个输送带相配合时,两个导向部的距离与两个输送带之间的距离相适配,以使输送带便于输送夹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体固定连接有用于定位芯线的按压块,所述按压块的位置与布线块的位置对应,当盖体盖合时,按压块与布线块表面的芯线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按压块抵压位于布线块上的芯线,以实现对布线块上的芯线的定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打开盖体,将两个耳机线圈置于放置槽,将两个耳机线圈末端的耳机线分别卡接于两个第二卡槽内,耳机线与第二卡槽卡接后,此时耳机线的末端的两组芯线对应放置于布线槽单元,最后盖上盖体,便能将耳机线圈安装至夹具上。通过夹具实现对耳机线的夹持,避免了用人手去操作,提高了加工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盖体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中:1、底座;11、放置槽;12、尼龙垫块;121、第一卡槽;13、分线头;131、连接块;132、第二卡槽;133、分线槽;134、布线块;135、布线槽;14、导向部;15、限位槽;151、橡胶块;16、第一缺口;17、第二磁铁;2、盖体;21、第一盖板;211、限位口;22、第二盖板;221、第一磁铁;222、第二缺口;223、按压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适用于耳机自动化加工的夹具,包括长方形板状的底座1,底座1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放置耳机线圈的放置槽11,在本实施例中,放置槽11的横截面呈长方形设置,放置槽11的短边和长边分别与底座1的短边和长边平行,且放置槽11的一条短边靠近底座1的底部边缘,且放置槽11的大小为可容纳两个耳机线圈。

同时,底座1的上表面设置有尼龙垫块12,尼龙垫块12可通过螺钉与底座1固定连接,尼龙垫块12的长边与放置槽11的短边平行,且尼龙垫块12位于放置槽11的上方。尼龙垫块12上表面设有两个第一卡槽121,第一卡槽121与尼龙垫块12的短边平行,且两个第一卡槽121关于尼龙垫块12的中心对称。

具体的,将两个耳机线圈置于放置槽11,将两个耳机线圈末端的耳机线分别卡接于两个第一卡槽121内,进而完成耳机线圈的放置。

如图3所示,底座1顶部设有用于排布芯线的布线组件,布线组件包括分线头13,分线头安装于底座1顶部,分线头13包括连接块131,连接块131可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于底座1。连接块131上表面设有两个第二卡槽132,第二卡槽132关于连接块131的中心平行设置,两个第二卡槽132的延长线与两个第一卡槽121的延长线重合。连接块131靠近底座1边缘的一侧设有三个分线槽133,三个分线槽133与第二卡槽132连通。连接块131的侧壁对应分线槽133的位置垂直固定有布线块134,布线块134横截面呈l形设置,布线块134分别设置有与两个第二卡槽132一一对应的布线槽135单元,每个布线槽单元包含有六个等距排列的布线槽135。

具体的,耳机线从第一卡槽121穿出后,与第二卡槽132卡接,此时耳机线的末端分别为六条芯线,其中每两条芯线卡接于一个分线槽133内,三个分线槽133内的芯线穿出后,分为两组,两组芯线分别卡接于两个布线槽135单元内,完成芯线的排布。

如图4所示,底座1的下表面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向部14,本实施例中,该底座1需要与生产运输线上的两个输送带相配合,因此两个导向部14之间的距离与两个输送带之间的距离相适配,以使输送带便于输送夹具。

如图1和图2所示,底座1的侧壁设有两个供双杆气缸抵接的限位槽15,限位槽15贯穿底座1的上下表面,限位槽15的槽底设有起缓冲作用的橡胶块151。本实施例中,底座1在生产运输线上进行加工时,当需要停留至加工位置时,可通过双杆气缸的输出轴与限位槽15的配合,以使运动过程中的底座1停留至加工位置,限位槽15槽底的橡胶块151与气缸的输出轴接触时,能起到缓冲作用。

底座1上方设有盖体2,盖体2包括第一盖板21和第二盖板22,第一盖板21和第二盖板2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一盖板21与底座1侧边铰接,且第一盖板21盖设于放置槽11上方,第一盖板21对应限位槽15的侧边设有限位口211,第一盖板21盖设于放置槽11后,限位口211与限位槽15开口重合。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盖板22与底座1的侧边铰接,第二盖板22盖在底座1上表面后,第二盖板22分别与尼龙垫块12和连接块131贴合,以避免耳机线在加工的过程中从底座1中脱离出来。第二盖板22自由端设置有第一磁铁221,底座1上表面对应第一磁铁221的位置设有第二磁铁17,第二盖板22盖合底座1上表面后,通过第一磁铁221和第二磁铁17的互相吸合,以使盖体2固定在底座1上,第二盖板22对应布线块134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按压块223,第二盖板22盖在底座1上表面后,按压块223抵压位于布线块134上的芯线,以使芯线在加工时能够实现固定。

底座1设有四个第一缺口16,其中一个第一缺口16分布于尼龙垫块12一侧,另外三个第一缺口16分布于尼龙垫块12另一侧,三个第一缺口16与放置槽11连通,且等距排布;第二盖体2设有第二缺口222;第一缺口16和第二缺口222能够减轻底座1的重量以及节省材料。

本实施例的原理:打开盖体2,将两个耳机线圈置于放置槽11,将两个耳机线圈末端的耳机线分别卡接于两个第一卡槽121内,耳机线从第一卡槽121穿出后,与第二卡槽132卡接,此时耳机线的末端分别有六条芯线,其中每两条芯线卡接于一个分线槽133内,三个分线槽133内的芯线穿出后,两组芯线对应放置于布线槽135单元,最后盖上盖体2,便能将耳机线圈安装至夹具上。通过夹具实现对耳机线的夹持,避免了用人手与操作,提高了加工的安全性。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