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锁的手柄联动件的复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18473发布日期:2020-12-01 10:57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门锁的手柄联动件的复位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锁,具体涉及一种门锁的手柄联动件的复位结构。



背景技术:

门锁在具有门体锁定功能的斜舌及方舌的基础上,还增设了上锁定件及下锁定件,在斜舌和方舌锁定门体的同时,通过锁具的联动机构使上锁定件及下锁定件同时锁定门体,以提升门体的防盗及防撬性能。

传统的门锁包括锁壳及手柄传动件,手柄传动件转动设置于锁壳,手柄传动件设置有供驱动其往复转动的手柄方条插入的方条孔,为了使手柄传动件在旋转至一定角度后能够复位,往往会在手柄传动件的外周设置有联动凸起,利用锁壳内的其他的复位件推动联动凸起使手柄传动件进行复位,由于锁壳需要预留较大空间用作联动凸起作扇形摆动时所覆盖的区域,故门锁整体结构臃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门锁的手柄联动件的复位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锁壳及手柄传动件,所述的手柄传动件转动设置于锁壳,所述的手柄传动件设置有供驱动其往复转动的手柄方条插入的方条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动条及弹性件,所述的传动条位于靠近手柄传动件的位置并沿手柄传动件的切线方向往复移动于锁壳,所述的传动条沿移动方向排布有多个齿槽,所述的手柄传动件外周设置有伸入齿槽内的传动齿,构成在传动条直线移动时手柄传动件转动的啮合传动,所述的弹性件设置于锁壳与传动条之间并在手柄传动件转动后复位至初始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传动齿配合齿槽的传动方式,大大缩减了所需的占用空间,使门锁结构更为紧凑,同时,啮合传动的方式传动更为准确、稳定,提高门锁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手柄传动件外周与锁壳侧壁之间形成供传动条滑移的滑移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手柄传动件外周与锁壳侧壁之间形成供传动条滑移的滑移通道,合理利用该部分空间作为滑移通道,使结构更为紧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弹性件为扭簧,所述的扭簧包括螺旋状的扭簧主体及位于扭簧主体两端并在压缩时形成弹性复位力的第一受力端及第二受力端,所述的锁壳设置有扭簧安装柱、第一挤压位置及第二挤压位置,所述的主体套设于扭簧安装柱,所述的第一挤压位置及第二挤压位置分别位于第一受力端及第二受力端相对压缩方向的外部两侧,所述的传动条延伸设置有传动部,所述的传动部沿传动条移动方向设置有供第一受力端及第二受力端伸入的挤压槽,所述的挤压槽的两端分别作为第三挤压位置及第四挤压位置,所述的传动条以正方向移动时第一受力端及第二受力端分别挤压于第一挤压位置与第三挤压位置之间,形成将手柄传动件复位至初始位置的正向复位力;所述的传动条以反方向移动时第一受力端及第二受力端分别挤压于第二挤压位置与第四挤压位置之间,形成将手柄传动件复位至初始位置的反向复位力。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扭簧作为弹性件,合理利用扭簧两端的两个受力端,与传动条及锁壳的挤压位置相配合,形成不同方向复位力,结构紧凑,复位准确,锁壳的挤压位置可为锁壳本身的凸起,也可由锁壳内其他零件形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上锁定件、下锁定件及锁定联动件,所述的锁定联动件与上锁定件及下锁定件联动设置并沿竖向移动于锁壳,所述的锁定联动件设置有呈v形状且开口朝向手柄传动件相反反向的联动槽,所述的手柄传动件延伸设置有与锁定联动件重叠的联动部分,所述的联动部分设置有伸入联动槽的联动销,所述的联动槽具有在联动销上移时与其相抵的上联动壁及在联动销下移时与其相抵的下联动壁,所述的上联动壁与下联动壁相对竖向间距逐渐扩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统的联动槽的结构呈倾斜的条状,在联动销摆动时会同时与联动槽两侧产生摩擦,一方面,给予更大的操作阻尼感,降低使用体验,另一方面,加剧联动槽和联动销磨损,影响使用寿命,本技术方案中,使上联动壁及下联动壁距离一定间距,避免同时接触联动销,且倾斜的上联动壁及下联动壁一方面具有引导功能,另一方面,使锁定联动件在联动销推动下移动范围更大。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手柄传动件、传动条及弹性件的装配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门锁的手柄联动件的复位结构,包括锁壳1及手柄传动件2,手柄传动件2转动设置于锁壳1,手柄传动件2设置有供驱动其往复转动的手柄方条插入的方条孔21,还包括传动条3及弹性件,传动条3位于靠近手柄传动件2的位置并沿手柄传动件2的切线方向往复移动于锁壳1,传动条3沿移动方向排布有多个齿槽31,手柄传动件2外周设置有伸入齿槽31内的传动齿22,构成在传动条3直线移动时手柄传动件2转动的啮合传动,弹性件设置于锁壳1与传动条3之间并在手柄传动件2转动后复位至初始位置,由传动齿22配合齿槽31的传动方式,大大缩减了所需的占用空间,使门锁结构更为紧凑,同时,啮合传动的方式传动更为准确、稳定,提高门锁的可靠性。

手柄传动件2外周与锁壳1侧壁之间形成供传动条3滑移的滑移通道11,在手柄传动件2外周与锁壳1侧壁之间形成供传动条3滑移的滑移通道11,合理利用该部分空间作为滑移通道11,使结构更为紧凑。

弹性件为扭簧4,扭簧4包括螺旋状的扭簧主体43及位于扭簧主体43两端并在压缩时形成弹性复位力的第一受力端41及第二受力端42,锁壳1设置有扭簧安装柱12、第一挤压位置13及第二挤压位置14,主体套设于扭簧安装柱12,第一挤压位置13及第二挤压位置14分别位于第一受力端41及第二受力端42相对压缩方向的外部两侧,传动条3延伸设置有传动部32,传动部32沿传动条3移动方向设置有供第一受力端41及第二受力端42伸入的挤压槽33,挤压槽33的两端分别作为第三挤压位置331及第四挤压位置332,传动条3以正方向移动时第一受力端41及第二受力端42分别挤压于第一挤压位置13与第三挤压位置331之间,形成将手柄传动件2复位至初始位置的正向复位力;传动条3以反方向移动时第一受力端41及第二受力端42分别挤压于第二挤压位置14与第四挤压位置332之间,形成将手柄传动件2复位至初始位置的反向复位力,由扭簧4作为弹性件,合理利用扭簧4两端的两个受力端,与传动条3及锁壳1的挤压位置相配合,形成不同方向复位力,结构紧凑,复位准确,锁壳1的挤压位置可为锁壳1本身的凸起,也可由锁壳1内其他零件形成。

还包括上锁定件51、下锁定件52及锁定联动件5,锁定联动件5与上锁定件51及下锁定件52联动设置并沿竖向移动于锁壳1,锁定联动件5设置有呈v形状且开口朝向手柄传动件2相反反向的联动槽51,手柄传动件2延伸设置有与锁定联动件5重叠的联动部分23,联动部分23设置有伸入联动槽51的联动销231,联动槽51具有在联动销231上移时与其相抵的上联动壁511及在联动销231下移时与其相抵的下联动壁512,上联动壁511与下联动壁512相对竖向间距逐渐扩大,传统的联动槽51的结构呈倾斜的条状,在联动销231摆动时会同时与联动槽51两侧产生摩擦,一方面,给予更大的操作阻尼感,降低使用体验,另一方面,加剧联动槽51和联动销231磨损,影响使用寿命,本技术方案中,使上联动壁511及下联动壁512距离一定间距,避免同时接触联动销231,且倾斜的上联动壁511及下联动壁512一方面具有引导功能,另一方面,使锁定联动件5在联动销231推动下移动范围更大,锁定联动件5与上锁定件51及下锁定件52联动设置可由上锁定件51及下锁定件52的钩子钩于锁定联动件5的钩口构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