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库门四锁联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43405发布日期:2021-01-26 15:15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金库门四锁联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金库门四锁联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金库,包括银行各营业机构为办理出纳业务设置的业务库,各管理行对所辖行处办理内部现金调拨设置的中心调拨库,以及代理人民银行货币发行业务设置的发行基金保管库。
[0003]
然而,目前用于金库门上的锁具普遍为单一的机械密码锁,其可靠性较低,不能实现很好的防盗功能,虽然目前出现了有四锁联动装置,采用了个锁具配合,然而,这些四联动装置只有一个锁栓,结构不稳固,容易被强行打开。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金库门四锁联动装置,其能有效解决现有是四锁联动装置结构不稳固,容易被强行打开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金库门四锁联动装置,包括有一安装板、一上制动销、一下制动销、两横栓板、一竖栓板、多个方栓子、三个机械密码锁以及一指纹锁控制的灵性锁;该安装板固定在金库门的门体内,安装板上设置有一第一摆杆、两第二摆杆和三第三摆杆;该上制动销和下制动销上下对称设置并可上下活动地设置于安装板上,上制动销的下端铰接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下制动销的上端铰接有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该第一连杆的尾端与一第五连杆的一端铰接,第三连杆的尾端与一第六连杆的一端铰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第四连杆的另一端、第五连杆的另一端和第六连杆的另一端均与一第七连杆的一端铰接,该第七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摆杆的中部铰接,该第一摆杆的两端分别铰接有一第八连杆,每一第八连杆的尾端分别与两第二摆杆的中部铰接;该两横栓板上下设置并均可横向来回活动地设置于安装板上,每一横栓板上均具有一与上制动销或下制动销配合的制动块;该竖栓板的两端分别与两横栓板的外端固定连接;该多个方栓子上下间隔固定在竖栓板上;该指纹锁控制的灵性锁和三个机械密码锁上下间隔固定在安装板上,三个机械密码锁的锁舌分别与对应第三摆杆的中部铰接,每一第三摆杆的端部均通过第九连杆与对应第二摆杆的端部铰接,灵性锁的锁舌通过第十连杆与对应第二摆杆的端部铰接。
[0007]
优选的,所述竖栓板上固定有两导杆,针对每一导杆均于门体上设置有两滚轮,两滚轮分别抵于导杆的上下两侧。
[0008]
优选的,所述门体上固定有挡块,该挡块位于导杆的后方。
[0009]
优选的,所述灵性锁连接有指纹锁控制箱,该指纹锁控制箱连接指纹锁锁盒和供电蓄电池,指纹锁锁盒外露于门体的外侧面。
[0010]
优选的,所述机械密码锁为美国进口6700系列机械密码锁。
[0011]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0012]
通过配合设置一上制动销、一下制动销、两横栓板、一竖栓板和多个方栓子,门体与门框之间由多个方栓子锁定,结构更加的稳固,不易被强行打开,可靠性更高,稳定性更好,可以更好地实现防盗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安全的保障。
[0013]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安装示意图。
[0016]
附图标识说明:
[0017]
11、安装板
ꢀꢀꢀꢀꢀꢀꢀꢀꢀꢀꢀꢀꢀꢀꢀꢀꢀꢀꢀꢀꢀꢀ
12、上制动销
[0018]
13、下制动销
ꢀꢀꢀꢀꢀꢀꢀꢀꢀꢀꢀꢀꢀꢀꢀꢀꢀꢀꢀꢀ
14、横栓板
[0019]
141、制动块
ꢀꢀꢀꢀꢀꢀꢀꢀꢀꢀꢀꢀꢀꢀꢀꢀꢀꢀꢀꢀꢀ
15、竖栓板
[0020]
151、导杆
[0021]
16、方栓子
ꢀꢀꢀꢀꢀꢀꢀꢀꢀꢀꢀꢀꢀꢀꢀꢀꢀꢀꢀꢀꢀꢀ
17、机械密码锁
[0022]
18、灵性锁
ꢀꢀꢀꢀꢀꢀꢀꢀꢀꢀꢀꢀꢀꢀꢀꢀꢀꢀꢀꢀꢀꢀ
20、金库门
[0023]
21、门体
ꢀꢀꢀꢀꢀꢀꢀꢀꢀꢀꢀꢀꢀꢀꢀꢀꢀꢀꢀꢀꢀꢀꢀꢀ
22、门框
[0024]
23、挡块
ꢀꢀꢀꢀꢀꢀꢀꢀꢀꢀꢀꢀꢀꢀꢀꢀꢀꢀꢀꢀꢀꢀꢀꢀ
31、第一摆杆
[0025]
32、第二摆杆
ꢀꢀꢀꢀꢀꢀꢀꢀꢀꢀꢀꢀꢀꢀꢀꢀꢀꢀꢀꢀ
33、第三摆杆
[0026]
41、第一连杆
ꢀꢀꢀꢀꢀꢀꢀꢀꢀꢀꢀꢀꢀꢀꢀꢀꢀꢀꢀꢀ
42、第二连杆
[0027]
43、第三连杆
ꢀꢀꢀꢀꢀꢀꢀꢀꢀꢀꢀꢀꢀꢀꢀꢀꢀꢀꢀꢀ
44、第四连杆
[0028]
45、第五连杆
ꢀꢀꢀꢀꢀꢀꢀꢀꢀꢀꢀꢀꢀꢀꢀꢀꢀꢀꢀꢀ
46、第六连杆
[0029]
47、第七连杆
ꢀꢀꢀꢀꢀꢀꢀꢀꢀꢀꢀꢀꢀꢀꢀꢀꢀꢀꢀꢀ
48、第八连杆
[0030]
49、第九连杆
ꢀꢀꢀꢀꢀꢀꢀꢀꢀꢀꢀꢀꢀꢀꢀꢀꢀꢀꢀꢀ
50、第十连杆
[0031]
51、指纹锁控制箱
ꢀꢀꢀꢀꢀꢀꢀꢀꢀꢀꢀꢀꢀꢀꢀꢀ
52、指纹锁锁盒
[0032]
53、供电蓄电池
ꢀꢀꢀꢀꢀꢀꢀꢀꢀꢀꢀꢀꢀꢀꢀꢀꢀꢀ
61、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一安装板11、一上制动销12、一下制动销13、两横栓板14、一竖栓板15、多个方栓子16、三个机械密码锁17以及一指纹锁控制的灵性锁18。
[0034]
该安装板11固定在金库门20的门体21内,安装板11上设置有一第一摆杆31、两第二摆杆32和三第三摆杆33。
[0035]
该上制动销12和下制动销13上下对称设置并可上下活动地设置于安装板11上,上制动销12的下端铰接有第一连杆41和第二连杆42,下制动销13的上端铰接有第三连杆43和第四连杆44,该第一连杆41的尾端与一第五连杆45的一端铰接,第三连杆43的尾端与一第六连杆46的一端铰接,第二连杆42的另一端、第四连杆44的另一端、第五连杆45的另一端和
第六连杆46的另一端均与一第七连杆47的一端铰接,该第七连杆47的另一端与第一摆杆31的中部铰接,该第一摆杆31的两端分别铰接有一第八连杆48,每一第八连杆48的尾端分别与两第二摆杆32的中部铰接。
[0036]
该两横栓板14上下设置并均可横向来回活动地设置于安装板11上,每一横栓板14上均具有一与上制动销12或下制动销13配合的制动块141,两横栓板14为3mm厚的优质钢板,制动块141为8mm厚优质钢板;该竖栓板15的两端分别与两横栓板15的外端固定连接;该多个方栓子16上下间隔固定在竖栓板15上,方栓子16用于与门框22的锁孔配合锁定,在本实施例中,方栓子16为上下均等排布的五个。
[0037]
该指纹锁控制的灵性锁18和三个机械密码锁17上下间隔固定在安装板11上,三个机械密码锁17的锁舌分别与对应第三摆杆33的中部铰接,每一第三摆杆33的端部均通过第九连杆49与对应第二摆杆32的端部铰接,灵性锁18的锁舌通过第十连杆50与对应第二摆杆32的端部铰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械密码锁17为美国进口6700系列机械密码锁,所述灵性锁18连接有指纹锁控制箱51,该指纹锁控制箱51连接指纹锁锁盒52和供电蓄电池53,指纹锁锁盒52外露于门体21的外侧面。
[0038]
以及,所述竖栓板15上固定有两导杆151,针对每一导杆151均于门体21上设置有两滚轮61,两滚轮61分别抵于导杆151的上下两侧,并且,所述门体21上固定有挡块23,该挡块23位于导杆151的后方,以限位导杆151的活动。
[0039]
详述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程如下:
[0040]
解锁时,使用钥匙将三个机械密码锁17打开,并操控指纹锁锁盒52将灵性锁18打开,三个机械密码锁17打开的过程中带动对应的第三摆杆33摆动,并通过第九连杆49带动对应第二摆杆32摆动,以及,灵性锁18打开的过程中通过第十连杆50带动对应第二摆杆32摆动,两第二摆杆32摆动并配合第八连杆48带动第一摆杆31摆动,第一摆杆31摆动而带动第一连杆41、第二连杆42、第三连杆43、第四连杆44、第五连杆45、第六连杆46和第七连杆47,使得上制动销12向下活动离开对应的制动块141,而下制动销13向上活动离开对应的制动块141,此时,即可通过门体21上的手轮或把手等带动两横栓板14和竖栓板15横向活动,使得多个方栓子16离开门框22的锁孔,此时即可将门体21打开。
[0041]
上锁时,首先,关上门体21,通过门体21上的手轮或把手等带动两横栓板14和竖栓板15横向反向活动,使得多个方栓子16插入门框22的锁孔中,接着,使用钥匙将三个机械密码锁17锁上,并操控指纹锁锁盒52将灵性锁18关闭,三个机械密码锁17锁上的过程中带动对应的第三摆杆33反向摆动,并通过第九连杆49带动对应第二摆杆32反向摆动,以及,灵性锁18关闭的过程中通过第十连杆50带动对应第二摆杆32反向摆动,两第二摆杆32摆动并配合第八连杆48带动第一摆杆31反向摆动,第一摆杆31摆动而带动第一连杆41、第二连杆42、第三连杆43、第四连杆44、第五连杆45、第六连杆46和第七连杆47,使得上制动销12向上活动挡于对应制动块141的后方,而下制动销13向下活动挡于对应制动块141的后方,此时通过门体21上的手轮或把手等不能再带动两横栓板14和竖栓板15横向活动,从而实现上锁。
[0042]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是:通过配合设置一上制动销、一下制动销、两横栓板、一竖栓板和多个方栓子,门体与门框之间由多个方栓子锁定,结构更加的稳固,不易被强行打开,可靠性更高,稳定性更好,可以更好地实现防盗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安全的保障。
[0043]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
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