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液压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22226发布日期:2021-02-03 17:01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向液压泵。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出行工具,促进了汽车技术的空前发展,于是,涌现了电动天窗和电动摇窗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更加舒适、便捷的乘车环境。在汽车的应用中,人们经常将携带的物品,尤其是大件物品存放在后备箱中,使得后备箱门(也称为尾门)成为使用比较频繁的一个部件。
[0003]
目前,尾门基本采用人工手动开启方式。于是,人们设想同电动摇窗一样,实现尾门的自动开关。中国专利申请201610409660.4公布了一种车辆尾门开关控制机构,其将液压泵通过出油口输出液压油到撑杆油缸的油腔内时,撑杆油缸做伸长动作,将尾门顶起;当撑杆油缸的油腔内的液压油回流进回油口时,撑杆油缸做收缩动作,将尾门拉回。可见,液压缸的出油口和回油口共同连通支撑油缸的油腔,工作极不可靠。
[0004]
申请人设想液压缸的两个油口对应连接支撑油缸的有杆腔和无杆腔,让两个油口交替实现高压输出,不仅能提高支撑油缸工作的可靠性,还能提高其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向液压泵,能够实现同一液压口供油与回油工作状态的切换。
[0006]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双向液压泵,包括泵壳,泵壳上开设有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泵壳的一端安装电机,泵壳内开设有工作腔,工作腔中设有径向柱塞泵,其特征在于:
[0007]
径向柱塞泵包括转接盘,转接盘固定在电机的转轴上,转接盘连接配流盘,配流盘在工作腔中呈偏心状设置,配流盘中开设有配流腔;泵壳内设有固定轴,固定轴与转轴同轴设置,固定轴的另一端配装在配流腔中,固定轴将配流腔分割为相对等的第一配流腔和第二配流腔,第一配流腔和第二配流腔的对等面与工作腔的对称面相重合,固定轴中开设有第一液孔和第二液孔,第一液孔与第一配流腔相连通,第二液孔与第二配流腔相连通;配流盘中还开设有两个以上的柱塞孔,柱塞孔的内端连通配流腔、外端连通工作腔,柱塞孔中配装有柱塞;
[0008]
泵壳上固定有油壶,泵壳内开设有吸油通道和回油通道,吸油通道和回油通道均连通油壶,吸油通道连通两位三通结构的切换阀,切换阀的第一通口连通吸油通道、第二通口连通第一液孔、第三通口连通第二液孔;第一液孔还通过第一单向压力阀连通第一油口,第二液孔还通过第二单向压力阀连通第二油口;第一油口还通过第一单向阀连接第三单向压力阀,第二油口通过第二单向阀连接第三单向压力阀,第三单向压力阀通过电磁阀连通回油通道。
[0009]
优选的,所述转接盘上设有连接孔,配流盘上固定有销轴,销轴安装在连接孔中。
[0010]
优选的,所述销轴上配装有弹性体,销轴通过弹性体配装在连接孔中。
[0011]
优选的,所述转接盘上设有两个以上的连接孔,两个以上的连接孔沿转轴的周向均匀分布。
[0012]
优选的,所述工作腔中配装有轴承,轴承位于柱塞孔的对应位置处。
[0013]
优选的,所述泵壳中还开设有泄压通道,泄压通道的一端连通油壶、另一端通过第四单向压力阀连通第一单向阀。
[0014]
优选的,所述吸油通道上连接吸油管,吸油管伸至油壶的底部。
[0015]
优选的,所述泄压通道上连接泄压管,泄压管伸至油壶的底部。
[0016]
优选的,所述泵壳中开设有返油道,返油道的一端连通工作腔、另一端连通油壶。
[001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8]
1、本实用新型通过径向柱塞泵的设置,可以通过改变电机的转向,径向柱塞泵随电机转动方向改变第一配流腔和第二配流腔的压力,一方面在达到一定压力后,打开压力单向阀,使油口输出高压油液,另一方面利用该压力选通切换阀的供液方向;另一油口则形成回油压力,通过相应的单向阀、第三单向压力阀和电磁阀,实现回油,从而完成供油与回油的双向转换,可以使得液压泵的两油口一个接支撑油缸的无杆腔、另一个接有杆腔,实现油液的快速准确循环,提高支撑油缸工作的可靠性。
[0019]
2、径向柱塞泵由于配流盘在工作腔中呈偏心状设置,使得配流盘以外的工作腔形成偏心腔,第一配流腔和第二配流腔关于偏心腔的对称面呈对等状态设置,利用配流盘的转动打破第一配流腔和第二配流腔的压力平衡状态,从而通过转动方向的改变,改变第一配流腔和第二配流腔的压力,继而切换第一液孔和第二液孔中的液体流向及压力状态。
[0020]
3、由于转接盘上设有连接孔,配流盘上固定有销轴,销轴安装在连接孔中,通过销轴带动配流盘转动,结构简单,便于实现且性能稳定。
[0021]
4、由于销轴上配装有弹性体,销轴通过弹性体配装在连接孔中,一方面便于转接盘与配流盘间的组装与拆卸;另一方面将二者间的连接改为软性连接,降低二者间传动噪音的同时,减低了硬性磨损,利于提高二者的使用寿命。
[0022]
5、由于转接盘上设有两个以上的连接孔,两个以上的连接孔沿转轴的周向均匀分布,可以使得销轴连接在任一连接孔中,扩大了其安装范围,如果连接孔被破坏,只需更换另一个连接孔即可,不必更换整个转接盘,节省耗材。
[0023]
6、由于工作腔中配装有轴承,轴承位于柱塞孔的对应位置处,能够增大工作腔周壁的耐磨性,并且选用轴承这一标准件,性价比高。
[0024]
7、由于泵壳中还开设有泄压通道,泄压通道的一端连通油壶、另一端通过第四单向压力阀连通第一单向阀,可以随着温度或者回油过快等因素变化,油壶内压力到一定压力时,顶开第四单向压力阀,向外泄压,免得油壶内压力过高。
[0025]
8、由于吸油管伸至油壶的底部,可以使得即使在油壶内油液较少情况,也能通过吸油管可靠供油。
[0026]
9、由于泵壳中开设有返油道,返油道的一端连通工作腔、另一端连通油壶,可以使得漏到工作腔内油液再次返回到油壶,继续成为工作液。
[0027]
10、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够实现同一油口处于供油或者回油两种工作状态,继而支持支撑油缸的可靠伸缩控制,完成尾门的自动可靠开关,便于在行业内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爆炸图;
[0029]
图2是图1的a向视图;
[0030]
图3是图2的b向视图;
[0031]
图4是图3中c-c剖视图;
[0032]
图5是图4中d-d剖视图;
[0033]
图6是图5中e-e剖视图;
[0034]
图7是图5中f-f剖视图;
[0035]
图8是图7中g-g剖视图;
[0036]
图9是图8中局部i的放大视图;
[0037]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液压原理图。
[0038]
图中标记:1、泵壳;2、电机;3、转轴;4、转接盘;5、连接孔;6、销轴、7、弹性体;8、配流盘;9、柱塞;10、固定轴;11、轴承;12、电磁阀;13、油壶;14、吸油管;15、泄压管;16、第一油口;17、第二油口;18、第一液孔;19、第二液孔;20、回油通道;21、返油道;22、吸油通道;23、第一阀塞;24、第二阀塞;25、工作腔;26、第二通口;27、第三通口;28、第二单向阀;29、第一单向阀;30、第三单向压力阀;31、第一单向压力阀;32、第二单向压力阀;33、第四单向压力阀;34、切换阀;35、泄压通道;36、径向柱塞泵;37、支撑油缸。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40]
本实用新型将靠近固定轴10中心的一侧定义为内侧,相应地将远离固定轴10中心的另一侧定义为外侧。
[0041]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在泵壳1上开设有第一油口16和第二油口17,泵壳1的一端安装电机2,泵壳1内开设有工作腔25,工作腔25中设有径向柱塞泵36, 径向柱塞泵36中设置了转接盘4,转接盘4固定在电机2的转轴3上,转接盘4上设有八个沿转轴3的周向均匀分布的连接孔5。泵壳1内开设有工作腔25,工作腔25中设置配流盘8,配流盘8在工作腔25中呈偏心状设置,配流盘8中开设有配流腔。配流盘8上固定有销轴6,销轴6上配装有弹性体7,销轴6通过弹性体7配装在一连接孔5中。如图4和图7所示,泵壳1内设有固定轴10,固定轴10与电机2的转轴3同轴设置,固定轴10的另一端配装在配流腔中,固定轴10将配流腔分割为相对等的第一配流腔和第二配流腔,第一配流腔和第二配流腔的对等面与工作腔25的对称面相重合,固定轴10中开设有第一液孔18和第二液孔19,第一液孔18与第一配流腔相连通,第二液孔19与第二配流腔相连通。如图5所示,配流盘8中开设有五个柱塞孔,柱塞孔的内端连通配流腔、外端连通工作腔25,柱塞孔中配装有柱塞9。
[0042]
泵壳1上固定有油壶13,如图6所示,泵壳1内开设有吸油通道22和回油通道20,回油通道20连通油壶13,吸油通道22上连接吸油管14,吸油管14伸至油壶13的底部。吸油通道22连通两位三通结构的切换阀34。如图8和图9所示,切换阀34在泵壳1中开设有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之间连通有第三阀腔,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三阀腔,使得整个阀腔呈收腰状。第一阀腔中设有第一阀塞23,第二阀腔中设有第二阀塞24,第三阀腔中设有连接第一阀塞23和第二阀塞24的阀杆,第一阀塞23能堵在第一阀腔
和第三阀腔的变径部,第二阀塞24能堵在第二阀腔和第三阀腔的变径部。吸油通道22连通第三阀腔,第一阀腔作为第二通口26与第一液孔18相连接,第二阀腔作为第三通口27与第二液孔19相连通。如图10所示,第一液孔18还通过第一单向压力阀31连通第一油口16,第二液孔19还通过第二单向压力阀32连通第二油口17;第一油口16还通过第一单向阀29连接第三单向压力阀30,第二油口17通过第二单向阀28连接第三单向压力阀30,第三单向压力阀30通过电磁阀12连通回油通道20。
[0043]
为了增强工作腔25内壁的耐磨性,本实用新型还在工作腔25中配装有轴承11,轴承11位于柱塞孔的对应位置处。泵壳1中还开设有泄压通道35,泄压通道35的一端连接泄压管15,泄压管15伸至油壶13的底部;另一端通过第四单向压力阀33连通第一单向阀29。泵壳1中还开设有返油道21,返油道21的一端连通工作腔25、另一端连通油壶13。
[0044]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0045]
将第一油口16连通支撑油缸37的无杆腔,第二油口17连通支撑油缸37的有杆腔。当电机2顺时针转动时,通过转接盘4带动配流盘8转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柱塞9的外端靠近轴承11的内壁,使得第二配流腔逐渐增大,第二配流腔中的液体被释放,相对形成负压,抽拉第二阀塞24向第二阀腔内移动,使得第一阀塞23封堵在第一阀腔和第三阀腔的变径处,吸油通道22连通第二阀腔,则通过吸油管14抽吸油壶13内的液压油进入,从而第二液孔19输入低压。第一配流腔逐渐减小,使得第一配流腔的液体被压缩,压力增大,从第一液孔18被挤压出,使得第一液孔18输出高压,如此完成液体的加压。加压后的液压油达到一定压力后,打开第一单向压力阀31到达第一油口16,注入支撑油缸37的无杆腔,将支撑油缸37的活塞杆顶出,从而将尾门打开。活塞杆在伸出的过程中,有杆腔的液压油通过第二油口17回油,然后通过第二单向阀28、第三单向压力阀30和电磁阀12进入回油通道20,回流回油壶13。
[0046]
当电机2逆时针转动时,第一配流腔和第二配流腔的工作状况刚好与上述相反,使得第一液孔18呈现低压,抽拉第一阀塞23向第一阀腔内移动,使得第二阀塞24封堵在第二阀腔和第三阀腔的变径处,吸油通道22连通第一阀腔,则通过吸油管14抽吸油壶13内的液压油进入,从而第一液孔18输入低压。第二配流腔逐渐减小,使得第二配流腔的液体被压缩,压力增大,从第二液孔19被挤压出,使得第二液孔19输出高压,如此完成液体的加压。加压后的液压油达到一定压力后,打开第二单向压力阀32到达第二油口17,注入支撑油缸37的有杆腔,将支撑油缸37的活塞杆顶回,从而将尾门关闭。活塞杆在缩回的过程中,无杆腔的液压油通过第一油口16回油,然后通过第一单向阀29、第三单向压力阀30和电磁阀12进入回油通道20,回流回油壶13。
[0047]
上述弹性体7具体可以选用弹簧,还可以选用橡胶等具有弹性功能的部件,只要其具有弹性即可,对其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上述单向阀可以是在阀腔中配装能堵塞通道的阀球,单向压力阀则可以是在阀腔中配装能克服一定压力后堵塞通道的阀球,具体可以为在阀球上设置弹簧,阀球需要克服弹簧的弹力后才能堵塞通道。
[0048]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
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