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拆卸装置,特别是一种发动机底部放油螺栓的拆卸装置。
背景技术:
放油螺丝就是位于发动机油底壳底部的一颗螺丝,当发动机做保养需要换油时,就拧下这颗螺丝放出原来发动机里面的机油,拧上螺丝从发动机上面的加注口加注新的机油。而发动机在运转一定时间后都需要保养,保养项目中重要的一环是更换发动机机油,现目前无论发动机是搭载在整车上还是发动机单体更换机油都是将整车或发动机举升到一定高度后,使用开口扳或者套筒拆卸油底壳放油螺栓。
而在使用开口扳或者套筒拆卸油底壳放油螺栓的过程中,存在以下技术问题,开口扳或者套筒拆卸,由于放油螺栓一般位于在油底壳底部,拆卸放油螺栓时也是只能松掉,不能完全卸下油底壳放油螺栓,螺栓末端丝牙需要工人用手拧出,然而,当放油螺栓还没有完全被拧下时,油底壳内部的机油就会流出,机油会流到工人手上,若发动机刚停机不久,机油就会烫伤工人的手,且放油螺栓位于发动机内,且和发动机内的机油接触,导致放油螺栓的温度高,也不便于工人用手拧出;而在工人用手将放油螺栓拧出时,当放油螺栓与发动机油底壳底部完全脱离的一瞬间,发动机的机油在重力的作用下,在一瞬间流出,而此时螺栓和工人的根本还未来得及离开,大量的机油或落在放油螺栓及工人手上,并且由于放油螺栓及工人的阻挡,机油会溅出,溅出机油会落入放油螺栓下方的废油收集桶外,污染工作环境,或溅到工人身上,对工人存在烫伤的危险,并且放油螺栓有时会被机油冲落在下方的废油收集桶内,难以打捞,若等待发动机内的机油冷却后,在进行更换机油,会降低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底部放油螺栓的拆卸装置。本实用新型具有工人拆卸放油螺栓简单方便,避免机油或放油螺栓与工人接触,安全可靠,同时在拆卸的过程中,能防止机油溅出以及放油螺栓冲落的情况,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底部放油螺栓的拆卸装置,包括有两块l型壳体,两块l型壳体的短边内经转动轴承活动设有第一转动轴,两块l型壳体的长边内经转动轴承活动设有第二转动轴,第二转动轴与第一转动轴的靠近端上均分别设有锥形齿轮,且两块锥形齿轮相互啮合连接;所述l型壳体短边上端的第一转动轴头端上连接有第一套筒连接头,第一套筒连接头的上端内活动设有套筒连接杆,套筒连接杆的上端连接有套筒;所述l型壳体长边右端的第二转动轴头端上连接有第二套筒连接头,第二套筒连接头的右端内活动设有条形扳手连接杆,条形扳手连接杆垂直连接有条形扳手;所述l型壳体短边的上端面上设有接油斗,接油斗的上端左侧设有出油口;所述l型壳体的短边上端内和l型壳体长边的右端内均设有密封圈。
前述的发动机底部放油螺栓的拆卸装置中,所述l型壳体上均设有连接孔,两块l型壳体经连接孔和螺栓连接固定。
前述的发动机底部放油螺栓的拆卸装置中,所述套筒的上端面比接油斗的上端面高0.5-2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整车或发动机举升到一定高度后,把废油收集桶放置于放油螺栓的下方后,先采用开口扳或者套筒将发动机油底壳底部的放油螺栓拧松;工人一手拿着l型壳体,将本新型上的套筒与放油螺栓连接,另一只手转动条形扳手,条形扳手带动条形扳手连接杆转动,条形扳手连接杆经第二套筒连接头、第二转动轴带动锥形齿轮转动,第二转动轴上锥形齿轮带动第一转动轴上的锥形齿轮转动,第一转动轴上的锥形齿轮带动第一转动轴转动,第一转动轴经第一套筒连接头、套筒连接杆带动套筒转动,由于套筒与放油螺栓连接,套筒带动放油螺栓转动,将放油螺栓末端丝牙拧出,在这个过程中,当放油螺栓还没有完全被拧下时,油底壳内部的机油就会流出落入接油斗内,并不会留到l型壳体或工人的手上,同时将放油螺栓拧出时,当放油螺栓与发动机油底壳底部完全脱离的一瞬间,发动机的机油在重力的作用下,在一瞬间流出,机油会先落入接油斗内,防止机油溅出以及机油流到l型壳体或工人的手上,且由于放油螺栓位于套筒上,并不容易被上方的机油冲落,即使放油螺栓冲落,也会落入接油斗内,然后工人将本新型及放油螺栓缓慢撤离即可,实现工人拆卸放油螺栓简单方便,避免机油或放油螺栓与工人接触,安全可靠,同时在拆卸的过程中,能防止机油溅出以及放油螺栓冲落的情况;本新型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密封圈,防止接油斗内的机油经进入l型壳体内,且密封圈能防止其它杂质进入l型壳体内影响本新型正常工作,实现使用可靠;在针对不同型号的放油螺栓时,相应选择不同型号套筒进行使用,而本新型不使用时,将套筒连接杆及套筒和条形扳手连接杆及条形扳手拆下,便于存放,实现使用方便,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工人拆卸放油螺栓简单方便,避免机油或放油螺栓与工人接触,安全可靠,同时在拆卸的过程中,能防止机油溅出以及放油螺栓冲落的情况,结构简单,成本低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套筒的仰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套筒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套筒的主视图;
图8是是本实用新型条形扳手连接杆和条形扳手的主视图;
图9是是本实用新型条形扳手连接杆和条形扳手的侧视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套筒,2-出油口,3-接油斗,4-螺栓,5-l型壳体,6-放油螺栓,7-第二套筒连接头,8-条形扳手连接杆,9-条形扳手,10-套筒连接杆,11-转动轴承,12-密封圈,13-连接孔,14-第一转动轴,15-锥形齿轮,16-第二转动轴,17-第一套筒连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实施例。一种发动机底部放油螺栓的拆卸装置,构成如图1-9所示,包括有两块l型壳体5,两块l型壳体5的短边内经转动轴承11活动设有第一转动轴14,两块l型壳体5的长边内经转动轴承11活动设有第二转动轴16,第二转动轴16与第一转动轴14的靠近端上均分别设有锥形齿轮15,且两块锥形齿轮15相互啮合连接;所述l型壳体5短边上端的第一转动轴14头端上连接有第一套筒连接头17,第一套筒连接头17的上端内活动设有套筒连接杆10,套筒连接杆10的上端连接有套筒1;所述l型壳体5长边右端的第二转动轴16头端上连接有第二套筒连接头7,第二套筒连接头7的右端内活动设有条形扳手连接杆8,条形扳手连接杆8垂直连接有条形扳手9;所述l型壳体5短边的上端面上设有接油斗3,接油斗3的上端左侧设有出油口2;所述l型壳体5的短边上端内和l型壳体5长边的右端内均设有密封圈12。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整车或发动机举升到一定高度后,把废油收集桶放置于放油螺栓6的下方后,先采用开口扳或者套筒将发动机油底壳底部的放油螺栓6拧松;工人一手拿着l型壳体5,将本新型上的套筒1与放油螺栓6连接,另一只手转动条形扳手9,条形扳手9带动条形扳手连接杆8转动,在两块l型壳体5的短边内经转动轴承11活动设有第一转动轴14,两块l型壳体5的长边内经转动轴承11活动设有第二转动轴16的作用下,条形扳手连接杆8经第二套筒连接头7带动第二转动轴16转动,第二转动轴16带动锥形齿轮15转动,在第二转动轴16与第一转动轴14的靠近端上均分别设有锥形齿轮15,且两块锥形齿轮15相互啮合连接的作用下,第二转动轴16上锥形齿轮15带动第一转动轴14上的锥形齿轮15转动,第一转动轴14上的锥形齿轮15带动第一转动轴14转动,第一转动轴14带动第一套筒连接头17转动,第一套筒连接头17经套筒连接杆10带动套筒1转动,由于套筒1与放油螺栓6连接,套筒1带动放油螺栓6转动,将放油螺栓6末端丝牙拧出,在这个过程中,当放油螺栓6还没有完全被拧下时,在l型壳体5短边的上端面上设有接油斗3的作用下,油底壳内部的机油就会流出落入接油斗3内,并不会留到l型壳体5或工人的手上,同时将放油螺栓6拧出时,当放油螺栓6与发动机油底壳底部完全脱离的一瞬间,发动机的机油在重力的作用下,在一瞬间流出,机油会先落入接油斗3内,防止机油溅出以及机油流到l型壳体5或工人的手上,且由于放油螺栓6位于套筒1上,并不容易被上方的机油冲落,即使放油螺栓6冲落,也会落入接油斗3内,然后工人将本新型及放油螺栓6缓慢撤离即可,实现工人拆卸放油螺栓6简单方便,避免机油或放油螺栓6与工人接触,安全可靠,同时在拆卸的过程中,能防止机油溅出以及放油螺栓6冲落的情况;在所述l型壳体5的短边上端内和l型壳体5长边的右端内均设有密封圈12的作用下,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密封圈12,防止接油斗3内的机油经进入l型壳体5内,且密封圈12能防止其它杂质进入l型壳体5内影响本新型正常工作,实现使用可靠;通过第一套筒连接头17的上端内活动设有套筒连接杆10,套筒连接杆10的上端连接有套筒1,在针对不同型号的放油螺栓6时,相应选择不同型号套筒1进行使用,而本新型不使用时,将套筒连接杆10及套筒1和条形扳手连接杆8及条形扳手9拆下,便于存放,实现使用方便,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所述l型壳体5上均设有连接孔13,两块l型壳体5经连接孔13和螺栓4连接固定。两块l型壳体5连接固定可靠,且维修方便。
所述套筒1的上端面比接油斗3的上端面高0.5-2cm。工人一手拿着l型壳体5,将本新型上的套筒1与放油螺栓6连接时,便于工人将套筒1与放油螺栓6对位连接,实现使用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