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29802发布日期:2021-03-19 11:14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配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升降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重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具有较大重量的物体(如抽拉门、电梯)需要进行竖直方向的移动时,为了减少能源的损耗,减少主机运行的负载,需要配重块来平衡物体重量。抽拉门是一种门,用于在竖直方向上进行上升有下降,现有技术的抽拉门的配重块的结构如图1所示,在配重块的侧壁设置阵列有多个走向相同的导轮,多个导轮设置在适配的导向槽中,导轮的轮面与导向槽的内壁连接。因为配重块的多个导轮是相同的走向,导轮会容易发生卡住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配重装置,解决配重块的导轮容易卡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配重装置,包括配重块、两组的水平导轮组和两组的竖向导轮组;

每组的所述水平导轮组包括至少一个的水平导轮,每组的所述竖向导轮组包括至少一个的竖向导轮;

一组的所述水平导轮组与一组的所述竖向导轮组均设置在所述配重块的一个侧壁上,另一组的所述水平导轮组与另一组的所述竖向导轮组均设置在所述配重块的另一个侧壁上,且两组的水平导轮组分别设置在所述配重块上两个相对的侧壁上;

在所述配重块的同一个侧壁上,所述水平导轮的胎侧与所述竖向导轮的胎侧相互垂直,所述竖向导轮的胎侧与所在配重块的侧壁相平行,所述水平导轮的胎面位于所述竖向导轮远离所述配重块方向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配重块为“工”字形,所述配重块上部的长度、所述配重块下部的长度分别大于所述配重块中部的长度;

所述配重块上部的两个相对的侧壁均设置有所述水平导轮和/或所述配重块下部的两个相对的侧壁均设置有所述水平导轮;

所述配重块中部的两个相对的侧壁均设置有所述竖向导轮。

进一步地,每组的所述水平导轮组包括两个水平导轮,每组的两个所述水平导轮组分别设置在所述配重块上部、所述配重块下部处;

两组的所述水平导轮组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每组的所述竖向导轮组包括两个竖向导轮,每组的两个所述竖向导轮设置在所述配重块中部处;

两组的所述竖向导轮组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导向槽、连接绳、导向轮、升降机构;

所述导向槽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的一侧,所述配重块设置在所述导向槽中;

所述导向槽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配重块通过一组的水平导轮的轮面与所述导向槽的第一个侧壁连接,所述配重块通过另一组的水平导轮的轮面与所述导向槽的第二个侧壁连接,所述配重块通过竖向导轮的轮面分别与所述导向槽的第三个侧壁、第四个侧壁连接;

所述升降机构顶部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导向轮,所述配重块的顶部设置有挂耳,所述连接绳的一端连接所述升降机构底部的一侧,所述连接绳的另一端通过导向轮连接到所述配重块的挂耳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绳为钢绳。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为门。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所述配重块设置水平导轮和竖向导轮,所述水平导轮的轮面所接触的平面与所述竖向导轮的轮面所接触的平面是不同的,即增加了所述配重块与接触面的流畅程度,节省人力的消耗,减少了原先导轮卡死情况的发生,同时兼备良好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所述配重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所述配重块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施例所述配重块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施例所述配重块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施例所述配重块、导向槽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施例所述配重块、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配重块;

2、水平导轮;

21、水平导轮组;

3、竖向导轮;

31、竖向导轮组;

4、挂耳;

5、导向槽;

6、导向轮;

7、连接绳;

8、升降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配重装置,包括配重块1、两组的水平导轮组21和两组的竖向导轮组31。每组的所述水平导轮组21包括至少一个的水平导轮2,每组的所述竖向导轮组31包括至少一个的竖向导轮3。一组的所述水平导轮组21与一组的所述竖向导轮组31均设置在所述配重块1的一个侧壁上;另一组的所述水平导轮组21与另一组的所述竖向导轮组31均设置在所述配重块1的另一个侧壁上。且两组的水平导轮组21分别设置在所述配重块1上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当然两组的竖向导轮组31也分别设置在所述配重块1上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即一组的所述水平导轮组21中的水平导轮2是设置在同一个侧壁上,一组的所述竖向导轮组31中的竖向导轮3是设置在同一个侧壁上。在所述配重块1的同一个侧壁上,所述水平导轮2的胎侧与所述竖向导轮3的胎侧相互垂直,所述竖向导轮3的胎侧与所在配重块1的侧壁相平行,所述水平导轮2的胎面位于所述竖向导轮3远离所述配重块1方向的一侧。其中,胎面(导轮的行驶面)指的是竖向导轮3(或水平导轮2)作用在接触面的那一面,胎侧指的是竖向导轮3(或水平导轮2)的左右两侧侧壁。要说明的是,所述水平导轮2的一侧胎面用于连接凹槽的一个侧壁,所述水平导轮2的另一侧胎面正对所述配重块1的侧壁,所以所述水平导轮2的胎面要位于外侧,且不能被所述配重块1的表面、所述竖向导轮3遮挡住。所述竖向导轮3的胎面也超出所述配重块1的表面,使得所述竖向导轮3的轮面与两个接触面连接。

现有技术中,所述配重块1具有一种走向的导轮,会出现导轮卡死的情况。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所述配重块设置水平导轮和竖向导轮,所述水平导轮的轮面所接触的平面与所述竖向导轮的轮面所接触的平面是不同的,即增加了所述配重块1与接触面的流畅程度,节省人力的消耗,减少了原先导轮卡死情况的发生,同时兼备良好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配重块1为“工”字形,所述配重块1上部的长度(横向长度)、所述配重块1下部的长度(横向长度)分别大于所述配重块1中部的长度(横向长度),结构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配重块1上部的两个(左、右两侧)相对的侧壁处均设置有所述水平导轮和/或所述配重块1下部的两个(左、右两侧)相对的侧壁处均设置有所述水平导轮2,所述配重块1中部的两个(左、右两侧)相对的侧壁处均设置有所述竖向导轮。

请参阅图2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每组的所述水平导轮组21包括两个水平导轮2,每组的两个所述水平导轮分别设置在所述配重块1上部、所述配重块1下部处,两组的所述水平导轮组21相对设置。即第一组的所述水平导轮组21中的第一个所述水平导轮设置在所述配重块1上部的一侧,第一组的所述水平导轮组21中的第二个所述水平导轮设置在所述配重块1下部的另一侧;即第二组的所述水平导轮组21中的第一个所述水平导轮设置在所述配重块1上部的另一侧,并与第一组的所述水平导轮组21中的第一个所述水平导轮位于同一水平位置,第二组的所述水平导轮组21中的第二个所述水平导轮设置在所述配重块1下部的另一侧,并与第一组的所述水平导轮组21中的第二个所述水平导轮位于同一水平位置。或者,每组的所述水平导轮组21包括水平导轮的数量还可以是三个、四个、五个乃至更多。

要说明的是,在所述配重块1上部、所述配重块1下部(或者说是水平导轮的设置区域)处设置有容纳所述水平导轮的凹槽,而后所述水平导轮的一部分设置在凹槽中,让所述水平导轮的一侧轮面超出凹槽(或者所述配重块1表面)即可。凹槽的两个侧壁上设置有孔,两个孔中设置有一个弹性圆柱销,弹性圆柱销作为水平导轮的轮轴,弹性圆柱销穿过水平导轮的中心的轴承,使得水平导轮可以在弹性圆柱销上自由转动。还可以在弹性圆柱销上设置有固定水平导轮的挡圈,挡圈可以是设置在轴承的两侧或者是单侧。同理,竖向导轮通过螺栓固定在配重块1的侧壁上,螺栓同样穿过竖向导轮中心的轴承,在轴承的两侧或者单侧处设置有挡圈。

请参阅图2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每组的所述竖向导轮组31包括两个竖向导轮,每组的两个所述竖向导轮设置在所述配重块1中部处,两组的所述竖向导轮组31相对设置。即第一组的所述竖向导轮组31中的第一个所述竖向导轮设置在所述配重块1中部的一侧,第一组的所述竖向导轮组31中的第二个所述竖向导轮设置在所述配重块1中部的一侧,并位于第一个所述竖向导轮的下方;即第二组的所述竖向导轮组31中的第一个所述竖向导轮设置在所述配重块1中部的另一侧,并与第一组的所述竖向导轮组31中的第一个所述竖向导轮位于同一水平位置,第二组的所述竖向导轮组31中的第二个所述竖向导轮设置在所述配重块1中部的另一侧,位于第二个所述竖向导轮的下方,并与第一组的所述水平导轮组21中的第二个所述水平导轮位于同一水平位置。或者,每组的所述竖向导轮组31包括竖向导轮的数量还可以是三个、四个、五个乃至更多。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配重块1为其它的形状,如“╪”字形,所述配重块1的上部的长度、所述配重块1下部的长度分别小于所述配重块1中部的长度,且所述配重块1中部具有两个横向的部分,一个横向的部分上可以设置所述水平导轮,另一个横向的部分上也可以设置所述水平导轮,也可以不设置。每一组的水平导轮组21中水平导轮的数量与排布方式与上述的实施例相同,然后在所述配重块1的上部设置有所述竖向导轮,在所述配重块1的下部也可以设置有所述竖向导轮。

请参阅图2至图6,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导向槽5、连接绳7、导向轮6、升降机构8。所述导向槽5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8的一侧,所述配重块1设置在所述导向槽5中,所述配重块1通过水平导轮和竖向导轮在连接绳7中上下移动。所述升降机构8顶部的一侧(位于导向槽5的同一侧面,或者是位于升降机构8的其它侧面)设置有导向轮6,所述配重块1的顶部设置有挂耳4,所述连接绳7的一端连接所述升降机构8底部的一侧,所述连接绳7的另一端通过导向轮6(导向轮6的轮面)连接到所述配重块1的挂耳4上,结构如图6所示(图6中省去了配重块1的导轮与导向槽5之间的连接关系,具体可参见图5所示)。所述导向槽5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配重块1通过一组的水平导轮的轮面与所述导向槽5的第一个侧壁连接,所述配重块1通过另一组的水平导轮的轮面与所述导向槽5的第二个侧壁连接,所述配重块1通过竖向导轮的轮面分别与所述导向槽5的第三个侧壁、第四个侧壁(第三个侧壁与第四个侧壁为相对的两个侧壁)连接,结构如图5所示。当升降机构8在上升过程中通过导向轮6与连接绳的作用,让所述配重块1在导向槽5中通过竖向导轮与水平导轮向下滑动,实现简单地、省力地驱动升降机构8;反之,当升降机构8在下降过程中也通过导向轮6与连接绳7的作用,让所述配重块1在导向槽5中通过竖向导轮与水平导轮向上滑动,也实现简单地、省力地驱动升降机构8。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机构8为抽拉门,所述抽拉门是在竖直方向上进行上升有下降,这时,所述配重块1的重量为20kg(千克),或者是15kg、25kg、100kg等,具体根据升降机构8的重量而适配。使用者通过抓住所述抽拉门上的把手,向上拉动抽拉门,实现开门;使用者通过抓住所述抽拉门上的把手,向下拉动抽拉门,实现关门。因为配重块1具备多个导轮组,让使用者可以简单地、省力地、快速地拉动抽拉门。

在某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有所述驱动电机和控制系统,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控制系统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导向轮6连接。在升降机构8外设置有按钮,使用者按下按钮后,控制系统可以通过驱动电机将导向轮6转动,并将升降机构8上拉或下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绳7为钢绳,钢绳具有较好的韧性与硬度,可以承载大的重量,提高拉升的稳定性,避免出现损坏。或者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绳还可以是碳纤维的绳子、芳纶材料的绳子等,也具有较好的耐磨、耐用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理念,对本文所述实施例进行的变更和修改,或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技术方案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