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轨吊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24910发布日期:2021-09-04 10:49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轨吊挂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装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导轨吊挂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装配式吊顶系统中,对于重型导轨固定无明确的方法,且较可靠的方法是以墙面固定为主。
3.例如一种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推拉门配件结构”,其公告号“cn206477717u”,包括导轨、滑车及缓冲装置。导轨固定于立面玻璃或墙面上,导轨包括导轨本体,导轨本体的底部开设有收容槽,收容槽的侧壁设置有滑道。滑车包括夹板、滑轮、转轴及紧固件,夹板、滑轮、转轴及紧固件均收容于收容槽内,夹板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推拉门上,滑轮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于夹板上,滑轮设置于滑道上。这种结构虽然能够使得推拉门可沿导轨移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当导轨需要配合重型门扇时,截面尺寸加大的导轨在其自重的作用下,导轨受到较大力矩的影响会发生变形,影响荷载的传递。2、导轨需要与墙面连接固定,这种结构限制了导轨门的安装位置,存在对室内设计的局限。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导轨吊挂结构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轨吊挂结构,通过吊挂组件将导轨组件挂接于室内原始顶上,采用顶挂方式满足较大自重导轨及导轨门的安装需求,同时确保来自导轨的荷载均匀传递至原始顶上,相较于导轨安装于墙面的结构提升了连接结构整体的承载力。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导轨吊挂结构,包括导轨组件和至少两组连接于原始顶的吊挂组件,所述吊挂组件包括连接于原始顶的承力组件和连接于承力组件的挂接组件,所述挂接组件底部连接导轨组件。所述承力组件作为主要承力构件,所述挂接组件作为过渡件,实现导轨组件与承力组件的连接;所述至少两组的吊挂组件均匀设置于导轨组件的重心两侧,使得原本由导轨组件自重产生的较高力矩通过吊挂组件的设置被均匀分散。
7.作为优选,所述承力组件包括两对称设置的直角件,所述直角件包括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连接于原始顶,第二侧边上设置有承力件,所述承力件贯穿设置于两直角件的第二侧边,所述承力件还插挂连接于挂接组件。
8.进一步的,所述挂接组件包括对应承力组件设置的两竖向件,所述竖向件包括主挂接边和垂直于主挂接边的副挂接边,所述两竖向件的主挂接边上部分别贴合两直角件的第二侧边,所述第二侧边与主挂接边之间贯穿设置有第一贯通件。
9.进一步的,所述两竖向件的主挂接边下部分别贴合设置于导轨组件沿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导轨组件上设置有第二贯通件,所述第二贯通件贯通连接两竖向件的主挂接边和导轨组件。
10.进一步的,所述承力组件还包括两连接于原始顶的加强件,所述加强件为直角结构,并且与两直角件共线设置;所述挂接组件还包括有侧拉件,所述侧拉件一端连接于加强件,另一端连接于竖向件。
11.进一步的,所述侧拉件为直角结构件,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侧拉边和第二侧拉边62,所述第一侧拉边两端分别连接加强件与竖向件的副挂接边。
12.作为优选,所述主挂接边上设置有调节孔组,包括上调节孔和下调节孔,所述第一贯通件设置于两竖向件的上调节孔中,所述第二贯通件设置于两竖向件的下调节孔中。
13.进一步的,所述上调节孔与下调节孔形状相同,所述上调节孔的轮廓为跑道型。
14.所述承力组件与挂接组件配合实现导轨组件在原始顶上的吊挂。所述承力组件与吊顶组件均为各尺寸的角钢件组成,所述承力组件的两直角件和两加强件均为形状尺寸相同的短角钢件,所述直角件与加强件共线设置,但具有90
°
的角度差,所述直角件与加强件的角度差使得侧拉边能够与加强件与竖向件实现连接,从而实现对竖向件的辅助承力功能,提高连接结构整体的承载力和安全性。而所述竖向件与侧拉件则是形状相同,尺寸对应功能的长角钢件。由于竖向件的主挂接边沿着直角件垂直于原始顶的第二侧边向下延伸,因此能够确保导轨组件通过两对应设置的竖向件进行挂接。而上调节孔的设置,让竖向件与原始顶之间的相对距离可以调节,相应的,下调节孔用于导轨组件与挂接组件之间的距离调节;调节孔组的设计使得导轨与原始顶之间的距离具备双段调节,能够让用户根据需求进行导轨高度的调节,避免了传统固定式导轨安装后无法调节的弊端。跑道型结构的调节孔组能够与第一贯通件及第二贯通件更加契合,便于在安装和调节过程中的操作便利性。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贯通件及第二贯通件均为螺钉螺母组合件,并通过螺纹结构与吊挂组件进行连接。
15.作为优选,所述导轨组件包括导轨本体和连接于导轨本体顶部的方钢件,所述导轨本体与方钢件之间贯穿设置有锁固件。所述方钢件用于实现导轨本体与挂接组件的连接,确保吊挂结构稳定性的同时避免吊挂结构对导轨本体的内部滑轮运动造成干涉,而方钢件同角钢件一样,成本低廉,加工难度低,结构强度优良,作为连接结构部件能够有效降低导轨固定结构的生产成本。
16.作为优选,所述承力组件与原始顶之间设置有膨胀螺钉,所述膨胀螺钉贯穿承力组件并连接原始顶。通过膨胀螺钉安装后不可逆的特性实现承力组件中直角件和加强件同原始顶的稳固连接,确保重型导轨在吊挂式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
17.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通过吊挂组件将导轨组件挂接于室内原始顶上,采用顶挂方式满足较大自重导轨及导轨门的安装需求,同时确保来自导轨的荷载均匀传递至原始顶上,相较于导轨安装于墙面的结构提升了连接结构整体的承载力;(2)承力组件与挂接组件均为各尺寸的角钢件组成,角钢件为建筑施工常用件,成本低廉,加工简单,仅通过角钢件组装即形成吊挂组件,实际施工条件要求容易满足;(3)调节孔组的设计使得导轨与原始顶之间的距离具备双段调节,能够让用户根据需求进行导轨高度的调节,避免了传统固定式导轨安装后无法调节的弊端;(4)直角件与加强件共线设置,但具有90
°
的角度差,所述直角件与加强件的角度差使得侧拉边能够与加强件与竖向件实现连接,从而实现对竖向件的辅助承力功能,提高连接结构整体的承载力和安全性;(5)通过膨胀螺钉安装后不可逆的特性实现承力组件中直角件和加强件同原始顶的稳固连接,确保重型导轨
在吊挂式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21.图中:1、导轨组件,11、导轨本体,12、方钢件,13、锁固件,2、吊挂组件,3、承力组件,31、直角件,311、第一侧边,312、第二侧边,32、加强件,33、膨胀螺钉,4、挂接组件,41、第一贯通件,42、第二贯通件,5、竖向件,51、主挂接边,52、副挂接边,6、侧拉件,61、第一侧拉边,62、第二侧拉边,7、调节孔组,71、上调节孔,72、下调节孔,8、原始顶。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5.实施例1
26.如图1、3所示,一种导轨吊挂结构,包括导轨组件1和至少两组连接于原始顶8的吊挂组件2,所述吊挂组件2包括连接于原始顶8的承力组件3和连接于承力组件3的挂接组件4,所述挂接组件4底部连接导轨组件1。所述承力组件3作为主要承力构件,所述挂接组件4作为过渡件,实现导轨组件1与承力组件3的连接;所述至少两组的吊挂组件2均匀设置于导轨组件1的重心两侧,使得原本由导轨组件1自重产生的较高力矩通过吊挂组件2的设置被均匀分散。本实施例中,吊挂组件2数目为5组。
27.所述承力组件3包括两对称设置的直角件31,所述直角件31包括第一侧边311和第二侧边312,所述第一侧边311连接于原始顶8,第二侧边312上设置有承力件,所述承力件贯穿设置于两直角件31的第二侧边312,所述承力件还插挂连接于挂接组件4。
28.如图2所示,所述挂接组件4包括对应承力组件3设置的两竖向件5,所述竖向件5包括主挂接边51和垂直于主挂接边51的副挂接边52,所述两竖向件5的主挂接边51上部分别贴合两直角件31的第二侧边312,所述第二侧边312与主挂接边51之间贯穿设置有第一贯通
件41。所述两竖向件5的主挂接边51下部分别贴合设置于导轨组件1沿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导轨组件1上设置有第二贯通件42,所述第二贯通件42贯通连接两竖向件5的主挂接边51和导轨组件1。所述承力组件3还包括两连接于原始顶8的加强件32,所述加强件32为直角结构,并且与两直角件31共线设置;所述挂接组件4还包括有侧拉件6,所述侧拉件6一端连接于加强件32,另一端连接于竖向件5。所述侧拉件6为直角结构件,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侧拉边61和第二侧拉边62,所述第一侧拉边61两端分别连接加强件32与竖向件5的副挂接边52。所述主挂接边51上设置有调节孔组7,包括上调节孔71和下调节孔72,所述第一贯通件41设置于两竖向件5的上调节孔71中,所述第二贯通件42设置于两竖向件5的下调节孔72中。所述上调节孔71与下调节孔72形状相同,所述上调节孔71的轮廓为跑道型。
29.所述承力组件3与挂接组件4配合实现导轨组件1在原始顶8上的吊挂。所述承力组件3与吊顶组件均为各尺寸的角钢件组成,所述承力组件3的两直角件31和两加强件32均为形状尺寸相同的短角钢件,所述直角件31与加强件32共线设置,但具有90
°
的角度差,所述直角件31与加强件32的角度差使得侧拉边能够与加强件32与竖向件5实现连接,从而实现对竖向件5的辅助承力功能,提高连接结构整体的承载力和安全性。而所述竖向件5与侧拉件6则是形状相同,尺寸对应功能的长角钢件。由于竖向件5的主挂接边51沿着直角件31垂直于原始顶8的第二侧边312向下延伸,因此能够确保导轨组件1通过两对应设置的竖向件5进行挂接。而上调节孔71的设置,让竖向件5与原始顶8之间的相对距离可以调节,相应的,下调节孔72用于导轨组件1与挂接组件4之间的距离调节;调节孔组7的设计使得导轨与原始顶8之间的距离具备双段调节,能够让用户根据需求进行导轨高度的调节,避免了传统固定式导轨安装后无法调节的弊端。跑道型结构的调节孔组7能够与第一贯通件41及第二贯通件42更加契合,便于在安装和调节过程中的操作便利性。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贯通件41及第二贯通件42均为螺钉螺母组合件,并通过螺纹结构与吊挂组件2进行连接。
30.所述导轨组件1包括导轨本体11和连接于导轨本体11顶部的方钢件12,所述导轨本体11与方钢件12之间贯穿设置有锁固件13。所述方钢件12用于实现导轨本体11与挂接组件4的连接,确保吊挂结构稳定性的同时避免吊挂结构对导轨本体11的内部滑轮运动造成干涉,而方钢件12同角钢件一样,成本低廉,加工难度低,结构强度优良,作为连接结构部件能够有效降低导轨固定结构的生产成本。
31.所述承力组件3与原始顶8之间设置有膨胀螺钉33,所述膨胀螺钉33贯穿承力组件3并连接原始顶8。通过膨胀螺钉33安装后不可逆的特性实现承力组件3中直角件31和加强件32同原始顶8的稳固连接,确保重型导轨在吊挂式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
32.本实施例中的吊挂结构安装过程如下,首先将直角件31与加强件32通过膨胀螺钉33安装在原始顶8上,且保证直角件31沿导轨设计走向安装,而加强件32安装与两直角件31外侧。接着将两竖向件5平行安装于两直角件31下方,并通过第一贯通件41贯穿连接;将侧拉件6的第一侧拉边61上端贴合加强件32垂直于原始顶8的侧边,第一侧拉边61下端贴合竖向件5的副挂接边52,并均通过胶接或螺钉连接的方式固定,本实施例中采用胶接连接。安装后的侧拉件6能够辅助竖向件5进行对导轨的吊接。本过程中的组装可预先在工厂进行原装,在将吊挂组件2运输到施工现场并通过膨胀螺钉33直接安装与原始顶8,这种施工方式可有效提升现场施工效率。而导轨组件1的装配类似于吊挂组件2,通过锁固件13自导轨下方向上贯穿并连接方钢件12,本实施例中锁固件13为锁紧螺钉;接着将导轨滑轮安装于导
轨本体11的导轨槽内,最后将导轨组件1的方钢件12插合至吊挂组件2的两竖向件5之间,调节至合适高度后,通过第二贯通件42自一侧竖向件5的主挂接边51外侧贯穿连接至另一侧竖向件5的主挂接边51,将方钢件12固定在承力组件3之间,确保导轨本体11通过吊挂组件2稳定挂接在原始顶8下,避免了安装于墙面上的导轨本体11存在力矩限制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导轨安装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3.除上述实施例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所公开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重新选择及组合,从而构成新的实施例,这些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无需进行创造性劳动即可实现的,因此这些本实用新型没有详细描述的实施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