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拆卸计算机面板的装置

文档序号:26557750发布日期:2021-09-08 01:04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拆卸计算机面板的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面板拆卸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拆卸计算机面板的装置。


背景技术:

2.计算机面板在安装的过程中与壳体之间为粘连连接,因此在对计算机面板进行拆卸的过程中,主要的操作方式为对计算机面板的粘连处进行加热,再对壳体上的计算机面板通过吸盘进行吸附式拆卸,然而传统的吸盘吸附式拆卸容易造成计算机面板受力不均匀并进一步造成计算机面板出现裂纹或破损。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拆卸计算机面板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拆卸计算机面板的装置。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新型拆卸计算机面板的装置,包括支撑台和l型卡座,所述支撑台呈“匚”形,所述支撑台两侧下端的中部固定插设有螺纹管,所述支撑台两侧的螺纹管上分别安设有第一螺纹杆和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及第二螺纹杆上位于支撑台内侧的端部均固定安设有卡杆,所述卡杆之间共同套设有卡管,所述卡管的内表面与卡杆的外表面之间相贴合,所述第一螺纹杆及第二螺纹杆上位于支撑台外侧的一端均连接有第一转动座,所述第一转动座固定安装在l型卡座下端的内表面,所述l型卡座上方呈水平状态的另一端延伸至支撑台的上表面,所述支撑台后端中部的外侧面固定安设有呈l型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位于支撑台上表面中心的上方并安装有螺纹座,所述螺纹座上安设有第三螺纹杆,所述第三螺纹杆的上端安装有转动盘,所述第三螺纹杆的下端连接有第二转动座,所述第二转动座外环面的两侧固定安设有呈水平状态的t型连接板,所述t型连接板远离第二转动座的端部的下表面固定安设有吸盘,所述支撑架位于支撑台上方一端的两侧固定安设有导向座,所述导向座上开设有通孔并插设有可相对滑动的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二导向杆的下端固定连接在t型连接板连接第二转动座的一端的上表面。
6.优选的,安装在两个所述螺纹管上的第一螺纹杆和第二螺纹杆之间的螺纹纹路相对支撑台的中心呈相对称的状态。
7.优选的,所述卡杆的端面呈正方形,所述卡管内环面的截面也呈正方形。
8.优选的,所述l型卡座上位于支撑台上表面的一端的端部安装有橡胶垫。
9.优选的,所述l型卡座下端位于第一转动座下方的部分插设有第一导向杆,所述第一导向杆位于l型卡座外侧的一端设有限位块,所述第一导向杆位于l型卡座内侧的一端固定连接至支撑台外侧的表面,所述l型卡座相对第一导向杆可进行来回滑动。
10.优选的,所述第一螺纹杆及第二螺纹杆相对所连接的第一转动座可进行转动,所
述第三螺纹杆相对所连接的第二转动座可进行转动。
1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拆卸计算机面板的装置,有益效果在于:本方案在使用的过程中,具体为将加热后带有计算机面板的壳体放置在支撑台上表面,并使计算机面板相对壳体处于朝上状态,此时顺时针转动卡管使第一螺纹杆和第二螺纹杆通过卡杆进行转动,伴随着第一螺纹杆和第二螺纹杆相对螺纹管的转动,此时第一螺纹杆和第二螺纹杆及所连接的卡杆向卡管的中部移动,并带动l型卡座向支撑台上表面的中心移动,此时即可通过l型卡座对支撑台上的壳体进行卡紧固定;此时顺时针转动第三螺纹杆,在导向座和第二导向杆的限位下,使得第三螺纹杆相对第二转动座及螺纹座进行转动,在第三螺纹杆相对螺纹座进行转动的过程中,第三螺纹杆会相对螺纹座进行向下的移动,并使t型连接板及第二转动座同步向下运动,待t型连接板上的吸盘与计算机面板的表面完全接触后,逆时针转动第三螺纹杆,此时t型连接板跟随第二转动座同步向上运动,此时吸盘会吸附计算机面板脱离所安装的壳体,进而实现计算机面板的拆卸,在对计算机面板进行拆卸的过程中,四个吸盘之间相对第二转动座呈对称状态,进而能够使被吸附的计算机面板在脱离所安装的壳体的过程中处于受力均匀的状态,进而能够避免计算机面板拆卸时因受力不均匀而出现裂纹或破损现象的发生,即使得整个装置有利于用于计算机面板的拆卸。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拆卸计算机面板的装置的主视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拆卸计算机面板的装置的俯视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拆卸计算机面板的装置的卡杆的端面示意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拆卸计算机面板的装置的卡管的端面示意图。
16.图中:支撑台1、螺纹管2、第一螺纹杆3、第二螺纹杆4、第一转动座5、l型卡座6、第一导向杆7、卡杆8、卡管9、支撑架10、螺纹座11、第三螺纹杆12、转动盘13、第二转动座14、t型连接板15、吸盘16、导向座17、第二导向杆18、橡胶垫19。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9.参照图1

4,一种新型拆卸计算机面板的装置,包括支撑台1和l型卡座6,支撑台1呈“匚”形,支撑台1两侧下端的中部固定插设有螺纹管2,支撑台1两侧的螺纹管2上分别安设有第一螺纹杆3和第二螺纹杆4,第一螺纹杆3及第二螺纹杆4上位于支撑台1内侧的端部均固定安设有卡杆8,卡杆8之间共同套设有卡管9,卡管9的内表面与卡杆8的外表面之间相贴合,安装在两个螺纹管2上的第一螺纹杆3和第二螺纹杆4之间的螺纹纹路相对支撑台1的中心呈相对称的状态;卡杆8的端面呈正方形,卡管9内环面的截面也呈正方形;当卡管9顺
时针转动时,转动的卡管9使第一螺纹杆3和第二螺纹杆4通过卡杆8进行转动,并使得第一螺纹杆3和第二螺纹杆4及所连接的卡杆8向卡管9的内部中心移动。
20.第一螺纹杆3及第二螺纹杆4上位于支撑台1外侧的一端均连接有第一转动座5,第一螺纹杆3及第二螺纹杆4相对所连接的第一转动座5可进行转动,第一转动座5固定安装在l型卡座6下端的内表面,l型卡座6上方呈水平状态的另一端延伸至支撑台1的上表面,l型卡座6下端位于第一转动座5下方的部分插设有第一导向杆7,第一导向杆7位于l型卡座6外侧的一端设有限位块,第一导向杆7位于l型卡座6内侧的一端固定连接至支撑台1外侧的表面,l型卡座6相对第一导向杆7可进行来回滑动,当第一螺纹杆3和第二螺纹杆4向卡管9内部的中心移动时,能够通过第一转动座5带动l型卡座6向支撑台1上表面的中心进行移动,当支撑台1上表面的中心放置有带有算机面板的壳体时,即可实现对壳体的固定。
21.l型卡座6上位于支撑台1上表面的一端的端部安装有橡胶垫19,当l型卡座6对壳体进行卡紧固定时,橡胶垫19的设置能避免l型卡座6与壳体之间产生磨损。
22.支撑台1后端中部的外侧面固定安设有呈l型的支撑架10,支撑架10的另一端位于支撑台1上表面中心的上方并安装有螺纹座11,螺纹座11上安设有第三螺纹杆12,第三螺纹杆12的上端安装有转动盘13,第三螺纹杆12的下端连接有第二转动座14,第三螺纹杆12相对所连接的第二转动座14可进行转动,通过转动盘13可对第三螺纹杆12进行转动,在第三螺纹杆12转动的过程中,能够相对螺纹座11进行上下运动,且在第三螺纹杆12进行顺时针转动时,第三螺纹杆12相对螺纹座11做向下的运动。
23.第二转动座14外环面的两侧固定安设有呈水平状态的t型连接板15,t型连接板15远离第二转动座14的端部的下表面固定安设有吸盘16,支撑架10位于支撑台1上方一端的两侧固定安设有导向座17,导向座17上开设有通孔并插设有可相对滑动的第二导向杆18,第二导向杆18的下端固定连接在t型连接板15连接第二转动座14的一端的上表面,在第二导向杆18和导向座17的导向限位下,当第三螺纹杆12相对螺纹座11进行上下运动时,第三螺纹杆12下端的第二转动座14会跟随第三螺纹杆12的下端同步运动。
24.工作原理及优点: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具体为将加热后带有计算机面板的壳体放置在支撑台1上表面,并使计算机面板相对壳体处于朝上状态,此时顺时针转动卡管9使第一螺纹杆3和第二螺纹杆4通过卡杆8相对螺纹管2进行转动,伴随着第一螺纹杆3和第二螺纹杆4相对螺纹管2的转动,此时第一螺纹杆3和第二螺纹杆4及所连接的卡杆8向卡管9的中部移动,并带动l型卡座6向支撑台1上表面的中心移动,此时即可通过l型卡座6对支撑台1上的壳体进行卡紧固定;此时通过转动盘13顺时针转动第三螺纹杆12,在导向座17和第二导向杆18的限位下,使得第三螺纹杆12相对第二转动座14及螺纹座11进行转动,在第三螺纹杆12相对螺纹座11进行转动的过程中,第三螺纹杆12会相对螺纹座11进行向下的移动,并使t型连接板15及第二转动座14同步向下运动,待t型连接板15上的吸16盘与计算机面板的表面完全接触后,逆时针转动第三螺纹杆12,此时t型连接板15跟随第二转动座14同步向上运动,此时吸盘16会吸附计算机面板脱离所安装的壳体,进而实现计算机面板的拆卸,在对计算机面板进行拆卸的过程中,四个吸盘16之间相对第二转动座14呈对称状态,进而能够使被吸附的计算机面板在脱离所安装的壳体的过程中处于受力均匀的状态,进而能够避免计算机面板拆卸时因受力不均匀而出现裂纹或破损现象的发生,即使得整个装置有利于用于计算机面板的拆卸。
2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