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被动力工具驱动的绕中心轴线旋转往复摆动的工具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89530发布日期:2021-06-15 21:54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能被动力工具驱动的绕中心轴线旋转往复摆动的工具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工具连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能被动力工具驱动的绕中心轴线旋转往复摆动的工具附件。



背景技术:

多功能工具俗称“万用宝”,通过马达驱动所安装的附件工具进行高频往复振动实现相应的功能,例如打磨、切割等。

由于使用时所安装的附件工具与动力设备之间产生的是高频往复摆动的扭矩,因此附件工具与动力设备之间存在高频的摩擦及冲击,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就会使两者之间出现松动、间隙,这样动力设备无法对附件工具进行有效驱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能被动力工具驱动的绕中心轴线旋转往复摆动的工具附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能被动力工具驱动的绕中心轴线旋转往复摆动的工具附件:包括:

工作部分;用于实现工具附件的功能;

驱动部分:用于将工作部分连接至动力工具的工具连接部;

驱动部分包括上顶面、下顶面及连接于上顶面、下顶面之间的立柱;

立柱从下顶面端至上顶面端向驱动部分的中心轴线方向倾斜,其中驱动部分的中心轴线是指下顶面中心与上顶面中心的连线所在的直线;

立柱至少有两个,且相邻立柱之间通过缺口隔开;

当工具附件的驱动部分安装于动力工具的工具连接部时,工具连接部的驱动部件延伸至工具附件立柱之间的缺口内,且立柱通过边缘和驱动部件接触。

进一步的,同一立柱中与工具连接部的驱动部件接触两个边缘之间的部分向工具连接部中凹沟的方向延伸。

进一步的,同一立柱中与工具连接部的驱动部件接触两个边缘之间的部分向工具连接部中凹沟相反的方向延伸。

进一步的,下顶面连接工作部分。

进一步的,上顶面平行于下顶面,且上顶面中心与下顶面中心的连线垂直于上顶面、下顶面,所有立柱、缺口沿着驱动部分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相间分布。

进一步的,上顶面的中心还设有用于将驱动部分锁定于动力工具的安装孔。

进一步的,缺口呈等腰梯形,且等腰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分别是上顶面的边沿、下顶面的边沿、立柱的边沿。

进一步的,立柱、缺口均有十二个。

进一步的,立柱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上顶面的外沿、下顶面的内沿。

进一步的,当驱动部分安装于动力工具的工具连接部时,上顶面与工具连接部之间具有使驱动部分进一步向工具连接部底部移动的间隙,并且下顶面与工具连接部之间也具有使驱动部分进一步向工具连接部底部移动的间隙。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是通过线接触的方式实现动力工具动力向附属工具的传递。通过多条相对于工具连接部倾斜设置的立柱边缘驱动线实现工具附件与动力工具之间的连接及驱动。

由于采用线驱动的方式,因此在驱动力能够保证的前提下,驱动部分与工具连接部之间更容易克服杂质/异物的干扰;再者,线接触相对于面接触对于产品的制造精度要求也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爆炸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3是图2中的a-a向剖视图一(采用外凸立柱);

图4是图2中的a-a向剖视图一(采用内凹立柱);

图5是本发明工具附件的结构图(采用内凹立柱);

图6是本发明驱动部分与工具连接部之间间隙示意图;

附图标记的含义:1-工具连接部;2-下顶面;3-上顶面;4-工作部;5-驱动斜面一;6-驱动斜面二;7-锁定结构;8-凸起;9-凹沟;10-动力工具;21a-外凸立柱;21b-内凹立柱;22-缺口;31-安装孔;图1中的点划线e-驱动部分的中心轴线;图2中的点划线-驱动部分的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能被动力工具驱动的绕中心轴线旋转往复摆动的工具附件:包括:

附件的工作部分;用于实现工具附件的功能,例如常用的锯片、砂纸、锉刀等。

附件的驱动部分:用于将工作部分连接至动力工具10的工具连接部,动力工具10通常内置马达,马达的动力输出端可配置相应的工具连接部1,工具连接部1整体呈套筒型,其内表面设有依次交替分布的凸起8、凹沟9,工具连接部1开口处的内径大于底部的内径,以至于使凸起8、凹沟9从开口到底部逐渐向内倾斜。其中,凸起8与凹沟9之间设有驱动斜面一5、驱动斜面二6,驱动斜面一5、驱动斜面二6通常是对称分布在凸起8的两侧,构成两个旋转方向的驱动斜面。

附件的驱动部分包括上顶面3、下顶面2及连接于上顶面3、下顶面2之间的立柱;通常情况下,下顶面2连接工作部分。立柱的两端最好分别连接于上顶面3的外沿、下顶面2的内沿。

立柱从下顶面2端至上顶面3端向驱动部分的中心轴线方向倾斜,其中驱动部分的中心轴线是指下顶面2中心与上顶面3中心的连线所在的直线,为了便于理解,驱动部分的中心轴线可参阅图1中的点划线e、图2中的点划线f。

其中,立柱至少有两个,且相邻立柱之间通过缺口22隔开。

在绝大多数的实施例中,上顶面3平行于下顶面2,且上顶面3中心与下顶面2中心的连线垂直于上顶面3、下顶面2,所有立柱、缺口22沿着驱动部分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相间分布。

再者,缺口22呈等腰梯形,且该等腰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分别是上顶面3的边沿、下顶面2的边沿、立柱的边沿,这样的好处就是使立柱从上顶面3到下顶面2之间是等宽的结构。

当驱动部分安装于动力工具10的工具连接部1时,动力工具的驱动部件,即凸起8延伸至缺口22的内部,且立柱通过边沿与驱动部件接触。

本实施例的立柱包含两种结构形式,一是:参阅图3,即:同一立柱中与工具连接部1的驱动部件接触两个边缘之间的部分向工具连接部1中凹沟9的方向延伸,即立柱采用外凸立柱21a,可以理解为,立柱的横截面是弯曲的,其中间部分向外(远离前述驱动部分的中心轴线)弯曲。

二是:参阅图4,图4中的结构可称为内凹立柱21b,同一立柱中与工具连接部1的驱动部件接触两个边缘之间的部分向工具连接部1中凹沟9相反的方向延伸,即立柱的横截面的中间部分向内(靠近前述驱动部分的中心轴线)弯曲。

通过上述两种典型的立柱结构能够起到加强立柱强度及刚性的作用,使驱动部分的强度更高,并且当采用外凸立柱21a时,立柱横截面的曲率小于对应凹沟9的曲率,致使外凸立柱21a仅仅通过边沿与驱动斜面一5、驱动斜面二6接触,形成线接触形式。

为了将驱动部分固定在工具连接部1,本实施例下顶面2的中心还设有用于将驱动部分锁定于动力工具的安装孔31,工具连接部1的底部设有与安装孔31相匹配的锁定结构7,通过该锁定结构7实现与安装孔31的配合,并且该锁定结构能够向驱动部分提供持续的拉紧力,当立柱与工具连接部1的配合处出现磨损时,能够进一步拉动下顶面3与工具连接部1底部之间的距离,使立柱依然能够可靠贴合于驱动斜面一5、驱动斜面二6,保证附件工具能够正常、可靠地工作。

本实施例的立柱、缺口22均最好有十二个,十二个立柱、缺口22依次交替分布,构成一个封闭的圆周,另一方面,十二个立柱、缺口22,使工具附件相对于动力工具1的旋转能够选择的角度就有十二个,可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再者,十二个立柱、缺口22能够向两个旋转方向分别提供十二个驱动线。二十四个倾斜的驱动线还能够使工作部4在工作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向垂直于工作部4的方向摆动,提升工具附件工作的稳定性。且能够使工具附件和动力工具连接部的接触面积最大化,减少磨损,减少功率传递的损耗,提高了工作效率,延长了机器和附件的工作寿命。

考虑到制造精度的误差以及使用过程中立柱、工具连接部1的磨损,为了使工具附件能够始终可靠地固定于动力机构并达到正常工作的使用要求。在本实施例中,当驱动部分安装于动力工具的工具连接部时,上顶面3与工具连接部1之间以及下顶面2与工具连接部1之间均具有使驱动部分进一步向工具连接部1移动的间隙,具体可参阅图6中,d1表示下顶面2与工具连接部1之间的间隙,d2表示上顶面3与工具连接部1之间的间隙,上述两处间隙能够补偿立柱磨损或/和制造误差,使使工具附件能够始终可靠地固定于动力机构并达到正常工作的使用要求。

倘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面驱动,当驱动面中有杂质/异物进入时,驱动部分与工具连接部1之间就会产生间隙,致使工具附件与工具连接部1之间无法达到正常工作的要求,而如果采用本实施例的线驱动则产生上述间隙的概率极低,并且对于杂质/异物的清理也会更为简单、方便。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是通过类似于线接触的方式实现动力工具动力向附属工具的传递。通过多条相对于工具连接部1倾斜设置的驱动线实现工具附件与动力工具之间的连接及驱动。由于采用线驱动的方式,因此在驱动力能够保证的前提下,驱动部分与工具连接部1之间更容易克服杂质/异物的干扰;再者,线接触相对于面接触对于产品的制造精度要求也较低。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