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模切成型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圆刀模切工艺及模切产品。
背景技术:2.目前模切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自动化组装工艺,而由于产品出货需求以及加工工艺的限制,生产制造过程中常常造成原材料的极大浪费,增加了生产成本,常规形状的产品在模切加工时,往往都是整铺和走异步工艺,当工艺受制于工站有限或产品不规则不利于展开异步时,只能用整铺工艺生产,但现有的工艺对两种产品进行模切时,往往对料带进行模切之后,只取走第一种产品,产品周边的材料往往被弃用,再使用一段新的料带对第二种进行模切,取走第二种产品后周边的材料被弃用,被弃用的材料面积往往大于模切后得到的面积,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切割,会造成大量的剩料,造成资源的浪费,利用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圆刀模切工艺及模切产品,对料带进行二次切割,增加料带加工的利用效率。
4.第一方面,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圆刀模切工艺,包括:
5.将待切品进行模切;所述待切品包括料带的完整段和剩料段,所述完整段和所述剩料段并排放置于托底膜上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上,所述完整段进行模切后得到新的所述剩料段和第一产品,所述剩料段进行模切后得到废料段和第二产品;
6.所述第一产品和所述第二产品跟随所述托底膜排出;
7.将模切后产生的所述剩料段和所述废料段分别与新放出的所述托底膜叠合;
8.将所述剩料段移位到所述托底膜的所述第二位置处,并将所述废料段排出;
9.将新放出的所述料带的所述完整段叠合于所述托底膜的所述第一位置处,并与所述剩料段形成所述待切品。
10.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圆刀模切工艺,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对料带的完整段和剩料段进行模切,分别得到第一产品和第二产品,经过切割第一产品的完整段变成新的剩料段,经过切割第二产品的剩料段变成废料段,第一产品和第二产品结合托底膜排出,新的剩料段与新的托底膜复合,并将剩料段的位置从第一位置移到第二位置,并在第一位置处新加入料带的完整段,使得一条料带能够模切完第一产品后,再在剩料段处进行第二次模切得到第二产品,并对切割完成的废料段排出,对料带进行二次切割得到第一产品和第二产品,增加了料带加工的利用效率。
11.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将模切后产生的所述剩料段和所述废料段分别与新放出的所述托底膜叠合,包括:将模切后产生的所述剩料段与新放出的所述托底膜的内侧表面贴合,所述废料段与新放出的所述托底膜的外侧表面贴合。
12.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剩料段进行模切后得到废料段和第二产品,包括:所述剩料段在切割所述第一产品时形成的镂空位置侧旁进行模切,得到废料段和
第二产品。
13.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将所述剩料段移位到所述托底膜的所述第二位置处,并将所述废料段排出,包括:将所述剩料段通过纠编机构进行移位到所述托底膜的所述第二位置处,并将所述废料段排出;所述纠编机构包括至少两个可摆动的第一转动辊。
14.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托底膜的宽度大于所述完整段和所述剩料段的宽度之和。
15.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将待切品进行模切,包括:将待切品放置在所述圆刀模切装置的模切刀处进行模切。
16.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圆刀模切装置包括:第一圆刀工站、第二圆刀工站、第三圆刀工站和纠编机构,所述纠编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圆刀工站上,所述模切刀设置于所述第二圆刀工站,所述模切刀包括第一刀位和第二刀位,所述待切品通过第一刀位切割得到第一产品,所述待切品通过第二刀位切割得到第二产品。
17.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所述料带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圆刀工站和所述第二圆刀工站完成对所述第一产品的模切,并依次穿过所述纠编机构、所述第一圆刀工站和所述第二圆刀工站完成对所述第二产品的模切。
18.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所述托底膜从所述第三圆刀工站进入,并分别与模切后产生的剩料段和所述废料段叠合。
19.第二方面,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模切产品,通过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圆刀模切工艺得到的。
20.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1.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2.图1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圆刀切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圆刀切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圆刀切割工艺的流程图;
25.图4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圆刀模切工艺的结构流程示意图。
26.附图标号如下:
27.完整段110、剩料段120、废料段130、待切品140、成品150、第一产品160、第二产品170、托底膜200、传送带300、第一圆刀工站400、第二转动辊410、第三转动辊420、第四转动430、第二圆刀工站500、第五转动辊510、第六转动辊520、第三圆刀工站600、纠编机构700。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31.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2.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
33.参照图1、图2,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圆刀模切工艺,应用于圆刀模切装置,圆刀模切装置包括第一圆刀工站400、第二圆刀工站500、第三圆刀工站600和纠编机构700,第一圆刀工站400包括第二转动辊410、第三转动辊420和第四转动辊430,第二转动辊410、第三转动辊420和第四转动辊430依次从上到下并排设置,第二转动辊410和第四转动辊430的转动方向与第三转动辊420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二圆刀工站500包括第五转动辊510和第六转动辊520,第五转动辊510和第六转动辊520依次从上到下并排设置,第五转动辊510上设有模切刀,用于对料带进行模切,第五转动辊510和第六转动辊520的转动方向相反,纠编机构700设置于第二圆刀工站500的顶部,纠编机构700包括至少两个可摆动的第一转动辊,即第一转动辊可左右摆动,传送带300穿设于第三圆刀工站600、第二圆刀工站500和第一圆刀工站400。
34.参照图3、图4,该圆刀模切工艺包括但不限于有步骤s110、步骤s120、步骤s130、步骤s140和步骤s150:
35.步骤s110:将待切品进行模切;待切品包括料带的完整段和剩料段,完整段和剩料段并排放置于托底膜上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上,完整段进行模切后得到新的剩料段和第一产品,剩料段进行模切后得到废料段和第二产品;
36.步骤s120:第一产品和第二产品跟随托底膜排出;
37.步骤s130:将模切后产生的剩料段和废料段分别与新放出的托底膜叠合;
38.步骤s140:将剩料段移位到托底膜的第二位置处,并将废料段排出;
39.步骤s150:将新放出的料带的完整段叠合于托底膜的第一位置处,并与剩料段形成待切品。
40.可以理解的是,待切品140包括料带的完整段110和剩料段120,完整段110和剩料段120都是来自同一料带,完整段110进行了第一次切割后得到第一产品160后形成剩料段120,将完整段110和剩料段120并排放置在托底膜200的第一位置处和第二位置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相邻的两个位置,完整段110和剩料段120放置叠合于托底膜200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参照图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位置为托底膜200的右侧,第二位置为托底膜200的左侧,待切品140从第一圆刀工站400的第三转动辊420和第四转动辊430之间穿过,并通过第三转动辊420和第四转动辊430的转动将待切品140传送到第二圆刀工站500的第五转动辊510和第六转动辊520之间进行模切,第五转动辊510上设有模切刀,
对待切品140的完整段110和剩料段120进行模切,完整段110进行模切后得到新的剩料段120和第一产品160,剩料段120进行模切后得到废料段130和第二产品170,模切后产生的第一产品160和第二产品170跟随托底膜200排出到指定的收纳点,具体地,第一产品160和第二产品170跟随托底膜200沿着第六转动辊520的转动方向滑落到传送带300上,形成成品150,并将成品150排出到指定的收纳点。
41.可以理解的是,模切后产生的剩料段120和废料段130分别与从第三圆刀工站600新放出的托底膜200叠合,并将剩料段120移位到托底膜200的第二位置处,并将废料从第一圆刀工站400的第二转动辊410和第三转动辊420排出,托底膜200和剩料段120沿第三转动辊420传送并与新放入的完整段110叠合,完整段110叠合于托底膜200的第一位置处,于剩料段120形成待切品140,并从第一圆刀工站400的第三转动辊420和第四转动辊430之间穿过,重复步骤s110的模切步骤。
42.可以理解的是,一条料带能够模切完第一产品160后,再在剩料段120处进行第二次模切得到第二产品170,并对切割完成的废料段130排出,对料带进行二次切割得到第一产品160和第二产品170,增加了料带加工的利用效率。
43.可以理解的是,步骤s130还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步骤:
44.将模切后产生的剩料段与新放出的托底膜的内侧表面贴合,废料段与新放出的托底膜的外侧表面贴合。
45.需要说明的是,托底膜200内侧指朝向第二圆刀工站500的一侧,托底膜200外侧指远离第二圆刀工站500的一侧,将废料段130设于托底膜200的外侧表面,方便废料段130排出废料。
46.需要说明的是,剩料段120和废料段130还可以与托底膜200的内侧表面贴合,步骤s140中将剩料段120从托底膜200的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处,同时将废料段130从托底膜200的第二位置处移出托底膜200,方便排放,在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47.可以理解的是,步骤s110的剩料段进行模切后得到废料段和第二产品,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步骤:
48.所述剩料段120在切割所述第一产品160时形成的镂空位置侧旁进行模切,得到废料段130和第二产品170。
49.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产品160为类似呈“l”型的工件,第二产品170为类似呈“口”字型的工件,第二工件可以在第一产品160形成的镂空位置侧旁进行模切,充分利用对模切第一产品160后的剩料段120进行二次模切得到第二产品170,提高了原料模切的利用率。
50.可以理解的是,步骤s140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步骤:
51.将所述剩料段通过纠编机构进行移位到所述托底膜的所述第二位置处,并将所述废料段排出。
52.模切后产生的剩料段120和废料段130分别于新放出的托底膜200叠合,并运输到纠编机构700处,纠编机构700至少包括两个可摆动的第一转动辊,即第一转动辊左右摆动,改变剩料段120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通过两个第一转动辊的配合,将剩料段120从纠编机构700的第一位置移位到第二位置,以在第二位置进行下一次的二次模切得到第二产品170。
53.可以理解的是,托底膜200的宽度大于料带的完整段110和剩料段120的宽度之和,即托底膜200的宽度为料带宽度的两倍或以上,以使完整段110和剩料段120可以完全与托底膜200叠合。
54.可以理解的是,步骤s110的将待切品进行模切,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步骤:
55.将待切品放置在圆刀模切装置的模切刀处进行模切。
56.模切刀设置于第二圆刀工站500上,具体地,模切刀设置于第五转动辊510上,模切刀包括第一刀位和第二刀位,待切品140通过第一刀位切割得到第一产品160,待切品140通过第一刀位切割得到第二产品170,具体地,第一刀位负责对料带的完整段110进行切割,第二刀位负责对料带的剩料段120进行切割,实现对完整段110和剩料段120同时切割。
57.可以理解的是,料带依次穿过第一圆刀工站400和第二圆刀工站500完成对第一产品160的模切,并依次穿过纠编机构700、第一圆刀工站400和第二圆刀工站500完成对第二产品170的模切。
58.可以理解的是,托底膜200从第三圆刀工站600进入,并分别与模切后产生的剩料段120和废料段130叠合。
59.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模切产品,该模切产品通过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的圆刀模切剩料工艺得到的。
60.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