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交通协管机器人。
背景技术:2.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它的任务是协助或取代人类工作,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机器人被运用到各种领域以取代人们的工以减小人们的负担,例如被运用到交通指挥行业就可以减小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可以为交通指挥人员分担工作。
3.现有的交通协管机器人,不便于对装置进行拆卸和组装,在长时间使用后,内部磨损较大,不便于对零件进行更换和维修,使用寿命短。
4.因此,发明一种智能交通协管机器人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交通协管机器人,通过通过转动第一挡臂与第二挡臂的连接处贯穿的螺丝,便于对装置进行出拆卸和组装,长时间使用后,可以对装置进行拆卸清理,通过启动装置内部的第一液压缸,从而使第一液压缸端部的齿条进行升降,进而带动边侧的齿轮旋转,使齿轮的边侧固定的第一挡臂垂直方向转动,其中第一挡臂的转动角度为从而能够根据现场的交通转动指挥车辆疏通,当需要指挥车辆转弯时,可以启动设置于第一挡臂与第二挡臂之间的第二液压缸,从而推动第二挡臂平方向转动,其中第二挡臂的活动范围为便于根据现场的交通状况进行指挥,能够减小人力资源的浪费,通过设置于第一壳体内部的马达,从而能够带动端部的第二壳体转动,且固定块与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有轴承,从而能够大大减小装置的阻力,便于装置的运转,且第一挡臂和第二挡臂的表面均设置有反光贴,能够提高警示效果,第二壳体的内部安装有监控器,能够对现场进行监控,便于记录交通情况,通过设置于第二壳体内部的扬声器,从而便于现场进行语音提醒,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交通协管机器人,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底柱,所述底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安装有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齿条,所述齿条的边侧设置有齿轮,且齿轮与第一壳体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所述齿轮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挡臂,所述第一挡臂的端部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部活动卡接有第二挡臂,所述第一挡臂与第二挡臂的连接处贯穿有螺丝,且第一挡臂与第二挡臂通过螺丝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挡臂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第二液压缸,且第二液压缸的两端均设置有转轴,所述第二挡臂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指示手掌,所述第一壳体的两侧均开设有方槽。
7.优选的,所述第一液压缸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液压缸对称分布在第一壳体的内壁,所述齿条与齿轮啮合连接。
8.优选的,所述第一挡臂与第二挡臂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挡臂与和第二挡臂均与第二液压缸铰接。
9.优选的,所述第一挡臂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挡臂对称分布在第一壳体的两侧,所述第一挡臂和第二挡臂的表面均设置有反光贴。
10.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安装有马达,所述马达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固定块,且固定块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的内部设置有轴承。
11.优选的,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监控器和扬声器,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部安装有监控器,所述监控器的边侧安装有扬声器,且扬声器与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12.优选的,所述底柱的内部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扩东连接有锥齿,所述锥齿的内部贯穿有丝杆,且丝杆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稳定杆,所述底柱的内部开设有插槽,且插槽与稳定杆相匹配。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4.1、通过转动第一挡臂与第二挡臂的连接处贯穿的螺丝,便于对装置进行出拆卸和组装,长时间使用后,可以对装置进行拆卸清理,能够大大研创装置的使用寿命,通过启动装置内部的第一液压缸,使齿轮的边侧固定的第一挡臂垂直方向转动,从而能够根据现场的交通转动指挥车辆疏通,当需要指挥车辆转弯时,可以启动第二液压缸,从而推动第二挡臂平方向转动,其中第二挡臂的活动范围为便于根据现场的交通状况进行指挥,能够减小人力资源的浪费,便于代替人力进行指挥交通;
15.2、通过设置于第一壳体内部的马达,带动端部的第二壳体转动,且固定块与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有轴承,从而能够大大减小装置的阻力,便于装置的运转,其中第一挡臂和第二挡臂的表面均设置有反光贴,能够提高警示效果,第二壳体的内部安装有监控器,能够对现场进行监控,便于记录交通情况,通过设置于第二壳体内部的扬声器,从而便于现场进行语音提醒。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挡臂与第二挡臂连接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壳体与固定块连接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23.1、底座;2、底柱;3、第一壳体;4、第一液压缸;5、齿条;6、齿轮;7、第一挡臂;8、卡槽;9、第二挡臂;10、螺丝;11、第二液压缸;12、指示手掌;13、方槽;14、马达;15、固定块;16、第二壳体;17、轴承;18、监控器;19、扬声器。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2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
‑
4所示的一种智能交通协管机器人,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底柱2,所述底柱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壳体3,所述第一壳体3的内部安装有第一液压缸4,所述第一液压缸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齿条5,所述齿条5的边侧设置有齿轮6,且齿轮6与第一壳体3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所述齿轮6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挡臂7,所述第一挡臂7的端部开设有卡槽8,所述卡槽8的内部活动卡接有第二挡臂9,所述第一挡臂7与第二挡臂9的连接处贯穿有螺丝10,且第一挡臂7与第二挡臂9通过螺丝10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挡臂7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第二液压缸11,且第二液压缸11的两端均设置有转轴,所述第二挡臂9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指示手掌12,所述第一壳体3的两侧均开设有方槽13。
26.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液压缸4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液压缸4对称分布在第一壳体3的内壁,所述齿条5与齿轮6啮合连接,从而能够根据现场的交通转动指挥车辆疏通。
27.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挡臂7与第二挡臂9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挡臂7与和第二挡臂9均与第二液压缸11铰接,便于根据现场的交通状况进行指挥,能够减小人力资源的浪费。
28.如图1
‑
5所示:所述第一挡臂7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挡臂7对称分布在第一壳体3的两侧,所述第一挡臂7和第二挡臂9的表面均设置有反光贴,能够提高警示效果。
29.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壳体3的内部安装有马达14,所述马达1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壳体16,所述第二壳体16的底部设置有固定块15,且固定块15与第一壳体3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15的内部设置有轴承17,从而能够大大减小装置的阻力,便于装置的运转。
30.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壳体16包括监控器18和扬声器19,所述第二壳体16的内部安装有监控器18,所述监控器18的边侧安装有扬声器19,且扬声器19与第二壳体16固定连接,能够对现场进行监控,便于记录交通情况,从而能够现场进行语音提醒。
31.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柱2的内部安装有电机20,所述电机20的输出端扩东连接有锥齿21,所述锥齿21的内部贯穿有丝杆22,且丝杆22与第一壳体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稳定杆23,所述底柱2的内部开设有插槽24,且插槽24与稳定杆23相匹配,便于对装置进行高度设置,在闲置时,可以对装置进行收纳设置。
32.本实用工作原理:
33.参照说明书附图1
‑
4,通过启动装置内部的第一液压缸4,从而使第一液压缸4端部的齿条5进行升降,进而带动边侧的齿轮6旋转,使齿轮6的边侧固定的第一挡臂7垂直方向转动,其中第一挡臂7的转动角度为从而能够根据现场的交通转动指挥车辆疏通,当需要指挥车辆转弯时,可以启动设置于第一挡臂7与第二挡臂9之间的第二液压缸11,从而推动第二挡臂9平方向转动,其中第二挡臂9的活动范围为便于根据现场的交通状况进行指挥,能够减小人力资源的浪费,通过转动第一挡臂7与第二挡臂9的连接
处贯穿的螺丝10,便于对装置进行出拆卸和组装,长时间使用后,可以对装置进行拆卸清理;
34.参照说明书附图1、图2和图5,通过设置于第一壳体3内部的马达14,从而能够带动端部的第二壳体16转动,且固定块15与第二壳体16之间设置有轴承17,从而能够大大减小装置的阻力,便于装置的运转,且第一挡臂7和第二挡臂9的表面均设置有反光贴,能够提高警示效果,第二壳体16的内部安装有监控器18,能够对现场进行监控,便于记录交通情况,通过设置于第二壳体16内部的扬声器19,从而便于现场进行语音提醒,通过启动电机(20),从而带动锥齿(21)转动,进而使内部的丝杆(22)推动顶部的第一壳体(3)向上方活动,通过两边的稳定杆(23)在卡槽(24)内部滑动,能够提高装置的稳定性,便于在闲置时对装置进行收纳和折叠。
35.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