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野外巡逻机器人

文档序号:29917530发布日期:2022-05-06 07:03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野外巡逻机器人

1.本实用新型属于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野外巡逻机器人。


背景技术:

2.巡逻机器人是一款综合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集成环境感知、动态决策、行为控制和报警装置,具备自主感知、自主行走、自主保护、互动交流等能力,可帮助人类完成基础性、重复性、危险性的安保工作,推动安保服务升级、降低安保成本的多功能综合智能装备。安防一般主要靠摄像头等固定式的监控设备和安保人员的巡逻,在野外区域广,不方便固定式摄像头进行安装,固定使摄像头存在监控盲区,即使发现问题,安防人员也很难即使到达现场。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方便三百六十度无死角探测,可对野外危险人物进行人脸扫描,在遇到危险人员时,可发出警报以及通知安保人员的野外巡逻机器人。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方便三百六十度无死角探测,可对野外危险人物进行人脸扫描,在遇到危险人员时,可发出警报以及通知安保人员的野外巡逻机器人。
4.为了实现上述功能,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野外巡逻机器人,包括底板、移动轮、机体外壳、通孔、中央控制器、定位器、升降组件和无死角探测装置,所述移动轮均匀设于底板下,便于机器人的移动和巡逻,所述机体外壳设于底板上,所述通孔贯穿机体外壳顶壁设置,所述中央控制器设于机体外壳底壁上,起到总控制的作用,所述定位器设于底板上,便于定位以及机器人的行动路线,所述升降组件设于机体外壳内,所述无死角探测装置设于升降组件上,升降组件可以控制无死角探测装置的升降,便于调节无死角探测装置,无死角探测装置方便三百六十度无死角探测;所述升降组件包括伸缩杆、蜗杆、承托板、电机一和蜗轮,所述伸缩杆设于机体外壳底壁上,所述蜗杆一端设于伸缩杆上,所述蜗杆另一端可穿过通孔设置,所述承托板设于蜗杆上,所述电机一设于机体外壳内侧壁上,所述蜗轮设于电机一输出端上,所述蜗轮啮合于蜗杆,电机一转动驱动蜗轮转动,蜗轮带动蜗杆上下移动,蜗杆带动承托板上的无死角探测装置上下移动,同时伸缩杆随着蜗杆与机体底壁之间的距离进行自由伸缩,便于调节机器人探测的方位更加广。
5.进一步地,所述无死角探测装置包括侧板、槽钢、保护外壳、探测器、人脸扫描仪、警报器、支柱一、电机二、支柱二、电机三、齿轮一和齿轮二,所述侧板,所述侧板设于承托板上,所述侧板以承托板的竖直中心线对称设置两组,所述槽钢为倒u型结构设置,所述槽钢两侧壁可转动设于侧板内侧壁上,所述保护外壳底端可转动贯穿槽钢顶壁设置,所述探测器设于保护外壳外侧壁上,所述人脸扫描仪设于保护外壳外侧壁上,所述警报器设于保护外壳顶壁上,所述支柱一设于承托板顶壁端部上,所述电机二设于支柱一上,所述电机二输出端贯穿侧板连接于槽钢侧壁,所述支柱二设于承托板顶壁远离支柱一的一端,所述电机
三设于支柱二上,所述电机三输出端贯穿侧板设置,所述齿轮一设于电机三输出端上,所述齿轮二设于保护外壳底端,所述齿轮二啮合于齿轮一,电机二转动带动槽钢上的保护外壳低头抬头,电机三转动驱动齿轮一转动,齿轮二将齿轮一的转动方向改变后带动保护外壳转动,从而实现无死角探测。
6.进一步地,所述探测器、人脸扫描仪和定位器均与中央控制器电连接,探测器对野外进行探测,人脸扫描仪对外来危险人员进行人脸扫描,定位器定位准确位。
7.进一步地,所述移动轮、警报器、电机一、电机二和电机三均与中央控制器电连接,巡逻机器人可以通过移动轮进行移动,对野外进行巡逻,在探查到外来危险人员时,警报器响起,并且将信息传输给外部终端,中央控制器可以控制电机一、电机二和电机三的工作。
8.进一步地,所述电机一、电机二和电机三均为伺服电机,便于控制转动方向,便于调节探测方位。
9.本实用新型采取上述结构取得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野外巡逻机器人通过升降组件的设置,电机一转动驱动蜗轮转动,蜗轮带动蜗杆上下移动,蜗杆带动承托板上的无死角探测装置上下移动,同时伸缩杆随着蜗杆与机体底壁之间的距离进行自由伸缩,便于调节机器人探测的方位更加广,通过无死角探测装置的设置,电机二转动带动槽钢上的保护外壳低头抬头,电机三转动驱动齿轮一转动,齿轮二将齿轮一的转动方向改变后带动保护外壳转动,从而实现无死角探测,通过探测器、人脸扫描仪和定位器的设置,探测器对野外进行探测,人脸扫描仪对外来危险人员进行人脸扫描,定位器定位准确位,通过移动轮、警报器、电机一、电机二和电机三的设置,巡逻机器人可以通过移动轮进行移动,对野外进行巡逻,在探查到外来危险人员时,警报器响起,并且将信息传输给外部终端,中央控制器可以控制电机一、电机二和电机三的工作。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野外巡逻机器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野外巡逻机器人的模块控制图。
12.其中,1、底板,2、移动轮,3、机体外壳,4、通孔,5、中央控制器, 6、定位器,7、升降组件,8、无死角探测装置,9、伸缩杆,10、蜗杆,11、承托板,12、电机一,13、蜗轮,14、侧板,15、槽钢,16、保护外壳,17、探测器,18、人脸扫描仪,19、警报器,20、支柱一,21、电机二,22、支柱二,23、电机三,24、齿轮一,25、齿轮二。
具体实施方式
1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
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15.如图1-2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野外巡逻机器人,包括底板1、移动轮2、机体外壳3、通孔4、中央控制器5、定位器6、升降组件7和无死角探测装置 8,所述移动轮2均匀设于底板1下,所述机体外壳3设于底板1上,所述通孔4贯穿机体外壳3顶壁设置,所述中央控制器5设于机体外壳3底壁上,所述定位器6设于底板1上,所述升降组件7设于机体外壳3内,所述无死角探测装置8设于升降组件7上;所述升降组件7包括伸缩杆9、蜗杆10、承托板 11、电机一12和蜗轮13,所述伸缩杆9设于机体外壳3底壁上,所述蜗杆10 一端设于伸缩杆9上,所述蜗杆10另一端可穿过通孔4设置,所述承托板11 设于蜗杆10上,所述电机一12设于机体外壳3内侧壁上,所述蜗轮13设于电机一12输出端上,所述蜗轮13啮合于蜗杆10。
16.所述无死角探测装置8包括侧板14、槽钢15、保护外壳16、探测器17、人脸扫描仪18、警报器19、支柱一20、电机二21、支柱二22、电机三23、齿轮一24和齿轮二25,所述侧板14,所述侧板14设于承托板11上,所述侧板14以承托板11的竖直中心线对称设置两组,所述槽钢15为倒u型结构设置,所述槽钢15两侧壁可转动设于侧板14内侧壁上,所述保护外壳16底端可转动贯穿槽钢15顶壁设置,所述探测器17设于保护外壳16外侧壁上,所述人脸扫描仪17设于保护外壳16外侧壁上,所述警报器19设于保护外壳16 顶壁上,所述支柱一20设于承托板11顶壁端部上,所述电机二21设于支柱一20上,所述电机二21输出端贯穿侧板14连接于槽钢15侧壁,所述支柱二 22设于承托板11顶壁远离支柱一20的一端,所述电机三23设于支柱二22 上,所述电机三23输出端贯穿侧板14设置,所述齿轮一24设于电机三23输出端上,所述齿轮二25设于保护外壳16底端,所述齿轮二25啮合于齿轮一 24。
17.所述探测器17、人脸扫描仪18和定位器6均与中央控制器5电连接。
18.所述移动轮2、警报器19、电机一12、电机二21和电机三23均与中央控制器5电连接。
19.所述电机一12、电机二21和电机三23均为伺服电机。
20.具体使用时,巡逻机器人通过移动轮2在野外进行移动巡逻,中央控制器 5控制移动轮2的移动方向,中央控制器5控制电机一12、电机二21和电机三23的工作,电机一12转动驱动蜗轮13转动,蜗轮13带动蜗杆10上下移动,蜗杆10带动承托板11上的无死角探测装置8上下移动,同时伸缩杆9随着蜗杆10与机体底壁之间的距离进行自由伸缩,便于调节机器人探测的方位更加广,电机二21转动带动槽钢15上的保护外壳16低头抬头,电机三23转动驱动齿轮一24转动,齿轮二25将齿轮一24的转动方向改变后带动保护外壳16转动,从而实现无死角探测,探测器17对野外进行探测,在探查到外来危险人员时,人脸扫描仪18对外来危险人员进行人脸扫描,将信号输送给中央控制器5,中央控制器5将信号输送给警报器19,警报器19发出警报同时将信号传输到外部终端,同时通知安保人员,通过定位器6得到准确位置。
21.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