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公开一般涉及精密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精密加工用高效夹紧装置。
背景技术:2.模具行业是我国五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模具制造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外环境不确定因素虽然很多,但我国经济发展仍在高速增长期内,我国模具在国际模具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仍旧存在,国内模具市场预期也继续看好,模具行业发展呈现大趋势。模具工业为工业之母,模具工业装备水平代表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水平,我国模具行业最近十年来蓬勃发展。
3.但是,很多精密模具的表面并不是完全规整的,很多模具的表面都是不规则的,使得模具在加工过程中,现有的精密模具加工用夹紧装置对模具的夹紧程度一致,很难将不规则的模具稳定夹住,并且,装置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加工过程中需要不断改变模具的加工面,以实现对模具整体的加工,加工时间长,影响加工效率。因此,现有的夹紧装置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4.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夹紧程度可控,提高整体夹紧效果,适用范围广,结构简单且易于实现的精密加工用高效夹紧装置。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精密加工用高效夹紧装置,包括:工作台和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的夹持组件;
6.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两个竖直设置在所述工作台表面的支架和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架的相对表面上的安装件;所述安装件上设有两个配合使用的固定部;两个所述固定部的相对表面分别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设有两个第一夹持件和位于所述两个所述第一夹持件之间的第二夹持件;
7.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第一支撑板和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远离所述容纳槽底壁一侧的第一夹紧块;所述第一夹紧块通过第一弹性元件与所述容纳槽底壁连接;所述第一夹紧块远离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一侧铰接有第一弹性夹紧件;所述容纳槽底壁贯穿有第一调节杆,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
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第二支撑板和多个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板远离所述容纳槽底壁一侧的第二夹紧块;所述第二夹紧块通过第二弹性元件与所述容纳槽底壁连接;所述第二夹紧块远离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一侧铰接有第二弹性夹紧件;所述容纳槽底壁贯穿有第二调节杆,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
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安装件包括:安装盘和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安装盘上的滑道;所述安装盘通过转动组件与相应的所述支架连接;所述滑道上设有可自由移动的滑块,用于安装相应的所述固定部;两个所述滑道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设置
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其相邻的所述滑块之间设有弹簧。
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两个所述滑块之间设有伸缩杆。
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贯穿所述支架的转轴和设置在所述支架侧壁的驱动电机;所述转轴一端与所述安装盘固接,其另一端设有传动轮;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端部设有驱动轮,且其与所述传动轮上绕有传动皮带。
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安装盘之间设有辅助支撑件。
13.综上所述,本技术方案具体地公开了一种精密加工用高效夹紧装置的具体结构。本技术具体地在工作台上设置两个竖直的支架,并在支架的相对面分别安装安装件,安装件上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滑道,且每个滑道上均设有可自由移动的滑块,通过在滑块上安装固定部,两个固定部的相对面上的容纳槽内均设置有两个第一夹持件与位于两个第二夹持件之间的第二夹持件,利用第一夹持件对工件的端部位置夹紧,利用第二夹持件对工件的主体部分夹持,通过调节第一夹持件对工件夹紧力,再配合第二夹紧件,实现良好的夹紧效果;进一步地,通过在容纳槽内设置第一支撑板,其一侧与贯穿容纳槽底壁的第一调节杆的一端连接,其另一侧通过第一弹性元件与第一夹紧块连接,通过转动第一调节杆改变第一弹性元件的弹性作用力,使得第一夹紧块对工件的夹紧力随之改变,使得第一夹紧件更好地将工件的端部位置的夹紧;通过在第一夹紧块远离第一弹性元件的一侧铰接第一弹性夹紧件,且其具有弹性,在第一夹紧件夹持工件时,使其可与工件表面紧密贴合,以适用不同形状工件。
附图说明
14.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5.图1为精密加工用高效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图1中b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滑动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标号:1、工作台;2、支架;3、固定部;4、第一支撑板;5、第一夹紧块;6、第一弹性元件;7、第一弹性夹紧件;8、第一调节杆;9、第二支撑板;10、第二夹紧块;11、第二弹性元件;12、第二弹性夹紧件;13、第二调节杆;14、安装盘;15、滑道;16、限位板;17、弹簧;18、伸缩杆;19、转轴;20、驱动电机;21、传动轮;22、驱动轮;23、辅助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2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2.实施例一
23.请参考图1所示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精密加工用高效夹紧装置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工作台1和设置在所述工作台1上的夹持组件;
24.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两个竖直设置在所述工作台1表面的支架2和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架2的相对表面上的安装件;所述安装件上设有两个配合使用的固定部3;两个所述固定部3的相对表面分别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设有两个第一夹持件和位于所述两个所述第一夹持件之间的第二夹持件;
25.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第一支撑板4和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4远离所述容纳槽底壁一侧的第一夹紧块5;所述第一夹紧块5通过第一弹性元件6与所述容纳槽底壁连接;所述第一夹紧块5远离所述第一弹性元件6的一侧铰接有第一弹性夹紧件7;所述容纳槽底壁贯穿有第一调节杆8,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连接。
26.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将工作台1作为本装置的基础承载部件,在其上安装夹持组件,以稳定夹持模具工件,提高整体夹紧效果;
27.具体地,支架2,竖直设置在工作台1上,其数量为两个,用于安装安装件;
28.其中,安装件用于安装配合使用的两个固定部3;进一步地,安装盘14,其通过转动组件与相应的支架2连接,即安装盘14可相对支架2转动,以改变夹持组件夹持的模具工件的加工面,使得模具工件不同位置均可被加工,省去人工调整模具工件加工面,提高加工效率;如图4所示,滑道15,设置在安装盘14上,其数量为两个且二者对称设置,用于为相应的滑块提供移动路径;限位板16,设置在两个滑道15相互远离的一端,对弹簧17起到支撑作用;弹簧17,设置在限位板16与其相邻的滑块之间,用于为滑块上连接的固定部3提供移动的作用力;
29.如图1所示,此处,伸缩杆18,设置在两个滑块之间,在两个滑块移动过程中,伸缩杆18可随着滑块的相互远离而伸长,或者随着滑块的相互靠近而缩短,以提高滑块移动的稳定性;
30.辅助支撑件23,设置在限位板16与安装盘14之间,以进一步提高限位板16的稳定性,保证良好的限位支撑效果;
31.转动组件包括:转轴19和驱动电机20;具体地,转轴19贯穿支架2,并且,支架2与其的连接处安装有轴承,轴承的外圈与支架2固定,转轴19则与轴承的内圈连接,以支撑转轴19可转动,转轴一端与安装盘14连接,以带动安装盘14转动,而其另一端则安装有传动轮21以带动转轴19转动;驱动电机20,设置在支架2侧壁,用于为安装盘14转动提供驱动力,具体地,其输出轴端部设有驱动轮22,利用传动皮带绕在驱动轮22与传动轮21上,以将驱动力传输至转轴19,从而带动安装盘14转动,以便将工件转动至所需的加工面,减少人力操作。
32.固定部3,设置在安装件的相应的滑块上,两个固定部3可配合使用,以使其上的夹持部件可配合地将模具工件夹紧;并且,两个固定部3的相对面上分别开设有容纳槽,用于安装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以实现夹紧目的;
33.进一步地,第二夹持件设计在两个第一夹持件之间,以使本装置在夹紧工件时,第一夹持件相对位于工件的两端,可独立调节其对工件的夹紧力,再配合第二夹紧件,即可实现良好的夹紧效果;
34.如图2所示,第一支撑板4,设置在容纳槽内,作为第一夹持件中的基础安装部件,用于安装第一调节杆8,以调整第一夹紧件的夹紧力;第一夹紧块5,设置在第一支撑板4远
离容纳槽底壁的一侧,其数量为一个,用于将工件夹紧;并且,其通过第一弹性元件6与第一支撑板4连接,通过转动第一调节杆8,改变第一支撑板4与第一夹紧块5之间的第一弹性元件6的弹性作用力,使得第一夹紧块5对工件的夹紧力随之改变,使得第一夹紧件更好地将工件的端部位置的夹紧,以提高整体夹紧效果;并且,第一弹性夹紧件7,设置在第一夹紧块5远离第一弹性元件6的一侧,并且,第一弹性夹紧件7与第一夹紧块5的连接方式为铰接连接,且其具有弹性,在第一夹紧件夹持工件时,使其可与工件表面紧密贴合,以适用不同形状工件;
35.此处,第一调节杆8的端部与第一支撑板4通过轴承连接,在第一调节杆8转动时可稳定推动第一支撑板4沿容纳槽侧壁方向移动;
36.如图3所示,第二支撑板9,设置在容纳槽内,作为第二夹持件中的基础安装部件,用于安装第二调节杆13,以调整第二夹紧件的夹紧力;第二夹紧块10,设置在第二支撑板9远离容纳槽底壁的一侧,其数量为至少三个,通过安装在第二支撑板9上的各个第二夹紧块10的配合将工件夹持住;并且,其通过第二弹性元件11与第二支撑板9连接,通过转动第二调节杆13,改变第二支撑板9与第二夹紧块10之间的第二弹性元件11的弹性作用力,使得第二夹紧块10对工件的夹紧力随之改变,使得第二夹紧件能稳定地将工件主体部分夹持住;第二弹性夹紧件12,设置在第二夹紧块10远离第二弹性元件11的一侧,并且,第二弹性夹紧件12与第二夹紧块10的连接方式为铰接连接,且其具有弹性,在第一夹紧件在夹持工件时,使其可与工件表面紧密贴合,保证良好地稳定夹紧效果;
37.此处,第二调节杆13的端部与第二支撑板9通过轴承连接,在第二调节杆13转动时可稳定推动第二支撑板9沿容纳槽的侧壁方向移动。
38.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