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机叶轮拆卸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31682发布日期:2022-06-08 05:49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机叶轮拆卸工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拆卸工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风机叶轮拆卸工具。


背景技术:

2.风机是依靠输入的机械能,提高气体压力并排送气体的机械,它是一种从动的流体机械。风机是中国对气体压缩和气体输送机械的习惯简称,通常所说的风机包括通风机,鼓风机,风力发电机。
3.在风机维修中经常遇到需要拆卸叶轮的情况,并且经常出现因为叶轮很难拆卸,而延长维修时间的情况,从而影响正常使用。在拆卸叶轮时,根据叶轮轮毂的孔径大小和配合公差,一般采用三种拆卸方式:1、加热法:对叶轮轮毂加热,使轮毂与叶轮轴之间产生间隙,来拆除叶轮。2、压力机压出法:一般情况下风机使用者不具备压力机,其次,压力机需要运输,不适应现场抢修;3、在叶轮轮毂有拆装孔处拧上两根长螺栓,两根长螺栓尾端连接千斤顶底座托架,用千斤顶顶出:这种办法调整组装费时,一旦螺栓的长短调整不好,会造成顶斜和/或螺栓弯曲变形,甚至造成轮毂拆装孔处掰裂。另外,叶轮轮毂孔径小时,千斤顶使用不上,只能用两根长螺栓尾端连接顶板,在顶板上焊接螺母,用螺栓顶,由于需旋转螺栓,叶轮及叶轮轴会跟着转,受设备限制,往往采取别住叶轮的办法,使螺栓顶进,而别住叶轮会对叶轮造成损伤。
4.上述几种方法均存在拆卸过程繁琐,而且拆卸工具结构复杂,需要用到千斤顶等设备。
5.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风机叶轮拆卸工具来解决上述缺陷和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机叶轮拆卸工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避免风机叶轮拆卸过程中发生设备伤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检修工作效率。
7.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风机叶轮拆卸工具,包括定位件及顶杆;
8.所述定位件包括第一定位件及与所述第一定位件配套的第二定位件;
9.所述定位件一端的端部设有螺纹孔,所述定位件另一端内孔处朝内延伸有定位环;
10.所述顶杆经所述螺纹孔穿过所述定位件,且与所述定位件接触的部分螺纹连接;
11.所述定位件的截面形状与风机叶轮轴头处的凹槽相适配。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件包括第一壳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内壁一端的第一定位套、及固定于所述第一定位套外端端部的螺纹孔件,所述第一壳体内壁另一端的端口处朝内延伸有第一定位环。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件包括第二壳体、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内壁中间部位的第二定位套,所述第二壳体内壁一端端口处朝内延伸有第二定位环;
14.所述定位环包括所述第一定位环和所述第二定位环。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形状大小均相同。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杆远离所述螺纹孔件一端的端部有手柄。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套与所述第二定位套的形状大小均相同。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套中心开设的轴孔直径和所述所述第二定位套中心开设的轴孔直径均大于所述顶杆的直径。
1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0.将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安装于风机叶轮轴头的凹槽处,上螺母将定位件固定在叶轮上,接着将顶杆经螺纹孔穿过定位件,使顶杆顶在风机叶轮的轴头处。接着利用顶杆,通过将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安装于风机叶轮轴头的凹槽处,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抱紧风机叶轮轴头处的凹槽,然后一人将板手套于顶杆另一端的端部且旋转,拧动板手,使顶杆朝风机叶轮轴头的方向移动,叶轮和轴受到外力作用而产生松动,轴朝顶杆移动的方向移动,一点点地将风机轴头处的轴顶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拧板手,直至轴从风叶轮取出,达到拆卸风机叶轮中轴的目的。该拆卸工具可以避免风机叶轮拆卸过程中发生设备伤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检修工作效率;此外,该拆卸工具制作成本低简易,价格低廉,使用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机叶轮拆卸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机叶轮拆卸工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使用拆卸工具拆风机叶轮中的轴的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定位件;11-第一定位件;111-第一壳体;112-第一定位套;113-螺纹孔件;12-第二定位件;121-第二壳体;122-第二定位套;13-螺纹孔;14-定位环;141-第一定位环;142-第二定位环;2-顶杆;21-手柄;3-风机叶轮轴头处凹槽;4-轴头。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28.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涉及的“上”“下”等方位词均相对于附图视角而定,仅仅只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够理解为对技术方案的限制。
29.参见图1和图4
3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机叶轮拆卸工具包括定位件1及顶杆2;
31.包括定位件1及顶杆2;定位件1包括第一定位件11及与第一定位件11配套的第二定位件12;定位件1一端的端部设有螺纹孔13,定位件1另一端内孔处朝内延伸有定位环14;顶杆2经螺纹孔13穿过定位件1,且与定位件1接触的部分螺纹连接;定位件1的截面形状与风机叶轮轴头处的凹槽相适配。定位件1与风机叶轮轴头处的凹槽对接,定位件1的截面形
状与风机叶轮轴头处的凹槽相适配。第一定位件11与第二定位件12相配合,组合成与风机叶轮轴头处凹槽相适配的形状。第一定位件11与第二定位件12卡在风机叶轮轴头处凹槽处,安装好后,将顶杆2经螺纹孔13处穿过定位件1。顶杆2的外壁处设有螺纹,与螺纹孔13配合。该拆卸工具可以避免风机叶轮拆卸过程中发生设备伤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检修工作效率;此外,该拆卸工具制作成本低简易,价格低廉,使用操作简单。
32.参见图1和图2
33.优选地,第一定位件11包括第一壳体111、固定于第一壳体111内壁一端的第一定位套112、及固定于第一定位套112外端端部的螺纹孔件113,第一壳体111内壁另一端的端口处朝内延伸有第一定位环141。第一壳体111为半圆环状。第一定位套112的中间开设有供顶杆2穿过的孔,第一定位套112通过焊接固定于第一壳体111内壁的一端。螺纹孔件113通过焊接固定于第一定位套112外端的端部处。螺纹孔件113中间开设有螺纹孔13。螺纹孔件113处的螺纹孔与顶杆2外壁处的螺纹配合连接。当顶杆2经螺纹孔13穿过第一定位套112时,第一定位套112可以对顶杆2起定位导向作用,避免顶杆2在穿过定位件1的过程中偏离定位件1中间的孔。
34.参见图2和图3
35.优选地,第一壳体111为半圆环状。第二定位件12包括第二壳体121、固定于第二壳体121内壁中间部位的第二定位套122,第二壳体121内壁一端端口处朝内延伸有第二定位环142;定位环14包括第一定位环141和第二定位环142。第一定位环141和第二定位环142由整体的定位环14切割加工而成。在拆卸的过程中,又将第一定位环141和第二定位环142整合成一个整体,进行拆卸。第一定位环141和第二定位环142是可拆卸和整合的连接方式。同理地,第一定位件11和第二定位件12在拆卸过程中也整合成一个整体进行拆卸工作。
36.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21组合形成一个中空的圆形筒体,与风机叶轮处的凹槽配合。定位环14用于将定位件1固定于风机叶轮上,固定后拧动顶杆2,即可将风机上的轴从风机叶轮中拆卸下来,操作简单方便。
37.优选地,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21的形状大小均相同,可以减少加固工制造的成本,而且配合起来也更加简便,不易出现安装误差。
38.优选地,顶杆2远离螺纹孔件113一端的端部有手柄21。手柄21可以更加方便地转动顶杆2。
39.优选地,螺纹孔件113为螺母。螺纹孔件113与顶杆2外壁处的螺纹配合,用于使顶杆2产生前进或后退的位移。前进的过程中,顶杆2将风机叶轮轴头处的轴顶出来,实现风机叶轮处轴头顶出来的目的。
40.优选地,第一定位套112与第二定位套122的形状大小均相同。第一定位套112的外轮廓可为圆形或方形中的一种。第二定位套122的外轮廓可为圆形或方形中的一种。第一定位套112中心开设的轴孔直径和第二定位套122中心开设的轴孔直径均大于顶杆2的直径。圆环体加工制造较为简便,而且成本较低。杆2为螺杆。螺杆为常用件,采购较为方便,而且更换也极为简便。
41.该拆卸工具的安装过程为:将第一定位件11和第二定位件12安装于风机叶轮轴头的凹槽处,上螺母将定位件1固定在叶轮上,接着将顶杆2经过螺纹孔13,安装于定位件1上,使顶杆2的一端顶在风机叶轮的轴头处。此时,第一定位件11和第二定位件12形成一个整
体,定位件1抱紧于风机叶轮轴头处的凹槽,至此,拆卸工具的安装完成。
42.参见图5
43.该拆卸工具的拆卸风机轴的过程为:
44.将第一定位件11和第二定位件12安装于风机叶轮轴头的凹槽处,然后用螺母将定位件1固定在叶轮上,接着将顶杆2经螺纹孔13穿过定位件1,使顶杆2顶在风机叶轮的轴头处。接着利用顶杆2,通过将第一定位件11和第二定位件12安装于风机叶轮轴头的凹槽处,第一定位件11和第二定位件12抱紧风机叶轮轴头处的凹槽,然后将板手套于顶杆2另一端的端部且旋转,拧动板手,使顶杆2朝风机叶轮的方向移动,叶轮和轴受到外力作用而产生松动,轴朝顶杆2移动的方向移动,一点点地将风机轴头处的轴顶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拧板手,直至轴从风叶轮取出,达到拆卸风机叶轮中轴的目的。
4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