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薄膜面贴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薄膜面贴的裁切成型机。
背景技术:2.薄膜面贴具有外型美观、手感舒适、使用寿命长、成本低的优点,具有良好的防水、防火、防油的特性,使用比较广泛,在薄膜面贴的加工过程中,需要进行裁切,现有的部分薄膜面贴的裁切成型机自带化程度较低,仍然需要人工进行较多的操作,效率较低,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薄膜面贴的裁切成型机。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薄膜面贴的裁切成型机,可实现自动裁切成型,自动化程度较高,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用性较强,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薄膜面贴的裁切成型机,包括底座和裁切组件;
5.底座:表面中部设有支座,所述底座的表面中部设有支架,所述支座位于支架的内部,所述支座上设有进给组件,所述进给组件上设有驱动组件;
6.裁切组件:包括裁切槽、第一电动推杆、安装座、裁切框和真空吸盘,所述裁切槽开设于支座的表面中部,所述第一电动推杆固定连接在支架的顶面中部,所述安装座固定连接在第一电动推杆的底端,所述裁切框固定连接在安装座的底面,且裁切框与裁切槽对应,所述真空吸盘设于安装座的底面中部,且真空吸盘的连接端口与外部的真空发生器的连接端口连接;
7.其中:还包括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设于底座的表面,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且plc控制器的输出端与第一电动推杆的输入端电连接。
8.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电动推杆和压块,所述第二电动推杆对称固定连接在支架的顶部两侧,所述压块固定连接在第二电动推杆的底端,所述第二电动推杆的输入端与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利用第二电动推杆的伸长带动压块向下运动,进而可在进行裁切之前,对薄膜进行压紧固定。
9.进一步的,所述进给组件包括第一侧板、销轴、压轮和副齿轮,所述第一侧板对称设于支座的表面两侧,所述销轴对称贯穿第一侧板的两侧,所述压轮对称固定套接在两侧销轴的相对一端,所述副齿轮固定套接在销轴的另一端,进给组件可利用副齿轮的转动带动销轴转动,进而可实现压轮的转动,即可实现压轮底部的薄膜的自动向前进给。
10.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支板、转轴、带轮、传动带、主齿轮和第一电机,所述支板对称设于支座的两个相对内侧面,所述转轴贯穿两侧的支板,所述带轮对称固定套接在两侧的转轴的中部,且两侧的带轮之间通过传动带传动连接,所述主齿轮对称固定套接在转轴的两端,且主齿轮与副齿轮啮合,所述第一电机设于底座的表面,且第一电机的输出
轴与其中一个转轴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入端与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驱动组件可利用第一电机的转动带动主齿轮转动,主齿轮通过与副齿轮啮合可实现副齿轮的转动,同时可实现其中一侧转轴的转动,利用带轮与传动带的传动连接,可实现两侧转轴的同步转动,继而可实现两侧副齿轮的同步转动,进而实现各个压轮的同步转动。
11.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侧板、安装板和载辊,所述第二侧板对称设于支座的两侧,所述安装板设于其中一侧的第二侧板的表面一侧,所述第二侧板的顶部转动连接有载辊,载辊可用于薄膜卷的承载。
12.进一步的,还包括固定板、收卷辊和第二电机,所述固定板设于另一侧的第二侧板的表面一侧,所述收卷辊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固定板的顶部,所述第二电机设于固定板的侧面,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收卷辊的端部固定连接,且第二电机的输入端与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利用第二电机的转动,可实现对裁切后的废弃薄膜进行收卷。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薄膜面贴的裁切成型机,具有以下好处:
14.1、本薄膜面贴的裁切成型机的裁切组件可利用第一电动推杆的伸长带动安装座向下运动,使裁切框与裁切槽对应配合,即可实现对薄膜的裁切,裁切完毕后,利用外部的真空发生器驱动真空吸盘,可对裁切出的薄膜进行吸附,再次利用第一电动推杆的收缩,即可将裁切出的薄膜自动取出。
15.2、本薄膜面贴的裁切成型机可利用第二电动推杆的伸长带动压块向下运动,进而可在进行裁切之前,对薄膜进行压紧固定。
16.3、本薄膜面贴的裁切成型机可利用第一电机的转动带动主齿轮转动,主齿轮通过与副齿轮啮合可实现副齿轮的转动,同时可实现其中一侧转轴的转动,利用带轮与传动带的传动连接,可实现两侧转轴的同步转动,继而可实现两侧副齿轮的同步转动,进而实现各个压轮的同步转动,即可实现薄膜的自动进给。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底座、11 plc控制器、12支座、13支架、2裁切组件、 21裁切槽、22第一电动推杆、23安装座、24裁切框、25真空吸盘、 3第二电动推杆、31压块、4进给组件、41第一侧板、42销轴、43 压轮、44副齿轮、5驱动组件、51支板、52转轴、53带轮、54传动带、55主齿轮、56第一电机、6第二侧板、61安装板、62载辊、7 固定板、71收卷辊、72第二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请参阅图1-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薄膜面贴的裁切成型机,包括底座1和裁切组件2;
22.底座1:表面中部设有支座12,底座1的表面中部设有支架13,支座12位于支架13的内部,支座12上设有进给组件4,进给组件4 包括第一侧板41、销轴42、压轮43和副齿轮44,第一侧板41对称设于支座12的表面两侧,销轴42对称贯穿第一侧板41的两侧,压轮43对称固定套接在两侧销轴42的相对一端,副齿轮44固定套接在销轴42的另一端,进给组件4上设有驱动组件5,驱动组件5包括支板51、转轴52、带轮53、传动带54、主齿轮55和第一电机56,支板51对称设于支座12的两个相对内侧面,转轴52贯穿两侧的支板51,带轮53对称固定套接在两侧的转轴52的中部,且两侧的带轮53之间通过传动带54传动连接,主齿轮55对称固定套接在转轴 52的两端,且主齿轮55与副齿轮44啮合,第一电机56设于底座1 的表面,且第一电机56的输出轴与其中一个转轴52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一电机56的输入端与plc控制器11的输出端电连接;
23.裁切组件2:包括裁切槽21、第一电动推杆22、安装座23、裁切框24和真空吸盘25,裁切槽21开设于支座12的表面中部,第一电动推杆22固定连接在支架13的顶面中部,安装座23固定连接在第一电动推杆22的底端,裁切框24固定连接在安装座23的底面,且裁切框24与裁切槽21对应,真空吸盘25设于安装座23的底面中部,且真空吸盘25的连接端口与外部的真空发生器的连接端口连接;
24.其中:还包括plc控制器11,plc控制器11设于底座1的表面, plc控制器11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且plc控制器11的输出端与第一电动推杆22的输入端电连接。
25.其中:还包括第二电动推杆3和压块31,第二电动推杆3对称固定连接在支架13的顶部两侧,压块31固定连接在第二电动推杆3 的底端,第二电动推杆3的输入端与plc控制器11的输出端电连接;还包括第二侧板6、安装板61和载辊62,第二侧板6对称设于支座 12的两侧,安装板61设于其中一侧的第二侧板6的表面一侧,第二侧板6的顶部转动连接有载辊62;还包括固定板7、收卷辊71和第二电机72,固定板7设于另一侧的第二侧板6的表面一侧,收卷辊 71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固定板7的顶部,第二电机72设于固定板7的侧面,第二电机72的输出轴与收卷辊71的端部固定连接,且第二电机72的输入端与plc控制器11的输出端电连接。
26.利用第一电动推杆22的伸长带动安装座23向下运动,使裁切框 24与裁切槽21对应配合,即可实现对薄膜的裁切。
2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薄膜面贴的裁切成型机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将载辊62上的薄膜卷的一端与支座12的表面贴合并拉伸,并使薄膜的端部经过压轮43,从支座12的另一端拉出固定在收卷辊71 上,利用第一电机56的间歇性转动带动主齿轮55转动,主齿轮55 通过与副齿轮44啮合可实现副齿轮44的转动,同时可实现其中一侧转轴52的间歇性转动,利用带轮53与传动带54的传动连接,可实现两侧转轴52的同步转动,继而可实现两侧副齿轮44的同步转动,进而实现各个压轮43的同步间歇性转动,即可实现薄膜的自动进给,在停歇过程中,利用第二电动推杆3的伸长带动压块31向下运动,进而可在进行裁切之前,对薄膜进行压紧固定,然后,利用第一电动推杆22的伸长带动安装座23向下运动,使裁切框24与裁切槽21对应配合,即可实现对薄膜的裁切,裁切完毕后,利用外部的真空发生器驱动真空吸盘25,可对裁切出的薄膜进行吸附,再次利用第一电动推杆22的收缩,即可将裁切出的薄膜自动取出,利用第二电机72 的转动,可实现对裁切后的废弃薄膜进行收卷。
28.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实施例中所公开的plc控制器11核心芯片具体型号为西门子s7-300,第一电动推杆22、第二电动推杆3、第一电机56和第二电机72则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自由配置,第一电动推杆22和第二电动推杆3可选用笔式电动推杆,第一电机56和第二电机72可选用伺服电机。plc控制器控制第一电动推杆22、第二电动推杆3、第一电机56和第二电机72工作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方法。
2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