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安防巡检智能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99078发布日期:2022-02-08 13:35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安防巡检智能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安防巡检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安防巡检智能机器人。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机器人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通过对机器人进行控制,从而可实现对一些特定任务进行完成,机器人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基本特征,可以辅助甚至替代人类完成危险、繁重、复杂的工作。
3.常见的安防机器人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常见的机器人需要使用强大繁琐的控制系统使其驱动移动,从而需要经常检修以及维修,影响其使用效果,且在使用的过程中,难以对拍摄装置进行拆卸更换,从而在拍摄装置发生损坏时,难以进行维修。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安防巡检智能机器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安防巡检智能机器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需要使用强大繁琐的控制系统使其驱动移动,难以对拍摄装置进行拆卸更换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安防巡检智能机器人,主要通过智能机器人实现安防巡检作用,对经过的路人进行人脸识别;
6.行走板,下端通过转轴与行走轮,且所述行走板上端安装有支撑板;
7.机器人控制箱,与所述支撑板相互连接,且所述机器人控制箱上端通过转轴与拍摄箱相互连接;
8.摄像头,放置在所述拍摄箱上;
9.包括:
10.行走轮,其转轴上安装有第一锥齿轮,且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连接;
11.第一转动轴,与所述第二锥齿轮相互连接,且所述第一转动轴通过所述行走板上安装的轴承与所述行走板构成转动机构;
12.第一电动机,与所述第一转动轴的输出端相互连接,且所述第一电动机放置在所述行走板上;
13.保护箱,与所述行走板相互连接,且所述保护箱与所述支撑板相互连接;
14.供电电源,放置在所述行走板上,且所述供电电源与贴合板相互贴合;
15.调节螺钉,通过所述贴合板上安装的轴承与所述贴合板构成转动机构,且所述调节螺钉通过所述保护箱上开设的螺纹孔洞与所述保护箱相互连接;
16.红外线感应装置,安装在所述机器人控制箱上。
17.优选的,所述机器人控制箱上放置有第二电动机,且所述第二电动机的输出端与第二转动轴相互连接,并且所述第二转动轴通过所述机器人控制箱上安装的轴承与所述机
器人控制箱构成转动结构,通过上述结构,便于在对第二转动轴进行支撑的同时不影响第二转动轴的转动。
18.优选的,所述第二转动轴上安装有主动轮,且所述主动轮与从动轮构成啮合连接,并且所述从动轮通过转轴与所述机器人控制箱构成转动机构,通过上述结构,便于随着主动轮的转动,带动从动轮进行转动。
19.优选的,所述摄像头下端设置的板状结构上对称贯穿有安装螺钉,且所述安装螺钉通过所述拍摄箱上开设的螺纹孔洞与所述拍摄箱相互连接,通过上述结构,便于通过安装螺钉对摄像头进行安装固定。
20.优选的,所述摄像头上贴合有定位杆,且所述定位杆贯穿于所述拍摄箱,并且所述拍摄箱上安装有定位弹簧,同时所述定位弹簧与所述定位杆相互连接,通过上述结构,便于通过定位杆对摄像头进行辅助固定。
21.优选的,所述拍摄箱上安装有透气箱,且所述透气箱上开设有密集贯穿孔洞,并且所述透气箱上放置有吸水板,通过上述结构,便于对拍摄箱内部进行除湿,减慢内部零部件的老化速度。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基于物联网的安防巡检智能机器人,通过行走轮的转动,带动行走板进行行走,从而不再需要繁琐的控制系统,且通过贴合板对供电电源进行限位保护,避免供电电源发生碰撞而损坏,并且将摄像头设置为可拆卸结构,便于对摄像头进行更换;
23.1.通过第一电动机带动第一转动轴进行转动,从而使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也开始转动,即此时便可带动行走轮进行转动,通过行走轮的转动,实现对行走板的位置进行改变,且通过主动轮带动从动轮进行转动,从而带动拍摄箱进行转动,此时拍摄箱内摄像头便可对不同位置进行拍摄识别;
24.2.通过对调节螺钉进行转动,从而实现对贴合板的位置进行左右改变,此时便可对供电电源进行贴合固定,通过对供电电源进行贴合固定,避免供电电源发生位移而影响其使用效果,且将摄像头设置为可拆卸结构,便于对摄像头进行拆卸更换,通过两种方式固定,便于保证摄像头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行走板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控制箱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红外线感应装置主视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从动轮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30.图中:1、行走板;2、行走轮;3、第一锥齿轮;4、第二锥齿轮;5、第一转动轴;6、第一电动机;7、支撑板;8、保护箱;9、调节螺钉;10、贴合板;11、供电电源;12、机器人控制箱;13、红外线感应装置;14、第二电动机;15、第二转动轴;16、主动轮;17、从动轮;18、拍摄箱;19、摄像头;20、安装螺钉;21、定位杆;22、定位弹簧;23、透气箱;24、吸水板。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安防巡检智能机器人,主要通过智能机器人实现安防巡检作用,对经过的路人进行人脸识别;
33.行走板1,下端通过转轴与行走轮2,且行走板1上端安装有支撑板7;
34.机器人控制箱12,与支撑板7相互连接,且机器人控制箱12上端通过转轴与拍摄箱18相互连接;
35.摄像头19,放置在拍摄箱18上;
36.包括:
37.行走轮2,其转轴上安装有第一锥齿轮3,且第一锥齿轮3与第二锥齿轮4啮合连接;
38.第一转动轴5,与第二锥齿轮4相互连接,且第一转动轴5通过行走板1上安装的轴承与行走板1构成转动机构;
39.第一电动机6,与第一转动轴5的输出端相互连接,且第一电动机6放置在行走板1上;
40.保护箱8,与行走板1相互连接,且保护箱8与支撑板7相互连接;
41.供电电源11,放置在行走板1上,且供电电源11与贴合板10相互贴合;
42.调节螺钉9,通过贴合板10上安装的轴承与贴合板10构成转动机构,且调节螺钉9通过保护箱8上开设的螺纹孔洞与保护箱8相互连接;
43.红外线感应装置13,安装在机器人控制箱12上;
44.本例中机器人控制箱12上放置有第二电动机14,且第二电动机14的输出端与第二转动轴15相互连接,并且第二转动轴15通过机器人控制箱12上安装的轴承与机器人控制箱12构成转动结构;第二转动轴15上安装有主动轮16,且主动轮16与从动轮17构成啮合连接,并且从动轮17通过转轴与机器人控制箱12构成转动机构;
45.当需要对行走板1进行驱动时,使第一电动机6开始工作,因为第一电动机6的输出端与第一转动轴5相互连接,第一转动轴5便开始转动,因为第一转动轴5上安装有第二锥齿轮4,所以第二锥齿轮4便开始转动,又因为第二锥齿轮4与第一锥齿轮3啮合连接,第一锥齿轮3便开始转动,因为第一锥齿轮3安装在行走轮2上设置的转轴上,所以行走轮2便开始转动,随着行走轮2的转动,便驱动行走板1进行移动,而后使第二电动机14开始工作,因为第二电动机14的输出端与第二转动轴15相互连接,且第二转动轴15上安装有主动轮16,所以主动轮16便开始转动,此时与主动轮16相互啮合的从动轮17便开始转动,通过从动轮17的转动,实现对其上端通过转轴安装的拍摄箱18进行带动转动,此时随着拍摄箱18的转动,摄像头19便也开始转动,通过摄像头19的转动,此时对不同位置的行人进行拍摄识别;
46.摄像头19下端设置的板状结构上对称贯穿有安装螺钉20,且安装螺钉20通过拍摄箱18上开设的螺纹孔洞与拍摄箱18相互连接;摄像头19上贴合有定位杆21,且定位杆21贯穿于拍摄箱18,并且拍摄箱18上安装有定位弹簧22,同时定位弹簧22与定位杆21相互连接;拍摄箱18上安装有透气箱23,且透气箱23上开设有密集贯穿孔洞,并且透气箱23上放置有
吸水板24;
47.将供电电源11放置在行走板1上端,且转动调节螺钉9,因为调节螺钉9通过保护箱8上开设的螺纹孔洞与保护箱8连接,且调节螺钉9通过贴合板10上安装的轴承与贴合板10构成转动机构,此时随着调节螺钉9的转动,贴合板10便开始向远离保护箱8的方向移动,直至贴合板10与供电电源11紧密贴合,从而实现对供电电源11的位置进行固定,当需要对摄像头19进行拆卸时,转动安装螺钉20,直至安装螺钉20不再与拍摄箱18上开设的螺纹孔洞连接,而后拉动定位杆21,使定位杆21向远离拍摄箱18的方向移动,直至定位杆21不再与摄像头19上设置的板状结构相互贴合,此时定位弹簧22便被拉伸形变,从而可将摄像头19取下进行更换。
48.工作原理:当需要对本装置进行使用时,通过第一电动机6带动第一转动轴5、第二锥齿轮4、第一锥齿轮3与行走轮2进行转动,通过行走轮2的转动,实现对行走板1的位置进行改变,而后使第二电动机14开始工作,第二电动机14便带动第二转动轴15、主动轮16和从动轮17转动,因为从动轮17通过转轴与拍摄箱18相互连接,此时拍摄箱18便开始转动,随着拍摄箱18的转动,拍摄箱18内安装的摄像头19便也开始转动,此时便可对不同位置的行人进行拍摄,从而对行人进行人脸识别比对,这就是该基于物联网的安防巡检智能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4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