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长结构产品装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51952发布日期:2022-07-06 00:10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细长结构产品装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产品装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细长结构产品装配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对于细长结构的壳体,例如附图1中所示的,需要将上壳与下壳装配在一起,此过程较为繁琐。现有的做法一般采用纯手工装配,一种方式是将上壳的长边一端先对齐下壳对应端,再顺着滑向按压至壳的另一末端。但是,因产品为细长的异形结构,装配过程易造成上壳的另一末端未能平齐地对位入置下壳内,偏移倾斜的上壳尾部极易对电路板上的元件产生撞击,导致破损甚至掉件的现象发生。对外观的检验不容易发现此类缺陷,容易使存在质量隐患的产品流向客户。另一种方式是按住塑胶壳首尾两端,同时对位对齐安装。但是,因上壳面窄,装配过程易造成上壳中间部分拱起变形,需反复按压上壳与下壳的多个对位卡扣,才能确保上壳与下壳压合平整装配。以上方式的效率较低,无法满足生产要求,已经成为生产工序的瓶颈。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技术中上下壳安装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细长结构产品装配装置。
4.一种细长结构产品装配装置,用于将产品的上壳与下壳相安装,包括:外壳、底座、上壳嵌位板、按压板、第一驱动机构及第二驱动机构;所述底座上设有与下壳相适配的下嵌位,所述上壳嵌位板上设有与所述上壳相适配的上嵌位;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行动端与所述上壳嵌位板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上嵌位板相对靠近或远离所述上嵌位;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行动端与所述按压板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按压板下压后将所述上嵌位内的上壳与所述下嵌位内的下壳挤压安装在一起。
5.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设有多个下嵌位,所述上壳嵌位板上设有多个上嵌位,所述上嵌位与所述下嵌位一一对应,每一所述上嵌外的上方都设有一可嵌入所述上嵌位内的所述按压板。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及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都为直线气缸;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伸缩杆与所述上壳嵌位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伸缩杆与所述按压板固定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对称地设有四根第一导向柱,所述上壳嵌位板套接于所述第一导向柱上。
8.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上对称地设有四个导向孔,每一所述导向孔内分别活动设置一第二导向柱,所述第二导向柱与所述按压板固定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对称地设有四个弹性缓冲件,所述上壳嵌位板下压时与所述弹性缓冲件相挤压。
10.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上设有的用于检测人手是否伸入的光电传感器。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及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控制开关都为防呆的双按压开关,且所述双按压开关的两个按钮开关分别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左右两侧。
12.进一步地,所述下嵌位的两侧设有让位槽。
13.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设置了下嵌位、上嵌位及按压板来完成装配工作。使用时,先将下壳安装在下嵌位,后控制上壳嵌位板下压,将上壳安装在上嵌位上,此时上壳与下壳位置相对,按压板下压,将上壳水平地与下壳按压在一起。本技术方案,实现了上壳与下壳的定位及自动压合,装配过程较为高效,且安装十分精确,不会发生装配不牢固、挤压内部器件的问题。
附图说明
14.图1为待装配的细长结构的壳体的整体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细长结构产品装配装置一实施例在上壳嵌位板下压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图2所示中细长结构产品装配装置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细长结构产品装配装置一实施例在上壳嵌位板未下压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图4所示中细长结构产品装配装置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19.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0.11、上壳;12、下壳;2、外壳;3、底座;31、下嵌位;32、让位槽;4、上壳嵌位板;41、上嵌位;5、按压板;6、第一驱动机构;61、第一导向柱;7、第二驱动机构;71、第二导向柱;8、弹性缓冲件;9、光电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以下描述的具体细节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还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实施例来实现。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2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24.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4中所示,一种细长结构产品装配装置,用于将产品的上壳11与下壳12相安装,包括:外壳2、底座3、上壳嵌位板4、按压板5、第一驱动机构6及第二驱动机构7;底座3上设有与下壳12相适配的下嵌位31,上壳嵌位板4上设有与上壳11相适配的上嵌位41;第一驱动机构6的行动端与上壳嵌位板4传动连接,以驱动上嵌位41板相对
靠近或远离上嵌位41;第二驱动机构7的行动端与按压板5传动连接,以驱动按压板5下压后将上嵌位41内的上壳11与下嵌位31内的下壳12挤压安装在一起。
25.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设置了下嵌位31、上嵌位41及按压板5来完成装配工作。使用时,先将下壳12安装在下嵌位31,后控制上壳嵌位板4下压,将上壳11安装在上嵌位41上,此时上壳11与下壳12位置相对,按压板5下压,将上壳11水平地与下壳12按压在一起。本技术方案,实现了上壳11与下壳12的定位及自动压合,装配过程较为高效,且安装十分精确,不会发生装配不牢固、挤压内部器件的问题。
26.在本实施例基础上,底座3上设有多个下嵌位31,上壳嵌位板4上设有多个上嵌位41,上嵌位41与下嵌位31一一对应,每一上嵌外的上方都设有一可嵌入上嵌位41内的按压板5。
27.该方式设置了多个小组,每组包括一个上嵌位41、下嵌位31及按压板5,实现了多个壳体的同时组装,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中,不同的小组的嵌位形状可以互不相同,以此来同时安装不同型号规格的壳体。当然,其也可以只有一个小组或者多组相同嵌位,其不以本实施例中描述为限制。
28.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驱动机构6及第二驱动机构7都为直线气缸;第一驱动机构6的伸缩杆与上壳嵌位板4固定连接;第二驱动机构7的伸缩杆与按压板5固定连接。
29.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气缸来实现按压板5及上壳嵌位板4的直线位移驱动。当然,第一驱动机构6及第二驱动机构7还可以使用直线电机、油缸等其他设备进行驱动,其不以本实施例中描述为限制。
30.具体地,底座3上对称地设有四根第一导向柱61,上壳嵌位板4套接于第一导向柱61上。进一步地,外壳2上对称地设有四个导向孔,每一导向孔内分别活动设置一第二导向柱71,第二导向柱71与按压板5固定连接。
31.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中导向机构来分别对上壳嵌位板4及按压板5的位移进行导向,以此提升精确度,避免位移过程中发生偏移。
32.在本实施例中,底座3上对称地设有四个弹性缓冲件8,上壳嵌位板4下压时与弹性缓冲件8相挤压。通过带有弹性的缓存机构来对上壳11嵌位机板的下降进行缓冲,避免下降过急产生冲力冲击工装底座3,很好的保护了装置。
33.在本实施例基础上,外壳2上设有的用于检测人手是否伸入的光电传感器9。产品在预装入、装配过程中均通过光电传感器9对人手做遮挡感应防呆,操作者手只要在工装遮挡区域内,工装上的开关操作均处于无效状态,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防呆。
34.具体地,第一驱动机构6及第二驱动机构7的控制开关都为防呆的双按压开关,且双按压开关的两个按钮开关分别设置于外壳2的左右两侧。
35.可以理解的是,该防呆设置通过双手按压开关组合操作,确保操作者的安全,避免手部伸入装置内被按压板5或者上壳嵌位板4压伤。
36.进一步地,下嵌位31的两侧设有让位槽32。让位槽32的使用可以便于快速将下壳12、上壳11放入槽并呈水平状态,完成装配后,成品可快速从工装内取出。
37.本实施例在安装上壳11与下壳12时,将装有电路板的下壳12放入下嵌位31内,即确保下壳12的四个侧壁平面均能垂直于底座3平面;通过双手按压“定位”的双按压开关,上壳嵌位板4下降至底座3的下嵌位31位置后停止,实现下壳12的上下垂直嵌位;后把上壳11
放入上嵌位41内,即可实现上壳11平行置于下壳12的正上方;通过双手按压“装配”的双按压开关,按压板5顶压上壳11,使下壳12上的各个卡扣均能同时平衡受力下压到位,实现对下壳12、上壳11定位自动装配;下壳12、上壳11自动压合装配完成后,上壳嵌位板4及按压板5自动同时升起,上升到位后,即可从下嵌位31内取走成品,继续下一个产品的操作。此外,下嵌位31、上嵌位41均配有产品导引放入及手持放置的让位槽32,可快速将下壳12、上壳11放在相应的嵌位内并呈水平状态,完成装配后,成品可快速从工装内取出。
38.本方案采用不同结构件的分层定位设计,细长塑胶上壳11、下壳12结构件组合装配的结构设计,解决细长塑胶件产品手工装配导致元件撞破失效及效率低等问题。工装的安全防呆措施,确保了产品生产的质量可靠性和操作者的安全。
39.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0.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替换及改进,这些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