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的防撞组件。
背景技术:2.智能机器人之所以叫智能机器人,这是因为它有相当发达的"大脑",在脑中起作用的是中央处理器,这种计算机跟操作它的人有直接的联系,最主要的是,这样的计算机可以进行按目的安排的动作。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说这种机器人才是真正的机器人,尽管它们的外表可能有所不同。
3.现有的智能机器人在使用时不具备对智能机器人防撞的功能,导致智能机器人在使用时出现磕碰的情况,从而导致智能机器人外表面损坏的情况,降低智能机器人的使用率,并且不具备缓冲减震的功能,从而导致智能机器人在使用时出现震动导致内部元件损坏的情况,从而降低智能机器人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现有的智能机器人在使用时不具备对智能机器人防撞的功能,导致智能机器人在使用时出现磕碰的情况,从而导致智能机器人外表面损坏的情况,降低智能机器人的使用率,并且不具备缓冲减震的功能,从而导致智能机器人在使用时出现震动导致内部元件损坏的情况,从而降低智能机器人的使用寿命,而提出的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的防撞组件。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的防撞组件,包括机器人本体,所述机器人本体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保护箱,所述保护箱的内部连接有保护机构,所述机器人本体底部的四个顶角处均固定连接有缓冲杆,所述缓冲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缓冲杆外表面滑动连接有缓冲筒,所述缓冲筒的底部连接有缓冲座,所述缓冲座内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杆,所述机器人本体底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缓冲块,所述缓冲块的一侧连接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滑动在限位杆外表面,所述移动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拉绳。
7.优选地,所述保护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保护箱内侧壁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安全气囊,所述保护箱内部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板,所述滑板的底端与拉绳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8.优选地,所述减震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缓冲块一侧的两个第一转杆,两个所述第一转杆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杆,所述第二转杆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移动块侧壁,两个所述移动块相对面固定连接有第四弹簧。
9.优选地,所述保护箱的底部开设有滑孔,所述滑板的尺寸与滑孔的尺寸相适配。
10.优选地,所述保护箱侧壁开设有限位孔,所述滑板内部开设有与限位孔尺寸相适
配的阻隔孔。
11.优选地,所述缓冲杆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缓冲筒两侧开设有与滑杆尺寸相适配的滑槽。
12.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3.1、通过设置保护箱、第二弹簧、安全气囊、第三弹簧、滑板、移动块和拉绳,通过移动块的松开对拉绳的拉扯,随后第三弹簧带动滑板复位后,满足第二弹簧对安全气囊进行弹出对智能机器人进行保护效果,避免因为不具备对智能机器人防撞的功能,导致智能机器人在使用时出现磕碰的情况,从而有利于提高对智能机器人的保护,提高智能机器人的使用率。
14.2、通过设置缓冲块、缓冲杆、第一弹簧、缓冲筒、移动块、第一转杆、连接杆、第二转杆和第四弹簧,缓冲块受到震动后带动连接杆进行移动,从而满足移动块的移动,满足对智能机器人受到的震动起到减震缓冲效果,避免因为不具备缓冲减震的功能,从而导致智能机器人在使用时出现震动导致内部元件损坏的情况,有利于提高智能机器人使用时的安全,同时提高智能机器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的防撞组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的防撞组件的剖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的防撞组件的缓冲杆、缓冲座和第一弹簧连接关系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的防撞组件的第三弹簧、滑板和拉绳连接关系示意图。
19.图中:1、机器人本体;2、缓冲块;3、第一转杆;4、连接杆;5、缓冲座;6、限位杆;7、移动块;8、第二转杆;9、缓冲杆;10、第一弹簧;11、缓冲筒;12、保护箱;13、第二弹簧;14、安全气囊;15、第三弹簧;16、滑板;17、拉绳;18、第四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1.参照图1-4,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的防撞组件,包括机器人本体1,机器人本体1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保护箱12,保护箱12的内部连接有保护机构,机器人本体1底部的四个顶角处均固定连接有缓冲杆9,缓冲杆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0,缓冲杆9外表面滑动连接有缓冲筒11,缓冲筒11的底部连接有缓冲座5,缓冲座5内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杆6,机器人本体1底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缓冲块2,缓冲块2的一侧连接有减震机构,减震机构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移动块7,移动块7滑动在限位杆6外表面,移动块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拉绳17;
22.缓冲座5的设置有利于对机器人本体1起到减震缓冲的效果,当机器人本体1受到震动后按压缓冲块2和缓冲杆9,从而使缓冲杆9按压第一弹簧10后滑动至缓冲筒11内,随后缓冲块2向下按压后带动第一转杆3进行按压,带动连接杆4后带动第二转杆8进行移动,随
后第二转杆8的移动带动移动块7在限位杆6外表面滑动,从而拉动第四弹簧18后起到减震缓冲效果,同时利用保护箱12和内部连接的保护机构满足对机器人本体1保护的效果。
23.参照图2-4,保护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保护箱12内侧壁的第二弹簧13,第二弹簧1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安全气囊14,保护箱12内部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15,第三弹簧1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板16,滑板16的底端与拉绳1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三弹簧15的设置有利于对滑板16起到拉伸回弹的效果,第二弹簧13的设置有利于对安全气囊14起到推动挤压的效果,满足对安全气囊14从保护箱12内部弹出的效果。
24.参照图2-3,减震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缓冲块2一侧的两个第一转杆3,两个第一转杆3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4,连接杆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杆8,第二转杆8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移动块7侧壁,两个移动块7相对面固定连接有第四弹簧18,缓冲块2受到按压后带动第一转杆3下降,第一转杆3的下降带动连接杆4进行移动,从而带动第二转杆8移动,第二转杆8的移动带动移动块7在限位杆6的外表面进行滑动,拉动第四弹簧18后起到减震的效果。
25.参照图2-4,保护箱12的底部开设有滑孔,滑板16的尺寸与滑孔的尺寸相适配,滑孔的设置有利于滑板16在保护箱12的内部进行滑动,从而满足对安全气囊14的阻隔作用。
26.参照图2-4,保护箱12侧壁开设有限位孔,滑板16内部开设有与限位孔尺寸相适配的阻隔孔,限位孔和阻隔孔的设置有利于对安全气囊14起到阻隔和弹出的效果,当限位孔和阻隔孔相交错时对安全气囊14起到阻隔效果,当限位孔和阻隔孔相贴合后满足安全气囊14的弹出,从而对机器人本体1起到保护效果。
27.参照图2-3,缓冲杆9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杆,缓冲筒11两侧开设有与滑杆尺寸相适配的滑槽,滑杆的设置满足缓冲杆9受到挤压时稳定的在缓冲筒11的内部进行滑动,从而利用第一弹簧10对缓冲杆9起到缓冲减震效果。
28.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当机器人本体1不使用处于静置状态时,移动块7拉动拉绳17,从而使拉绳17拉动滑板16后对第三弹簧15起到拉动效果,满足保护箱12内部的限位孔和滑板16内部的阻隔孔相交错,从而挤压安全气囊14后使安全气囊14挤压第二弹簧13,满足对安全气囊14进行固定阻挡的效果;
29.当机器人本体1工作产生震动时,机器人本体1产生震动从而按压缓冲杆9和缓冲块2,随后缓冲杆9按压第一弹簧10带动滑杆滑动连接在缓冲筒11的内部,缓冲块2受到震动下压后带动第一转杆3进行转动,第一转杆3的推动连接杆4进行移动,连接杆4的移动带动第二转杆8进行移动,从而推动移动块7在限位杆6外表面进行滑动,从而拉伸第四弹簧18后起到减震效果;
30.同时移动块7的移动松开对拉绳17的拉动,随后第三弹簧15带动滑板16进行回弹效果,从而满足滑板16内部的阻隔孔和保护箱12内部的限位孔相贴合,随后第二弹簧13对安全气囊14进行反弹,从保护箱12的内部进行弹出,满足对机器人本体1的保护效果,避免机器人本体1外表面磕碰和损坏,提高机器人本体1的安全性。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