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把手自动复位机构及隐藏式把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50057发布日期:2022-07-13 08:43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把手自动复位机构及隐藏式把手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的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把手自动复位机构及隐藏式把手。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汽车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明显,同时对汽车部件的外观和功能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汽车外把手是车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外把手总成零件主要包括外把手手柄、外把手罩盖、外把手支架、外把手连杆、车门锁芯等零件。
3.多数汽车的汽车门拉手均是裸露外凸式设计,设计时一方面需要考虑汽车门拉手的造型需要与车身侧面相匹配,以保证有良好的外观,因此造成诸多局限;而另一方面,由于门外拉手整体外露,门外拉手内外侧很容易被污染,驾驶人员打开车门时很容易弄脏手。并且,门外拉手外凸,不仅破坏整车侧面外观,同时造成了一定的风阻,增加了汽车行驶阻力,增大了风噪。为此,许多厂商改进拉手结构,制造出了可伸缩的隐藏式拉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部分厂商就推出了隐藏式汽车外把手。隐藏式汽车外把手一般都有三个状态,分别是初始隐藏状态、预展开状态和完全展开状态。
4.现有隐藏式把手的把手部分的复位结构十分单一,如专利文献cn111827810a的实用新型,其公开了一种隐藏式汽车外门把手组件,包括基座、把手和驱动装置,把手的一端绕第一连接轴相对于基座旋转,以使把手相对于基座能够在隐藏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切换;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把手从隐藏位置移动到伸出位置。驱动装置包括:电磁弹射器和连杆,电磁弹射器包括弹射器外壳、动铁芯、感应线圈,感应线圈环绕动铁芯,感应线圈通过整车控制中心控制感应线圈的通断电;连杆绕第二连接轴旋转连接于基座,且连杆的一端传动连接于动铁芯的一端,另一端传动连接于把手,当感应线圈通电时,动铁芯沿弹射器外壳的长度方向向外弹出并推动连杆转动,连杆推动把手弹出车门所在的外表面。其中,所述隐藏式汽车外门把手组件还包括把手复位弹性件,所述把手复位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基座上,所述把手复位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把手上,当所述感应线圈断电后,所述把手在所述把手复位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复位。
5.可以看出,现有的隐藏式车用门把手中,为了实现把手复位,均是在把手与把手底座的连接轴上套设把手复位弹性件(扭簧),使用时压缩把手复位弹性件(扭簧),松手后通过把手复位弹性件(扭簧)积聚的弹力实现把手复位。这类把手至少具有以下不足之处:一、扭簧设置在竖向面上,把手是水平方向上进行运动,因此扭簧与把手相互垂直;若将扭簧力设置小了,把手复位可能较为缓慢甚至无法复位到位;若将扭簧力设置大了,把手复位过快甚至容易出现碰撞受损。二、扭簧在反复使用后,自身容易出现产品疲劳,导致把手复位时的可靠性差,容易故障甚至导致无法正常使用;三、隐藏式把手至少具有初始位置状态、预展位置状态、以及解锁位置状态,现有技术中隐藏式把手若要保持在预展位置状态,需要执行器部件持续工作以对把手主体提供位置支撑,因此加大了执行器的负荷,且使用过程中
用户可能手动反向关闭把手主体,容易导致执行器受损。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把手自动复位机构及隐藏式把手。
7.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把手自动复位机构,至少具有初始状态、驱动状态和回压状态,包括:
8.安装腔;
9.推杆,其滑动设置在安装腔中;
10.弹性复位件,其作用于所述的推杆;
11.导向钩针,所述的推杆上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钩针的一端与所述的安装腔固定,另一端滑设在导向槽中并能够沿着导向槽的轨迹运动;
12.复位杆,其活动设置在所述的安装腔中,所述的复位杆具有第一联动端和第二联动端,所述的第一联动端与所述的推杆连接,所述的第二联动端与把手传动连接。
13.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推杆具有推杆内腔,所述的推杆上开设有与推杆内腔连通的驱动槽,所述的安装腔中凸设有驱动筋,所述的驱动筋通过所述的驱动槽伸入至推杆内腔中;
14.所述的弹性复位件设置在推杆内腔中,且所述弹性复位件其中一端与推杆内腔的腔壁抵接,另一端能够与所述的驱动筋抵接。
15.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导向槽具有驱动导向段和回位导向段并呈侧躺的“人”字形,且所述的驱动导向段中还具有保持位,所述导向钩针的端部能够持续处于所述的保持位中;
16.当所述导向钩针的端部处于保持位中时,对应所述把手自动复位机构正处于的初始状态;当所述导向钩针的端部处于回位导向段的前端时,对应所述把手自动复位机构正处于的驱动状态;当所述导向钩针的端部处于回位导向段的后端时,对应所述把手自动复位机构正处于的回压状态。
17.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驱动导向段由后至前逐渐倾斜向下设置,且所述驱动导向段靠近保持位处具有导向斜坡面;所述的回位导向段由前至后逐渐倾斜向下设置;
18.所述驱动导向段与回位导向段的交汇处具有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第一台阶,且第一台阶靠近驱动导向段一侧为高位点;
19.所述回位导向段的中段具有沿上下方向设置的第二台阶,且所述第二台阶靠近回位导向段的前端处为高位点;
20.所述保持位的下端沿前后方向设有第三台阶,且第三台阶靠近回位导向段一侧为高位点;
21.所述保持位的上端沿前后方向设有第四台阶,且第四台阶靠近保持位一侧为高位点。
22.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复位杆转动设置在所述的安装腔中,所述的第一联动端和第二联动端分别设置在复位杆转动中心的两侧。
23.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安装腔中还设有用于锁止所述推杆的电动锁止组件,所述的电动锁止组件与汽车电子控制系统通信连接。
24.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电动锁止组件依次包括马达、传动组件和锁止件,所述的推杆上开设有锁止槽,所述的锁止件能够插入至所述的锁止槽中,使得所述的锁止件与推杆形成限位配合。
25.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传动组件包括输出齿轮、非标齿圈和传动凸轮;
26.所述的输出齿轮套设在马达的输出轴上,所述的非标齿圈与输出齿轮啮合传动,所述的传动凸轮与非标齿圈的输出端连接;
27.所述的锁止件上开设有从动槽,所述的传动凸轮设置在所述的从动槽中,且所述的传动凸轮与所述的锁止件抵接以带动锁止件前进或后退。
28.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非标齿圈的输出端上套设有复位扭簧,所述复位扭簧的另一端与锁止件固定连接。
2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隐藏式把手,包括:
30.把手底座,其安装在车体中;
31.把手主体,其安装在把手底座中,并至少具有初始位置状态、预展位置状态、以及解锁位置状态;
32.还包括如上所述的把手自动复位机构,所述把手底座中形成有所述的安装腔,所述的把手主体与所述复位杆的第二联动端传动连接。
33.本实用新型中把手自动复位机构的工作原理为:使用时(把手主体向外运动),第二联动端受力使得复位杆活动,即通过第一联动端带动推杆按预定轨迹运动(导向钩针与导向槽的配合),推杆运动的同时推杆上的弹性复位件被压缩;使用之后(松开把手主体),第二联动端不再受力并得到释放,此时弹性复位件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带动推杆一同复位,同时带动复位杆运动至最初位置。
3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提供了一种专用于隐藏式门把手的把手自动复位机构,取代现有单薄、可靠性差的扭簧复位结构,结构合理稳定,运行可靠,抗疲劳性强,能够在长时间多次使用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2、采用侧躺的“人”字形的导向槽,配合导向钩针,在更小的空间中成型出有效结构,以实现把手自动复位机构在初始状态、驱动状态和回压状态的切换功能。
附图说明
3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把手自动复位机构的爆炸图。
36.图2是把手自动复位机构处于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7.图3是图2中a-a向的剖视图。
38.图4是隐藏式把手中把手主体处于初始位置状态时的轴侧示意图。
39.图5是隐藏式把手中把手主体处于初始位置状态时的后视图。
40.图6是图5中b-b向的剖视图。
41.图7是把手自动复位机构处于驱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42.图8是图7中c-c向的剖视图。
43.图9是隐藏式把手中把手主体处于预展位置状态时的轴侧示意图。
44.图10是隐藏式把手中把手主体处于预展位置状态时的后视图。
45.图11是图10中d-d向的剖视图。
46.图12是把手自动复位机构处于回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47.图13是图12中e-e向的剖视图。
48.图14是隐藏式把手中把手主体处于解锁位置状态时的轴侧示意图。
49.图15是隐藏式把手中把手主体处于解锁位置状态时的后视图。
50.图16是图15中f-f向的剖视图。
51.图17是导向槽的放大示意图。
52.图18是导向钩针从初始状态切换至驱动状态的运动示意图。
53.图19是导向钩针从驱动状态切换至回压状态的运动示意图。
54.图20是导向钩针从回压状态切换至初始状态的运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6.参照图1~图20,一种把手自动复位机构,至少具有初始状态、驱动状态和回压状态,包括:
57.安装腔1;
58.推杆2,其滑动设置在安装腔1中;
59.弹性复位件3,其作用于所述的推杆2;
60.导向钩针4,所述的推杆2上开设有导向槽5,所述导向钩针4的一端与所述的安装腔1固定,另一端滑设在导向槽5中并能够沿着导向槽5的轨迹运动;
61.复位杆6,其活动设置在所述的安装腔1中,所述的复位杆6具有第一联动端7和第二联动端8,所述的第一联动端7与所述的推杆2连接,所述的第二联动端8与把手传动连接。
62.上述内容为本实用新型中把手自动复位机构的基础方案,其使用时(把手主体向外运动)的工作原理为:第二联动端8受力使得复位杆6活动,即通过第一联动端7带动推杆2按预定轨迹运动(导向钩针4与导向槽5的配合),推杆2运动的同时推杆2上的弹性复位件3被压缩;使用之后(松开把手主体),第二联动端8不再受力并得到释放,此时弹性复位件3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带动推杆2一同复位,同时带动复位杆6运动至最初位置。
63.弹性复位件3优选采用直线弹簧的形式,稳定性较好。另一方面,关于弹性复位件3的安装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可以套设在推杆2外周上等。但是,结合安装空间和使用时受干扰程度和长时间稳定性等多方面因素,在本实用新型中提出以下的优选结构方案,具体为:所述的推杆2具有推杆内腔9,所述的弹性复位件3设置在推杆内腔9中,且所述弹性复位件3其中一端与推杆内腔9的腔壁抵接,另一端能够与所述的驱动筋10抵接。弹性复位件3内置在推杆2中,使得两者装配后的尺寸与单个推杆2的尺寸一致,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另一方面,推杆内腔9对弹性复位件3起到防护作用,能够防止杂质进入对弹性复位件3的运动造
成干扰,以确保弹性复位件3长时间的正常使用。
64.进一步的,所述的推杆2上开设有与推杆内腔9连通的驱动槽11,所述的安装腔1中凸设有驱动筋10,所述的驱动筋10通过所述的驱动槽11伸入至推杆内腔9中。在推杆2运动过程中,驱动筋10与弹性复位件3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并能够起到压缩或释放弹性复位件3的效果。
6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导向槽5具有驱动导向段12和回位导向段13并呈侧躺的“人”字形,且所述的驱动导向段12中还具有保持位14,所述导向钩针4的端部能够持续处于所述的保持位14中。采用上述形态的导向槽5,使用时的情况为:当所述导向钩针4的端部处于保持位14中时,对应所述把手自动复位机构正处于的初始状态;当所述导向钩针4的端部处于回位导向段13的前端时,对应所述把手自动复位机构正处于的驱动状态;当所述导向钩针4的端部处于回位导向段13的后端时,对应所述把手自动复位机构正处于的回压状态。
66.具体的,为了使得导向钩针4在导向槽5中的运动更加顺畅且规范,所述的驱动导向段12由后至前逐渐倾斜向下设置,且所述驱动导向段12靠近保持位14处具有导向斜坡面15;所述的回位导向段13由前至后逐渐倾斜向下设置。其中,所述导向斜坡面15的倾斜度大于所述驱动导向段12的倾斜度,以使得导向钩针4在驱动力下更容易从保持位14处向驱动导向段12处移动;
67.所述驱动导向段12与回位导向段13的交汇处具有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第一台阶26,且第一台阶26靠近驱动导向段12一侧为高位点;第一台阶26的设置,使得导向钩针4在第一台阶26所在位置运动时,只能从驱动导向段12运动至回位导向段13。
68.所述回位导向段13的中段具有沿上下方向设置的第二台阶27,且所述第二台阶27靠近回位导向段13的前端处为高位点;第二台阶27的设置,使得导向钩针4在第二台阶27所在位置运动时,只能从回位导向段13前端运动至回位导向段13后端。
69.所述保持位14的下端沿前后方向设有第三台阶28,且第三台阶28靠近回位导向段13一侧为高位点;第三台阶28的设置,使得导向钩针4在第三台阶28所在位置运动时,只能从回位导向段13运动至保持位14。
70.所述保持位14的上端沿前后方向设有第四台阶29,且第四台阶29靠近保持位一侧为高位点;第四台阶29的设置,使得导向钩针4在第四台阶29所在位置运动时,只能从保持位14运动至驱动导向段12。
71.以上,第一台阶26、第二台阶27、第三台阶28和第四台阶29的设置,均是为了使得导向钩针4在导向槽5中运动时,导向钩针4沿着既定的轨迹前进,同时也实现导向钩针4在保持位、驱动导向段12和回位导向段13之间的循环。
72.复位杆6在安装腔1中具体的安装方式为:所述的复位杆6转动设置在所述的安装腔1中,所述的第一联动端7和第二联动端8分别设置在复位杆6转动中心的两侧。使用时,第二联动端8向前时,第一联动端7即带动推杆2向后运动;推杆2(弹性复位件3)带动第一联动端7向前时,第二联动端8即向后运动。
73.为了增加安全性能,限定把手主体或把手自动复位机构的运动,以防被误打开,本实施例即提供了一种锁止限位结构,具体为:所述的安装腔1中还设有用于锁止所述推杆2的电动锁止组件,所述的电动锁止组件与汽车电子控制系统通信连接。
74.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电动锁止组件依次包括马达16、传动组件和锁止件17,所述的推杆2上开设有锁止槽18,所述的锁止件17能够插入至所述的锁止槽18中,使得所述的锁止件17与推杆2形成限位配合。所述的传动组件包括输出齿轮19、非标齿圈20和传动凸轮21;所述的输出齿轮19套设在马达16的输出轴上,所述的非标齿圈20与输出齿轮19啮合传动,所述的传动凸轮21与非标齿圈2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的锁止件17上开设有从动槽22,所述的传动凸轮21设置在所述的从动槽22中,且所述的传动凸轮21与所述的锁止件17抵接以带动锁止件17前进或后退。采用上述内容中所提及的电动锁止组件,其采用了诸多非标部件,使得装配后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增加了机构的安全性,并且机构稳定性更高,且减少了运动机构相互之间的摩擦干涉,有效降低冲击力,进而提高了产品整体的使用寿命、安全性和舒适性。
75.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非标齿圈20的输出端上套设有复位扭簧23,所述复位扭簧23的另一端与锁止件17固定连接。当把手自动复位机构从回压状态复位至初始状态时,通过复位扭簧23的弹性复位力,能够将锁止件17自动推向推杆2一侧,以使得锁止件17自动卡入锁止槽18,实现自动上锁功能。
7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隐藏式把手,包括:把手底座24,其安装在车体中;把手主体25,其安装在把手底座24中,并至少具有初始位置状态、预展位置状态、以及解锁位置状态;还包括如上所述的把手自动复位机构,所述把手底座24中形成有所述的安装腔1,所述的把手主体25与所述复位杆6的第二联动端8传动连接。
77.本实用新型中隐藏式把手与把手自动复位机构的状态对应关系为:当把手主体25处于初始位置状态时,对应把手自动复位机构处于初始状态,此时把手主体25隐藏在车门中;当把手主体25处于预展位置状态时,对应把手自动复位机构处于驱动状态,此时把手主体25相对车门轻微起翘,以便于用户握持、操控把手主体25;当把手主体25处于解锁位置状态时,对应把手自动复位机构处于回压状态,此时把手主体25相对车门大幅度起翘,车门可被打开。
7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限制,凡是根据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