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升降功能的旋转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23332发布日期:2022-09-06 20:03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升降功能的旋转平台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轮对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升降功能的旋转平台。


背景技术:

2.轮对是指机车车辆上与钢轨相接触的部分,由左右两个车轮牢固地压装在同一根车轴上所组成。轮对的作用是保证机车车辆在钢轨上的运行和转向,承受来自机车车辆的全部静、动载荷,把它传递给钢轨,并将因线路不平顺产生的载荷传递给机车车辆各零部件。轮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便需要从机车上拆卸下来,然后经过维修再重新安装在机车上。
3.在轮对的维修车间中,由于不同处理工位的高度不同,于是轮对车间中常常设置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用于将轮对进行顶升,进而使得轮对到达预定高度。但是当轮对需要向其他的工位进行移动时,或者需要让轮对两端都与处理工位进行配合时,于是轮对便需要能够进行转动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升降功能的旋转平台,其目的在于解决轮对需要转向的问题。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升降功能的旋转平台,包括旋转机构和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安装于所述旋转机构顶部,所述升降机构用于带动轮对升/降,所述旋转机构用于带动所述升降机构转动,进而是轮对朝向不同方向。
6.本方案中的升降机构下方设置有旋转机构,旋转机构可以带动升降机构进行转动。因此,当轮对需要转向时,旋转机构便可带动升降机构进行转动。而再由于升降机构上放置有轮对,于是轮对便跟随升降机构一起完成转向。轮对转动到不同的方向,便可以与不同的装置配合。同时升降机构将轮对升起和放下,进而也满足了不同装置的配合使用。
7.本方案中的旋转机构具体包括机架、第一驱动组件和支撑件。第一驱动组件安装于机架,第一驱动组件与支撑件通过传动机构相连,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支撑件转动。
8.进一步的,本方案中的传动机构具体包括了回转支承和齿轮。回转支承安装于机架和支撑件之间,回转支承可以进行转动。齿轮具体安装在第一驱动组件的输出轴,并且齿轮与回转支承互相啮合传动。
9.传动机构具体的传动过程为,当第一驱动组件转动时,于是位于第一驱动组件输出轴上的齿轮便会转动。由于齿轮与回转支承互相啮合,当齿轮转动时,回转支承便会进行转动。再由于回转支承与支撑件固定连接,当回转支承转动时,支撑件也会随之转动。
10.进一步的,本方案中的机架内设置有容纳空间,旋转机构中的第一驱动组件容纳在容纳空间内。当第一驱动组件容纳在容纳空间内时,于是旋转平台表面便不会有零件露出,避免了零件妨碍到轮对的运动。
11.进一步的,为了使得整个装置被固定牢固,于是本方案中的安装部件底部设置有
连接部件。连接部件用于与其他部件进行连接,进而使得整个装置被固定。
12.进一步的,本方案中的连接部件具体为地钩,地钩安装于机架的底部。地钩可以直接与地面之下的浇铸件连接,进而使得安装部件固定牢固。
13.进一步的,本方案中的升降机构具体包括升降器和固定组件,升降器具体为升降气缸。升降器底部安装于支撑件,升降器顶部安装有固定组件。固定组件用于将轮对进行固定,避免轮对从升降机构上滑落。升降器用于将轮对进行顶升,使得轮对到达预定的高度,进而满足对轮对处理的要求。
14.进一步的,本方案中的固定组件具体包括第一支撑轮、第二支撑轮和安装部件,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安装于安装部件,安装部件安装于升降器的升降部位上。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之间设置有间隙。当轮对位于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之间时,轮对的轮轴两侧便会分别被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限制,进而使得轮对不会从固定组件上滑落。
15.进一步的,为了使得轮对能够进行转动,从而满足对轮对一周处理的需求,于是本方案中的升降机构还包括有第二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与第一支撑轮之间传动连接。当第二驱动组件转动时,于是第一支撑轮便会随之进行转动。再由于第一支撑轮与轮对处于接触状态,进而轮对便会被第一支撑轮驱动转动。
16.进一步的,为了使得轮对在升降机构上更加的稳定,于是本方案中的升降机构设置有至少两个。两个升降机构分别设置在两侧,用于分别承托轮对两侧。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方案通过将在升降机构下方设置旋转平台,于是使得轮对即能够进行升降,同时又能够进行转动,进而满足了更多的轮对处理需求。
附图说明
18.图1为一种具有升降功能的旋转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一种具有升降功能的旋转平台的正视图。
20.图3为旋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旋转机构的正视图。
22.图5为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包括:旋转机构1、机架101、第一驱动组件102、支撑件103、回转支承104、齿轮105、升降机构2、升降器201、第一支撑轮202、第二支撑轮203、安装部件204、第二驱动组件205、连接部件3。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5.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一种具有升降功能的旋转平台,包括旋转机构1和升降机构2。升降机构2安装于旋转机构1顶部,升降机构2用于带动轮对进行升降。
26.本实施例中的旋转机构1包括第一驱动组件102、支撑件103和机架101。第一驱动组件102安装于机架101顶端,支撑件103与第一驱动组件102通过传动机构传动连接。支撑件103上直接连接升降机构2。当支撑件103被第一驱动组件102驱动转动时,于是安装于支
撑件103上的升降机构2也会随之进行转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驱动组件102具体包括驱动电机和减速机。
27.本实施例中的传动组件具体包括回转支承104和齿轮105。回转支承104安装于机架101和支撑件103之间,回转支承104转动,于是支撑件103便会随之转动。齿轮105安装于第一驱动组件102的输出轴上,同时齿轮105和回转支承104之间互相啮合。
28.本实施例中的旋转机构1的工作过程为。当第一驱动组件102转动时,回转支承104也随之转动。再由于回转支承104与支撑件103固定连接。于是支撑件103也会随之进行转动,进而使得位于支撑件103上的升降机构2也随之转动。
29.本实施例中的机架101具体包括有顶板、底板和支撑框,底板用于与连接部件3连接,顶板用于安装回转支承104。支撑框位于顶板和底板之间,使得顶板和底板连接在一起。同时在支撑框内构造有一个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可以供第一驱动组件102容纳,进而使得第一驱动组件102位于支撑件103下方,避免了第一驱动组件102从支撑件103露出,进而对轮对的运动造成妨碍。
30.本实施例的机架101底部设置有连接部件3,连接部件3用于与地面连接,进而使得安装部件204以及位于安装部件204上的旋转机构1和升降机构2固定牢固。
31.本实施例中的连接部件3具体为地钩。地钩均匀排列设置,用于将与位于地面之下的浇铸件连接。连接部件3用于使得机架101被固定牢固。
32.本实施例中的升降机构2具体包括了升降器201和固定组件。升降器201 安装于旋转机构1顶部,旋转机构1用于带动升降器201转动。本实施例中的升降器201具体为升降气缸,升降气缸顶部设置有固定组件。固定组件将轮对固定,从而避免轮对在顶升时从升降器201上滑落。
33.本实施例中的固定组件具体包括第一支撑轮202、第二支撑轮203和安装部件204。第一支撑轮202和第二支撑轮203都安装于安装部件204,并且第一支撑轮202和第二支撑轮203并排设置。安装部件204安装于升降气缸顶部,升降气缸升降时,于是安装部件204以及安装于安装部件204上的第一支撑轮202 和第二支撑轮203都会进行移动。
34.同时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撑轮202和第二支撑轮203之间设置有间隙。当轮对位于第一支撑轮202和第二支撑轮203之间时,于是轮对两侧便会被第一支撑轮202和第二支撑轮203分别将两侧支撑,进而使得轮对被限制在第一支撑轮202和第二支撑轮203之间。
35.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升降器201将轮对稳定升降,于是在升降器201两侧分别都设置有滑动模组。本实施例中的滑动模组具体为滑块和滑轨。滑块直接与升降器201连接,滑轨竖直设置在升降器201侧面。当升降器201进行升降时,于是滑块便会在滑轨内进行升降。滑动模组对升降器201进行导向和支撑,从而保证升降器201顺利按照预定路径进行移动。
36.本实施例中的升降机构2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205。第二驱动组件205也设置于安装部件204上,并且第二驱动组件205与第一支撑轮202通过传动带传动连接。当第二驱动转动,于是第一支撑轮202便可随之转动。再由于轮对直接与第一支撑轮202接触,于是轮对便会被转动时的第一支撑轮202带动转动。
37.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组件205安装于安装部件204,于是当升降器201升降时,第二驱动组件205也会随之进行升降,从而使得第二驱动组件205能够与第一支撑轮202稳定配合。
38.本实施例中的升降机构2具体设置有至少两个。两个升降机构2分别设置在两侧,两个升降机构2用于分别承托轮对两端,进而便可使得轮对更加的稳定。
39.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轮对从外部直接进入到升降机构2。升降机构2可以将轮对进行顶升,使得轮对到达指定的高度。
40.之后当轮对需要转动时,于是位于升降机构2下方的旋转机构1便开始工作,进而使得升降机构2转动,升降机构2转动时,位于升降机构2上的轮对便会随之进行转动。轮对转动到不同方向,可以与不同方向的装置进行配合。
41.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