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17259发布日期:2022-03-26 13:27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夹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医疗行业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夹具。


背景技术:

2.生物制药所用的储液袋之类的耗材在制造过程中,比如进行性能检测的时候,往往会用到夹具。但是,现有的一些夹具在夹持灵活性等方面不甚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包括,提供改进的夹具。
4.针对以上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一方面涉及一种夹具,其包括:第一夹持单元,其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一辅助部,和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一辅助部之间的第一夹持空间,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一辅助部可彼此相对运动以调节所述第一夹持空间的大小;以及第二夹持单元,其包括第二主体部和第二辅助部,所述第二辅助部定义第二夹持空间,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二辅助部可彼此相对运动以调节所述第二夹持空间的大小。
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包括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一辅助部包括在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相对的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空间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
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辅助部包括可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第一促动部,其可以带动所述第二夹持部相对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沿第二方向运动、以远离或者靠近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包括肩部,从所述肩部两端弯折、相向延伸的一对第一夹持部,和所述肩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的收容空间,所述第一辅助部包括设于所述收容空间的一对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沿第一方向分别相对以定义所述第一夹持空间于其间。
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辅助部包括分别可动地连接于所述肩部的一对第一促动部,每一个所述第一促动部可带动一个所述第二夹持部沿第二方向运动、以远离或者靠近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促动部包括设于所述收容空间之外的接触部。
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包括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的第一间隙,其与所述第一夹持空间相通。
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辅助部包括可沿第三方向相对运动的一对第三夹持部,所述第三夹持部定义所述第二夹持空间于其间。
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主体部包括框架部和所述框架部内的容纳空间,所述第三夹持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相对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
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辅助部包括分别与所述框架部可动地连接的一对第二促动部,每一个所述第二促动部可带动一个所述第三夹持部运动。
14.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第二促动部包括设于所述容纳空间之外的施力部。
1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架部包括一侧贯通的接收槽,其与所述第二夹持空间相通,所述第一主体部包括与所述接收槽间隔、相通的第一间隙。
1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接收槽在第一方向对齐,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相交。
1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单元和所述第二夹持单元相互分离、间隔设置。
1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单元和所述第二夹持单元分别包括与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连接的第一外接部和第二外接部,所述第一外接部和所述第二外接部可以分别带动所述第一夹持单元和所述第二夹持单元彼此远离运动。
19.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本技术里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进行任意组合。
20.下文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描述。图中可能使用相同、类似的标号指代不同实施例中相同、类似的元件、器件、形状、构造、特征、方向等,也可能省略不同实施例中相同、类似的元件、器件、形状、构造、特征、效果等的描述以及现有技术元件、器件、形状、构造、特征、效果等的描述。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夹具的主视示意图;
22.图2是一种夹持对象的透视示意图;及
23.图3为图1中的夹具夹持图2里的夹持对象的透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夹具的主视示意图。请参见图1,一些实施例中,一种夹具10包括:第一夹持单元12,其包括第一主体部14,第一辅助部16,和所述第一主体部14与所述第一辅助部16之间的第一夹持空间18,所述第一主体部14和所述第一辅助部16可彼此相对运动以调节所述第一夹持空间18的大小;以及第二夹持单元20,其包括第二主体部22和第二辅助部24,所述第二辅助部24定义第二夹持空间26,所述第二主体部22和所述第二辅助部24可彼此相对运动以调节所述第二夹持空间26的大小。
25.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有助于提高夹持的灵活性等。
26.举例而言,所述第一主体部14与所述第一辅助部16之间的所述第一夹持空间18和所述第二辅助部24定义的所述第二夹持空间26可以分别从不同角度、方向等进行不同形状、尺寸等的夹持,所述夹具10的夹持灵活性相对较高。
27.本文中的“第一”、“第二”等用语并非用于代表重要程度、先后顺序等,而是意欲帮助区分其所修饰的器件、元件、形状、构造、部位、方向等。
28.所述第一夹持单元12和所述第二夹持单元20可以形状、构造、尺寸不完全相同。所述第一主体部14与所述第二主体部22可以分别称为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
2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14包括第一夹持部28,所述第一辅助部16包括在第一方向x与所述第一夹持部28相对的第二夹持部30,所述第一夹持空间18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28和所述第二夹持部30之间。
30.所述第二夹持部30可以称为第一模具压块。所述第一夹持部28和所述第二夹持部
30可以沿所述第一方向x靠近、或者远离彼此以调节所述第一夹持空间18的大小,以于所述第一夹持空间18进行夹持、调节夹持的松紧、或者解除夹持。
3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辅助部16包括可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部14的第一促动部32,其可以带动所述第二夹持部30相对于所述第一主体部14沿第二方向y运动、以远离或者靠近所述第一夹持部28,所述第二方向y与所述第一方向x相交。
32.所述第一促动部32可以带动所述第二夹持部30沿与所述第一方向x相交的所述第二方向y方向运动,可以有助于所述第一夹持单元12的结构相对紧凑,减小、避免在部分方向的尺寸、所需空间过大的可能性。
3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14包括肩部34,从所述肩部34两端弯折、相向延伸的一对第一夹持部28,和所述肩部34与所述第一夹持部28之间的收容空间36,所述第一辅助部16包括设于所述收容空间36的一对第二夹持部30,所述第二夹持部30与所述第一夹持部28沿第一方向x分别相对以定义所述第一夹持空间18于其间。
34.所述第一夹持空间18可以位于所述收容空间36之内。所述第一夹持部28、所述第二夹持部30可以在所述第一夹持单元12的所述肩部34与所述第一夹持部28之间的所述收容空间36沿所述第一方向x进行夹持,可以有利于减小、避免夹持受所述第一夹持单元12以外的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也可以有助于所述第一夹持单元12结构较为紧凑、空间利用较为合理。
35.本文中的“内”、“外”等用语可以参考附图中的方位、关系等,也可以参考所述夹具10实际使用时的方位、关系等。
36.所述第二夹持部30与所述第一夹持部28两两相对,可以提供多点夹持,相较于单点夹持而言,夹持的稳固性、可靠性、均衡性相对可以较强。
3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辅助部16包括分别可动地连接于所述肩部32的一对第一促动部32,每一个所述第一促动部32可带动一个所述第二夹持部30沿第二方向y运动、以远离或者靠近所述第一夹持部28,所述第二方向y与所述第一方向x相交。
38.可以分别通过所述第一促动部32带动相应的所述第二夹持部30运动,以单独调节一个所述第二夹持部30和相应所述第一夹持部28之间的夹持开始、夹持力度或者夹持解除,或者一起调节一对所述第二夹持部30和相应所述第一夹持部28之间的夹持开始、夹持力度或者夹持解除,调节的灵活性可以较高。所述第二夹持部30可以间隔设置,随相应所述第一促动部32运动的时候可以彼此远离或者靠近。
3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促动部32包括设于所述收容空间36之外的接触部38。
40.可以通过所述收容空间36之外的所述接触部38带动所述收容空间36之内的相应的所述第二夹持部30运动,相对而言调节所述第一夹持空间18大小的操作比较便利,所述第一夹持单元12的结构比较紧凑。
4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14包括所述第一夹持部28之间的第一间隙40,其与所述第一夹持空间18相通。
42.夹持对象未被所述第一夹持部28和相应所述第二夹持部30夹持于所述第一夹持空间18的部分可以容置于所述第一间隙40或者穿过所述第一间隙40,所述第一夹持单元12的夹持灵活性可以较高。
43.所述第一主体部14可以为一边开口以形成所述第一间隙40的中空以形成所述收
容空间36的大体三角形状。所述第一辅助部16可以分别可动地设于所述第一主动部14未开口的两边。
4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辅助部24包括可沿第三方向z相对运动的一对第三夹持部42,所述第三夹持部42定义所述第二夹持空间26于其间。
45.所述第三夹持部42可以称为第二模具压块。所述第三夹持部42沿所述第三方向z运动时可以彼此靠近或者远离,以于所述第二夹持空间26实施夹持、调节夹持力度、或者解除夹持。
4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主体部22包括框架部44和所述框架部44内的容纳空间46,所述第三夹持部42沿所述第三方向z相对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46。
47.所述第三夹持部42可以于所述容纳空间46之内进行夹持,可以有助于减小、消除夹持受所述第二夹持单元20之外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也可以有利于所述第二夹持单元20的结构相对紧凑,所需空间较小。
4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辅助部24包括分别与所述框架部44可动地连接的一对第二促动部48,每一个所述第二促动部48可带动一个所述第三夹持部42运动。
49.可以一个所述第二促动部48单独带动一个相应所述第三夹持部42、或者一对所述第二促动部38一起带动相应所述第三夹持部42,以使所述第三夹持部42彼此远离或者靠近、调节所述第二夹持空间26的大小以实施夹持、调节夹持力度、或者解除夹持,所述第二夹持单元20的操作相对灵活。
50.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第二促动部48包括设于所述容纳空间46之外的施力部50。
51.可以通过设于所述容纳空间46之外的所述施力部50带动设于所述容纳空间46之内的相应所述第三夹持部42,便于对所述第二夹持单元20的操作,操作所受空间限制较小,所述第二夹持单元20的结构也可以比较紧凑。
5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架部44包括一侧贯通的接收槽52,其与所述第二夹持空间26相通,所述第一主体部14包括与所述接收槽52间隔、相通的第一间隙40。
53.夹持对象未在所述第二夹持空间26被所述第三夹持部42夹持的部分可以容置于所述接收槽52、或者穿过所述接收槽52,并且可以进入所述第一间隙40、或者穿过所述第一间隙40,所述第一夹持单元12和所述第二夹持单元20可以合作。
54.所述框架部44可以为一侧开口以形成所述接收槽52的中空以形成所述容纳空间46的大致长方框体。所述第二辅助部24可以可动地设于所述框架部44的相对两边,例如较短边。
5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隙40和所述接收槽52在第一方向x对齐,所述第一方向x与所述第三方向z相交。
56.夹持对象在所述第三方向z被夹持之外的其它部分可以沿所述第一方向x经所述接收槽52进入、通过所述第一间隙40,所述述第一夹持单元12和所述第二夹持单元20可以合作,可能从不同方向夹持。
57.所述接收槽52在所述第一方向x的长度可以超过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6、所述容纳空间46,所述容纳空间46在所述第三方向z的宽度可以超过所述接收槽52。
5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单元12和所述第二夹持单元20相互分离、间隔设置。
59.夹持时,可以调整相互分离、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夹持单元12和所述第二夹持单元20彼此之间的距离、角度等,所述夹具10的使用所受的空间限制可以较小,灵活性可以较高。
60.所述第二夹持单元20可以相对于所述第一夹持单元12运动以调整二者之间的距离、方位等,所述夹具10的夹持灵活性相对较高。
6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单元12和所述第二夹持单元20分别包括与所述第一主体部14和所述第二主体部22连接的第一外接部54和第二外接部56,所述第一外接部54和所述第二外接部56可以分别带动所述第一夹持单元12和所述第二夹持单元20彼此远离运动。
62.所述第一外接部54和所述第二外接部56可以分别为固定销。所述第一外接部54和所述第二外接部56可以分别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14和所述第二主体部22的相反较远端。所述第一外接部54可以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14的与所述第一间隙40相对的角部外侧。所述第二外接部56可以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22的所述接收槽52未贯通的较长边的外侧。可以于所述第一外接部54和所述第二外接部56对所述夹具10施加拉力以分别带动所述第一夹持单元12和所述第二夹持单元20彼此远离运动,以进行比如拉力检测。
63.图2是一种夹持对象的透视示意图。请参见图2,一种夹持对象80包括第一被夹部82和第二被夹部84。所述第一被夹部82和所述第二被夹部84可以在连接部86以焊接等方式连接。
64.所述夹持对象80可以来自一次性储液袋。所述一次性储液袋可以用于储存生物制药过程中的液体。所述一次性储液袋可以被称为一次性生物储运袋,可以应用于各种一次性生物制药功能性产品。
65.所述第一被夹部82和所述第二被夹部84可以形状、尺寸、构造相异。现有的夹具大多不能较好地夹持所述夹持对象80以检测连接形状、尺寸、构造相异的所述第一被夹部82和所述第二被夹部84的所述连接部86的连接强度。
66.所述第一被夹部82和所述第二被夹部84可以分别为圆盘接口和胶管。所述连接部86可以为焊缝。所述圆盘接口82和所述胶管84可以为所述一次性储液袋输入或者输出液体及/或气体。可以于所述一次性储液袋制造的过程中检测所述连接部86的连接强度,以避免所述一次性储液袋使用的时候在所述连接部86出现漏气、漏液等不利现象。
67.所述圆盘接口82可以为圆盘片状。所述胶管84可以为圆筒状。所述圆盘接口82的直径可以大于所述胶管84的直径。所述圆盘接口82和所述胶管84可以同轴。所述圆盘接口82和所述胶管84可以相互垂直。
68.图3为图1中的夹具夹持图2里的夹持对象的透视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接触部38可以为梅花手拧螺丝,拧松所述接触部38时,所述第二夹持部30可以沿所述第二方向y移动,从而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部28,所述圆盘接口82可以进入所述收容空间36,所述圆盘接口82位于所述胶管84、所述连接部86两侧的边缘可以分别伸入到所述第一夹持部28和相应所述第二夹持部30之间的所述第一夹持空间18。
69.反向拧紧所述接触部38时,所述第二夹持部30可以沿所述第二方向y移动,从而靠近所述第一夹持部28,和相应所述第二夹持部30在所述第一方向x一起夹持所述圆盘接口82位于所述胶管84两侧的边缘。
70.所述胶管84可以从所述连接部86经过所述第一间隙40伸出,进入所述接收槽52,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夹持空间26。所述施力部50可以为梅花手拧螺丝。拧紧所述施力部50时,所述第三夹持部42沿所述第三方向z彼此靠近,挤压所述胶管84。受挤压的所述胶管84可发生变形。所述第三夹持部42与所述胶管84接触的部分可以包括锯齿43,以增大对所述胶管84的夹持力。
71.反向拧松所述施力部50时,所述第三夹持部42可以沿所述第三方向z彼此远离,对所述胶管84的夹持力减小、甚至取消夹持。
72.当需要检测所述连接部86的连接强度的时候,所述第一夹持单元12和所述第二夹持单元20可以如上所述分别夹持所述圆盘接口82和所述胶管84,所述第一外接部54和所述第二外接部56可以分别与拉力测试机(未图示)连接。在所述拉力测试机的驱动下,所述第一外接部54和所述第二外接部56可以带动所述第一夹持单元12和所述第二夹持单元20沿所述第一方向x彼此远离,所述连接部86受到拉力以检测其连接强度。
73.上文所描述以及附图所示的各种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并非本发明的全部。在本发明的基本技术思想的范畴内,相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针对本发明所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变更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