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73381发布日期:2022-08-26 23:57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锤钻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锤钻。


背景技术:

2.锤钻在壳体内将在顶端能安装钻头(bit)的筒状的工具保持架以可旋转的方式进行保持。工具保持架具有往复运动的活塞(也包括活塞缸)和在空气弹簧的作用下与活塞联动而进行往复运动的撞锤。在壳体内形成有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包括工具保持架、活塞和撞锤,且能对钻头赋予旋转动作和/或冲击动作。另外,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在驱动机构上设置有与工具保持架平行的中间轴。中间轴具有作为旋转转换部件的凸缘套筒,该凸缘套筒将马达的输出轴的旋转传递给工具保持架,并且将输出轴的旋转转换为活塞的往复运动。该凸缘套筒包括通过轴线倾斜地外装的斜盘轴承(swash bearing)而前后摆动的臂,使该臂与活塞连接,从而通过臂的摆动使活塞往复运动。并且,在壳体内设置有支承驱动机构的内壳体。内壳体具有:前板部,其通过轴承支承工具保持架的后部;后板部,其通过轴承支承输出轴;和连接部,其用于连接前板部和后板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20-104238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
在专利文献1的锤钻中,在径向尺寸较大的内壳体的后板部的外周与壳体的后部内周之间夹设有密封部件。通过该密封部件,在后板部的前侧且在壳体内分隔形成有用于收容驱动机构的区域(驱动机构收容区域)。因此,导致驱动机构收容区域与壳体的尺寸变大。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锤钻中,在后板部的后方,在输出轴上设置有马达冷却用的风扇。但是,冷却了马达后的空气在后板部的后方从风扇的径向外侧排出到壳体外部。因此,驱动机构的冷却效果不充分。
[0005]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锤钻,其即使在内壳体分隔形成驱动机构收容区域也能实现紧凑化,还能获得驱动机构的适宜的冷却效果。[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壳体内具有马达、筒状的工具保持架、驱动机构、旋转转换部件和内壳体,其中,所述工具保持架用于在顶端安装钻头且可旋转;所述驱动机构能进行所述工具保持架的旋转动作和/或所述钻头的冲击动作;
所述旋转转换部件被设置于所述驱动机构,且能将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的旋转转换为所述钻头的冲击动作;所述内壳体支承所述驱动机构,并且通过第1轴承支承所述工具保持架,通过第2轴承支承所述输出轴,所述内壳体被分为前壳体和后壳体,且通过所述前壳体与所述后壳体在所述工具保持架的轴线方向上连接而形成,其中,所述前壳体用于保持所述第1轴承;所述后壳体与所述前壳体分体形成且用于保持所述第2轴承,在所述前壳体上设置有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用于在所述壳体内密封所述内壳体的外侧空间。[发明效果]
[0007]
根据本发明,由于将内壳体分成前后两部分且在前壳体上设置密封部件,因此能在密封部件的后侧形成减小了驱动机构收容区域的内壳体。因此,也有助于产品尺寸的紧凑化。另外,由于能将马达的冷却风引导至内壳体的外侧,因此还能获得驱动机构的适宜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0008]
图1是从后方观察锤钻的立体图。图2是锤钻的中央纵剖视图。图3是图2中的驱动机构部分的放大图。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图5是外壳体、马达壳体和内壳体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内壳体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图3的b-b剖视图。图8是省略了外壳体的内壳体和马达壳体的放大主视图。图9是外壳体的放大后视图。图10是图8的f-f剖视图(带有外壳体)。图11是图3的c-c剖视图。图12是图7的d-d剖视图。图13是图7的e-e剖视图。图14是图11的g-g剖视图。图15是外壳体的局部仰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锤钻;2:壳体;3:外壳体;4:马达壳体;5:手柄壳体;6:连接部;7:马达收容部;8:螺钉;9:马达;10:输出轴;21:前筒部;22:后筒部;23:工具保持架;30:驱动机构;31:旋转/冲击动作部;32:旋转/冲击切换部;33:活塞缸;34:撞锤;40:内壳体;41:前壳体;42:后壳体;43:轴承保持部;44:主体部;45:上通孔;46:轴瓦(bearing metal);49:o型圈;50:内侧肋;52:外侧肋;54:分隔壁;55:前侧润滑脂室;56:后侧润滑脂室;58:前排气口;59:前凸缘;60、69:缺口;68:后凸缘;70:螺纹紧固部;71:螺纹凸起;72:内螺纹部;73:圆形凹部;80:第1中间轴;81:第2中间轴;84:第1齿轮;86:第2齿轮;88:第1离合器;97:第3齿轮;98:凸缘套
筒;104:第2离合器;109:模式切换机构;116:切换旋钮;t:驱动机构收容区域;b:钻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09]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旋转转换部件可以被收容在前壳体内。根据该结构,通过旋转转换部件的动作而产生的热量能经由前壳体有效地冷却。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可以被配置在比旋转转换部件靠前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冷却风流动的内壳体的外侧空间形成至旋转转换部件的径向外侧。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可以位于第1轴承的径向外侧。根据该结构,密封部件的位置靠近内壳体的最前方,能确保外侧空间较大。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外侧空间中的旋转转换部件的径向外侧形成有空气流路。根据该结构,能从内壳体的外侧有效地冷却从旋转转换部件传递的热量。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前壳体可以由金属制成。根据该结构,能有效地对传递到内壳体的热量进行散热。
[0010]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前壳体与后壳体的连接面上设置有连接面密封部件。根据该结构,即使将内壳体分为两部分也能确保密封性。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可以为:驱动机构具有与工具保持架的轴线方向平行的两根中间轴,其中一根中间轴将输出轴的旋转传递给工具保持架,同时另一根中间轴通过旋转转换部件将输出轴的旋转转换为钻头的冲击动作。根据该结构,通过使一根中间轴分担用于旋转传递的功能、另一根中间轴分担用于冲击传递的功能,据此能分别在轴向上缩短两根中间轴。因此,有助于旋转/冲击切换部整体的紧凑化。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前壳体的外表面形成有散热片。根据该结构,能有效地对前壳体的热量进行散热。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可以为:马达以其输出轴沿工具保持架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姿势配置,在输出轴上设置有风扇,在壳体的前后任一方设置有进气口,在另一方设置有排气口,且进气口和排气口分别隔着输出轴的轴线方向相向。根据该结构,能平衡良好地冷却内壳体。[实施例]
[0011]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锤钻的概略说明)图1是表示锤钻的一例的立体图。图2是锤钻的中央纵剖视图。图3是图2中的驱动机构部分的放大图。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锤钻1具有形成外部轮廓的壳体2。壳体2具有前侧的外壳体3、外壳体3的后方的马达壳体4和马达壳体4的后方的手柄壳体5。马达壳体4在前侧具有正面观察时为四边形的连接部6,在后侧具有筒状的马达收容部7。还如图5所示,连接部6在正面观察时的四个角处通过四根螺钉8、8

而从前方与外壳体3连接。马达9以其输出轴10朝向前方的姿势被收容在马达收容部7。手柄壳体5从后方被外装于马达收容部7,且能向前后方向相对移动。手柄壳体5通过使用了螺旋弹簧11的防振机构而被向后退位置施力。
[0012]
在手柄壳体5的后端形成有向下延伸的手柄12。在手柄12内收容有使扳机14向前
方突出的开关13。在开关13上连接有电源线15。电源线15从手柄12的下端引出。手柄12的左右的侧表面分别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进气口16、16

。左右的进气口16以隔着输出轴10的轴线相向的方式配置。马达9的输出轴10贯通连接部6而突出到外壳体3内。在输出轴10的前端形成有小齿轮17。在连接部6内且输出轴10上固定有风扇18。在风扇18的后方且连接部6内固定有挡板19。在风扇18的径向外侧且连接部6的下表面和右侧表面分别形成有多个后排气口20、20


[0013]
外壳体3具有前筒部21和后筒部22。前筒部21为向前方延伸的横截面为圆形的筒状。后筒部22的直径比前筒部21大,且后筒部22为在正面观察时呈六边形的筒状。前筒部21被配置在后筒部22的上侧的偏心位置。在前筒部21内同轴地收容有筒状的工具保持架23。工具保持架23的前端从前筒部21向前方突出。在前筒部21的前端保持有轴承24,该轴承24支承工具保持架23的前部。在轴承24的前方设置有油封25,该油封25对前筒部21与工具保持架23之间进行密封。在从前筒部21突出的工具保持架23的前端设置有操作套筒26。操作套筒26被设置为用于在工具保持架23的前端对钻头b进行拆装操作。在前筒部21的前端安装有侧把手27。
[0014]
在外壳体3内设置有驱动机构30。驱动机构30具有旋转/冲击动作部31和其后方的旋转/冲击切换部32。旋转/冲击动作部31具有工具保持架23、活塞缸33、撞锤34和撞栓35。活塞缸33的前端开口,且以可前后移动的方式被收容在工具保持架23的后部。撞锤34经由空气室36以可前后移动的方式被收容在活塞缸33内。撞栓35在撞锤34的前方以可前后移动的方式被收容在工具保持架23内。工具保持架23通过多个透孔37、37而与前筒部21内连通。工具保持架23的后部突出到后筒部22内。在后筒部22内且工具保持架23的外周设置有带扭矩限制器的齿轮38。连接部6和后筒部22内收容有内壳体40。内壳体40在齿轮38的后侧支承工具保持架23的后部。在内壳体40内收容有旋转/冲击切换部32。通过操作设置于后筒部22的下表面的切换旋钮116,旋转/冲击切换部32切换动作模式,将输出轴10的旋转传递至旋转/冲击动作部31。
[0015]
(内壳体的说明)内壳体40被分成前后两部分,具有金属制的前壳体41和树脂制的后壳体42。还如图6所示,前壳体41具有前侧的轴承保持部43和后侧的主体部44。轴承保持部43为比后筒部22小一圈的正面观察时的六边形。还如图7所示,轴承保持部43在上部的左右中央具有上通孔45。工具保持架23的后部被插入到上通孔45。在上通孔45内保持有用于支承工具保持架23的后部的轴瓦46。在上通孔45的下方左侧形成有直径比上通孔45小的下通孔47。在轴瓦46的径向外侧且轴承保持部43的外周面上,横跨整周而形成有凹槽48。在凹槽48内保持有o型圈49。o型圈49压接后筒部22的内周面而将后筒部22与轴承保持部43之间密封。因此,外壳体3与内壳体40之间的空间以o型圈49为边界而被前后划分。在o型圈49的前侧,工具保持架23与外壳体3之间的空间的前方被油封25密封。
[0016]
内侧肋50朝前形成于轴承保持部43的前表面。还如图8所示,内侧肋50以在正面观
察时从下方包围从上通孔45突出的工具保持架23的齿轮38的下半部分的姿态形成为正面观察时的圆弧形。内侧肋50的前端在径向上与齿轮38重叠。但是,内侧肋50的左侧成为从外侧包围下通孔47的半圆形部51。通过内侧肋50,被o型圈49包围的轴承保持部43的前表面被上下划分。内侧肋50的左右两端成为随着靠向上方而后退的倾斜部50a、50a。内侧肋50的中间部的前端位于距轴承保持部43最靠前方的位置。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外壳体3中,在后筒部22的前侧内表面形成有与轴承保持部43的内侧肋50相向而向后方突出的外侧肋52。外侧肋52在内壳体40的组装状态下突出到齿轮38的下侧,通过被推压到内侧肋50的前端而后端变形,由此成为与内侧肋50紧贴的肋(所谓的压溃肋)。外侧肋52以与内侧肋50在前后呈镜面对称的方式形成,且在左侧具有与半圆形部51相向的半圆形部53。如图4所示,外侧肋52的左右两端侧的上端部52a、52a向前方突出而与轴承保持部43的前表面抵接。该上端部52a、52a的后缘成为随着靠向下方而前进的倾斜形状,且与内侧肋50的左右两端的倾斜部50a、50a一致。
[0017]
因此,在将内壳体40组装到外壳体3上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通过外侧肋52与内侧肋50的对接而形成分隔壁54。因此,在外壳体3的内部且o型圈49的前方空间被分隔壁54上下分隔。分隔壁54的上侧成为被油封25和o型圈49分隔的前侧润滑脂室55。前侧润滑脂室55通过下通孔47等而与内壳体40内的后侧润滑脂室56连通。该前侧润滑脂室55和后侧润滑脂室56构成驱动机构收容区域(下面简称为“收容区域”)t。
[0018]
主体部44是比轴承保持部43小一圈的正面观察时呈六边形的筒状。在主体部44的左右侧表面分别立起设置有多个散热片57、57

。各散热片57形成为向上下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而立起设置。如图11所示,各散热片57的外侧端缘接近后筒部22的内表面。在散热片57的突出方向外侧且后筒部22的左右侧表面分别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前排气口58、58

。左右的前排气口58在俯视观察时隔着输出轴10的轴线相向配置。在主体部44的后端形成有正面观察时为四边形的前凸缘59。在前凸缘59的四角分别形成有半圆形的四个缺口60、60


[0019]
如图3和图11所示,后壳体42在其大致中央具有后通孔65。输出轴10贯穿后通孔65。在后通孔65的后部保持有用于支承输出轴10的轴承66。在轴承66的前侧设置有油封67。后壳体42的前端形成有与主体部44的前凸缘59相同的正面观察时呈四边形的后凸缘68。在后凸缘68的四角也分别形成有半圆形的四个缺口69、69

。前凸缘59与后凸缘68以前后重叠的状态被夹持在外壳体3的后筒部22与马达壳体4的连接部6之间。如图5、图7和图9所示,在后筒部22的后端形成有在正面观察时向四角伸出的四个螺纹紧固部70、70

。在各螺纹紧固部70的后表面分别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圆形的螺纹凸起71。另一方面,如图5和图8所示,在连接部6的四角,与各螺纹紧固部70相对应而分别形成有具有内螺纹孔的四个内螺纹部72、72

。在各内螺纹部72的前表面形成有与螺纹凸起71嵌合的圆形凹部73。即,如图12所示,各螺纹凸起71成为在利用螺钉8的螺纹紧固状态下与圆形凹部73嵌合的凹凸结合。
[0020]
前凸缘59与后凸缘68在四角的缺口60、69分别从内侧卡合于螺纹凸起71的外周的状态下被夹持在螺纹紧固部70与内螺纹部72之间。在该状态下,各螺纹紧固部70与内螺纹
部72从前方被螺钉8、8

螺纹紧固。于是,外壳体3与马达壳体4被连接在一起,并且前凸缘59与后凸缘68被从前后两面推压而组装在一起。此时,各螺纹紧固部70的后端面与各内螺纹部72的前端面不接触。这样,内壳体40被定位在外壳体3的后部。如图3和图11所示,在该定位状态下,在后筒部22与前后凸缘59、68之间在上侧形成有间隙s。因此,收容有风扇18的连接部6内在o型圈49的后方与间隙s连通。间隙s连通于后筒部22和前壳体41之间的空间,并经由散热片57之间与前排气口58连通。如图6所示,在后凸缘68的前表面的与前凸缘59抵接的抵接部位,横跨整周而形成有槽74。在槽74内保持有o型圈75。o型圈75在内壳体40的组装状态下抵接于前凸缘59的后表面而将前凸缘59与后凸缘68之间密封。
[0021]
(旋转/冲击切换部的说明)还如图6、图7、图11和图13所示,旋转/冲击切换部32在工具保持架23的下侧具有左右两根中间轴,即第1中间轴80、第2中间轴81。第1中间轴80、第2中间轴81彼此平行且与工具保持架23平行配置。左侧的第1中间轴80的后端以通过轴承82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后壳体42。第1中间轴80的前端贯穿前壳体41的下通孔47而向前方延伸。第1中间轴80的前端以通过轴承83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后筒部22的前侧内表面。与输出轴10的小齿轮17啮合的第1齿轮84以可旋转的方式被外装于第1中间轴80的后部。在第1齿轮84的前部外周形成有齿轮侧卡合部85。在比下通孔47靠前方的位置且在第1中间轴80的前部形成有第2齿轮86。第2齿轮86与工具保持架23的齿轮38啮合。在第1齿轮84的前方且在第1中间轴80上形成有第1花键部87。在第1花键部87上花键结合有第1离合器88。第1离合器88被设置为能与第1中间轴80一体旋转且能前后移动,且具有后卡合部89和前卡合部90。第1离合器88在后退位置上使后卡合部89卡合于第1齿轮84的齿轮侧卡合部85。因此,第1齿轮84的旋转经由第1离合器88而被传递至第1中间轴80。
[0022]
在第1离合器88的前方,且在前壳体41的下通孔47内保持有锁定环91。锁定环91在外周具有四个爪92、92

。锁定环91通过前方的螺旋弹簧93而被向爪92与止动环94抵接的后退位置施力。第1离合器88在前进位置离开第1齿轮84,前卡合部90与锁定环91的爪92卡合。因此,第1齿轮84的旋转不会传递至第1中间轴80,第1中间轴80的旋转与第1离合器88一起被锁定。此时,工具保持架23也通过与第1中间轴80的第2齿轮86啮合的齿轮38而被锁定旋转。然而,在前进位置与后退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第1离合器88为均不与第1齿轮84和锁定环91卡合的状态。在第1中间轴80上,在锁定环91的后侧沿直径方向形成有通孔80a。在第1中间轴80的轴心上,与通孔80a连通的轴心孔80b形成至后端面。在轴承82的后方且在后壳体42上贯通形成有泄压孔76。泄压孔76与轴心孔80b连通。因此,在内壳体40内升高的压力经由通孔80a、轴心孔80b、泄压孔76而被向内壳体40的外部释放。在泄压孔76的出口设置有海绵等吸收材料77,来防止润滑脂的泄露。
[0023]
右侧的第2中间轴81的后端以通过轴承95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后壳体42。第2中间轴81的前端以通过轴承96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前壳体41的轴承保持部43。在第2中间轴81的后部以可一体旋转的方式固定有与输出轴10的小齿轮17啮合的第3齿轮97。在第3齿
轮97的前方,凸缘套筒98以分体且可旋转的方式被外装在第2中间轴81上。在凸缘套筒98上设置有轴线倾斜的斜盘轴承99。在斜盘轴承99的外圈向上突出设置有臂100。臂100的顶端与活塞缸33的后端连接。在活塞缸33的后端与后壳体42之间夹设有螺旋弹簧101。螺旋弹簧101在后述的钻孔模式下对活塞缸33向前进位置施力。在凸缘套筒98的前部形成有凸缘侧卡合部102。
[0024]
在凸缘套筒98的前方,在第2中间轴81上形成有第2花键部103。在第2花键部103上花键结合有第2离合器104。第2离合器104被设置为能与第2中间轴81一体旋转且能前后移动,在后部具有离合器侧卡合部105。第2离合器104在后退位置上,其离合器侧卡合部105卡合于凸缘套筒98的凸缘侧卡合部102。因此,第2中间轴81的旋转经由第2离合器104被传递至凸缘套筒98。当第2离合器104前进时,离合器侧卡合部105离开凸缘侧卡合部102,使第2中间轴81的旋转不再传递至凸缘套筒98。
[0025]
在第1中间轴80、第2中间轴81的下方设置有模式切换机构109。还如图14所示,模式切换机构109具有左右两根杆,即第1杆110、第2杆111,还具有切换旋钮116。第1杆110和第2杆111彼此平行且与第1中间轴80和第2中间轴81平行设置。第1杆110的后端被支承于后壳体42,前端被支承于前壳体41的轴承保持部43。第1杆110具有第1板112。第1板112是中间部与第1杆110平行延伸的带板。第1板112的前后两端向第1杆110侧弯折且被第1杆110贯穿。因此,第1板112能沿着第1杆110前后移动。第1板112的前端与第1离合器88的外周卡合。在第1板112的前方,在第1杆110上外装有螺旋弹簧113。螺旋弹簧113对第1板112向使其与后壳体42的前表面抵接的后退位置施力。该后退位置是与第1板112一起后退的第1离合器88的后退位置。
[0026]
第2杆111后端被支承于后壳体42,前端被支承于前壳体41的轴承保持部43。第2杆111具有第2板114。第2板114是中间部与第2杆111平行延伸的带板。第2板114的前后两端向第2杆111侧弯折且被第2杆111贯穿。因此,第2板114能沿着第2杆111前后移动。第2板114的前端与第2离合器104的外周卡合。在第2板114的前方,在第2杆111上外装有螺旋弹簧115。螺旋弹簧115对第2板114向使其与后壳体42抵接的后退位置施力。该后退位置是与第2板114一起后退的第2离合器104的后退位置。
[0027]
第1板112、第2板114的位置可通过切换旋钮116变更。如图15所示,切换旋钮116被设置为可向后筒部22的下表面旋转操作。如图3、图11所示,切换旋钮116通过被设置于前壳体41的主体部44的下表面的底通孔117而突出到内壳体40内。在切换旋钮116的突出端面上设置有第1偏心销118、第2偏心销119两根销。第1偏心销118从后方与第1板112的前端卡合,第2偏心销119从后方与第2板114的中间部卡合。因此,通过对切换旋钮116进行旋转操作,能通过第1偏心销118、第2偏心销119来切换第1板112、第2板114的前后位置。即,能将动作模式切换为钻孔模式、锤钻模式、锤击模式(旋转锁定)、锤击模式(空档)。
[0028]
(锤钻的动作说明)将切换旋钮116切换为钻孔模式。于是,第1偏心销118位于最后退位置,第1离合器88与第1板112一起位于后退位置。因此,第1齿轮84的旋转成为通过第1离合器88被传递至第1中间轴80的状态。然后,第1中间轴80的旋转成为通过齿轮38而从第2齿轮86传递至工具保持架23的状态。
另一方面,第2偏心销119位于最前进位置,第2离合器104与第2板114一起位于前进位置。因此,从输出轴10传递至第2中间轴81的旋转成为不被传递至凸缘套筒98的状态。因此,当对扳机14进行压入操作而使开关13接通时,驱动马达9而使输出轴10旋转。于是,工具保持架23通过第1中间轴80旋转,从而使顶端的钻头b旋转。
[0029]
接着,将切换旋钮116切换为锤钻模式。于是,第1偏心销118的最后退位置不改变,第1板112和第1离合器88仍位于后退位置。另一方面,第2偏心销119从最前进位置后退至中间位置,第2离合器104与第2板114一起位于后退位置。因此,第2中间轴81的旋转成为通过第2离合器104传递至凸缘套筒98的状态。因此,当对扳机14进行压入操作而驱动马达9时,工具保持架23通过第1中间轴80旋转,从而使顶端的钻头b旋转。与此同时,凸缘套筒98旋转而使臂100前后摆动,因此活塞缸33往复运动。因此,撞锤34往复运动从而经由撞栓35冲击钻头b。
[0030]
接着,将切换旋钮116切换为锤击模式(旋转锁定)。于是,第1偏心销118位于最前进位置。第1离合器88与第1板112一起位于前进位置,且卡合于锁定环91。因此,第1齿轮84的旋转成为不被传递至第1中间轴80的状态,工具保持架23的旋转与第1中间轴80一起被锁定。另一方面,第2偏心销119位于最后退位置,第2离合器104仍位于后退位置。因此,第2中间轴81的旋转成为经由第2离合器104被传递至凸缘套筒98的状态。因此,当对扳机14进行压入操作而驱动马达9时,在工具保持架23的旋转被锁定的状态下,活塞缸33进行往复运动,从而撞锤34经由撞栓35冲击钻头b。此外,当第1离合器88前进时,有时与锁定环91的爪92的后表面抵接而不在旋转方向上卡合。但是,在该情况下,锁定环91克服螺旋弹簧93的施力而前进。因此,当第1中间轴80通过与第1齿轮84的摩擦而旋转并使第1离合器88旋转时,锁定环91以卡合的相位后退而与第1离合器88卡合。因此,第1中间轴80的旋转被锁定。
[0031]
接着,将切换旋钮116切换为锤击模式(空档)。于是,第1偏心销118从最前进位置后退至中间位置。第1离合器88与第1板112一起后退,并离开锁定环91。但是,第1离合器88位于不与第1齿轮84卡合的中间位置。因此,第1齿轮84的旋转成为不被传递至第1中间轴80的状态,工具保持架23与第1中间轴80一起成为旋转自由状态。另一方面,第2偏心销119从最后退位置前进至中间位置,第2离合器104与第2板114一起位于后退位置。因此,第2中间轴81的旋转经由第2离合器104传递至凸缘套筒98。因此,当对扳机14进行压入操作而驱动马达9时,在工具保持架23的旋转成为自由状态下,活塞缸33进行往复运动,从而撞锤34经由撞栓35冲击钻头b。
[0032]
这样,在锤钻1以各动作模式动作时,风扇18通过输出轴10的旋转而旋转。于是,外部空气从后方的进气口16被吸入到马达壳体4的马达收容部7内,并向前方移动来冷却马达9。该冷却风流入连接部6内,一部分从后排气口20被排出到外部。另一部分在连接部6内向前方移动,穿过后筒部22与前后凸缘59、68之间的间隙s而流入后筒部22内。然后,冷却风穿过内壳体40的外侧空间而从前排气口58排出。此时,通过冷却风与前壳体41接触,能抑制由驱动机构30产生的热量而导致的前壳体41的温度上升。特别是,由于冷却风沿着散热片57流动,因此能有效地对前壳体41的热量进行散热。
另一方面,在收容区域t中填充有润滑脂。特别是,由于前筒部21内的前侧润滑脂室55为通过分隔壁54节省了无用空间的狭窄空间,因此,前侧润滑脂室55内的润滑脂的填充率变高。因此,从旋转/冲击动作部31飞散的润滑脂容易再次附着到齿轮38等上。
[0033]
(内壳体的分割所涉及的发明的效果)上述方式的锤钻1在壳体2内具有马达9、筒状的工具保持架23、驱动机构30和凸缘套筒98(旋转转换部件的一例),其中,所述工具保持架23用于在顶端安装钻头b且可旋转;所述驱动机构30能进行工具保持架23的旋转动作和/或钻头b的冲击动作;所述凸缘套筒98被设置于驱动机构30,且能将马达9的输出轴10的旋转转换为钻头b的冲击动作。另外,锤钻1具有内壳体40,该内壳体40支承驱动机构30,并且通过轴瓦46(第1轴承的一例)支承工具保持架23,通过轴承66(第2轴承的一例)支承输出轴10。并且,内壳体40被分为前壳体41和后壳体42,且通过前壳体41与后壳体42在工具保持架23的轴线方向上连接而形成,其中,所述前壳体41用于保持轴瓦46;所述后壳体42与前壳体41分体形成且用于保持轴承66。并且,在前壳体41上设置有o型圈49(密封部件的一例),该o型圈49用于在壳体2内密封内壳体40的外侧空间。根据该结构,由于将内壳体40分为前后两部分且在前壳体41上设置o型圈49,因此能在o型圈49的后侧形成减小了收容区域t的内壳体40。因此,也有助于产品尺寸的紧凑化。另外,由于能将马达9的冷却风引导至内壳体40的外侧,因此还能获得驱动机构30的适宜的冷却效果。
[0034]
凸缘套筒98被收容在前壳体41内。因此,通过凸缘套筒98的动作而产生的热量能经由前壳体41而有效地冷却。o型圈49被配置在比凸缘套筒98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使供冷却风流动的内壳体40的外侧空间形成到凸缘套筒98的径向外侧。o型圈49位于轴瓦46的径向外侧。因此,o型圈49的位置靠近内壳体40的最前方,能确保外侧空间较大。在外侧空间中的凸缘套筒98的径向外侧形成有空气流路。因此,能从内壳体40的外侧有效地冷却从凸缘套筒98传递的热量。前壳体41由金属制成。因此,能有效地对传递至内壳体40的热量进行散热。
[0035]
在前壳体41与后壳体42的连接面上设置有o型圈75(连接面密封部件的一例)。因此,即使将内壳体40分成两部分也能确保密封性。驱动机构30具有与工具保持架23的轴线方向平行的两根中间轴,即第1中间轴80、第2中间轴81,第1中间轴80将输出轴10的旋转传递至工具保持架23,同时第2中间轴81通过凸缘套筒98将输出轴10的旋转转换为钻头b的冲击动作。即,通过使第1中间轴80分担用于旋转传递的功能、使第2中间轴81分担用于冲击传递的功能,能分别在轴向上缩短第1中间轴80、第2中间轴81。因此,有助于驱动机构30整体的紧凑化。
[0036]
在前壳体41的外表面形成有散热片57。因此,能有效地对前壳体41的热量进行散热。马达9以输出轴10沿着工具保持架23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姿势配置,在输出轴10上设置有风扇18,在壳体2的后侧设置有进气口16,在前侧设置有前排气口58(排气口的一例),且进气口16和前排气口58分别隔着输出轴10的轴线方向相向。因此,能平衡良好地冷
却内壳体40。
[0037]
此外,在内壳体的分割所涉及的发明中,可以进行如下变更。设置于前壳体的密封部件也可以采用除了o型圈以外的密封部件。可以设置多个密封部件。前壳体可以不是整体由金属制成,而是一部分由金属制成,例如仅使支承工具保持架的轴承的保持部分由金属制成等。但是,前壳体可以由树脂制成。后壳体也可以由金属制成。前壳体与后壳体的组装也不限于上述方式中的由外壳体与马达壳体夹持的结构。也可以采用螺纹固定等。前壳体的外侧空间的空气流路的结构也不限于上述方式。可以变更散热片的位置形状。还可以省略散热片。可以适宜地变更进气口与排气口的位置和数量。例如,可以将进气口与排气口前后颠倒地配置,在冷却马达之前冷却内壳体。中间轴可以不是两根而是一根。
[0038]
(分隔收容区域的分隔壁所涉及的发明的效果)上述方式的锤钻1(冲击工具的一例)在壳体2内具有马达9、工具保持架23、驱动机构30和内壳体40,其中,所述工具保持架23能在顶端安装钻头b;所述驱动机构30能冲击钻头b;所述内壳体40用于在壳体2内支承驱动机构30。另外,锤钻1通过壳体2、内壳体40、夹设于壳体2与内壳体40之间的o型圈49(密封部件的一例),而能在壳体2内分隔形成包括收容区域t的空间。并且,在壳体2内设置有分隔壁54,该分隔壁54对收容区域t和除此之外的空间进行分隔。根据该结构,即使不使用分体的引导部件等,也能利用分隔壁54来排除无用空间而减小收容区域t。因此,能减少制造成本、组装工夫,同时提高润滑脂的填充率。
[0039]
分隔壁54由分别形成于外壳体3(壳体的一例)与内壳体40的外侧肋52与内侧肋50抵接而形成。因此,提供了一种在组装外壳体3与内壳体40的同时形成分隔壁54的合理的结构。外侧肋52(壳体侧的肋的一例)通过被推压在内侧肋50(内壳体侧的肋的一例)上变形而成为紧贴于内侧肋50的肋。因此,即使外侧肋52与内侧肋50紧贴,通过肋彼此的抵接来形成分隔壁54,也能确保密封性。外壳体3由树脂制成,内壳体40的前壳体41由金属制成。因此,能确保内壳体40的刚性的同时,保持外侧肋52与内侧肋50的紧贴性。
[0040]
马达9以输出轴10与工具保持架23的轴线方向平行的姿势配置,驱动机构30具有第1中间轴80,该第1中间轴80与工具保持架23平行配置且用于传递输出轴10的旋转,第1中间轴80具有向工具保持架23传递旋转的齿轮38,且被支承于内壳体40,内侧肋50成为覆盖齿轮38的一部分的结构。因此,能在齿轮38的外侧形成分隔壁54,从而使润滑脂容易再次附着。内壳体40具有轴承保持部43,该轴承保持部43保持用于支承工具保持架23的轴瓦46,在轴承保持部43上突出形成有内侧肋50。因此,能利用轴承保持部43来简单地形成内侧肋50。
内侧肋50的前端突出到内壳体40的最前方位置。因此,容易与外侧肋52对接。
[0041]
此外,在分隔收容区域的分隔壁所涉及的发明中,可以进行如下变更。内侧肋和外侧肋各自的前后长度不限于上述方式。可以使内侧肋与外侧肋的前后长度大不相同。分隔壁不限于通过肋彼此的抵接来形成。可以仅在外壳体与内壳体中的任一方上形成与另一方的表面抵接的肋。由分隔壁形成的分隔形状不限于上述方式。可以不形成包围工具保持架和齿轮的半圆形,而形成例如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平面状的分隔壁。分隔壁的位置不限于上述方式。可以与外壳体和内壳体的形状相匹配,而位于比上述方式靠上侧或下侧的位置。该发明不限于应用于锤钻。可以应用于电锤等其他的冲击工具。作为冲击工具,不限于通过中间轴(可以为一根)和旋转转换部件来使活塞缸往复运动的结构。例如,可以是采用曲柄机构并通过连杆使活塞缸往复运动的冲击工具。
[0042]
(外壳体、马达壳体和内壳体的组装所涉及的发明的效果)上述方式的锤钻1(冲击工具的一例)在壳体2内具有马达9、筒状的工具保持架23、驱动机构30和内壳体40,其中,所述工具保持架23能在顶端安装钻头b;所述驱动机构30能冲击钻头b;所述内壳体40支承驱动机构30。另外,壳体2具有前侧的外壳体3和马达壳体4,该马达壳体4被组装于外壳体3的后侧,用于收容马达9,外壳体3、马达壳体4和内壳体40沿工具保持架23的轴线方向连接在一起。另外,在外壳体3上,用于将外壳体3和马达壳体4螺纹紧固的螺纹凸起71向马达壳体4侧突出形成。并且,马达壳体4和内壳体40通过与螺纹凸起71卡合而被定位。根据该结构,由于不将外壳体3和马达壳体4整体进行凹凸结合,因此不容易影响内部零部件的配置、外观面。另外,能容易地使马达壳体4和内壳体40相对于设置有螺纹凸起71的外壳体3定位。因此,能将外壳体3、马达壳体4和内壳体40在确保设计自由度的同时高精度地进行组装。
[0043]
设置有四处螺纹凸起71。因此,能可靠地进行旋转方向上的定位。内壳体40被外壳体3和马达壳体4夹持。因此,能利用外壳体3和马达壳体4对内壳体40进行定位。内壳体40被外壳体3和马达壳体4从前后两面推压。因此,能将内壳体40牢固地固定在外壳体3和马达壳体4之间。内壳体40在工具保持架23的轴线方向上被分成两部分。因此,能使后壳体42由树脂制成来实现轻量化。
[0044]
螺纹凸起71为圆筒状,内壳体40的与螺纹凸起71卡合的卡合部为半圆形的缺口69。因此,能使缺口69卡合于螺纹凸起71而可靠地定位。螺纹凸起71形成于外壳体3侧,在马达壳体4上形成有内螺纹部72,该内螺纹部72与贯穿螺纹凸起71的螺钉8旋合。因此,可以容易地从外壳体3的前方进行螺纹紧固。内壳体40的前壳体41由金属制成。因此,能确保内壳体40的刚性。
[0045]
此外,在外壳体、马达壳体和内壳体的组装所涉及的发明中,可以进行如下变更。可以为:螺纹凸起不设置于外壳体,而设置于马达壳体,从马达壳体的后方进行螺
纹紧固。可以在与螺纹凸起卡合的另一侧的壳体上形成除了圆形凹部以外的形状。螺纹凸起可以不是圆筒状。因此,设置于内壳体的係合部不形成半圆形的缺口,只要与螺纹凸起的外形相匹配而进行变更即可。内壳体可以不分成两部分。可以在一体的内壳体上形成被外壳体和马达壳体夹持的被夹持部。内壳体可以整体由金属制成,也可以整体由树脂制成。螺纹凸起的数量为只要能进行各壳体在旋转方向上的定位即可,至少为两处即可。该发明不限于应用于锤钻。可以应用于电锤等其他的冲击工具。作为冲击工具,不限于通过中间轴(可以为一根)和旋转转换部件来使活塞缸往复运动的结构。例如,可以是采用曲柄机构并通过连杆使活塞缸往复运动的冲击工具。
[0046]
下面,对各发明中通用的变形例进行说明。马达的朝向不限于前后方向,可以适当变更。马达不限于有刷马达,也可以采用无刷马达。电源可以不是商用电源,而是电池组。可选择的动作模式不限于四种。还能适宜地变更切换旋钮的位置。冲击动作也可以不是活塞缸,而是活塞在固定的缸内往复运动的结构。也可以是没有撞栓,撞锤直接冲击钻头的结构。
[0047]
并且,还能从上述方式提取出下面的另一发明。(另一发明1)一种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具有马达、筒状的工具保持架、驱动机构和内壳体,其中,所述工具保持架能在顶端安装钻头;所述驱动机构能冲击所述钻头;所述内壳体用于支承所述驱动机构,所述壳体具有前侧的外壳体和马达壳体,所述外壳体、所述马达壳体和所述内壳体在所述工具保持架的轴线方向上被连接在一起,其中,所述马达壳体被组装在所述外壳体的后侧,用于收容所述马达,并且,在所述外壳体和所述马达壳体中的任一方上,用于将所述外壳体和所述马达壳体螺纹紧固的螺纹凸起向另一方侧突出形成。所述另一方侧的壳体和所述内壳体通过与所述螺纹凸起卡合而被定位。(另一发明2)根据另一发明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至少设置有两处所述螺纹凸起。(另一发明3)根据另一发明1或2所述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被所述外壳体和所述马达壳体夹持。(另一发明4)根据另一发明3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体被所述外壳体和所述马达壳体从前后两面推压。(另一发明5)根据另一发明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在所述轴线方向上被分成两部分。(另一发明6)根据另一发明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凸起为圆筒状,所述内壳体的与所述螺纹凸起卡合的卡合部为半圆形的缺口。(另一发明7)根据另一发明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凸起形成于所述外壳体侧,在所述马达壳体上形成有内螺纹部,该内螺纹部与贯穿所述螺纹凸起的螺钉旋合。(另一发明8)根据另一发明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的至少一部分由金属制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