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94213发布日期:2022-10-01 00:59阅读:80来源:国知局
冲击工具的制作方法

1.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冲击工具。


背景技术:

2.冲击工具具有:砧座、以及对装配于砧座的前端工具进行保持的卡盘套筒这样的工具保持机构。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冲击起子,其与使用了卡盘套筒的情形相比,能够使轴向上的长度变短。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917408号


技术实现要素:

6.对于冲击工具,要求使砧座的前端部周边小径化,以便提高操作性及作业性。
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砧座的前端部周边小径化。
8.本说明书公开一种冲击工具。冲击工具可以具备:马达;锤子,该锤子通过马达进行旋转;以及砧座,该砧座具有供前端工具插入的工具孔,通过锤子而在旋转方向上被打击。冲击工具可以具备:滚珠,该滚珠能够在进入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在该进入位置处,该滚珠的至少一部分经由设置在砧座的滚珠孔而配置于工具孔的内侧,在该退避位置处,该滚珠配置于工具孔的外侧;以及按钮,该按钮在径向上移动,以使滚珠进行移动。
9.发明效果
10.根据上述的构成,能够使砧座的前端部周边小径化。
附图说明
11.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立体图。
12.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上部的侧视图。
13.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上部的俯视图。
14.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上部的主视图。
15.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上部的截面图。
16.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具保持机构的截面图。
17.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具保持机构的截面图。
18.图8是将图6的一部分放大的图。
19.图9是将图7的一部分放大的图。
20.图10是图6的a-a线截面向视图。
21.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具保持机构的立体图。
22.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具保持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23.图13是表示从前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滚珠、按钮以及锁定部件之间的关系的
立体图。
24.图14是表示从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滚珠、按钮以及锁定部件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25.图15是表示从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的立体图。
26.图16是表示从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撑部件与按钮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27.符号说明
[0028]1…
冲击工具;2

外壳;2l

左外壳;2r

右外壳;2s

螺钉;3

后盖;4

锤子壳体;5

支撑部件;5a

开口;5b

引导面;5c

引导面;5s

螺钉;6

马达;7

减速机构;8

主轴;8a

凸缘部;8b

主轴轴部;8c

凸部;8d

主轴沟;8e

主轴凹部;8f

滚珠;9

打击机构;10

砧座;10a

工具孔;10b

砧座凸部;10c

接触面;10d

凹部;10e

滚珠孔;11

工具保持机构;12

风扇;12a

衬套;13

蓄电池装配部;14

触发开关;15

正反转切换杆;16

操作面板;16a

打击力开关;16b

专用开关;17

模式切换开关;18

灯;19

进气口;20

排气口;21

马达收纳部;22

握把部;23

蓄电池连接部;24

轴承箱;24a

凹部;24b

凹部;25

蓄电池组;26

定子;27

转子;28

定子铁芯;29

前绝缘子;29s

螺钉;30

后绝缘子;31

线圈;32

转子铁芯;33

转子轴;34

转子磁铁;35

传感器用磁铁;37

传感器基板;38

熔断端子;39

转子轴承;39f

前侧转子轴承;39r

后侧转子轴承;41

小齿轮;42

行星齿轮;42p

销;43

内齿轮;44

主轴轴承;45

垫圈;46

砧座轴承;46f

前侧砧座轴承;46r

后侧砧座轴承;47

锤子;47a

孔;47b

锤子沟;47c

凹部;48

滚珠;49

盘簧;50

滚珠;51

按钮;51a

圆弧部;51b

操作部;51c

按压面;511c

第一按压区域;512c

第二按压区域;51d

上表面;51e

下表面;52

锁定部件;52a

滑动面;52b

内表面;53

滚珠施力部件;54

锁定施力部件;101

砧座主体;102

砧座突起部;ax

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可以具备:马达;锤子,其利用马达进行旋转;以及砧座,其具有供前端工具插入的工具孔,通过锤子而在旋转方向上被打击。冲击工具还可以具备:滚珠,该滚珠能够在进入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在该进入位置处,该滚珠的至少一部分经由设置在砧座的滚珠孔而配置于工具孔的内侧,在该退避位置处,该滚珠配置于工具孔的外侧;以及按钮,该按钮在径向上移动,以使滚珠进行移动。
[0030]
上述的构成中,工具保持机构具有通过在径向上移动而能够使滚珠在进入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进行移动的按钮。因此,能够使砧座的前端部小径化。另外,只要使按钮在径向上移动,就能够装卸前端工具,从而能够以较小的动作实施前端工具的装卸动作。另外,工具保持机构也能够实现小型化。
[0031]
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按钮向径向内侧移动,使得滚珠从进入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
[0032]
上述的构成中,通过将按钮向径向内侧按入,使得滚珠能够从进入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
[0033]
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按钮可以构成为: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0034]
上述的构成中,按钮的操作性提高。
[0035]
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按钮可以配置有2个。
[0036]
上述的构成中,通过以2个按钮相互接近的方式进行操作,使得滚珠从进入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
[0037]
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前端工具插入于工具孔,使得滚珠可以从进入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
[0038]
上述的构成中,通过前端工具插入于工具孔,使得滚珠从进入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因此,前端工具顺利地插入于工具孔。
[0039]
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构成为:滚珠能够在径向上移动,进入位置规定为比退避位置更靠径向内侧。
[0040]
上述的构成中,通过滚珠配置于进入位置,使得前端工具借助滚珠而保持于砧座。
[0041]
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具备滚珠施力部件,该滚珠施力部件对滚珠进行施力,使得滚珠从退避位置向进入位置移动。
[0042]
上述的构成中,通过滚珠施力部件的施力,滚珠能够以将前端工具锁定的方式进行移动。
[0043]
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可以具备锁定部件,该锁定部件能够在将滚珠向进入位置按压的锁定位置与将按压解除的释放位置之间进行移动。通过按钮在径向上移动,使得锁定部件可以进行移动。
[0044]
上述的构成中,滚珠借助锁定部件而进行移动。
[0045]
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按钮向径向内侧移动,使得锁定部件从锁定位置向释放位置移动。
[0046]
上述的构成中,通过按钮向径向内侧移动,使得锁定部件从锁定位置向释放位置移动,因此,滚珠能够从进入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
[0047]
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锁定部件可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锁定位置可以规定为比释放位置更靠前方。
[0048]
上述的构成中,通过锁定部件向后方移动,能够向释放位置移动。
[0049]
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按钮可以配置为比锁定部件更靠径向外侧。按钮可以具有按压面,该按压面朝向径向外侧而向后方倾斜,并与锁定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接触。锁定部件可以具有滑动面,该滑动面朝向径向外侧而向后方倾斜,并与按压面接触。在按压面和滑动面接触的状态下,按钮可以进行移动。
[0050]
上述的构成中,通过在按压面和滑动面接触的状态下按钮向径向内侧移动,使得锁定部件能够向释放位置移动。
[0051]
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按压面可以具有:在锁定部件配置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与滑动面的一部分接触的第一按压区域、以及在锁定部件配置于释放位置的状态下与滑动面的另一部分接触的第二按压区域。
[0052]
上述的构成中,按钮的操作性提高。
[0053]
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可以具备锁定施力部件,该锁定施力部件对锁定部件进行施力,使得锁定部件从释放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
[0054]
上述的构成中,在按钮的操作被解除的情况下,锁定部件从释放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
[0055]
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在锁定部件与按钮接触的状态下利用锁定施力部件进行施力,使得按钮可以向径向外侧移动。
[0056]
上述的构成中,在按钮的操作被解除的情况下,按钮能够向径向外侧移动。
[0057]
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锁定部件可以配置于砧座的周围。
[0058]
上述的构成中,工具保持机构实现小型化。
[0059]
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可以具备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配置于砧座的周围,将按钮支撑为能够移动。
[0060]
上述的构成中,工具保持机构通过支撑部件而被支撑。
[0061]
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可以具备前侧砧座轴承,该前侧砧座轴承对砧座的前部进行支撑。前侧砧座轴承可以支撑于支撑部件。
[0062]
上述的构成中,利用对前侧砧座轴承进行支撑的支撑部件,对工具保持机构进行支撑。另外,由于砧座的前端部为小径,所以,前侧砧座轴承也实现小径化。
[0063]
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前侧砧座轴承可以压入于砧座的前端部。
[0064]
上述的构成中,由于前侧砧座轴承压入于砧座的前端部,所以,砧座的强度提高。因此,虽然有时在例如螺钉紧固作业中,从前端工具向砧座施力,使得砧座想要以扩径的方式进行变形,不过,通过前侧砧座轴承压入于砧座,使得砧座的变形得以抑制。
[0065]
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具备锤子壳体,该锤子壳体对锤子进行收纳。支撑部件可以固定于锤子壳体。
[0066]
上述的构成中,支撑部件与锤子壳体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得以抑制。
[0067]
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可以具备后侧砧座轴承,该后侧砧座轴承对砧座的后部进行支撑。后侧砧座轴承可以支撑于锤子壳体。
[0068]
上述的构成中,砧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被锤子壳体支撑的后侧砧座轴承。
[0069]
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可以具备主轴,该主轴配置于砧座的后方,将马达的旋转力向砧座传递。在砧座的后端部可以设置有向后方突出的砧座凸部,在主轴的前端部设置有供砧座凸部插入的主轴凹部。
[0070]
上述的构成中,冲击工具的轴向上的尺寸实现小型化。
[0071]
[实施方式]
[0072]
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中,采用左、右、前、后、上及下的术语,对各部分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这些术语表示以冲击工具1的中心为基准的相对位置或方向。冲击工具1中,作为动力源而具有马达6。
[0073]
实施方式中,将与马达6的旋转轴ax平行的方向适当称为轴向,将环绕旋转轴ax的周围的方向适当称为周向或旋转方向,将旋转轴ax的辐射方向适当称为径向。
[0074]
旋转轴ax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轴向一侧为前方,轴向另一侧为后方。另外,径向上,将靠近旋转轴ax的位置或接近旋转轴ax的方向适当称为径向内侧,将远离旋转轴ax的位置或离开旋转轴ax的方向适当称为径向外侧。
[0075]
<冲击工具>
[0076]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1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1的上部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1的上部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具1的上部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击工
具1的上部的截面图。
[0077]
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是作为螺钉紧固工具的一种的冲击起子。冲击工具1具备:外壳2、后盖3、锤子壳体4、支撑部件5、马达6、减速机构7、主轴8、打击机构9、砧座10、工具保持机构11、风扇12、蓄电池装配部13、触发开关14、正反转切换杆15、操作面板16、模式切换开关17、以及灯18。
[0078]
外壳2由合成树脂制成。实施方式中,外壳2由尼龙制成。外壳2包括:左外壳2l、以及在左外壳2l的右方所配置的右外壳2r。左外壳2l和右外壳2r通过多个螺钉2s而被固定。外壳2由一对对开外壳构成。
[0079]
外壳2具有:马达收纳部21、握把部22、以及蓄电池连接部23。
[0080]
马达收纳部21为筒状。马达收纳部21对马达6进行收纳。马达收纳部21对锤子壳体4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纳。
[0081]
握把部22自马达收纳部21向下方突出。触发开关14设置于握把部22的上部。握把部22由作业者握持。
[0082]
蓄电池连接部23与握把部22的下端部连接。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蓄电池连接部23的外形尺寸分别大于握把部22的外形尺寸。
[0083]
后盖3由合成树脂制成。后盖3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1的后方。后盖3对风扇12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纳。风扇12配置于后盖3的内周侧。后盖3配置成将马达收纳部21的后端部的开口覆盖。
[0084]
马达收纳部21具有进气口19。后盖3具有排气口20。外壳2的外部空间的空气经由进气口19而向外壳2的内部空间流入。外壳2的内部空间的空气经由排气口20而向外壳2的外部空间流出。
[0085]
锤子壳体4由金属制成。实施方式中,锤子壳体4由铝制成。锤子壳体4为筒状。锤子壳体4与马达收纳部21的前部连接。在锤子壳体4的后部固定有轴承箱24。在轴承箱24的外周部形成有螺纹牙。在锤子壳体4的内周部形成有螺纹沟。通过轴承箱24的螺纹牙和锤子壳体4的螺纹沟结合,使得轴承箱24和锤子壳体4被固定。锤子壳体4被左外壳2l和右外壳2r夹着。锤子壳体4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马达收纳部21。轴承箱24分别固定于马达收纳部21及锤子壳体4。
[0086]
锤子壳体4对减速机构7、主轴8、打击机构9以及砧座10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纳。减速机构7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轴承箱24的内侧。减速机构7包括多个齿轮。
[0087]
支撑部件5配置于锤子壳体4的前部。支撑部件5配置于砧座10的周围。支撑部件5实质上为筒状。支撑部件5对工具保持机构11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纳。支撑部件5固定于锤子壳体4的前部。实施方式中,支撑部件5借助4根螺钉5s而固定于锤子壳体4。
[0088]
马达6为冲击工具1的动力源。马达6为内转子型的无刷马达。马达6具有定子26和转子27。定子26支撑于马达收纳部21。转子27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定子26的内侧。转子27相对于定子26进行旋转。转子27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ax为中心进行旋转。
[0089]
定子26具有:定子铁芯28、前绝缘子29、后绝缘子30、以及线圈31。
[0090]
定子铁芯28配置成比转子27更靠径向外侧。定子铁芯28包括层叠着的多个钢板。钢板是以铁为主要成分的金属制的板。定子铁芯28为筒状。定子铁芯28具有对线圈31进行支撑的多个齿。
[0091]
前绝缘子29设置于定子铁芯28的前部。后绝缘子30设置于定子铁芯28的后部。前绝缘子29及后绝缘子30分别为合成树脂制的电绝缘部件。前绝缘子29配置成将齿的表面的一部分覆盖。后绝缘子30配置成将齿的表面的一部分覆盖。
[0092]
线圈31借助前绝缘子29及后绝缘子30而装配于定子铁芯28。线圈31配置有多个。线圈31借助前绝缘子29及后绝缘子30而配置于定子铁芯28的齿的周围。线圈31和定子铁芯28通过前绝缘子29及后绝缘子30而电绝缘。多个线圈31借助熔断端子38而连接。
[0093]
转子27以旋转轴ax为中心进行旋转。转子27具有:转子铁芯32、转子轴33、转子磁铁34、以及传感器用磁铁35。
[0094]
转子铁芯32及转子轴33分别由钢制成。转子轴33的前部自转子铁芯32的前端面向前方突出。转子轴33的后部自转子铁芯32的后端面向后方突出。
[0095]
转子磁铁34固定于转子铁芯32。转子磁铁34为圆筒状。转子磁铁34配置于转子铁芯32的周围。
[0096]
传感器用磁铁35固定于转子铁芯32。传感器用磁铁35为圆环状。传感器用磁铁35配置于转子铁芯32的前端面及转子磁铁34的前端面。
[0097]
在前绝缘子29安装有传感器基板37。传感器基板37借助螺钉29s而固定于前绝缘子29。传感器基板37具有:在中心设置有孔的圆板状的电路基板、以及支撑于电路基板的旋转检测元件。传感器基板37的至少一部分与传感器用磁铁35对置。旋转检测元件通过对转子27的传感器用磁铁35的位置进行检测而检测转子27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置。
[0098]
转子轴3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转子轴承39。转子轴承39包括:将转子轴33的前部支撑为能够旋转的前侧转子轴承39f、以及将转子轴33的后部支撑为能够旋转的后侧转子轴承39r。
[0099]
前侧转子轴承39f保持于轴承箱24。轴承箱24具有自轴承箱24的后表面向前方凹陷的凹部24a。前侧转子轴承39f配置于凹部24a。后侧转子轴承39r保持于后盖3。转子轴33的前端部经由轴承箱24的开口而配置于锤子壳体4的内部空间。
[0100]
在转子轴33的前端部形成有小齿轮41。小齿轮41与减速机构7的至少一部分连结。转子轴33借助小齿轮41而与减速机构7连结。
[0101]
减速机构7配置成比马达6更靠前方。减速机构7将转子轴33和主轴8连结。减速机构7将转子27的旋转向主轴8传递。减速机构7使主轴8以比转子轴33的旋转速度低的旋转速度旋转。减速机构7包括行星齿轮机构。
[0102]
减速机构7具有多个齿轮。减速机构7的齿轮通过转子27而被驱动。
[0103]
减速机构7具有:在小齿轮41的周围所配置的多个行星齿轮42、以及在多个行星齿轮42的周围所配置的内齿轮43。小齿轮41、行星齿轮42及内齿轮43分别收纳于锤子壳体4。多个行星齿轮42分别与小齿轮41啮合。行星齿轮42借助销42p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主轴8。主轴8借助行星齿轮42而进行旋转。内齿轮43具有与行星齿轮42啮合的内齿。内齿轮43固定于轴承箱24。内齿轮43相对于轴承箱24而言始终不能旋转。
[0104]
当转子轴33因马达6的驱动而进行旋转时,小齿轮41进行旋转,行星齿轮42在小齿轮41的周围进行公转。行星齿轮42在与内齿轮43的内齿啮合的状态下进行公转。通过行星齿轮42的公转,使得借助销42p而与行星齿轮42连接的主轴8以比转子轴33的旋转速度低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
[0105]
主轴8配置成比马达6的至少一部分更靠前方。主轴8配置成比定子26更靠前方。主轴8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比转子27更靠前方。主轴8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减速机构7的前方。主轴8配置于砧座10的后方。主轴8利用转子27而进行旋转。主轴8利用由减速机构7传递来的转子27的旋转力进行旋转。主轴8将马达6的旋转力向砧座10传递。
[0106]
主轴8具有:凸缘部8a、以及自凸缘部8a向前方突出的主轴轴部8b。行星齿轮42借助销42p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凸缘部8a。主轴8的旋转轴和马达6的旋转轴ax一致。主轴8以旋转轴ax为中心进行旋转。主轴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主轴轴承44。在主轴8的后端部设置有凸部8c。凸部8c自凸缘部8a向后方突出。凸部8c配置于主轴轴承44的内侧。主轴轴承44对凸部8c进行支撑。
[0107]
轴承箱24配置于主轴8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主轴轴承44保持于轴承箱24。轴承箱24具有自轴承箱24的前表面向后方凹陷的凹部24b。主轴轴承44配置于凹部24b。
[0108]
打击机构9通过马达6而被驱动。马达6的旋转力经由减速机构7及主轴8而向打击机构9传递。打击机构9基于利用马达6进行旋转的主轴8的旋转力而在旋转方向对砧座10进行打击。打击机构9具有:锤子47、滚珠48、以及盘簧49。包括锤子47的打击机构9收纳于锤子壳体4。
[0109]
锤子47配置成比减速机构7更靠前方。锤子47配置于主轴8的周围。锤子47保持于主轴8。滚珠48配置于主轴8与锤子47之间。盘簧49分别支撑于主轴8及锤子47。
[0110]
锤子47为筒状。锤子47配置于主轴轴部8b的周围。锤子47具有供主轴轴部8b配置的孔47a。
[0111]
锤子47利用马达6而进行旋转。马达6的旋转力经由减速机构7及主轴8而向锤子47传递。锤子47基于利用马达6进行旋转的主轴8的旋转力而能够与主轴8一起进行旋转。锤子47的旋转轴、主轴8的旋转轴以及马达6的旋转轴ax一致。锤子47以旋转轴ax为中心进行旋转。
[0112]
滚珠48由像钢铁这样的金属制成。滚珠48配置于主轴轴部8b与锤子47之间。主轴8具有供滚珠48的至少一部分配置的主轴沟8d。主轴沟8d设置于主轴轴部8b的外表面的一部分。锤子47具有供滚珠48的至少一部分配置的锤子沟47b。锤子沟47b设置于锤子47的内表面的一部分。滚珠48配置于主轴沟8d与锤子沟47b之间。滚珠48能够在主轴沟8d的内侧及锤子沟47b的内侧分别进行滚动。锤子47能够随着滚珠48进行移动。主轴8和锤子47能够在由主轴沟8d及锤子沟47b规定的活动范围内沿着轴向及旋转方向分别进行相对移动。
[0113]
盘簧49产生使锤子47向前方移动的弹力。盘簧49配置于凸缘部8a与锤子47之间。在锤子47的后表面设置有环状的凹部47c。凹部47c自锤子47的后表面向前方凹陷。在凹部47c的内侧设置有垫圈45。盘簧49的后端部支撑于凸缘部8a。盘簧49的前端部配置于凹部47c的内侧,并支撑于垫圈45。
[0114]
砧座1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比锤子47更靠前方。砧座10具有供前端工具插入的工具孔10a。工具孔10a设置于砧座10的前端部。前端工具装配于砧座10。
[0115]
砧座10具有砧座凸部10b。砧座凸部10b设置于砧座10的后端部。砧座凸部10b自砧座10的后端部向后方突出。在砧座10的后方配置有主轴8。在主轴轴部8b的前端部设置有主轴凹部8e。在主轴凹部8e插入有砧座凸部10b。在主轴凹部8e的内侧配置有滚珠8f。砧座凸部10b具有与滚珠8f的表面相接触的球面状的接触面10c。
[0116]
砧座10具有:棒状的砧座主体101、以及砧座突起部102。工具孔10a设置于砧座主体101的前端部。前端工具装配于砧座主体101。砧座突起部102设置于砧座10的后端部。砧座突起部102自砧座主体101的后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
[0117]
砧座1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砧座轴承46。砧座10的旋转轴、锤子47的旋转轴、主轴8的旋转轴以及马达6的旋转轴ax一致。砧座10以旋转轴ax为中心进行旋转。砧座轴承46保持于锤子壳体4。实施方式中,砧座轴承46包括:对砧座10的前部进行支撑的前侧砧座轴承46f、以及对砧座10的后部进行支撑的后侧砧座轴承46r。前侧砧座轴承46f将砧座主体101的前部支撑为能够旋转。后侧砧座轴承46r将砧座主体101的后部支撑为能够旋转。前侧砧座轴承46f压入于砧座10的前端部。前侧砧座轴承46f从砧座主体101的前方压入于砧座主体101。前侧砧座轴承46f支撑于支撑部件5。后侧砧座轴承46r支撑于锤子壳体4。
[0118]
锤子47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与砧座突起部102相接触。在锤子47的前部设置有向前方突出的锤子突起部。锤子47的锤子突起部和砧座突起部102能够接触。在锤子47和砧座突起部102接触的状态下,对马达6进行驱动,由此,砧座10与锤子47及主轴8一起进行旋转。
[0119]
砧座10通过锤子47而在旋转方向上被打击。例如,螺钉紧固作业中,如果作用于砧座10的负荷升高,则有时产生仅以马达6产生的动力无法使砧座10旋转的状况。如果仅以马达6产生的动力无法使砧座10旋转,则砧座10及锤子47的旋转停止。主轴8和锤子47能够借助滚珠48而在轴向及周向上分别进行相对移动。即便锤子47的旋转停止,主轴8的旋转也利用马达6产生的动力而持续进行。如果在锤子47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主轴8进行旋转,则滚珠48一边由主轴沟8d及锤子沟47b分别进行引导一边向后方移动。锤子47从滚珠48接受力,随着滚珠48而向后方移动。即,锤子47在砧座10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因主轴8旋转而向后方移动。通过锤子47向后方移动,使得锤子47与砧座突起部102的接触被解除。
[0120]
盘簧49产生使锤子47向前方移动的弹力。移动至后方的锤子47利用盘簧49的弹力而向前方移动。锤子47在向前方移动时,从滚珠48接受旋转方向上的力。即,锤子47一边旋转一边向前方移动。当锤子47一边旋转一边向前方移动时,锤子47一边旋转一边与砧座突起部102接触。据此,砧座突起部102通过锤子47而在旋转方向上被打击。马达6的动力和锤子47的惯性力同时作用于砧座10。因此,砧座10能够以较高的扭矩而以旋转轴ax为中心进行旋转。
[0121]
工具保持机构11配置于砧座10的前部的周围。工具保持机构11对插入于工具孔10a的前端工具进行保持。工具保持机构11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支撑部件5。
[0122]
风扇12配置成比马达6的定子26更靠后方。风扇12生成用于将马达6冷却的气流。风扇12固定于转子27的至少一部分。风扇12借助衬套12a而固定于转子轴33的后部。风扇12配置于后侧转子轴承39r与定子26之间。风扇12利用转子27的旋转进行旋转。通过转子轴33进行旋转,使得风扇12与转子轴33一起进行旋转。通过风扇12进行旋转,使得外壳2的外部空间的空气经由进气口19而向外壳2的内部空间流入。流入至外壳2的内部空间的空气在外壳2的内部空间内流通,由此将马达6冷却。在外壳2的内部空间内流通的空气通过风扇12进行旋转而经由排气口20向外壳2的外部空间流出。
[0123]
蓄电池装配部13配置于蓄电池连接部23的下部。蓄电池装配部13与蓄电池组25连接。蓄电池组25装配于蓄电池装配部13。蓄电池组25能够在蓄电池装配部13进行装卸。蓄电池组25包括二次电池。实施方式中,蓄电池组25包括充电式的锂离子电池。通过装配于蓄电
池装配部13,使得蓄电池组25能够向冲击工具1供电。马达6基于从蓄电池组25供给来的电力进行驱动。
[0124]
触发开关14设置于握把部22。触发开关14由作业者进行操作,以便将马达6启动。通过对触发开关14进行操作,从而对马达6的驱动和停止进行切换。
[0125]
正反转切换杆15设置于握把部22的上部。正反转切换杆15由作业者进行操作。通过对正反转切换杆15进行操作,使得马达6的旋转方向从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中的一者向另一者切换。通过对马达6的旋转方向进行切换,从而对主轴8的旋转方向进行切换。
[0126]
操作面板16设置于蓄电池连接部23。操作面板16由作业者进行操作,以便对马达6的控制模式进行切换。操作面板16具有:打击力开关16a、以及专用开关16b。打击力开关16a及专用开关16b分别由作业者进行操作。通过对打击力开关16a及专用开关16b中的至少一者进行操作,从而对马达6的控制模式进行切换。
[0127]
模式切换开关17设置于触发开关14的上部。模式切换开关17由作业者进行操作。通过对模式切换开关17进行操作,从而对马达6的控制模式进行切换。
[0128]
灯18射出照明光。灯18以照明光对砧座10及砧座10的周边进行照明。灯18以照明光对砧座10的前方进行照明。另外,灯18以照明光对在砧座10所装配的前端工具及前端工具的周边进行照明。实施方式中,灯18分别配置于锤子壳体4的左部及右部。
[0129]
<工具保持机构>
[0130]
图6及图7分别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具保持机构11的截面图。图8是将图6的一部分放大的图。图9是将图7的一部分放大的图。图10是图6的a-a线截面向视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具保持机构11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具保持机构11的分解立体图。
[0131]
工具保持机构11配置于砧座主体101的周围。工具保持机构11对插入于工具孔10a的前端工具进行保持。工具孔10a形成为:自砧座主体101的前端部向后方延伸。在与旋转轴ax正交的截面中,工具孔10a为六边形。
[0132]
在砧座主体101的外表面设置有凹部10d。凹部10d形成为:自砧座主体101的外表面向径向内侧凹陷。凹部10d在轴向上较长。凹部10d设置有2个。在凹部10d的内侧设置有滚珠孔10e。滚珠孔10e与工具孔10a连接。
[0133]
工具保持机构11具有:滚珠50、按钮51、锁定部件52、滚珠施力部件53、以及锁定施力部件54。
[0134]
滚珠50配置于凹部10d。滚珠50由金属制成。滚珠50设置有2个。在1个凹部10d配置有1个滚珠50。滚珠50能够在径向及轴向上分别移动。滚珠5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撑于凹部10d。滚珠50的外径大于滚珠孔10e的内径。滚珠50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经由在砧座10所设置的滚珠孔10e而向工具孔10a的内侧进入。通过滚珠50向径向内侧移动,使得滚珠50的至少一部分经由滚珠孔10e而配置于工具孔10a。另外,滚珠50能够从工具孔10a中退去。通过滚珠50向径向外侧移动,使得滚珠50配置于工具孔10a的外侧。
[0135]
以下的说明中,将滚珠50的至少一部分经由滚珠孔10e而配置于工具孔10a的内侧的滚珠50的位置适当称为进入位置,将滚珠50配置于工具孔10a的外侧的滚珠50的位置适当称为退避位置。进入位置规定为比退避位置更靠径向内侧。滚珠50能够在进入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0136]
按钮51在径向进行移动,以使滚珠50进行移动。按钮51配置有2个。按钮51配置成分别比旋转轴ax更靠左侧及右侧。按钮51能够在左右方向上进行移动。
[0137]
支撑部件5将按钮51支撑为能够移动。按钮51具有:在支撑部件5的内侧所配置的圆弧部51a、以及从圆弧部51a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操作部51b。操作部51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支撑部件5的外侧。在支撑部件5的一部分设置有开口5a。开口5a形成为:将支撑部件5的内表面和外表面贯通。开口5a分别设置于旋转轴ax的左侧及右侧。操作部51b的一部分配置于开口5a。
[0138]
作业者能够对按钮51进行操作。通过按钮51向径向内侧,使得滚珠50能够从进入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
[0139]
支撑部件5由金属制成。作为形成支撑部件5的材料,可例示铝。按钮51由合成树脂制成。按钮51由相对于支撑部件5的摩擦系数较低的材料形成。作为形成按钮51的材料,可例示:聚四氟乙烯(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或聚甲醛(pom:polyo xymethylene)。由于按钮51相对于支撑部件5的摩擦系数较低,所以,作业者能够顺利地移动按钮51。
[0140]
锁定部件52配置于砧座10的砧座主体101的周围。锁定部件52由金属制成。锁定部件52为环状。锁定部件52能够一边由砧座主体101引导一边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
[0141]
锁定部件52配置成比滚珠50更靠径向外侧。锁定部件52与滚珠50相接触。锁定部件52能够在将滚珠50向进入位置按压的锁定位置与将滚珠50的按压解除的释放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0142]
通过对按钮51进行操作,使得锁定部件52在轴向上移动。通过对2个按钮51进行操作,使得锁定部件52能够在轴向上稳定地移动。另外,锁定部件52在与按钮51接触的状态下进行移动。按钮51由相对于锁定部件52的摩擦系数较低的材料形成。如上所述,作为形成按钮51的材料,可例示:聚四氟乙烯(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或聚甲醛(pom:polyoxymethylene)。由于按钮51相对于锁定部件52的摩擦系数较低,所以,按钮51和锁定部件52能够顺利地滑动。
[0143]
按钮51配置成比锁定部件52更靠径向外侧。按钮51与锁定部件52相接触。通过按钮51在径向上移动,使得锁定部件52在锁定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0144]
图6及图8表示锁定部件52配置于锁定位置的状态。图7及图9表示锁定部件52配置于释放位置的状态。通过按钮51向径向内侧移动,使得锁定部件52从锁定位置向释放位置移动。通过按钮51向径向外侧移动,使得锁定部件52从释放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锁定位置规定为比释放位置更靠前方。通过按钮51向径向内侧移动,使得锁定部件52向后方移动,从而配置于释放位置。
[0145]
如图8所示,在锁定部件52配置于锁定位置时,锁定部件52配置于滚珠50的径向外侧,锁定部件52的内表面52b与滚珠50的表面相接触。由于在滚珠50的径向外侧配置有锁定部件52,所以,滚珠50无法从进入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即,滚珠50无法向径向外侧移动。
[0146]
如图9所示,在锁定部件52配置于释放位置时,锁定部件52的位置和滚珠50的位置在轴向上错开。其结果,在锁定部件52的前方形成供滚珠50的至少一部分进入的空间,容许滚珠50向径向外侧移动。滚珠50能够从进入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当插入于工具孔10a的前端工具与滚珠50接触时,滚珠50从前端工具接受外力。通过锁定部件52配置于释放位置,使得滚珠50能够向径向外侧移动。在配置于退避位置的滚珠50的径向外侧配置有按钮51。按
钮51抑制滚珠50向径向外侧过度移动。
[0147]
滚珠施力部件53对滚珠50进行施力,使得滚珠50从退避位置向进入位置移动。即,滚珠施力部件53对滚珠50施力,使得滚珠50向径向内侧移动。实施方式中,作为滚珠施力部件53,可例示在凹部10d的周围所配置的盘簧。滚珠施力部件53与滚珠50相接触。
[0148]
当插入于工具孔10a的前端工具与滚珠50接触时,滚珠50从前端工具接受外力而向径向外侧移动。在滚珠50移动至径向外侧的情况下,滚珠施力部件53进行扩径。当滚珠50从前端工具接受的外力被解除时,滚珠50利用滚珠施力部件53的施力而向径向内侧移动。
[0149]
锁定施力部件54对锁定部件52进行施力,使得锁定部件52从释放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即,锁定施力部件54对锁定部件52施力,使得锁定部件52向前方移动。实施方式中,作为锁定施力部件54,可例示:在锁定部件52的后方所配置的锥形弹簧或盘簧。锁定施力部件54配置于砧座主体101的周围。锁定施力部件54的后端部与例如在后侧砧座轴承46r的前部所配置的扁平垫圈相接触。锁定施力部件54的前端部与锁定部件52的后表面相接触。
[0150]
实施方式中,通过作业者对按钮51进行操作,使得按钮51能够向径向内侧移动。按钮51能够利用锁定施力部件54的施力而向径向外侧移动。在锁定部件52与按钮51接触的状态下,锁定部件52通过锁定施力部件54而被向前方施力,由此按钮51向径向外侧移动。
[0151]
图13是表示从前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滚珠50、按钮51以及锁定部件52的关系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从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滚珠50、按钮51以及锁定部件52的关系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从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钮51的立体图。
[0152]
锁定部件52配置成比滚珠50更靠径向外侧。按钮51配置成比锁定部件52更靠径向外侧。按钮51具有在锁定部件52周围的至少一部分所配置的圆弧部51a。锁定部件52配置成由2个圆弧部51a包围。
[0153]
按钮51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倾斜的按压面51c。按压面51c与锁定部件52的至少一部分相接触。锁定部件52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倾斜的滑动面52a。滑动面52a与按压面51c的至少一部分相接触。
[0154]
实施方式中,按压面51c具有:在锁定部件52配置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与滑动面52a的一部分相接触的第一按压区域511c、以及在锁定部件52配置于释放位置的状态下与滑动面52a的另一部分接触的第二按压区域512c。第一按压区域511c被分别规定在按压面51c的上部及下部。第二按压区域512c在上下方向上被规定在2个第一按压区域511c之间。第一按压区域511c及第二按压区域512c分别为圆弧状的面。第一按压区域511c的朝向和第二按压区域512c的朝向不同。
[0155]
图13及图14表示锁定部件52配置于锁定位置的状态。在锁定部件52配置于锁定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按压区域511c和滑动面52a的一部分接触,第二按压区域512c和滑动面52a分离。在锁定部件52配置于释放位置的情况下,第二按压区域512c和滑动面52a的一部分接触,第一按压区域511c和滑动面52a分离。
[0156]
如图8所示,在按钮51配置于径向外侧的情况下,按压面51c的第二按压区域512c和滑动面52a分离。如图9所示,当按钮51向径向内侧移动时,按压面51c的第二按压区域512c与滑动面52a接触。在按压面51c的第二按压区域512c和滑动面52a接触的状态下,如果按钮51进一步向径向内侧移动,则如图9所示,锁定部件52能够一边由砧座主体101引导一边向后方移动。据此,锁定部件52能够从锁定位置向释放位置移动。
[0157]
图16是表示从后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撑部件5和按钮51的关系的立体图。按钮51的圆弧部51a具有上表面51d及下表面51e。如图16及图10所示,支撑部件5具有:与上表面51d对置的引导面5b及与下表面51e对置的引导面5c。按钮51能够一边由引导面5b及引导面5c引导一边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0158]
<工具保持机构的动作>
[0159]
接下来,对工具保持机构11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将前端工具插入于工具孔10a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将前端工具插入于工具孔10a的情况下,不对按钮51进行操作。应予说明,在前端工具设置有供滚珠50配置的滚珠沟。
[0160]
在前端工具插入于工具孔10a之前,滚珠50配置于进入位置,锁定部件52配置于锁定位置。
[0161]
当前端工具插入于工具孔10a时,配置于进入位置的滚珠50和前端工具接触。滚珠50因从前端工具接受的外力而相对于锁定部件52向后方移动。当外力从前端工具进一步作用于滚珠50时,滚珠50在与滚珠施力部件53接触的状态下向径向外侧移动。即,通过前端工具插入于工具孔10a,使得滚珠50从进入位置向退避位置(第一退避位置)移动。当滚珠50向径向外侧移动时,滚珠施力部件53进行扩径。当前端工具进一步插入于工具孔10a时,滚珠50的位置和设置于前端工具的滚珠沟的位置一致。滚珠50因滚珠施力部件53的施力而向径向内侧移动,从而进入前端工具的滚珠沟。据此,前端工具固定于工具孔10a。
[0162]
接下来,对将前端工具从工具孔10a中拔去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前端工具插入于工具孔10a时,滚珠50配置于进入位置而进入于前端工具的滚珠沟,锁定部件52配置于锁定位置。
[0163]
作业者按入操作部51b,以使按钮51向径向内侧移动。作业者例如以手指夹着2个操作部51b,由此使2个按钮51同时向径向内侧移动。当按钮51向径向内侧移动时,按钮51的按压面51c的第二按压区域512c和锁定部件52的滑动面52a接触。如果在按压面51c的第二按压区域512c和锁定部件52的滑动面52a接触的状态下,按钮51进一步向径向内侧移动,则锁定部件52向后方移动。即,锁定部件52从锁定位置向释放位置移动。当锁定部件52向释放位置移动时,滚珠50成为能够向径向外侧移动的状态。在滚珠50能够向径向外侧移动的状态下,如果作业者拉动前端工具,则使滚珠50向径向外侧移动的外力从前端工具作用于滚珠50。滚珠50从进入位置向退避位置(第二退避位置)移动。据此,前端工具不妨碍滚珠50地从工具孔10a中被拔去。
[0164]
应予说明,将前端工具插入于工具孔10a时的滚珠50的退避位置(第一退避位置)和将前端工具从工具孔10a中拔去时的滚珠50的退避位置(第二退避位置)不同。
[0165]
<冲击工具的动作>
[0166]
接下来,对冲击工具1的动作进行说明。例如,在对加工对象实施螺钉紧固作业时,螺钉紧固作业用的前端工具(起子钻头)插入于砧座10的工具孔10a。插入于工具孔10a的前端工具利用工具保持机构11进行保持。在前端工具装配于砧座10后,作业者握着握把部22对触发开关14进行操作。当对触发开关14进行操作时,从蓄电池组25向马达6供电,马达6启动,同时,灯18亮灯。通过马达6的启动,转子27的转子轴33进行旋转。当转子轴33进行旋转时,转子轴33的旋转力经由小齿轮41而向行星齿轮42传递。行星齿轮42以与内齿轮43的内齿啮合的状态一边自转一边在小齿轮41的周围进行公转。行星齿轮42借助销42p而以能够
旋转的方式支撑于主轴8。通过行星齿轮42的公转,使得主轴8以比转子轴33的旋转速度低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
[0167]
在锤子47和砧座突起部102接触的状态下,如果主轴8进行旋转,则砧座10与锤子47及主轴8一起旋转。通过砧座10进行旋转而进行螺钉紧固作业。
[0168]
在通过螺钉紧固作业的进行而规定值以上的负荷作用于砧座10的情况下,砧座10及锤子47的旋转停止。在锤子47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如果主轴8进行旋转,则锤子47向后方移动。通过锤子47向后方移动,使得锤子47与砧座突起部102的接触被解除。移动至后方的锤子47利用盘簧49的弹力一边旋转一边向前方移动。通过锤子47一边旋转一边向前方移动,使得砧座10通过锤子47而在旋转方向上被打击。据此,砧座10以较高的扭矩而以旋转轴ax为中心进行旋转。因此,螺钉以较高的扭矩紧固于加工对象。
[0169]
<效果>
[0170]
如以上所说明,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具备:马达6;锤子47,其通过马达6进行旋转;以及砧座10,其具有供前端工具插入的工具孔10a,通过锤子47而在旋转方向上被打击。冲击工具1具备:滚珠50,其能够在进入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在该进入位置处,该滚珠50的至少一部分经由设置在砧座10的滚珠孔10e而配置于工具孔10a的内侧,在该退避位置处,该滚珠50配置于工具孔10a的外侧;以及按钮51,其在径向上移动,以使滚珠50进行移动。
[0171]
上述的构成中,工具保持机构11具有通过在径向上移动而能够使滚珠50在进入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进行移动的按钮51。能够使砧座10的前端部小径化。另外,只要使按钮51在径向上移动,就能够装卸前端工具,从而能够以较小的动作实施前端工具的装卸动作。另外,工具保持机构11也能够实现小型化。
[0172]
实施方式中,通过按钮51向径向内侧移动,使得滚珠50从进入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
[0173]
上述的构成中,通过将按钮51向径向内侧按入,使得滚珠50能够从进入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
[0174]
实施方式中,按钮51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0175]
上述的构成中,按钮51的操作性提高。
[0176]
实施方式中,按钮51配置有2个。
[0177]
上述的构成中,通过以2个按钮51相互接近的方式进行操作,使得滚珠50从进入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
[0178]
实施方式中,通过前端工具插入于工具孔10a,使得滚珠50从进入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
[0179]
上述的构成中,通过前端工具插入于工具孔10a,使得滚珠50从进入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因此,前端工具顺利地插入于工具孔10a。
[0180]
实施方式中,滚珠50能够在径向上移动,进入位置规定为比退避位置更靠径向内侧。
[0181]
上述的构成中,通过滚珠50配置于进入位置,使得前端工具借助滚珠50而保持于砧座10。
[0182]
实施方式中,具备滚珠施力部件53,该滚珠施力部件53对滚珠50进行施力,使得滚
珠50从退避位置向进入位置移动。
[0183]
上述的构成中,通过滚珠施力部件53的施力,滚珠50能够以将前端工具锁定的方式进行移动。
[0184]
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具备锁定部件52,该锁定部件52能够在将滚珠50向进入位置按压的锁定位置与将按压解除的释放位置之间进行移动。通过按钮51在径向上移动,使得锁定部件52进行移动。
[0185]
上述的构成中,滚珠50借助锁定部件52而进行移动。
[0186]
实施方式中,通过按钮51向径向内侧移动,使得锁定部件52从锁定位置向释放位置移动。
[0187]
上述的构成中,通过按钮51向径向内侧移动,使得锁定部件52从锁定位置向释放位置移动,因此,滚珠50能够从进入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
[0188]
实施方式中,锁定部件52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锁定位置规定为比释放位置更靠前方。
[0189]
上述的构成中,通过锁定部件52向后方移动,能够向释放位置移动。
[0190]
实施方式中,按钮51配置为比锁定部件52更靠径向外侧。按钮51具有按压面51c,该按压面51c朝向径向外侧而向后方倾斜,并与锁定部件52的至少一部分接触。锁定部件52具有滑动面52a,该滑动面52a朝向径向外侧而向后方倾斜,并与按压面51c接触。在按压面51c和滑动面52a接触的状态下,按钮51进行移动。
[0191]
上述的构成中,通过在按压面51c和滑动面52a接触的状态下按钮51向径向内侧移动,使得锁定部件52能够向释放位置移动。
[0192]
实施方式中,按压面51c具有:在锁定部件52配置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与滑动面52a的一部分接触的第一按压区域511c、以及在锁定部件52配置于释放位置的状态下与滑动面52a的另一部分接触的第二按压区域512c。
[0193]
上述的构成中,按钮51的操作性提高。
[0194]
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具备锁定施力部件54,该锁定施力部件54对锁定部件52进行施力,使得锁定部件52从释放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
[0195]
上述的构成中,按钮51的操作被解除的情况下,锁定部件52从释放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
[0196]
实施方式中,通过在锁定部件52与按钮51接触的状态下利用锁定施力部件54进行施力,使得按钮51向径向外侧移动。
[0197]
上述的构成中,按钮51的操作被解除的情况下,按钮51能够向径向外侧移动。
[0198]
实施方式中,锁定部件52配置于砧座10的周围。
[0199]
上述的构成中,工具保持机构11实现小型化。
[0200]
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具备支撑部件5,该支撑部件5配置于砧座10的周围,将按钮51支撑为能够移动。
[0201]
上述的构成中,工具保持机构11通过支撑部件5而被支撑。
[0202]
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具备前侧砧座轴承46f,该前侧砧座轴承46f对砧座10的前部进行支撑。前侧砧座轴承46f支撑于支撑部件5。
[0203]
上述的构成中,利用对前侧砧座轴承46f进行支撑的支撑部件5,对工具保持机构
11进行支撑。另外,由于砧座10的前端部为小径,所以,前侧砧座轴承46f也实现小径化。
[0204]
实施方式中,前侧砧座轴承46f压入于砧座10的前端部。
[0205]
上述的构成中,由于前侧砧座轴承46f压入于砧座10的前端部,所以,砧座10的强度提高。因此,虽然有时在例如螺钉紧固作业中,从前端工具向砧座10施力,使得砧座10想要以扩径的方式进行变形,不过,通过前侧砧座轴承46f压入于砧座10,使得砧座10的变形得以抑制。
[0206]
实施方式中,具备锤子壳体4,该锤子壳体4对锤子47进行收纳。支撑部件5固定于锤子壳体4。
[0207]
上述的构成中,支撑部件5与锤子壳体4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得以抑制。
[0208]
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具备后侧砧座轴承46r,该后侧砧座轴承46r对砧座10的后部进行支撑。后侧砧座轴承46r支撑于锤子壳体4。
[0209]
上述的构成中,砧座1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被锤子壳体4支撑的后侧砧座轴承46r。
[0210]
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具备主轴8,该主轴8配置于砧座10的后方,将马达6的旋转力向砧座10传递。在砧座10的后端部设置有向后方突出的砧座凸部10b,在主轴8的前端部设置有供砧座凸部10b插入的主轴凹部8e。
[0211]
上述的构成中,冲击工具1的轴向上的尺寸实现小型化。
[0212]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为冲击起子。冲击工具1也可以为冲击扳手。
[0213]
<变形例>
[0214]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的电源可以不是蓄电池组25,可以为商用电源(交流电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