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压装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1.本专利申请涉及一种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压装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2.现有的一种压装设备包括底部基座、可上下移动的上活动板、设置于底部基座的放置座、设置于上活动板的对应位于放置座上方的下压机构,底部基座位于上活动板的下方并与上活动板上下间隔相对,伴随上活动板向下移动,下压机构同步向下朝向放置座移动而与放置座将待压装的物品(例如皮带轮与电机转轴)压接到一起;现有的一种皮带传动动力装置包括电机、小带轮、大带轮、皮带、对应于大带轮的大带轮轮轴、机架,小带轮供与电机的转轴固定在一起以在电机的带动下转动,皮带供传动连接于小带轮与大带轮之间以便大带轮在小带轮的带动下转动,大带轮轮轴供固定于大带轮及轮轴轴承的内圈以连接大带轮与轮轴轴承,一些空压机会应用前述的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用其作为空压机的泵的一部分。通常在组装前述的皮带传动动力装置时,将电机、轮轴轴承安装到机架上并且将大带轮轮轴与大带轮安装在一起,然后利用相应的压装设备将小带轮压接至电机的转轴,并且利用另外的压装设备将大带轮轮轴与轮轴轴承压接在一起(由于处理的对象不同则相应的压装设备也往往不同,会导致用到的压装设备多并且比较繁琐、效率低),之后再将皮带套装到小带轮与大带轮上(往往要借助皮带辅助安装工具,因为徒手操作过于费力),由于此时小带轮与大带轮已经相对位置基本定死,需要大的力度对皮带拉扯后翻折扭曲才能将皮带安装到小带轮与大带轮上,难度大且容易造成皮带的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3.本专利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高效率且避免皮带的安装损伤。
4.一种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压装设备,包括底部基座、可上下移动的上活动板,上活动板位于底部基座的上方并与底部基座上下间隔相对,所述皮带传动动力装置包括电机、可供与电机的转轴固定在一起以在电机的带动下转动的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皮带,所述皮带供传动连接于第一皮带轮与第二皮带轮之间从而第二皮带轮可在第一皮带轮的带动下转动,所述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压装设备还包括可供安放第一皮带轮的第一皮带轮放置座、可供安放第二皮带轮的第二皮带轮放置座、对应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的第一下压机构、对应于第二皮带轮放置座的第二下压机构,第一皮带轮放置座、第二皮带轮放置座设置于底部基座,第一下压机构、第二下压机构设置于上活动板,第一下压机构、第二下压机构可伴随上活动板同步上下移动;第二皮带轮放置座具有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的第一位置、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的第二位置,第二皮带轮放置座可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横移,第二皮带轮放置座在第一位置时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之间的水平间距小于第二皮带轮放置座在第二位置时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之间的水平间距;第二皮带轮放置座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过程中,安放在第一皮带轮放置座上的第一皮带轮与安放在第二皮带轮放置座上的第二皮带轮之间的水平
间距逐渐加大。
5.由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与第二皮带轮放置座之间水平的间距能够调整,从而可在水平间距相对较小时即第二皮带轮放置座在第一位置时相对轻松的将皮带套在第一皮带轮与第二皮带轮上,第一皮带轮及第二皮带轮两者与皮带形成一定程度的松配,利用第二皮带轮放置座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从第一位置移向第二位置而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之间的水平间距逐渐加大以张紧皮带,从而在皮带松配于第一皮带轮与第二皮带轮之后轻松的完成皮带的张紧,皮带的整个安装过程中不需要强行扭曲翻折皮带,避免了皮带的安装损伤;由于第一下压机构、第二下压机构可伴随上活动板同步上下移动,从而第一下压机构、第二下压机构可以同步下压进行压接工作,利于提升压接工作效率。
6.对于本设备,在第二皮带轮放置座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移动到了第二位置而张紧皮带完毕后,接着即可高效的进行后续的压接工作,即利用设于上活动板的第一下压机构与第二下压机构伴随着上活动板同步向下移动,从而可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第二皮带轮放置座对应配合进行压接工作,皮带的安装与之后的压接工作可紧密衔接并且第一下压机构与第二下压机构可同步下移去与下方的第一皮带轮放置座、第二皮带轮放置座对应配合进行压接工作,同步下压效率高。综上,基于本专利申请的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压装设备,可以实现提高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组装效率且避免皮带的安装损伤。
7.可选的,所述皮带传动动力装置还包括对应于第二皮带轮的第二皮带轮轮轴、对应于第二皮带轮轮轴的轮轴轴承,第二皮带轮放置座位于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的第二位置时,伴随着上活动板向下移动,第一下压机构、第二下压机构同步向下移动并且第一下压机构向下朝向第一皮带轮放置座移动而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将第一皮带轮与电机的转轴压接在一起且第二下压机构向下朝向第二皮带轮放置座移动而与第二皮带轮放置座将轮轴轴承与第二皮带轮轮轴压接在一起。
8.可选的,第一下压机构设有第一顶芯、对应第一顶芯的顶芯安装座,第一顶芯安装固定于顶芯安装座,第一顶芯用于向下抵顶电机的转轴,顶芯安装座固定于上活动板,顶芯安装座设有容纳孔,第一顶芯安装于容纳孔之内,容纳孔的内壁设有内螺纹,以与第一顶芯上的外螺纹螺纹连接;电机的转轴的上端可嵌入容纳孔的位于第一顶芯的下方的部分之内而被第一顶芯顶到。
9.可选的,所述的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压装设备还设有位于上活动板上侧的承压盖板,上活动板设有对应顶芯安装座的第一安装通孔、对应第二下压机构的第二安装通孔,顶芯安装座锁固于上活动板并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一安装通孔,第二下压机构锁固于上活动板并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二安装通孔,承压盖板锁固于上活动板,第一安装通孔、第二安装通孔皆被承压盖板遮盖;上活动板与顶芯安装座分别设有对应的锁螺钉孔,以可通过相应的第一螺钉将顶芯安装座锁定在上活动板上;上活动板与第二下压机构分别设有对应的锁螺钉孔,以可通过相应的第二螺钉将第二下压机构锁定在上活动板上;承压盖板还设有对应第一螺钉的第一通孔、对应第二螺钉的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可供第一螺钉穿过,第二通孔可供第二螺钉穿过,第一螺钉向上不超出第一通孔,第二螺钉向上不超出第二通孔。
10.可选的,底部基座设有主基板、固定于主基板的垫高台,垫高台位于主基板的上侧,第二皮带轮放置座设置在垫高台上而被垫高台垫高,第二皮带轮放置座设有第一导向部,垫高台设有与第一导向部配合以导引第二皮带轮放置座横移的第二导向部,第一导向
部与第二导向部之一为滑槽,第一导向部与第二导向部之另一为与滑槽配合的导轨。
11.可选的,第二皮带轮放置座可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水平移动;第二导向部为滑槽,第一导向部为与滑槽配合的导轨,垫高台设有主体部、安装固定于主体部的可拆卸的挡块,主体部设有在第二皮带轮放置座的移动方向上贯通垫高台相对两侧的容纳槽,第二皮带轮放置座部分容纳于容纳槽,容纳槽的一部分被挡块遮挡而形成第二导向部,挡块在第一导向部的上侧止挡第一导向部,以阻挡第二皮带轮放置座向上脱离容纳槽。
12.可选的,所述的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压装设备还设有若干第一导柱、若干第一弹簧、若干第一直线轴承、用于限定上活动板下移到位的高度的至少一限高柱,限高柱的下端固定于底部基座,第一导柱贯穿上活动板,第一弹簧套在对应的第一导柱上,第一弹簧的下端支撑于底部基座;第一直线轴承固定于上活动板并套在对应的第一导柱上,第一弹簧处在第一直线轴承与上活动板之间呈压缩状态以对上活动板提供向上的支撑;限高柱设有位于其顶端的可拆卸的调节块,上活动板被下压而下移到位后是抵接于调节块。
13.可选的,第二皮带轮放置座设有底座、位于底座上侧的若干定位块、第二顶芯,底座的上表面供放置第二皮带轮,第二皮带轮设有若干轮辐,定位块供嵌入相邻的轮辐之间以将第二皮带轮定位在第二皮带轮放置座上;定位块固定于底座,底座上表面下凹形成有若干对应定位块的凹印、供安放第二顶芯的第一凹坑,凹印的形状与对应的定位块的下端相匹配,定位块的下端嵌入于对应的凹印;第二顶芯用于抵顶第二皮带轮轮轴,第二顶芯安放于第一凹坑并固定于底座。
14.可选的,第一皮带轮放置座相对于底部基座是位置固定的而第二皮带轮放置座相对于底部基座是可移动的,所述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压装设备还设有可驱动第二皮带轮放置座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移位装置,所述移位装置设有可移动的连杆,所述移位装置借由连杆推拉第二皮带轮放置座以横移第二皮带轮放置座。
15.可选的,所述的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压装设备还设有可上下移动的活动座、至少一第二导柱、支撑活动座的至少一第二弹簧,活动座与第二皮带轮放置座位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的左右两侧,第二皮带轮放置座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逐渐远离活动座及第一皮带轮放置座;所述皮带传动动力装置还包括机架,电机、轮轴轴承可安装于机架,第二导柱的下端固定于底部基座,第二弹簧套在对应的第二导柱上供向上支撑活动座,所述机架可搭靠于活动座而对活动座产生向下的抵压力,活动座可在所述抵压力下下移,所述抵压力至少部分源自于机架的重力;当机架脱离活动座从而活动座不受机架向下的抵压力时,在第二弹簧的支撑作用下,活动座上移而复位至一初始高度。
16.可选的,所述的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压装设备还设有可驱动第二皮带轮放置座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移位装置,在左右方向上,移位装置、第二皮带轮放置座、第一皮带轮放置座、活动座依次分布,第二皮带轮放置座在移位装置的拉动下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而逐渐远离活动座及第一皮带轮放置座。
17.可选的,活动座设有供机架搭靠的搭靠部、第一侧挡部、第二侧挡部,搭靠部、第一侧挡部、第二侧挡部位于活动座的靠近第二皮带轮放置座的一侧,第一侧挡部自搭靠部的一端向上延伸,第二侧挡部自搭靠部的相反另一端向上延伸,第一侧挡部、搭靠部、第二侧挡部三者连成u形限位框,u形限位框可供机架的相应部位向下嵌入u形限位框而搭靠在搭
靠部上。
18.可选的,所述的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压装设备还设有导引活动座上下移动的第三导向部,活动座还设有支撑机构、对应与第三导向部配合的第四导向部、供机架搭靠的搭靠部、竖板部,搭靠部连接于并侧向突出于竖板部,第四导向部、支撑机构固定于竖板部并与搭靠部位于竖板部的相反两侧;第三导向部与第四导向部之一形成有滑槽,第三导向部与第四导向部之另一为与滑槽配合的导轨;第二弹簧的上端向上顶支撑机构以支撑活动座,支撑机构设有套在对应的第二导柱上的至少一第二直线轴承,第二弹簧处在第二直线轴承与底部基座之间呈压缩状态以对活动座提供向上的支撑。
19.可选的,所述的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压装设备还设有立置于底部基座上的用于固定第三导向部的第一定位板,第一定位板的下端固定于底部基座,第四导向部形成有滑槽,第三导向部为与滑槽配合的导轨,搭靠部位于竖板部的下端靠近第二皮带轮放置座的一侧,支撑机构位于竖板部的上端远离第二皮带轮放置座的一侧,第四导向部位于所述支撑机构的下侧,所述第二导柱的数量为两个,固定在一起的第三导向部与第一定位板居中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导柱之间;支撑机构还设有支架,第二直线轴承固定于支架,支架设有让位通槽,第三导向部可沿着上下方向贯穿让位通槽而贯穿支架。
20.可选的,所述的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压装设备还设有至少一止挡柱、相对于底部基座固定的第二定位板、可驱动第二皮带轮放置座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移位装置,止挡柱位于第二皮带轮放置座的远离第一皮带轮放置座的一侧,第二皮带轮放置座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被止挡柱止挡而止位于第二位置;止挡柱固定于第二定位板而相对于底部基座呈悬空状态,第二皮带轮放置座可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水平移动,止挡柱水平设置供止挡水平移动过来的第二皮带轮放置座;所述移位装置设有连杆,所述移位装置借由连杆推拉第二皮带轮放置座以移动第二皮带轮放置座,所述连杆贯穿第二定位板。
21.本专利申请还提供一种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压装设备的使用方法,所述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压装设备包括底部基座、可上下移动的上活动板,上活动板位于底部基座的上方并与底部基座上下间隔相对,所述皮带传动动力装置包括电机、可供与电机的转轴固定在一起以在电机的带动下转动的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皮带、机架、对应于第二皮带轮的第二皮带轮轮轴、对应于第二皮带轮轮轴的轮轴轴承,所述皮带供传动连接于第一皮带轮与第二皮带轮之间从而第二皮带轮可在第一皮带轮的带动下转动,电机、轮轴轴承可安装于机架,所述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压装设备还包括第一皮带轮放置座、第二皮带轮放置座、对应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的第一下压机构、对应于第二皮带轮放置座的第二下压机构、可上下移动的活动座,第二皮带轮放置座具有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的第一位置、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的第二位置,第二皮带轮放置座在第一位置时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之间的水平间距小于第二皮带轮放置座在第二位置时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之间的水平间距;第二皮带轮放置座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过程中,安放在第一皮带轮放置座上的第一皮带轮与安放在第二皮带轮放置座上的第二皮带轮之间的水平间距逐渐加大;所述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压装设备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2.步骤一、将第一皮带轮安放在第一皮带轮放置座且将与第二皮带轮轮轴固定在一起的第二皮带轮安放在第二皮带轮放置座;
23.步骤二、在第二皮带轮放置座处于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的第一位置时,将皮带套在第一皮带轮与第二皮带轮上,之后再将第二皮带轮放置座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从而使得套在第一皮带轮与第二皮带轮上的所述皮带张紧;
24.步骤三、在机架与电机及轮轴轴承安装在一起的状态下,将机架搭靠在活动座上,活动座伴随着机架向下移动;
25.步骤四、伴随着上活动板向下移动,第一下压机构、第二下压机构同步向下移动并且第一下压机构向下朝向第一皮带轮放置座移动而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将第一皮带轮与电机的转轴压接在一起且第二下压机构向下朝向第二皮带轮放置座移动而与第二皮带轮放置座将轮轴轴承与第二皮带轮轮轴压接在一起。
26.可选的,对于步骤四,第一下压机构向下朝向第一皮带轮放置座移动过程中,第一皮带轮放置座将第一皮带轮顶住并且第一下压机构下压电机的转轴而将电机的转轴逐渐压入第一皮带轮,从而使第一皮带轮与电机的转轴压接在一起;第二下压机构向下朝向第二皮带轮放置座移动过程中,第二皮带轮放置座将第二皮带轮轮轴顶住并且第二下压机构下压轮轴轴承的内圈而将轮轴轴承的内圈套接固定在第二皮带轮轮轴上,从而使轮轴轴承与第二皮带轮轮轴压接在一起。
27.可选的,所述皮带传动动力装置还包括第一皮带轮端盖,第一皮带轮端盖供安放于第一皮带轮的上端,第一皮带轮端盖的外周边沿径向超出于第一皮带轮的上端外周,第一皮带轮端盖开设有供电机的转轴贯穿的安装通口;对于步骤三,活动座在机架的抵压力下向下移动,直至安装于机架的轮轴轴承的内圈与第二皮带轮轮轴接靠和/或安装于机架的电机的转轴与安放于第一皮带轮的上端的第一皮带轮端盖接靠,所述抵压力至少部分源自于机架的重力。
28.可选的,对于步骤二,在将皮带套在第一皮带轮与第二皮带轮上后,先将第一皮带轮端盖安放到第一皮带轮上,再将第二皮带轮放置座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对于步骤三,活动座在机架的抵压力下向下移动过程中,扶着搭靠在活动座上的机架以防止机架倾倒,直至安装于机架的轮轴轴承的内圈与第二皮带轮轮轴接靠和/或安装于机架的电机的转轴与安放于第一皮带轮的上端的第一皮带轮端盖接靠。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专利申请的压装设备的立体图(第二皮带轮放置座位于第一位置);
30.图2为本专利申请的压装设备的另一立体图(第二皮带轮放置座位于第一位置);
31.图3为本专利申请的压装设备的爆炸图;
32.图4为本专利申请的压装设备的放置有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皮带等的立体图(第二皮带轮放置座位于第一位置);
33.图5为本专利申请的压装设备的带有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立体图(第二皮带轮放置座位于第二位置并且上活动板已被限高柱止挡住而下移到位);
34.图6为本专利申请的压装设备的竖向剖视图(第二皮带轮放置座位于第一位置);
35.图7为本专利申请的压装设备的带有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竖向剖视图(第二皮带轮放置座位于第二位置并且所示的皮带传动动力装置已被压接到位);
36.图8为本专利申请的压装设备的另一竖向剖视图(剖面垂直于左右方向);
37.图9为本专利申请的压装设备的隐去了部分元件且放置有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等的立体图(第二皮带轮放置座位于第一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38.参照图1至图9所示的一种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压装设备,所述的皮带传动动力装置包括电机10、可供与电机10的转轴100固定在一起以在电机10的带动下转动的第一皮带轮11、第二皮带轮12、皮带13,前述的压装设备包括底部基座2、可上下移动的上活动板30、可供安放第一皮带轮11的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可供安放第二皮带轮12的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第一下压机构50、第二下压机构51;皮带13供传动连接于第一皮带轮11与第二皮带轮12之间从而第二皮带轮12可在第一皮带轮11的带动下转动;上活动板30位于底部基座2的上方,上活动板30与底部基座2上下间隔相对,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设置于底部基座2,第一下压机构50、第二下压机构51设置于上活动板30,第一下压机构50、第二下压机构51可伴随上活动板30同步上下移动;第一下压机构50对应供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配合,第二下压机构51对应供与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配合;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具有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的第一位置、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的第二位置,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可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横移,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在第一位置时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之间的水平间距小于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在第二位置时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之间的水平间距;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过程中,安放在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上的第一皮带轮11与安放在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上的第二皮带轮12之间的水平间距逐渐加大,从而可使得套在第一皮带轮11与第二皮带轮12上的皮带13逐渐张紧;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处在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的第二位置时,伴随着上活动板30的向下移动,第一下压机构50、第二下压机构51同步向下移动去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对应配合(即第一下压机构50、第二下压机构51同步向下移动并且第一下压机构50向下移动去与其下方的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对应配合且第二下压机构51向下移动去与其下方的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对应配合),以进行相应的压接工作;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移动到了第二位置后可进行后续的压接工作,可在第一皮带轮11与第二皮带轮12之间水平间距相对较小时即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在第一位置时相对轻松的将皮带套在第一皮带轮11与第二皮带轮12上(参图4所示),此时第一皮带轮11及第二皮带轮12两者与皮带13之间形成一定程度的松配,利用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而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之间的水平间距加大,以张紧皮带13,从而在皮带13松配于第一皮带轮11与第二皮带轮12之后轻松的完成皮带13的张紧,皮带13整个安装过程中不需要强行扭曲翻折皮带13,避免了皮带13的安装损伤,并且在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移动到了第二位置而张紧皮带13完毕后,正好可以进行后续的下压压接工作,利用固定于上活动板30的第一下压机构50与第二下压机构51同步向下移动而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对应配合,从而进行压接工作,皮带13的张紧与前述的压接工作可紧密衔接并且第一下压机构50与第二下压机构51同步工作,效率高。本实施例中,皮带13、第一皮带轮11、第二皮带轮12分别带齿,皮带13的内周面设有若干内齿,第一皮带轮11的外周面、第二皮带轮12的外周面设有若干外齿,以供与皮带13的内
齿啮合。
39.皮带传动动力装置还包括对应于第二皮带轮12的第二皮带轮轮轴14、对应于第二皮带轮轮轴14的轮轴轴承15;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位于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的第二位置时,伴随着上活动板30向下移动,第一下压机构50、第二下压机构51同步向下移动并且第一下压机构50向下朝向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移动而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将第一皮带轮11与电机10的转轴100压接在一起且第二下压机构51向下朝向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移动而与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将轮轴轴承15与第二皮带轮轮轴14压接在一起。第一下压机构50、第二下压机构51固定于上活动板30,以可伴随上活动板30同步上下移动。对于第一下压机构50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之间的配合,简而言之,第一下压机构50在上面向下压而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在下面顶住,从而配合完成压接工作;同样的,对于第二下压机构51与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之间的配合,简而言之,第二下压机构51在上面向下压而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在下面顶住,从而配合完成压接工作。上活动板30呈水平状态。
40.第一下压机构50设有第一顶芯500,第一顶芯500用于向下抵顶电机10的转轴100,第一顶芯500直接或间接的固定于上活动板30。第一顶芯500位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的正上方。第一顶芯500可与电机10的转轴100对正以可竖直向下抵顶电机10的转轴100。
41.第一下压机构50还设有对应第一顶芯500的顶芯安装座501,顶芯安装座501固定于上活动板30,第一顶芯500安装固定于顶芯安装座501,顶芯安装座501设有容纳孔502,第一顶芯500安装于容纳孔502之内,容纳孔502的内壁设有内螺纹,以与第一顶芯500上的外螺纹螺纹连接,从而方便更换第一顶芯500及调节第一顶芯500在容纳孔502内的深度,以适应不同的转轴100;电机10的转轴100的上端可嵌入容纳孔502的位于第一顶芯500的下方的部分之内而被第一顶芯500顶到,如此设计,容纳孔502对电机10的转轴100起到一定的位置限制及防护作用,促使电机10的转轴100的上端不容易错位,并且方便通过调节第一顶芯500在容纳孔502内的深度来调节电机10的转轴100的上端嵌入容纳孔502的深度;在第一顶芯500与容纳孔502螺纹连接之前,可在容纳孔502的内壁及第一顶芯500外周加胶,以增强第一顶芯500在容纳孔502之内的牢固度。顶芯安装座501通过螺钉锁固于上活动板30。第二下压机构51通过螺钉锁固于上活动板30。
42.前述的压装设备还设有位于上活动板30上侧的承压盖板31,上活动板30设有对应顶芯安装座501的第一安装通孔300、对应第二下压机构51的第二安装通孔301,顶芯安装座501锁固于上活动板30并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一安装通孔300,第二下压机构51锁固于上活动板30并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二安装通孔301,承压盖板31锁固于上活动板30,第一安装通孔300、第二安装通孔301皆被承压盖板31遮盖,以可抑制第一安装通孔300、第二安装通孔301的积灰及碰撞损伤。本专利申请的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压装设备通常需要配合压力机(例如液压式压力机)使用,上活动板30在压力机的压头(也称锤头)的下压作用下向下移动,承压盖板31直接承接压力机的压头的下压,上活动板30属于被压力机的压头间接下压,避免压力机的压头直接抵压上活动板30,避免上活动板30的直接承压而磨损或损坏,利于上活动板30的受压面积的增大;承压盖板31相对容易更换,因此无需过度担心承压盖板31磨损。本实施例的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压装设备的各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强度,优选采用优质的钢材质。上活动板30与顶芯安装座501分别设有对应的锁螺钉孔,以便通过相应的第一螺钉(未图示)将顶芯安装座501锁定在上活动板30上;上活动板30与第二下压机构51分别设有
对应的锁螺钉孔,以便通过相应的第二螺钉(未图示)将第二下压机构51锁定在上活动板30上;承压盖板31设有对应第一螺钉的第一通孔310、对应第二螺钉的第二通孔311,第一通孔310可供第一螺钉穿过,第二通孔311可供第二螺钉穿过,第一螺钉向上不超出第一通孔310,第二螺钉向上不超出第二通孔311。如此设置,方便第一螺钉、第二螺钉的拆装,以方便顶芯安装座501、第二下压机构51的拆装,并且承压盖板31可对第一螺钉、第二螺钉起到防护作用,利于避免第一螺钉、第二螺钉被碰撞而损坏或松动,从而保证顶芯安装座501、第二下压机构51的牢固。第二下压机构51自上活动板30向下延伸,第二下压机构51设有让位孔510,让位孔510至少部分位于第二下压机构51的下端511,第二下压机构51的下端511供向下抵压轮轴轴承15的内圈150以将轮轴轴承15的内圈150套接固定在第二皮带轮轮轴14上,让位孔510供第二皮带轮轮轴14的上端伸入其中。轮轴轴承15采用滚珠轴承。
43.底部基座2设有主基板20、固定于主基板20的垫高台21,垫高台21位于主基板20的上侧,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设置在垫高台21上而被垫高台21垫高,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设有第一导向部410,垫高台21设有与第一导向部410配合以导引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横移的第二导向部210,第一导向部410与第二导向部210之一为滑槽,第一导向部410与第二导向部210之另一为与滑槽配合的导轨;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可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水平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向部210为滑槽,第一导向部410为与滑槽配合的导轨;垫高台21设有主体部211、安装固定于主体部211的可拆卸的挡块212,主体部211设有在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的移动方向上贯通垫高台21相对两侧的容纳槽2110,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部分容纳于容纳槽2110,容纳槽2110的一部分被挡块212遮挡而形成第二导向部210,挡块212在第一导向部410的上侧止挡第一导向部410,以阻挡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向上脱离容纳槽2110。本实施例中,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的移动方向为左右方向,主体部211可为一个金属块,主体部211与主基板20分别设有对应的锁螺钉孔,以便通过螺钉将主体部211锁定在主基板20上,主基板20呈水平状态。
44.前述的压装设备还设有若干第一导柱60、若干第一弹簧61、若干第一直线轴承62、用于限定上活动板30下移到位的高度的至少一限高柱63,限高柱63的下端固定于底部基座2,第一导柱60贯穿上活动板30,第一弹簧61套在对应的第一导柱60上,第一弹簧61的下端支撑于底部基座2;第一直线轴承62固定于上活动板30并套在对应的第一导柱60上,第一弹簧61处在第一直线轴承62与上活动板30之间呈压缩状态以对上活动板30提供向上的支撑。如此设计,促进上活动板30能够沿着第一导柱60平缓的、路径稳定的上下移动。上活动板30在外力下压下下移至限高柱63时被限高柱63挡住,从而上活动板30下移到位,限高柱63限定上活动板30下移到位的高度,防止上活动板30过度。上活动板30下移至限高柱63后本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压装设备的压接工作完成。各第一导柱60分别竖立在底部基座2上,第一导柱60通过螺钉锁定在主基板20上。第一导柱60的上端安装有第一止挡片64;在压力机的压头脱离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压装设备从而上活动板30不受压力机的下压作用时,在第一弹簧61的支撑作用下,上活动板30将上移而复位至第一止挡片64;具体而言,上活动板30不受压力机的下压作用时,在第一弹簧61的支撑作用下,上活动板30将上移直至被第一止挡片64挡住,从而复位完毕。第一直线轴承62设有第一护套620,第一导柱60贯穿第一护套620,第一弹簧61的上端向上抵压于第一护套620,第一护套620的上端接靠于上活动板30。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柱60、第一弹簧61的数量分别为四个。
45.限高柱63设有位于其顶端的可拆卸的调节块630,上活动板30被下压而下移到位后是抵接于调节块630,从而当需要变更上活动板30下移到位的高度时,不需要更换整个限高柱63,而是可通过更换为其他高度尺寸的调节块630来调节限高柱63的高度。限高柱63通过螺钉锁定在限高柱63的上端。本实施例中限高柱63的数量为四个,四个限高柱63分布于底部基座2的四角呈竖立状态,以能够均衡平稳的承受上活动板30的下压,防止上活动板30倾斜。限高柱63的下端与主基板20分别设有对应的锁螺钉孔,以便通过螺钉将限高柱63锁定在主基板20上。
46.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设有底座411、位于底座411上侧的若干定位块412,底座411的上表面供放置第二皮带轮12,第二皮带轮12设有若干轮辐120,定位块412供嵌入相邻的轮辐120之间以将第二皮带轮12定位在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上;定位块412固定在底座411上,具体而言,底座411与定位块412分别设有对应的锁螺钉孔,以便通过螺钉将定位块412锁定在底座411上;底座411上表面下凹形成有若干对应定位块412的凹印413,凹印413的形状与对应的定位块412的下端相匹配,定位块412的下端嵌入于对应的凹印413。本实施例中底座411为一个的金属块,第一导向部410属于底座411的一部分。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还设有第二顶芯414,第二顶芯414用于抵顶第二皮带轮轮轴14,底座411的上表面还形成有供安放第二顶芯414的第一凹坑415,第二顶芯414安放于第一凹坑415并固定于底座411。需要匹配不同的第二皮带轮轮轴14时,可方便的通过更换其他高度尺寸的第二顶芯414来实现。第二皮带轮12设有偏心轴安装部位121,底座411的上表面还形成有与第一凹坑415直接相连的第二凹坑416,第二凹坑416供容纳偏心轴安装部位121。第二顶芯414与底座411分别设有对应的锁螺钉孔,以便通过螺钉将第二顶芯414锁定于底座411。本实施例中,轮辐120、定位块412的数量分别为3个。
47.本实施例中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相对于底部基座2是位置固定的而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相对于底部基座2是可移动的,进一步的,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与主基板20分别设有对应的锁螺钉孔,以便通过螺钉将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锁定于主基板20。本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压装设备还设有可驱动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移位装置7,移位装置7设有可移动的连杆70、气缸71、位于气缸71内的与连杆70连接的活塞72、控制手柄73,移位装置7借由连杆70推拉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以横移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具体而言,通过控制气缸71内的在活塞72左右两侧的气压,以产生气压差来驱动活塞72在气缸71内移动,活塞72在气缸71内的移动带动连杆70同步移动,从而可以移动连接连杆70的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基于控制手柄73在不同的位置,移位装置7可选择性的驱动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在图1、图2、图4、图9中,控制手柄73处在初始的位置,此时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处于第一位置;在图5中,控制手柄73被下拨至另一位置,此时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被移动至第二位置。连杆70水平设置,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可在连杆70的带动下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水平移动。本实施例的移位装置7为采购的市场上的现有产品,为亚德客公司生产并销售,为一种拉杆式气动件,其进一步的具体结构不再赘述;除了采用本实施例的移位装置7,当然也可以采购或设计其他机械机构或电动机构用来移动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设有固定于底座411的连接块417,连接块417通过螺钉锁定于底座411,连杆70的一端通过螺钉锁定于连接块417。
48.皮带传动动力装置还包括机架16,电机10、轮轴轴承15可安装于机架16,以便作为
整体进行后续的组装,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压装设备还设有可上下移动的活动座8、至少一第二导柱90、支撑活动座8的至少一第二弹簧91,活动座8可供机架16搭靠,活动座8与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位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的左右两侧,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逐渐远离活动座8及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上活动板30位于第二导柱90的上方并与第二导柱90上下间隔开,第二导柱90的下端固定于底部基座2,第二弹簧91套在对应的第二导柱90上供向上支撑活动座8,机架16可搭靠于活动座8而对活动座8产生向下的抵压力,活动座8可在前述的抵压力下下移,前述的抵压力至少部分源自于机架16的重力;当机架16脱离活动座8从而活动座8不受机架16向下的抵压力时,在第二弹簧91的支撑作用下,活动座8上移而复位至一初始高度(在图1、图2、图4、图6、图8、图9中活动座8处于初始高度)。本实施例中前述的抵压力主要源自于机架16的重力及固定在机架16上的电机10的重力。第二导柱90的上端安装有第二止挡片92,当机架16脱离活动座8从而活动座8不受机架16向下的抵压力后,在第二弹簧91的支撑作用下,活动座8将上移至第二止挡片92而被第二止挡片92止挡,从而复位到初始高度。活动座8在第二弹簧91的支撑下呈悬空状态。活动座8与移位装置7位于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及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两者的左右两侧,在左右方向上,移位装置7、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活动座8依次分布,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在移位装置7的拉动下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而逐渐远离活动座8及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机架16为金属材质的一体成型的一件式零件,优选为不锈钢材质。
49.活动座8设有供机架16搭靠的搭靠部80、第一侧挡部81、第二侧挡部82,搭靠部80、第一侧挡部81、第二侧挡部82位于活动座8的靠近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的一侧,第一侧挡部81自搭靠部80的一端向上延伸,第二侧挡部82自搭靠部80的相反另一端向上延伸,第一侧挡部81、搭靠部80、第二侧挡部82三者连成u形限位框,u形限位框可供机架16的相应部位向下嵌入u形限位框而搭靠在搭靠部80上;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机架16的相应部位也可横向嵌入u形限位框。皮带传动动力装置的压装设备还设有导引活动座8上下移动的第三导向部93,活动座8还设有支撑机构、对应与第三导向部93配合的第四导向部83、竖板部84,搭靠部80连接于并侧向突出于竖板部84,第四导向部83、支撑机构固定于竖板部84并与搭靠部80位于竖板部84的相反两侧;第三导向部93与第四导向部83之一形成有滑槽,第三导向部93与第四导向部83之另一为与滑槽配合的导轨;第二弹簧91的上端向上顶支撑机构以支撑活动座8,支撑机构设有套在对应的第二导柱90上的至少一第二直线轴承85,第二弹簧91处在第二直线轴承85与底部基座2之间呈压缩状态以对活动座8提供向上的支撑。前述的压装设备还设有立置于底部基座2上的用于固定第三导向部93的第一定位板94,第一定位板94的下端固定于底部基座2,第四导向部83形成有滑槽,第三导向部93为与滑槽配合的导轨,搭靠部80位于竖板部84的下端靠近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的一侧,从而利于搭靠部80下沉到更低的位置,也方便供机架16搭靠;支撑机构位于竖板部84的上端远离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的一侧,第四导向部83位于支撑机构的下侧,第二导柱90的数量为两个,固定在一起的第三导向部93与第一定位板94居中设置于两个第二导柱90之间;支撑机构还设有支架86,第二直线轴承85固定于支架86,支架86设有让位通槽860,第三导向部93可沿着上下方向贯穿让位通槽860而贯穿支架86;如此设计,利于活动座8的平衡稳定的上下移动。搭靠部80位于竖板部84的面对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的一侧,支撑机构、第四导向部83、第一定位板94、第二导柱90皆位于竖板部84的背对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的一侧,从而利于清空竖板部
84的面对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的一侧(也即搭靠部80所在的一侧),提供更充足的空间而方便机架16搭靠于搭靠部80。竖板部84与支架86分别设有对应的锁螺钉孔,以便通过螺钉将竖板部84与支架86锁定在一起。支架86呈u形。第二直线轴承85设有第二护套850,第二导柱90贯穿第二护套850,第二弹簧91的上端向上抵压于第二护套850,第二护套850的上端接靠于支架86。第一侧挡部81、搭靠部80、第二侧挡部82分别一体连接于竖板部84,竖板部84与支架86分别设有对应的锁螺钉孔,以便通过螺钉将竖板部84与支架86锁定在一起;竖板部84与第四导向部83分别设有对应的锁螺钉孔,以便通过螺钉将竖板部84与第四导向部83锁定在一起。
50.前述的压装设备还设有至少一止挡柱95,止挡柱95位于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的远离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的一侧,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被止挡柱95止挡而止位于第二位置;止挡柱95防止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移位过度。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的底座411被止挡柱95止挡。
51.前述的压装设备还设有相对于底部基座2固定的第二定位板96,止挡柱95固定于第二定位板96而相对于底部基座2呈悬空状态,止挡柱95水平设置供止挡水平移动过来的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底部基座2设有用于固定第二定位板96的固定板22,固定板22贴在主基板20上并锁定于主基板20,第二定位板96立在主基板20上侧呈垂直于主基板20的状态,第二定位板96锁定于固定板22,从而间接锁定于主基板20。固定板22与主基板20分别设有对应的锁螺钉孔,以便通过螺钉将固定板22锁定在主基板20上;第二定位板96与固定板22分别设有对应的锁螺钉孔,以便通过螺钉将第二定位板96锁定在固定板22上。连杆70贯穿第二定位板96。
52.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相对于底部基座2是固定的而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相对于底部基座2是可活动的;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立置于底部基座2,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通过螺钉锁定于底部基座2,前述的压装设备还设有可上下活动的活动销87、用于抵顶活动销87的第三弹簧88,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开设有供活动销87贯穿的第三通孔400,活动销87、第三弹簧88分别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内部,第三弹簧88被抵压于活动销87与底部基座2之间,活动销87可贯穿第三通孔400而伸入第一皮带轮11以将第一皮带轮11限位在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上。
53.本实施例的皮带传动动力装置应用于空压机,构成空压机的泵的一部分,用于驱动所述泵的连杆活塞(未图示)在所述泵的气缸(未图示)内往复运动,以进行压缩空气。所述泵的连杆活塞的一端枢转连接所述泵的偏心轴(未图示),泵的偏心轴安装固定于偏心轴安装部位121;进行压缩空气时,电机10驱动第一皮带轮11,进而通过皮带13间接驱动第二皮带轮12,在第二皮带轮12带动下,所述泵的连杆活塞在所述泵的气缸内往复运动,以压缩空气;所述泵的气缸通常是安装固定于机架16。本实施例中,第一皮带轮11为小带轮,第二皮带轮12为大带轮。皮带传动动力装置还包括第一皮带轮端盖17,第一皮带轮端盖17供安放于第一皮带轮11的上端,第一皮带轮端盖17开设有供电机10的转轴100贯穿的安装通口170,第一皮带轮端盖17的外周边沿径向超出于第一皮带轮11的上端外周,前述的径向即第一皮带轮11的径向;第一皮带轮端盖17的外周边沿呈圆形,安装通口170位于第一皮带轮端盖17的中部。
54.本专利申请还提供前述的压装设备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5.步骤一、将第一皮带轮11安放在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且将与第二皮带轮轮轴14固定在一起的第二皮带轮12安放在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
56.步骤二、在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处于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的第一位置时,将皮带13套在第一皮带轮11与第二皮带轮12上,之后再将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相对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使得套在第一皮带轮11与第二皮带轮12上的皮带13张紧;
57.步骤三、在机架16与电机10及轮轴轴承15安装在一起的状态下,将机架16搭靠在活动座8上,活动座8伴随着机架16向下移动;
58.步骤四、伴随着上活动板30向下移动,第一下压机构50、第二下压机构51同步向下移动并且第一下压机构50向下朝向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移动而与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将第一皮带轮11与电机10的转轴100压接在一起且第二下压机构51向下朝向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移动而与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将轮轴轴承15与第二皮带轮轮轴14压接在一起。
59.对于步骤四,第一下压机构50向下朝向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移动过程中,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将第一皮带轮11顶住并且第一下压机构50下压电机10的转轴100而将电机10的转轴100逐渐压入第一皮带轮11,从而使第一皮带轮11与电机10的转轴100压接在一起;第二下压机构51向下朝向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移动过程中,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将第二皮带轮轮轴14顶住并且第二下压机构51下压轮轴轴承15的内圈150而将轮轴轴承15的内圈150套接固定在第二皮带轮轮轴14上,从而使轮轴轴承15与第二皮带轮轮轴14压接在一起。
60.安放在第一皮带轮放置座40后的第一皮带轮11的轴向及安放在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后的第二皮带轮12的轴向应尽量竖直,以便于压接工作。对于步骤四,第一下压机构50通过第一顶芯500下压电机10的转轴100,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的第二顶芯414将第二皮带轮轮轴14顶住。
61.对于步骤四,上活动板30在压力机的压头的下压作用下向下移动,直到被限高柱63挡住,并且伴随着电机10的转轴100在第一下压机构下压下向下移动及轮轴轴承15的内圈150在第二下压机构下压下压下向下移动,电机10、轮轴轴承15与机架16同步向下移动。
62.对于步骤三,活动座8在机架16的抵压力下向下移动,所述抵压力至少部分源自于机架16的重力;另外,对于步骤三,活动座8在机架16的抵压力下向下移动,直至安装于机架16的轮轴轴承15的内圈150与第二皮带轮轮轴14接靠和/或安装于机架16的电机10的转轴100与安放于第一皮带轮11的上端的第一皮带轮端盖17接靠。
63.对于步骤二,在将皮带13套在第一皮带轮11与第二皮带轮12上后,先将第一皮带轮端盖17安放到第一皮带轮11上,再将第二皮带轮放置座41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对于步骤三,活动座8在机架16的抵压力下向下移动过程中,扶着搭靠在活动座8上的机架16以防止机架16倾倒,直至安装于机架16的轮轴轴承15的内圈150与第二皮带轮轮轴14接靠和/或安装于机架16的电机10的转轴100与安放于第一皮带轮11的上端的第一皮带轮端盖17接靠。本实施例中安装于机架16的轮轴轴承15的内圈150与第二皮带轮轮轴14之间的接靠同步于安装于机架16的电机10的转轴100与安放于第一皮带轮11的上端的第一皮带轮端盖17之间的接靠。参图7,压接完成后,轮轴轴承15的内圈150、外圈151、机架16抵接于定位块412且第二下压机构51的下端511插入于机架16;压接完成后,轮轴轴承15的内圈150与第二皮带轮轮轴14过盈配合从而固定于第二皮带轮轮轴14并且第一皮带轮11及第一皮带
轮端盖17与电机10的转轴100过盈配合从而固定于电机10的转轴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