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属于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送机器人。
背景技术:2.送餐机器人主要用于代替或辅助餐厅服务人员进行送餐服务,以减轻餐厅服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餐厅的工作效率。
3.送餐机器人具有能够盛放物品的托盘,物品主要指餐品,但是在实际送餐的过程中,餐品容易在由厨房运送至餐桌的过程中散失热量,导致餐品在送至餐桌时出现过凉的现象,影响餐品的口感,使用户的体验感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送机器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配送机器人在送餐过程中物品温度降低的技术问题。
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送机器人,包括:
6.机架;
7.承托组件,所述承托组件至少包括连接于所述机架的托盘结构,所述托盘结构具有用于放置物品的置物区;
8.罩体,连接于所述机架,并能够罩设于所述托盘结构,以与所述托盘结构共同围设形成用于容纳物品的置物空间;及
9.加热组件,至少包括能够产生热量的发热垫体,所述发热垫体设置于所述置物区,以用于对放置于所述置物区的所述物品进行加热。
10.其中,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加热电源,所述发热垫体包括垫本体及设置于所述垫本体内部并与所述加热电源电连接的加热件,所述加热件用于对所述垫本体加热。
11.其中,所述配送机器人还包括主机电源,所述加热电源集成设置于所述主机电源上;或所述加热电源为独立于所述主机电源的可充电的电池。
12.其中,所述配送机器人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托盘结构的传热垫体,所述传热垫体覆盖于所述发热垫体的远离所述置物区的一侧,所述传热垫体能够吸收所述发热垫体散发的热量,并能够对放置于所述传热垫体上的所述物品进行加热。
13.其中,所述置物区为开设于所述托盘结构中部的安装部,所述垫本体安装于所述安装部内。
14.其中,所述加热件为呈螺旋状盘绕设置的加热丝。
15.其中,所述托盘结构为采用金属材质制备的盘体;所述传热垫体为采用弹性材料制备的垫体。
16.其中,所述承托组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托盘结构沿所述机架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17.其中,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发热垫体的加热温度的控温结构;所述
控温结构包括控制器、温度监测器以及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控制开关与所述加热电源电连接,所述温度监测器连接于所述发热垫体并用于检测所述发热垫体的温度,所述温度监测器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以通过控制器控制所述控制开关打开或闭合。
18.其中,所述配送机器人还包括门体;所述罩体开设有敞开口,所述门体活动连接于所述机架或所述罩体,并能够覆盖于所述敞开口,以使得所述门体能够在封闭所述置物空间和打开所述置物空间之间切换。
19.其中,所述门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隔热结构,所述隔热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以用于阻挡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换热。
20.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配送机器人通过在托盘结构的置物区增设能够产生热量的发热垫体,并且使发热垫体覆盖于置物区,物品放置于置物区并能够靠近发热垫体,使得发热垫体产生并向外散发的热量能够传送至物品上,以对物品进行加热和保温,降低物品由于环境温度过低而冷却的风险,有利于保证物品(尤指餐品)的口感,提高客户的体验。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送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一;
23.图2是图1中承托组件与加热组件连接的爆炸视图;
2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送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二;
25.图4是图3中门体的爆炸视图。
26.附图标记说明:1、机架;2、承托组件;21、托盘结构;211、置物区;22、传热垫体;221、卡接结构;3、加热组件;31、发热垫体;32、加热电源;4、罩体;5、门体;51、第一壳体;52、第二壳体;53、隔热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部”、“下部”、“朝上”、“竖直”、“水平”、“底”、“内”、“外”、“内侧”、“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
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32.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目的是提供的一种配送机器人,包括机架1、承托组件2、罩体4以及加热组件3;承托组件2设有至少一个,承托组件2至少包括连接于机架1的托盘结构21,托盘结构21具有用于放置物品的置物区211;罩体4连接于机架1,并能够罩设于托盘结构21的周向,以与托盘结构21共同围设形成用于容纳物品的置物空间;加热组件3至少包括发热垫体31,发热垫体31能够发热(产生热量),并向外部空间散发热量,发热垫体31覆盖设置于置物区211,以能够用于对放置于置物区211的物品进行加热。
33.具体地,机架1为配送机器人的支撑框架,机架1上安装有行走装置,行走装置主要用于带动机架1移动,以使得配送机器人能够将物品从厨房运送至餐桌,其中行走装置可以采用车轮装置或足式行走装置等,以满足机架1能够移动的功能。
34.承托组件2主要用于盛放物品,对送餐的机器人,物品主要指餐品,承托组件2包括托盘结构21,托盘结构21为盘体,托盘结构21可采用金属材质的板状结构进行制备,托盘结构21的上表面具有置物区211,置物区211用于盛放物品,托盘结构21与机架1可拆卸连接或固定连接,通过可拆卸连接能够方便托盘结构21的维修和更换,有利于对配送机器人后期的维修保养提供便捷。
35.加热组件3主要用于对盛放于置物区211的物品进行加热,具体地,发热垫体31安装于托盘结构21的置物区211,发热垫体31可以独立放置于置物区211且不与托盘结构21连接,或发热垫体31放置于置物区211并与托盘结构21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发热垫体31与托盘结构21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固定连接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发热垫体31可以呈片状、筒体状或具有凹槽的柱体状,物品可放置于发热垫体31的上部并与发热垫体31接触,或物品能够容置于发热垫体31内,或发热垫体31能够围设于物品的底部和外周,以使得发热垫体31产生并散发的热量能够传递至物品,以实现对物品的加热及保温的作用。
36.其中,发热垫体31可以采用具有自发热功能的发热体,例如采用化学品制备的发热贴或发热包等,或者也可以采用电能驱动散热的加热丝等,或者也可以采用通过电磁互感产生热量的加热装置,此处对发热垫体31的加热及散热方式不作限定,任何能够使发热垫体31产生热量的方式均适应性应用于本加热组件3中。
37.罩体4罩设于托盘结构21的周向,罩体4采用亚力克面板制备得到,罩体4与托盘结构21共同围设形成用于容纳物品的置物空间,罩体4能够对容置于置物空间的物品进行遮挡和保温,起到隔热的作用。
38.本配送机器人在使用时,发热垫体31放置或安装于托盘结构21置物区211,可首先使加热组件3中的发热垫体31发热并向外散发热量,物品放置在置物区211发热垫体31散发的热量能够传递至物品上,从而实现对物品地加热及保温。
39.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托盘结构21的置物区211增设能够产生热量的发热垫体31,并且使发热垫体31覆盖于整个置物区211,物品放置于置物区211并能够靠近发热垫体31,具体地,物品可以放置于发热垫体31上或内部,或物品靠近发热垫体31放置,使得发热垫体31散发的热量能够传送至物品上,以对物品进行加热和保温,降低物品由于环境温度过低而冷却的风险,有利于保证物品的口感,提高客户的体验;另外通过增设罩体4,罩体4能够进一步对置物区211内的物品进行遮挡和隔热,进而起到保温的作用。
40.在一个实施例中,加热组件3还包括加热电源32,发热垫体31包括垫本体及设置于垫本体内部并与加热电源32电连接的加热件,加热件用于对垫本体进行加热。
41.具体地,加热件为呈螺旋状盘绕或呈往复弯折延伸设置的加热丝,加热丝的布设方式以能够覆盖于垫本体的整体加热面积为目的,其布设方式还可包括其他能够覆盖垫本体表面积的其它方式。
42.垫本体为片状结构,加热丝布设于垫本体的内部,垫本体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弹性材料或塑性材料制备得到,且制备垫本体的材料需具有较强的导热性能。
43.托盘结构21上设有的置物区211为开设于托盘结构21中部的安装部,垫本体与安装部尺寸匹配,也就是说,垫本体外周轮廓形状与尺寸与安装部的横截面外轮廓形状和尺寸一致相同或略小于安装部的外轮廓尺寸,以使得垫本体能够安装于安装部内,并能够在安装部内不易发生晃动,安装部的深度大于等于垫本体厚度的一半,以使得垫本体能够不易脱出安装部。
44.在一实施例中,配送机器人还包括主机电源,加热电源32集成设置于主机电源上,通过主机电源为加热件进行供电,能够简化加热组件3的结构,有利于节省空间,使承托组件2以配送机器人整体的布局更加紧凑和合理。
45.可替代地,加热电源32为独立于主机电源的可充电的电池,本实施方式中,将加热电源32与主机电源独立设置,有利于实现加热组件3的独立控制,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物品的种类以及温度要求,灵活控制加热组件3工作,在进行凉菜的运送时,可关闭加热电源32,以有利于节省能源,且使用范围更广。
46.在一实施例中,加热电池具有充电接口,充电接口连接于托盘结构21,以方便后续对加热电池进行充电。
47.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所示,配送机器人还包括连接于托盘结构21的传热垫体22,传热垫体22覆盖于置物区211,且传热垫体22覆盖于发热垫体31的远离置物区211的一侧,也就是说,发热垫体31位于托盘结构21与传热垫体22之间,传热垫体22能够吸收发热垫体31散发的热量,并能够对放置于传热垫体22上的物品进行加热。
48.具体地,传热垫体22可采用弹性材料的片状结构进行制备,弹性材料包括硅胶、橡胶等;传热垫体22可与托盘结构21通过卡接结构221实现可拆卸连接,通过在传热垫体22的侧部增设卡接体,以及在托盘结构21侧部与传热垫体22的侧部连接的位置增设卡接槽,通过卡接体与卡接槽插接配合,以实现传热垫体22与托盘结构21的卡接固定,并且通过传热垫体22与托盘结构21的可拆卸连接,能够方便更换损坏的传热垫体22,有利于延长配送机器人的使用寿命。
49.发热垫体31安装于托盘结构21和传热垫体22之间,发热垫体31散发的热量能够传递至传热垫体22,物品放置于传热垫体22上,传热垫体22将热量继续传递至物品,以实现对
物品的加热及保温。
50.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发热垫体31的外侧增设传热垫体22,使物品不直接与发热垫体31直接接触,能够对发热垫体31起到保护的作用,并且有利于后期对损坏的传热垫体22进行维修和更换,有利于提高配送机器人的使用寿命;发热垫体31能够位于托盘结构21和传热垫体22之间,发热垫体31覆盖于整个置物区211,传热垫体22也同时覆盖于整个发热垫体31,故发热垫体31能够对整个传热垫体22进行加热,使传热垫体22能够快速升温,物品放置于传热垫体22上并与传热垫体22接触,使得热量能够通过传热垫体22传送至物品上,以对物品进行加热和保温,降低物品由于环境温度过低而冷却的风险,有利于保证物品的口感,提高客户的体验。
51.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承托组件2设有多个,多个托盘结构21沿机架1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5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多个承托组件2,能够同时运输多种物品,增大了配送机器人的运输能力,另外,每个承托组件2中都设置有加热组件3,各加热组件3可集成控制也可独立进行控制,采用独立控制的方式,能够依据物品的温度要求开启对应的承托组件2中的加热组件3,其灵活性更强,有利于节省能源,增大了应用范围。
53.在一个实施例中,加热组件3还包括用于控制发热垫体31的加热温度的控温结构;控温结构包括控制器、温度监测器以及控制开关,控制器通过控制开关与加热电源32电连接,温度监测器连接于发热垫体31并用于检测发热垫体31的温度,温度监测器与控制器通信连接,以通过控制器控制控制开关打开或闭合。
54.具体地,温度监测器可采用温度传感器,控制器和控制开关可集成设置于配送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中,以有利于实现对配送机器人的集中控制。
55.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控温结构,使温度监测器能够实时检测发热垫体31的温度,并将温度数据传输至控制器,通过控制器中预先设置的极限温度数据,通过控制开关控制加热电路的导通与关闭,以实现控制发热垫体31发热与否;当发热垫体31的温度高于极限温度时,控制器使控制开关断开,使加热电源32不能为发热垫体31供电,发热垫体31不再对传热垫体22以及其上的物品进行加热;当发热垫体31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控制器使控制开关闭合,使加热电源32为发热垫体31供电,发热垫体31对传热垫体22以及其上的物品继续进行加热,保证物品具有合适的温度,以保证物品在合适温度的最优口感,提高客户的体验。其中,极限温度为51
°‑
70
°
,预设温度为40
°‑
50
°
。
56.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所示,配送机器人还包括门体5;罩体4开设有敞开口,门体5活动连接于机架1或罩体4,并能够覆盖于敞开口,以使得门体5能够在封闭置物空间和打开置物空间之间切换。
57.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增设门体5,能够方便物品进出置物空间,并且有利于实现对置物空间的封闭和保温,物品的热量不易与罩体4外部进行热量交换,有利于对物品进行保温。
58.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门体5包括第一壳体51、第二壳体52以及隔热结构53,隔热结构53设置于第一壳体51和第二壳体52之间,以用于阻挡第一壳体51与第二壳体52之间的换热。
59.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热结构53可以包括保温棉、保温板、隔热海绵或其它导热能力
差的隔热结构53,第二壳体52靠近置物空间设置,第二壳体52能够吸收置物空间的热量,故第二壳体52的温度高于第一壳体51的温度,隔热结构53能够阻挡第二壳体52向第一壳体51传递热量,从而能够有利于保证置物空间内的温度,减少热量流失,保证物品的温度。
60.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仅具体描述了本技术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技术的原理,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解释,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技术的其他具体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